若某制造企业年亏损3亿,即使停产白给员工发工资年消耗也不超过1.3亿,为何要维持亏损状态生产?

L60


这个问题涉及到财经专业方面的知识。下面我就从不太专业的角度说说自己的看法,首先,对待企业的亏损要一分为二地看,有的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制造企业,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是亏损的,但从他对社会的贡献来看是没有亏损的。

因为企业的成本里面,包含职工的五险一金等诸多费用的计提,还包括上缴国家的各种税费,另外企业的各种设备资产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如果把这几项非常大的费用除开,企业可能就不会亏损了。大型企业的折旧费用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但它是企业更新改造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保障。

而以上三项大的费用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如果停止计提或上缴,亏损的企业可能就会盈利。所以亏损企业有时候从社会效益来讲是盈利的,它对企业员工就业的贡献,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其政治效益也是不可低估的。

即便抛开以上特殊情况来看,有的企业亏损只是因为产品暂时卖不出去造成大量的积压,一旦市场形势好转,这种亏损就可能变成盈利。再或者有些企业正在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前期投入非常之大,造成了企业的亏损,一旦新产品适销对路大量投产,这种亏损很快也能变成盈利。

还有一种特例需专门说一下。比如中国的铁路总公司,它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生产企业,过去人们把铁路叫做半军事化单位,说的就是铁路企业还具有国防性质。有些铁路运输运输线造成的大量投资,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讲是大量亏损的,但从国家的国防军事性质来说又是必须的。所以这种战略性的企业亏损有时候是需要社会和国家来消化的。


山人的生活感悟


首席投资官评论员门宁:

很多人都不理解,某些企业连年亏损,为什么不关闭呢?这个问题只要稍稍深入思考,从更高的层面考虑,就能够想明白。

1、企业的目的是盈利,但经济的目标是发展

企业的盈亏用货币衡量,回归到经济活动的本源,企业创造的财富是其生产的商品,而不是生产商品带来的货币回报。如果一个企业的生产的商品对社会有价值,即使这个企业亏损,可以通过转移受益行业的盈利来补偿他,有利于总体经济发展。

举一个例子,资本是市场的亏损大户京东方,是一家生产液晶面板的公司,上市以后连年亏损,一度被认为是骗子公司。京东方亏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国外面板公司的围剿,二是为了突破围剿持续的高研发投入。

这个企业20年亏损了过千亿,是不是就没有价值呢?当然不是,过去一台49寸液晶电视要过万元, 现在55寸液晶电视2000块钱就能买到,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京东方打破了国外企业对液晶面板的垄断,让面板价格大跌。

一台电视省为中国老百姓省几千元,全国每年5000万台销量,就能为全国消费者节省几千亿,你说这样的企业存在有意义吗?

2、经济有周期,企业经营也有周期性

经济是会波动的,全球经验看,每十年所有就会有一次大的经济动荡。周期性行业的企业在经济繁荣时赚大钱,在经济萧条时亏大钱,一轮周期下来才能真正计算这个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的。

就以钢厂为例,2015年螺纹价格跌倒了1000多元一吨,几乎所有的钢厂都爆亏几十甚至上百亿。但2016年下半年经济开始复苏后,钢铁价格回升,钢厂从亏损王变身赚钱王,随便一个钢厂都赚几十亿。如果在亏损最严重的时候就把工厂关了,虽然避免了继续亏损,也失去了恢复正常的机会。

3、和经济制度也有关系

某些企业是国企,并不是说关就关的。这点我研究不够,就不展开说了。

总之,判断一个亏损的企业要不要破产关停,应该多方面考虑。如果一个企业对社会有益,或者预期未来可以改善亏损状况,则在亏损时继续经营也是没有什么问题。

同理,如果一个公司对社会整体发展有害,即使赚钱也应该坚决淘汰(比如过去的一些高污染行业)。


首席投资官


这问题,咱们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回答,大家应该更容易理解:

有一个地主,本来是搞农田租赁的,经营得还不错,家有良田千亩,在老家也算千万富翁了。某日,地主看人家开厂造手机更赚钱,于是想要改行搞制造业!

地主变厂长

地主把家产(1000万)全部抵押给钱庄,拿到800万贷款(年息50万);然后修厂房买设备花了500万;买原材料花了200万;兜里还剩100万现金,刚好够支付未来一年的员工工资。

第一年,

投产1年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不懂手机,产品不好卖,能平进平出算是不错,一年下来还得搭上利息(50万)、人工成本(100万),这下现金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地主犯了愁。

第二年,

突然,钱庄打来电话:您的贷款已到期,请还本付息后办理续贷!

地主寻思着要不要关掉工厂:

关厂吧,800万投资只剩500万厂房设备和仓库里滞销的价值200万的手机,如果吐血清仓,顶多能收回500万;不对,500万都拿不到手,还得拿出200万用作员工的遣散费!这么算算,关厂后,地主从资产1000万(原本的抵押物)变成了资产300万,所以关厂是万万不能的!

