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在日本札幌機場,中國遊客的這一行爲深深刺痛同胞」這個新聞,優先座位在沒有人的時候可以坐嗎?

綿綿p1p1


這是一個很無奈的現象,國人的普遍素質不高,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國際化的今天,這些看似個人的行為很容易被別人捕捉到,而使事情發酵,變成對中國人的印象或在世界上產生不好的影響。

這些問題能避免嗎?我的答案是避免不了,可以說是防不勝防,這裡既有表面的無禮與無知,更有深層次的素質匱乏、或者說人生缺了很多必要的課程,不是一兩代人就能趕上來的。

在中國有過很多瘋狂的年代,產生很多自私自利的思想,人們往往不考慮別人,只是考慮自己是否有利,不考慮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後果,或者對於這後果估計不足,文明禮貌不是簡單的“你好”和“謝謝”而是深植入骨子裡的修養,是需要家庭的薰陶、是需要讀書的提高,更是自我修養自我約束的行為。

這些年各地遊走,看到了太多的不文明行為,特別是在國外有時真的很羞愧,但是又能怎樣?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而隨著國人出國的增加,口碑也越來越差了,好在我們有錢,用購物去換取國外的歡迎吧……








書影


一,入鄉隨俗,先請教當地人。

二,道德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沒有高低之分。日本人在海外聲譽比較好,很多源自於高於別人的自律精神。

三,假設我的思維邏輯是先坐下來,等有需要座位的人開開坐下來了再讓,那麼會引發兩個問題,A,什麼人才是符合條件的人?誰來判斷,已經坐下的人嗎?還是需要又有法律公證過的:“老幼病殘孕”?B,大家都這麼坐下後來再判斷該不該讓座,會引發什麼樣的現象?做高鐵那種拒不對號入座的人群?

四,慎獨,社會的興衰匹夫亦有責。


007大爺


在國外,只有符合優先座席條件的人才有資格坐,無關優先座席是否空位。不能用中國人的思維來理解優先座席。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的bus上,前一排左右四個位置各坐著一位小男孩旁和他們的書包,我用肢體語言請求一位小男孩將書包位置讓給我坐,我的腿在羅馬受了點輕傷。小男孩用不解的表情看了看我,然後將書包拿走。不久,上來一位80多歲滿頭銀髮的女士,她本人、司機、另外一邊的小男孩、車上所有的乘客沒有請求書包讓座或自行讓座的意思,瞬間我明白自己犯錯了,坐了不該坐的位置,抬頭一看座位上方是兒童專用座。sorry,我不停地向司機,小男孩和其他乘客道歉。小男孩下車時神密的微笑,我終身不能忘記。按下來的旅行,無論在哪國,中國除外再也沒坐不符合條件的優等席。回國後百度才知,在巴伐利亞搶佔兒童座席是犯法的。


江南莞夢


我在日本快20年了。優先席,幾乎坐的都是年輕人。空的時候可以做。坐在上面的人,只要看到老弱病殘孕起來讓做就可以。特別是下班的時候,那個搶座位,管你優不優先,照搶不誤。來日本旅遊,看到優先席空著,可以做的。優先,不是專用。看到需要的人讓出來就是。


若羽日本


這事真好笑,在國內,公車上的老弱病殘孕專用位置,看清楚,不是愛心座,是專用座,就被一幫年輕人霸佔著,還各種指責老人和他們搶座位,更不要提老人要求他們讓座的時候倒打一耙,我就親眼見過,剛剛從醫院手術後複診的老人的妹妹(妹妹年紀也很大),請專座上的年輕人給老人讓座,結果不但一口回絕,還冷嘲熱諷,也難怪有些老人要氣得打人。

然後媒體再發酵一下,評論各種辱罵老人,點贊不要太多。換成是日本,評論還是這群人,就各種指責國人素質不好,坐人家的愛心座位。你們這群人,是精神分裂嗎?國內該是老人家孩子的座位你們支持年輕人搶霸不讓,換成日本,突然就開始裝逼自己道德高尚,有愛心位也不應該坐。合著你們的道德和基本素養都是對著小日本的?對著國人仗著自己年輕,在網絡上掌握話語權,對所有的弱勢群體愛怎麼糟踐就怎麼糟踐?所有媒體報道老人要求讓座的,沒有一家媒體,也沒有一個評論者,去強調那是老弱病殘孕專座專座專座。你累,你可以坐坐,但是要有一看見有需求者就立即讓座的主動。

