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認爲漢語不如歐洲語言嚴謹?


有著五千年歲月的漢語在古代時就已經完善了漢語的邏輯思維,如諸子百家的文章,老莊思想,孔孟之道,奇門遁甲,孫子兵法等等都說明了漢語的邏輯思維是其他語言不可能達到的!

春秋先賢們的思想已經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深刻的理性和思辨思維,不知道那些專家們是否讀過這些著作?現在總有一些人試圖否定自己的歷史和文化,不知道他們想要往哪裡去?

我覺得不應該說成是偏見,嚴謹與否並不能表示語言的好壞,就比如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比英語更嚴謹,可是它只適合編程適合機器去理解,而漢語卻更適合人類,因為人類可以思維跳躍可以抽象思考,根本不需要有些累贅的嚴謹。但是機器語言就必須嚴謹,因為機器不會自己思考不會跳躍思維,最起碼目前還不會。

現在的人真的傲嬌,自己說不清話怪語言,自己掙不了錢怪社會,自己沒自立能力怪父母,我有什麼好說的呢?本來這世界就是強者生存論,當我們再次站在世界之巔時看看還有誰會來詆譭。


笑搞


題主說得不錯,這確實是一種偏見,我因為以前關注過這個問題,在網絡上跟人討論過,所以,我知道一點來由!

前幾年,在一些文人中間,不是流行「這國怎?我陷思,定體問」這一套嗎?

這種「偏見」就是這些這群人搞出來,真正懂語言學的人,不會下這種似是而非的判斷,語言表達嚴謹與否,完全取決於你的思維是否嚴謹。

你的腦子裡的思維不嚴謹,你就是用火星人的火星語,也不可能將你的思維表達得嚴謹。


我一般總強調人犯錯誤不可避免,對待他人無關宏旨的錯誤,要抱著「理解之同情」的心態,加上網絡匿名,噴人的成本很低,所以,很少言之鑿鑿的給任何人下非常負面判斷。但是,我今天真的要當一回噴子:

這些文人口口「理性」,聲聲「反思」,卻與「嚴謹、理性」毫不沾邊,不學無術,還要跨行評論。

雖然很多人談論這個問題,但是寫成書而且流傳甚廣是兩個人,一個是香港大博士陳慶釗,一個是鳳凰臺的邱震海。

這位叫陳慶釗的「博士」,寫了一本書叫:《中文不是理性語言》

見:http://www.red-publish.com/en/book/2119

書的介紹是:

看了書的簡介,簡直能把人嚇了一跳:竟然還有這種因果關係?原來根源在我們說了幾千年的漢語身上?

大博士就是吊,我們沒文化的吃瓜群眾,畢竟是圖樣呀。。。。。

但懂的人一看就知道,這就是語言學外行寫的書,結論可以說是張口就來,信口雌黃:

第一,他憑什麼說「中國人做事論道比較情緒化」?何以見得呢?那研究心理學,豈不是有【心理學】和【中國人心理學】?

第二,他創造了兩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詞彙:漢語是「感性的藝術語言」,不是「理性的科學語言」,其實,我大概能懂他說的什麼意思,但這屬於亂用術語,思維混亂的結論。

語言學上從來沒有什麼「理性語言」這個術語,英文中是有個【rational language】一詞。可以翻譯成【理性語言】,是指的計算機專業中的人造的【形式語言(formal language)】,如:編程用的【C語言】,又比如離散數學中【數理邏輯符號】就是一種【形式語言】,如下圖的《集合論》的符號:

高中學歷,稍微懂點數學、或者知道一點電腦編程都應該懂。

與之相對,法文、英文、中文等等,就叫做【自然語言——Natural Language】。

如果是以【rational language】這個角度來講,這個世界上沒有【自然語言】是所謂的「理性語言」,這是用腳趾頭都能想到的一個問題——

不管那一種自然語言,詞彙絕對不是一詞一義,語法規則絕對會有反例,有些句子根本不符合語法,但它就是對的。還有,自然語言還要根據上下文、語境、環境等多種冗餘信息進行判斷,怎麼可能理性邏輯?