于是,地主找到一家资金拆借公司,以50万的月息借来850万,向钱庄还本付息,并在一月后办理了续贷,又搭进去50万的拆借利息。

地主的内心是崩溃的,没现金了咋办?赶紧把家里住房也抵押了,拿到200万现金,用以工厂继续运转,只盼来年市场行情能好一点,让自个起死回生!

第三年、第四年,

在外人眼中,地主依然是那个资产千万的土豪,开车豪车,搂着美女;只有地主本人知道,自己其实早已沦为富翁,但此时的他已经麻木了!

现实中,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到最后地主、钱庄、工人都是受害者!另一边,衙门老爷没事儿还给地主发一张奖状:您为本县解决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您所熟知的企业,是否跟“地主”办厂一样?欢迎留言评论!

四筒爸爸:大学教师,教育心理与职业规划砖家,一个爱思考、脑洞很大的人

四筒爸爸


老板是世界上最为精明的人之一,人家居然可以把公司做到亏损3个亿,那营业额最少二、三十亿,能把公司做这么大的都是聪明人,那为啥公司明明停产更划算还要生产扩大亏损了?

实际上停产亏损更大

表面上公司一年停产还发工资也就1.3亿的成本,而生产反而亏3亿,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像钢铁厂,前几年钢铁产能过剩,很多钢铁出厂价低于成本价,这不是越生产越亏嘛!但是钢铁厂的锅炉一旦停工,锅炉就有报废风险,即便没有报废再次启用锅炉的性能大大下降,这就说钢铁厂停产那这个企业就可能会真的死去。核电站也就同样的道理,你人工阻止核电厂停止发电试试。

停产公司就可能完全被淘汰

很多行业都是这样,先大家看到机会一哄而散,随后产能迅速放大,价格走下坡路,企业开始陷入亏损,市场开始洗牌。如果公司实力强大,竞争力强的熬一熬就剩下来了,剩者为王,后面就剩几家了好日子也就要来了。

我们看到近几年的网络打车、共享单车、智能手机无一不在上演这样的故事。

方向对了,短期亏损也值

做公司就是一场马拉松,没有一开公司就赚大钱的道理。京东成立二十年了,真正赚钱的也就是近几年,前面公司大力发展自营电商、自建物流与仓储,开拓京东金融等等,花钱都是无底洞,并且短期想盈利都不太现实,但是如果公司战略没有问题,方向是对的,那后期想不赚钱都难,短期的一点亏损算啥了!


总之,公司老板都是聪明人,自己会权衡利弊,为啥说做老板有风险了?因为很多时候他敢做出常人不敢做的事情。


一牛财经


这个问题从财务角度考虑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感觉。

比如你投资100块建了一个厂,这个厂的100块投资按10年折旧。则每年折旧成本10块(这是固定成本)。然后一年的工资和费用为10块(这是变动成本),每年销售25块,则税前利润为5块。

基于这个例子:

1.现在市场不好,每年只能销售15块,则每年亏5块。

你不会关门对吧,如果一旦关门,虽然你可以把所有人辞退,使得人力成本和费用为0,但是投资折旧的10块还在,故关门会使得你亏损10块。

2.如果市场进一步下滑,你只有收入9块,你采取措施,变动成本下降到5块,你还是不会关门对不。关门亏损10块,继续则只亏损6块。

当然你可以关门然后把厂子卖了,我们这边假定你的厂子开得偏,地皮不值钱,市况不好,也没人买你的设备。

3.市场继续下滑,你收入只有2块了,你的变动成本继续压缩到2块,这时到达一个平衡点,关了亏损10块,不关还是亏损10。这时候你才会开始考虑关门。

以上一个简单的例子。供大家一个财务角度的思考方式。



宠孩子的大叔


得罪了谁,我就不知道了。我只不过是那个敢于说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小孩子。

企业假如生产亏损3亿,停产发工资只需要1.3亿,换成任何人到了那个地步,还是会东拼西凑的支撑下去,理由如下:

第一:损益表与现金流往往并不同步。

比方,假如一个企业投资100亿,按照现在的通行做法,固定资产折旧一年大概百分之十,那么一年下来光在财务报表上显示的开支项,固定资产折旧就是10亿,去掉亏损3亿,还可以回收7亿。


假如停产的话,那就是没有任何收入,还必须从口袋里面掏1.3亿元出来发工资。

换一个正常的人来做企业老板,他会选择继续生产还是停业呢?

第二,亏损账面往往并不准确。

比方:假如某企业在其他地方有总公司,产品设计与销售都归于总公司,生产归于分公司。那么,有着某些手段与情怀的企业主是一定会让企业亏损的。


方法也简单,第一个是专利授权,可以向企业收取高昂的授权费用。第二个是完全剥夺企业的销售利润。只要做到这两点,就可以完成利润无声无息转移,而把亏损与破坏的环境留在当地。

第三个,亏损就是自家干出来的。

比方,某些关键的零部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或许“工程确认”的办法,花大价钱向指定的供应商购买。于是该“供应商”获取了大量的利润,而企业变成了常年亏损。而亏损是“有限责任”的,到时候企业实在玩不下去了,破产丢了就行。


第四个,身家性命都在企业里面,哪里敢停?