我上次腳筋撕裂,拄著柺杖站在一排專座前面,全部是20來歲的年輕人,沒有一個起來讓座的,對,人家就是這麼理直氣壯,我買了票,憑什麼給你讓。有這種意識的話,憑什麼有臉在這種新聞裡指責國人去坐人家日本的愛心座位?????在他們心裡,素質不是真正發至於內心的道德要求,而是用來粉飾自己面子的道具,所以,國內他們理直氣壯的霸佔老弱病殘孕專座,而到了國外,突然仁義道德上身,知道是丟臉,知道是沒皮,立刻義正言辭的提起禮儀道德。

讓我說句大白話,你們就是一群不要臉的二皮臉。


游來游去110919201


我去日本的次數並不多,但好幾次在日本的機場也看到過類似的場景:即機場候機室裡普通坐席有很多空位,但一些年輕力壯的中國遊客卻喜歡坐在“優先席”上,雖然沒有“深深刺痛”我,但看上去的確比較扎眼。

首先我們看一下,什麼叫“優先席”。所謂優先席,就是優先讓有困難的乘客使用的座位。日本機場每一個登機口附近都有這麼一排,這些座位離過道和登機口最近。每張優先席上都用日、英、中、韓四種文字作了標註。其中中文采用了我們國內的習慣語“老弱病殘專座”。其實按照上面的圖示,需要優先照顧的是老年人、殘障人士、孕婦和抱小孩的。按說上面的文字和圖案已經夠清晰明瞭了,即便是中國遊客在理解上也不會困難。設置優先席的出發點無非是兩個,一是將出入最為方便的座位讓給最需要幫助的乘客,二是在座位緊張的情況下保證需要幫助的乘客能夠不至於站著。從這兩點出發,我們在機場看到優先席時,就不應該一屁股坐下,而是應該看看是否還有空的普通座,如果有,就選擇哪怕位置稍遠的普通座坐下。如果普通座沒有了,自己又比較累,那就暫且坐在優先座上,但要注意觀察,一旦發現有需要幫助的乘客,就應該第一時間主動讓座。

但我經常看到的場景是,明明有很多普通席空著,一些中國乘客偏偏喜歡坐在優先席上,毫無愧色,旁若無人,高談闊論,大概他們喜歡優先席比較方便的位置吧。上圖就是我在成田機場的實拍。我相信看到此景的日本人難免會對中國人產生負面的印象。

也許,這些人會說,空座位那麼多,隨便坐就是了,萬一座位全被佔了,有老弱病殘出現,我再讓座也不遲嘛。其實這裡面有兩層誤解。首先,優先席並非沒有空位的時候才必須讓出,即便還有很多空位,也應該把位置好,出入方便的優先席讓給更需要的乘客。第二,日本人的文化和我們有些許不同,在地鐵和電車上,即便已經空無虛席,很多人都寧可站著,也不去坐優先席。而在中國,我們習慣上可以先在老弱病殘專座上坐著,一旦真的出現老弱病殘者了,再主動讓座也不遲。我們既然到了日本,儘量不要佔用機場或公交上的優先席。這不是什麼道德綁架,入鄉隨俗而已。


悠遊四方


雖然國情不同,但日本人的禮儀道德觀念卻是很強。在日本或者其他國家,優先座位一般就是“老弱病殘孕”才能坐,在他們眼裡,不管有沒有人坐下,普通人都不該去坐,因為這是“優先座位”,是“愛心座位”,是給行動不便,或者有需要幫助的人才能去坐。

但在中國,不論地鐵還是公交,“優先座位”也很普遍,但國人對這方面意識還是不夠強烈。但實際上,我個人看法是,在國內,沒有人坐的情況下,自己是可以坐下的,但一看到“老弱病殘孕”,就得主動讓座。可是在國外,如果自己的道德標準高,可以不坐,也算尊重外國人的禮儀文化。但如果坐下,也不必強烈譴責,實際上坐與不坐,往往取決於自不自覺和主不主動。