正因為【自然語言】的特點,所以,至今電腦程序很難完全代替人類進行自然語言的翻譯,當然,這個問題隨著計算機運算能力的提高、全新的算法漸漸得到改善,至於能改善到什麼程度,我不是計算機專業,我不敢亂說。

正因為【自然語言】有歧義,模糊的缺陷,幾百年前說法語,也懂拉丁文的萊布尼茨,就想發明一種完全嚴謹邏輯的語言,發生分歧,不需要爭論,只需要計算,

萊布尼茨的這種想法,最後由英國人喬治布爾完善,也就是今天的數理邏輯,可以說萊布尼茨是程序員的祖師爺!

但今天,還真有人發明一套「邏輯語」,見度娘詞條:

「邏輯語」詞彙來自包括漢語、英語、俄語在內的7種語言,最大的特點就是:

語法就是【謂詞邏輯】,詞彙沒有歧義、言文一致、形意一致、文化中立,也就是陳慶釗要的「理性語言」。

但是很顯然,這種語言幾乎不可能被日常應用:

自然語言中的「隱喻、比喻、移情、雙關」等修辭手法不能被使用,人類的想象思維活動,不能被這種語言表達、被這種文字記錄。或者記錄非常麻煩,必須註釋、給出量化。

好比「美麗」這個詞,因為很模糊,有歧義,無法量化,在邏輯語中就沒辦法用。

另外,「演繹邏輯」只是科學的一部分,搞科學研究也需要「想象、聯想」能力。說簡單一點就是「猜測」,然後實驗、推理、再驗證。

所以,這麼大的博士,以這麼牽強的理由,下判斷中文不是「理性科學的語言」的結論,我覺得是很搞笑的。我還真搞不懂!

為什麼要設計「邏輯語」這麼奇怪的語言呢?

就是為了證明語言學上一個有名的假設:

【薩丕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

美國人薩丕爾及其弟子沃爾夫提出的有關語言與思維關係的假設,所有高層次的思維都倚賴於語言。薩丕爾-沃爾夫假說闡明瞭語言結構決定某個文化群體成員的行為和思維習慣。

這個假設分為強弱兩種:

強假設:語言完全限制住了思維的發展的可能。

弱假設:語言會對我們的一些思維方式和日常行為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那麼,也就是說:【漢語不嚴謹】導致【中國人缺乏邏輯思維】——可以看做是【薩丕爾-沃夫假說】的【強假設】。

但是,【強假設】已經完全被學術界否定,【弱假設】還沒有成為定論,因為:

1、人類的大腦(硬件)和思維活動(軟件)太複雜了,我們目前所知有限,並不是很清楚。

2、建立實驗模型驗證的話,太過於複雜,考慮的變量太多,解讀方式多樣,無法得到嚴謹、排他的結論。

3、而恰恰實驗表明,否定和支持【弱假設】證據、結論都有。

所以目前,【弱假設】懸而未決。

但是,如果從「誰舉張,誰舉證」,「疑罪從無」的角度來看,既然假設不能被證明,那麼,【弱假設】就是無效、錯誤的。

綜上所述:

且不論【中文不嚴謹】這個判斷根本沒有辦法成立,而且就算【中文不嚴謹】,也沒有證據能證明會導致【中國人缺乏邏輯思維】。所以,從語言學學術角度,陳慶釗的書根本就是狗屁。

我看到其他答主,動不動大談「法語、英語、德語」,而且下一些諸如「德語嚴謹」這般似是而非的判斷,我就想:下這些判斷,你精通這幾門語言嗎?