停产就意味着企业或许没有了未来,于是打击了全体人员的信心。如何面对蜂拥而至的离职赔偿,是亏损企业不可承受的。一年下来,把人留在企业干活,失去的只不过是1.3倍的工资开支,但是假如是解散员工,这个赔偿就海了去了,30个亿也搞不定。

所以某些企业就硬挺着就是不倒闭。

第五,企业或许正常寻找新的突破,花一点钱在“养人”,避免大批量的技术骨干流失。

当然,这种企业绝对是能够干一番大事业的,其老板也是极有魄力与远见的人。

老龚说势,不违心说假话。


老龚说势


你说的大部分是国企,以我常打交道的钢铁厂为例,某钢铁厂一年亏了3.5亿,它实际并不是真的亏这么多,他们算账是还算设备折旧的,一年百分之15,就是说一百亿的设备,如果一年赚不起15亿,那就算亏,其次贪腐问题,某钢厂在高速上的货车在高速超载被拦住,有300吨,电话打到厂里后,厂里无任何出厂记录,这只是暴露的小部分,想想没暴露的,如果不算折旧和贪腐,那是肯定有钱赚的,4500的成本,一定卖4700以上,不会卖4300,加了各种因素后亏这么多,如果停,那折旧依旧要算,这样就亏更多,某些人的利益就没了,所以也不可能让它停


爱上生活25


我来回答一下,

若是一个普通的企业,无借贷,甚至有资产在那里,亏损3亿。这都不是事,做生意就是靠博,今年亏明年挣,或者熬过现在的寒冬期。所以只要能维持,肯定不会关门的,而且只要这个企业在运转,对社会效益是巨大的。解决用人问题,交税。让整个社会的经济动起来了。

现在很多情况是企业有银行的巨额借贷,像王健林好像他的万达7成资产都是靠借银行的。每年的利息吓死人。举个例子,公司价值100亿其中很多项目靠贷款,借了80亿。一年营业额17亿,每年还利息8亿,乱七八糟的开销12亿。最后年终亏损3亿。一关门,开销加利息一年一共20亿你得出。那就不是一点点工资1.3亿的问题了,所以大公司最多能做的只有减产,而不是停产。我不是学财务的,个人实力表述不太清楚,还请见谅。总得来说就是你保持生产一年只亏一点3亿而已,完全不生产你会亏特别特别多,甚至面临破产。当然大家看到很多小工厂会停工,那是因为整个工厂是老板私有财产,没有巨额借贷,停工的开销看的见,比如就场地租赁费,工人工资而已。他以前的原料也是先付钱才拉回工厂的,现在他可以不采购原料了,工厂也不用电了。开销很有限,所以可以实行。


南方人怕冷


举个例子,鸡蛋大家都吃吧,常买应该会发现有段时间十元一斤七八两吧,过一段又一成了三斤四斤甚至五斤吧,一只鸡的生长周期一年半,前四个月为它的成长周期,这期间是纯投入,四个月下来一只鸡的成本约三十几元,到产蛋期如果蛋价掉到三斤到四斤,一斤鸡蛋成本约3元到3.2元,它一斤才卖2.5元,也就是他一斤亏0.7元,按百分之九十的高产算,一万只鸡产大约72O斤,也就是说他一天亏500元,如果三五个月行情不能上涨,光亏损五个月就要七八万,这时你再止损的话前期投资,加上人员工资,水电,场地损耗,机器折旧就惨了,何况还有利息,欠饲料款等,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亏,等行情好转,往后行情稍好的话少亏点,不好的话就彻底亏了,制造业也类似,一些企业如电厂铝厂他灭不起一次炉,点次炉可能需几百万,甚至几干万,再一个工人一解散,从招没那么容易,你企业停了不知何时开工,工人不可能老等吧,或许己在其它企业就业了,毕竟一家老小要吃饭,所以一般老板只要能贷款折借都不会停产,直到破产,现在明白了吗?所以说别看老板平时风光,他承受的压力比工人大的多的多,有时候该理解就理解吧!


1-3-1701


首先,你得明白这个亏损的含义,不是你认为的没了3亿元,而是财务报表中的收支出现了负数而已。

这里面有几种情况。

1.公司有很大一笔投资支出。这个支出可能转换为固定资产,但大大超过了当年的营业收入,也就形成了亏损。京东就是例子,前些年花很多钱用于物流建设,一直亏损,今年开始就盈利了。

2.固定资产的折旧。折旧损失也记入支出一栏,但只要没有彻底报废处理,很多设备还是可以一直用下去的。

3.为了逃税或者其他目的,对财务报表做的特殊处理。比方有些外资企业,其在香港进行结算,故意压低出厂单价,让国内工厂保持亏损或者持平的状态。

当然,经营不善也会造成亏损。

但这与白养员工可不同,那是实实在在掏出1.3亿元给员工,而这个亏损只是账面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