日本人覺得這是“優先座位”,那麼年青人,身體素質好的人就不該去坐,否則就佔了不屬於自己的座位。在整個日本,這樣的事情已經普遍,所有人心裡都有這個標準。但中國人並不是如此,雖然國人素質已經提高不少,可環境往往會影響一群人。如果有一天,國人都意識到“優先座位”是給有需要的人坐的,那麼整體的禮儀道德就會提高不少,就不單單是“霸佔座位”了。


蘇丹卿


這種事本不是話題,就是被在自己同胞面前為了自顯高人一等為了哈巴狗似在洋人面前討好的這類人炒作起來的話題。優先,按照我們中國人字面,不等於只允許老人孩子等坐,就是優先而已,有老人孩子時再讓,每啥不可而且所有座位都有空。至多就是習慣不同,別人習慣先坐普通坐,國人習慣隨便坐有人再讓,習慣問題不是道德問題,最多對當地習慣不瞭解,也不至於是道德問題,又不是不給老人孩子讓座。嫌丟人?那你就做日本人好了!這種心態就如同家境不好的鳳凰在都市裡對家鄉父母親戚的各種嫌棄本質完全一樣。那些被某些自以為道德衛士的國人跪舔的坐在普通座位上的洋人,與其說他們道德高尚,不如說他們精明,直接坐普通坐就避免了再讓座的麻煩,僅此而已。奉勸很多牧洋犬不要把所有習慣都當做道德問題自我貶低。


風_動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撇開其他不相干的因素,看看事情的本質,那就是,當你面前有一個空座位時,沒人坐的情況下,你可以坐,也可以不坐,那麼你到底坐不坐?

既然是可以坐,也可以不坐,那就說明坐沒什麼錯,不坐也沒什麼錯,這是一個道德價值判斷的問題,如果你的道德標準高,那麼你就不坐,如果你的道德標準沒那麼高,那麼你就去坐,這都取決於你個人的選擇,“優先座位”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道德標準都高低不一、參差不齊,也是這個世界各種人豐富多彩的表現,你不能要求每一個人的道德標準都是一樣的,總會有高有低,總會有一些你站在你的道德標準上看不順眼的事。

記得有一次我曾經在臺灣旅行,坐捷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地鐵時,遇到晚高峰,車廂裡非常擠,很多人站著,卻偏偏空了很多給老弱病殘孕預留的“優先座位”沒人坐,我覺得奇怪,既然沒有合適的人來坐,為什麼其他人都不坐呢?

如果有一部分人坐下來的話,相信車廂空間也就沒有那麼擁擠了吧?我好奇地問我臺灣朋友,是不是因為他們自我道德約束,這些“優先座位”就算沒人坐也不能侵佔?

臺灣朋友笑笑,怎麼可能每個人覺悟都那麼高?其實以前也有人坐,只是經常有人拍照把他們曝光到網上,被網友謾罵,後來慢慢地,大家就都不敢去坐了。

原來,人心都一樣,單純想依靠每個人的道德準則去作為行為準則,你不能保證所有人都可以做得到,尤其是在這種道德的灰色地帶,你又不能說他有什麼錯,以至於總有你看不慣的那種人會源源不斷地出現。

而日本社會,本來就是一個行為準則非常嚴格,嚴格到極度壓抑的社會,中國人則相對來說,更加釋放天性。不能單純評價說哪個好,哪個不好。

至少,這些“優先座”是空著的,坐坐還好說。而如果這些“優先座”是有人坐著的,或者旁邊站著需要這些“優先座”的人,而你還搶佔著,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度的旅行家。


劉小順


這是一個國民普遍素質與個人修養的矛盾話題。

社會公德是一把戒尺,誰觸犯誰就意味著道德的缺失,即便不會被勸誡懲罰,但被他人蔑視不屑的滋味理應面紅耳赤。問題是:不自知、不臉紅、不以為然,因為習慣了。

我曾有兩次感觸。一次在美國橫穿馬路時,只見幾輛車遠遠地停下禮讓我先過,我對自己的未走斑馬線的行為感到羞恥,只因為我習慣了。再一次是在泰國,導遊因隨意吸菸被警察罰款2000泰銖,只因他早已習以為常。

我們有些人,正是因為自己的習慣而無視國外的社會公德,留給他人的不良印記卻都記在中國人的名下。因此,只有提高個人修養,才能提高全民素質;也只能改掉不良習慣,才能重新贏得世人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