我曾經在文章中說過:我是沒什麼語言天賦的渣渣,是隻懂點英語的【壓線狗】,所以,我只能談談英語和漢語。


以我的的個人經驗來看:

寫層次結構比較複雜的長句子,英文似乎是要好用一點,漢語需要多一點時間組織,漢語似乎要用短句子表達比較清楚,特別是寫學術論文的時候。

但這完全無關宏旨,我覺得完全可以規避,對我來說根本沒有什麼影響。

我還是那句話:語言表達嚴謹與否,完全取決於你的思維是否嚴謹。

再者,如果陳慶釗的論斷成立,漢語不嚴謹,影響了中國人沒有邏輯思維,所以中國人獲得不了諾貝爾獎,西方語言才是嚴謹的。

那麼,非洲很多前殖民地都是以英語、法語為母語,很多黑叔叔英語、法語說得很溜,為何他們連自己的國家都管理不好,一直都是貧窮愚昧,就不談什麼諾貝爾獎。

我搞不清陳博士所說的【邏輯思維】是個什麼東西,我看來邏輯思維強,是反應在數學、幾何上的。

一般一個國家的初等教育都是說自己國家的母語,中國初等教育也是漢語。而且孩子可塑性較強,如果漢語導致中國人邏輯思維差,中國孩子就能反應出來。

從初等教育來看,中國學生恰恰要甩比西方學生幾條街,獲得最多的奧數獎,聯合國搞的國際測驗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英國人都跑中國取經。

我知道不能以偏概全,獲獎學生的樣本有限,但這位陳博士,能拿出比我更好的數據來證明嗎?

所以,我真的搞不清這個博士所說的【邏輯思維】是什麼東西嗎?

邏輯思維只是創造性思維的一部分,而且邏輯思維好,並不代表就能創新。

因為邏輯是機械式的運算。是從已知條件,也即前提中,推導出隱藏在前提中的東西,並不能產生新知識。

所以,創造性思維,關鍵要找到正確的推導前提,也即所謂的歸納法思維。邏輯思維一般是指演繹法思維。

比如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邏輯推理部分十分簡單,最富創造性的是,可謂愛因斯坦的【哥白尼翻轉】:將光速不變當做前提,加上隱含前提:相對性原理,再進行推導,就很好的解釋了當時科學界頭頂的烏雲:邁克爾莫雷實驗。

你會證明勾股定理,或者懂初中數學,就能懂狹義相對論邏輯推理部分。

香港媒體中不少這樣的奇葩,有個叫陶傑的傢伙,那真是一個活寶,天天在報紙上講『邏輯』,白人就是邏輯,中國人就是沒邏輯,他就是服他的白大人。

而他的白大人,跑到中國來取經,跟中國人學數學和邏輯教育。

無知一點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還自以為掌握真理,我是他真的沒臉在報紙上寫文章。

一口廣東腔爛英語,天天在報紙上大談英文,他對西方學術一無所知,只是無腦跪舔,總想扮演英國的Mr.All known,卻是個十足的Mr.Bean,英國的豆子先生最大的滑稽之處是不知道自己是小丑。

不過你不得不服,人家就是香港人封的才子,他就是能靠賣文為生。

我在想,陳慶釗博士如此外行,他專業是學什麼的?

在香港觀堂利諾書院的網站,查到了陳慶釗的學歷,真是吊炸天,分別是兩個野雞大學的商科碩士和商科博士:

這個所謂的Bulacan State University 的,就是菲律賓 的一個野雞大學,以前我國縣級幹部,組團去這個大學拿博士學位。交錢就可以,甚至不用讀,你自己去想,這是個什麼大學?

當然,你會說這是【唯學歷論】,【工商管理博士】就不能研究語言學?

當然可以,但是,你想一想,憑今天的人類的學術體系的複雜程度,跨行研究基本上是值得懷疑的,所以,所謂民科除了被害妄想狂一樣的亂叫,正兒八經的科學工作者誰搭理他們?

又比如:我是學工程的,假如我說我自學成才,要幫你做心臟搭橋手術,你敢嘛嗎?

加上這本書完全是外行的臆想,基本上可以確定,這是一本沒有經過同行審核的爛書,不具備什麼參考價值。

臭雞蛋不需要一個個嘗,有經驗的人看一眼就知道。

哪知道陳慶釗博士意猶未盡,他又出了一本,看了簡介就讓人噴狗血的書:

他又自創一些奇形怪狀的術語,還跨行玩起【腦科學】:

「漢語作為一種圖形文字」是什麼話?世界上那一種文字不是線條組成的圖形?

「中國人二元性思考模式」,先不談他難道鑽到每個人中國人的腦子裡,能知道每個人的思考模式?他所說的「二元性思考模式」是一種什麼東西呢?

我們知道哲學上,有笛卡爾有【身心二元論】,還有【二元對立】,思維方法上我聽說過「二元思維、多元思維」,但根本就可以好壞優劣之分。

如果要講【邏輯】的話,就是要「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1始終是1,是1就不是0,不能同時為0又為1,【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是邏輯學的基本公理。

但是他的【二元論】真的很奇葩:

大部分的華人的思維模式是一種典型的二元性思維結構,這種二元性思維結構表現在平時的生活上,絕大部分的老百姓是用語音區來思維,他的思維特性的行為表現是實際、勤奮、刻苦、順從、忘我,比較容易接受權力的支配。

藥都不服,但不得不服這傢伙,我看到這裡一口水都要噴出來:

他是怎麼知道中國老百姓腦子是這樣想的?什麼語音區思維就服從,容易接受權力支配?

他把每一箇中國人的腦子掀開看過?

再退而求其次:選取一定的樣本做過心理學實驗?但他根本就沒有做心理學、腦科學實驗的能力呀。

答案很顯然:腦補。

先不論從漢語能不能推論出【華人比較容易接受權力的支配】,難道說了幾千年漢語的中國人【容易接受權力的支配】?

中國人從兩千多年前就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從秦代以後,朝代更迭大致就是一部造反史!英國到現在還有貴族,九十年代才取消議會的貴族世襲席位。

【腦科學】這一套就懶的評論,一個野雞大學的商科生大談【腦科學】你覺得靠譜嗎?

無獨有偶,鼎鼎大名的鳳凰衛視的新聞評論員邱震海,也是有一套差不多的「二元論」。

邱震海曾經去「理性嚴謹的德國」留完學回來以後,大談德語和德國思維方式,如何嚴謹,稱要用「德國嚴謹」做新聞:

我是沒留過學的中華土鱉,我也不懂德語,我在網上曾遇到過有一批號稱是【留德華】的群體。

那裝B,真的裝得令人髮指,開口「你治學不嚴謹」、閉口「你不像做學問的」,好像去了德國個個都成了康德、黑格爾。

你要說德國不好,真要跟你急!

他寫了一本書,叫做《中國人成熟嗎?》,洋洋灑灑大概有幾十萬字:

書名就敢用來具有十幾億人的集合【中國人】,還大言不慚的診斷出:中國人【缺乏一場民智的啟蒙】,那種俯瞰眾生,「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氣勢是一覽無遺!

我是很服,這些動不動下【全稱判斷】的人,何況還是每一個獨一無二,行為、思維都不確定的的個體:人。

而且很明顯,書名提問已經暗示了【中國人不成熟】,也就是說,十幾億人中,就他是成熟理性的,所以他能診斷出來【中國人不成熟】。

要靠他的【德國理性】,來啟蒙你們這些腦子不開化的中國人。

他是留學過德國的人,閉口開口理性,他應該把康德的文章《什麼是啟蒙》好好讀一讀。

啟蒙說簡單一點就是:叫你用自己的腦袋,正確的方法想問題 。

理性跟人的語言、行走能力一樣,人人具足,但是我們很多時候並未啟用,並正確運用,而是輕易相信別人的思考結果。

西方的啟蒙運動主要是針對宗教社會下的那些愚民,相信《聖經》句句真理,相信牧師是上帝的代言人。

康德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每個人應該跟我們學走路、說話一樣,嘗試正確運用自己的理性,而不是依賴他人。

並不是邱震海那樣,自以為是的站在雲端,向大眾灌輸那一套你自認為正確的空洞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這麼簡單的道理,老師教過,開明的父母教過,中國聖人、西方哲人都講爛了,要你啟什麼蒙?把自己啟蒙好。

陳慶釗與邱震海惺惺相惜,節選邱震海書的「精彩」部分,寫了幾篇長文,發表放在自己的專欄:

(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author/alexchan/)

他似乎很認同邱震海書裡的金句,因為邱震海書裡的判斷,跟他十分相似:中國人「沒理性」、「思維缺乏穿透力」,「情緒化」,「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德語嚴謹」「漢語無邏輯」等等之類的。

我看了這幾篇文章,陳慶釗用的一些腦科學的術語,天花亂墜,但囉裡囉嗦,不知所云,就是不能將一個簡單的問題講清楚:【使用漢語】和【中國人缺乏理性邏輯】的因果關係是怎麼樣的?

如果說我理解能力差,讀者可以自己去看,看我說得有錯嗎?

而且,這傢伙曲解引用資料簡直是顛倒黑白,他引用中文大學張學新的一項研究,來支撐自己【說漢語,沒邏輯】的結論:

辛虧我以前讀過張學新的論文,谷歌學術中的論文題目:

張學新教授的研究成果:

發現中國人在閱讀漢字文本的時候,大腦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腦電波,是其他拼音文字沒有的,指出漢字的獨特性,提出漢字拼義理論。

論文沒有給出任何褒貶,也沒有說學漢語會學成沒邏輯的腦殘,甚至是褒揚漢字的特殊性。

因為這是香港中文大學很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所以,當年在學術界很轟動。因此我讀過。

香港中文大學在對這項研究的介紹,是對漢語漢字的褒揚,而非貶低:

http://www.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id=1249

可見這人有多麼不誠實,這種有明確信息源的信息,他就能曲解到這種地步,那些沒有信息源就可想而知。

後來,陳博士再接再厲,又寫了一本【民主腦】,大意是中國人說漢語,所以導致腦子缺了【民主神經】,搞【民主】也很難成功:

我還真是服了他,他就跟漢語漢字懟上了!

所有的書都是漢語漢字寫的,那以他的理論,他的書也是毫無邏輯?

大膽提出設想當然是沒問題的,但是陳慶釗的問題在於:跨行研究,又沒有做功課,結論如此之草率,以致你看了簡介就知道毫無價值。

陳慶釗他的這套理論,在他們那個那個圈子裡非常流行,一些文人經常引用,比如最近去世,號稱【殖民三百年】的那位,還有這位這本書的作者:

他引用這位大博士的「研究」的時候,口氣大到了什麼地步:

他們這類人很多,還有一個打籃球的,天天在網上博客宣傳「漢語漢字把人學成腦殘」這一套!

哲學羅素那句話說得真沒錯:

這個世界最大的問題就是愚人和狂熱分子總是對自我如此肯定,而真正的智者內心卻充滿疑慮

這些人都有一副相同的德性:自己感覺在雲端俯瞰眾生——堅信自己的正確,相信自己比所有人中國人都聰明。其實,是由於自身經歷和先入之見,導致陷在自己的偏見中無法客觀的看問題。

反思我們文化中的糟粕,不是不可以,也是需要的,但上述幾個人的論述,完全是劣質、膚淺、衝動的胡說八道。

我一直就認為兩個人的反思點評很有道理:

第一是楊振寧先生:華夏文化在學術的思維方式表現為:重歸納(Induction),輕演繹(deduction)。


第二是陳寅恪先生:華夏文化思想的特點跟古羅馬人很像:注重實用,不究虛理,長處短處皆在此。

當然,這也是一家之言,不要因為這兩個人名氣大,就認為是金口玉言。

比如陳寅恪說中國人在建築、繪畫、雕塑方面,比不上古希臘人,但是這個話的時代背景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最新的考古發掘顯示,比如:寫實雕塑,比同時期的古希臘一點都不差。

至於說建築方面,我個人覺得還是一個因地制宜的問題,中原文明最少成本、最易得的材料肯定就是夯土,沒必要用石材。

不過,古希臘人真的很逆天,我是很佩服古希臘人思想深邃和嚴謹。

----------------------------------------------------------------------------

最後我說點歷史:

【德語Deutsch】 的詞源意思是【人民的語言】,德國這個國家誕生很晚,德語標準語誕生時間也很晚。馬丁路德用德語翻譯《聖經》以前,德語是一種有多種方言的土話,就別談什麼「哲學語言」了。

日耳曼人曾經無比自卑,認為法語才是理性、優美、高貴的語言,德國皇帝、貴族都以說法語、拉丁語為榮,跟下等人才講德語。

到了黑格爾那裡,又稱【德語是適合思辨的語言】,黑格爾又不懂漢語,就稱【漢語不適合思辨】,錢鍾書還為此狠狠的黑了一把黑格爾「無知」。

這跟今天很多人不懂一門語言,就以刻板印象就認為這門語言如何、如何一樣,

而法國人也同樣,1654年7月,帕斯卡寫信時候,因為找不到對應的法語詞彙,只能用拉丁語表達。於是帕斯卡略帶憤慨又無可奈何的說:法語一點價值也沒有。(見《16世紀的不信教問題:拉伯雷的宗教》)

英文也經歷了相同的過程,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用拉丁文寫的,因為,英文當時非常土的土語,當時的人認為不夠莊重,且難以表達複雜的思想,而英文今天成了全世界的學術語言。

拉丁文曾經被歐洲日耳曼蠻子視為吊炸天的高貴語言,認為拉丁文優美又理性,但是,曾經的古希臘人認為拉丁文是野蠻人的土話。

所以,我以為:語言並不是靜態的,語言和思想之間,互相影響,互相補充,不斷完善,內涵不斷豐富。

像中文、英文、法文這樣歷史悠久,人文深厚的語言,我認為是「歧義、嚴謹」二者皆可——

  • 「歧義」製造微妙的一語雙關、「可解與不可解」的朦朧意境,文學、詩歌需要,

  • 「邏輯嚴謹」,使之表達思想準確無誤,科學、哲學、法律需要。


所以,對待這個問題:

不要學韓國人的妄自尊大:韓語諺文宇宙第一。

也沒必要跟這些人一樣妄自菲薄:說漢語會成腦殘。

我想對這個回答下有些對外漢語專業的人士說:

漢語的語法無定式,非常靈活,不等於無法表達嚴謹邏輯的思想(把這句話好好理解三次)。

因為嚴謹的邏輯表達,只需要非常簡單的語言。邏輯說簡單一點就是【重言反覆】。

比如一個三段論推理,可謂非常嚴謹,也非常簡單:

1、人必有一死。

2、蘇格拉底乃人。

3、蘇格拉底必死。

這不嚴謹、不簡潔、不易懂嗎?

邏輯真正難的是,條件較多的時候,很難理清、判斷邏輯關係,做邏輯運算。也就是英文所說的more is different。

語言是「無罪」的,「有罪」的人使用語言的人。如果你自己的腦子一團漿糊,什麼語言都無濟於事!


小漢字見大歷史


魯迅喊出了 漢字不滅 中國必亡 陳丹青今天都還在灌輸漢字漢語不行的言論。其實綜合起來無非一句話 1840後遺症

魯迅時代是可以理解的,那個時代國家積貧積弱,每個有志勵精圖治的中華兒女都在找出路,所以會有一些過激認識不奇怪。今天還如此這般要麼是水平問題,要麼是骨頭問題。

任何語言文字都不可能是無懈可擊的,如果是所謂完美的,那可能還會很可怕。因為那樣會變成一種信仰式的東西,給思維帶來更大的束縛。

漢語也可以說得很嚴謹,就是多加一些前言、後語。把語言表述複雜化一些,但那樣說話、作文的意義在哪裡呢?嚴謹是語言、文字的第一要素嗎?根本不是嘛。漢語也有既嚴謹又精煉的時候,並不是都不嚴謹。而且語言有一個習慣性語境,按語境這麼說就是嚴謹的狀態了,這些語境就能使得它嚴謹起來。否則我們說話難道都需要說完再解釋半天?合同、法律文書又怎麼辦?事實上所謂的不嚴謹並不會太影響實際運用。所以這個所謂的不嚴謹不會成為我們運用的問題和障礙。

然而的漢語優點卻是別的語言無法比擬的。

第一、由於大量存在通過基礎字義組詞而來的詞彙,這樣的模式,只要你學會常用的那些字,並不需要你專門學習新詞彙就能看懂。因為兩個以上字義不同的字一組合就能有一個能共鳴、有化學反應的新意思。別的語言出現新詞彙是需要學習的,否則你根本不懂啥意思。

所以這方面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儘量不要引入垃圾詞彙和零翻譯詞彙,否則都需要去學習新詞,對於這個語言的來說優勢就降低了。

第二、也正因它存在一定的多音多義,所以文學美感很強。尤其是精煉後的句子。所以你發現,中國流行音樂就是重歌詞,中國曆來都是重歌詞。今天最容易流行的歌曲也是因為歌詞寫得好或者某些方面有共鳴,有意想不到的可愛、有趣,所以才流行。比如喊麥,就節奏來說肯定不行,但他的歌詞路數很對。所以民間草根隨便弄弄似乎風頭並不太輸嘻哈。

玩字、玩歧義、玩諧音這是中國人多大的樂趣啊,今天網絡上有多少網絡熱詞不就是與這個特點有關。完全嚴謹了,你連這個樂趣都木沒有了。

第三、漢語被稱為伊甸園初音,很多語音都來源於自然的聲音。來源於自然反應。而且它是上古的精煉書面語,全世界重要詞彙都是漢語,漢語還可以用來破解歷史文化原貌,可以將混亂了的源流重新恢復。可以讓你看清楚古人是怎麼思考的。別的語言哪裡做得到這個。

更為神奇的是,全世界大多數語言都吸收了漢語語音的基礎含義,並以此出現轉義的相關詞彙。就是說漢語是一把鑰匙。更更神奇的是英語與漢語是關聯性最高的兩個語言,英語詞彙基礎語音都是漢語。英語可以視為漢語的一個分支。就是說英語的流行與漢語的即將流行似乎是天註定的,這種偶然性帶著強烈的必然性。

文字符號也是如此,漢字甲骨文就是今天絕大多數字母的源頭。那些很直觀就能發現是出自漢字的字母就不說了,說過無數次了。舉個沒說過的,比如M這個字母,你知道日本古代一直保留著這個字母嗎?你知道西方那些秘密教會紋飾裡有個很重要的符號就是M嗎?日本的M在鬼子的軍服上都有。但形態可以肯定與拉丁字母無關。其實就是因為漢字是總源頭,人類只創造過一套象形文字。M是女人生產時的形態。文字由中國人創造,紙也由中國人發明,這是註定的。古埃及莎草紙何嘗不是?古埃及人就是西進的中國人為主導的。

昨天我發 頭條微 說耐克為何是鉤子形狀?因為乃在英語裡是九的意思,鉤子、魚鉤就是九字的原型。鉤子也是法老手上的法器之一,另外一個法器連枷是打穀草的工具,在《嚮往的生活》裡出現過。為何中國建築要飛簷四角翹起,就是因為模仿鉤子。鉤子又附會蠍子,黃帝和倉頡都代表蠍子。美國的耐克明顯是文化傳承符號,乃客就是指黃種,既代表九黎,又指黃種三支系。所以乃字還是數字3的原型。江浙乃山與以色列旁邊的西奈半島是什麼意思?一目瞭然。就是西進的羌人命名的。這就是漢語的破解作用。

摩西出埃及裡說一路上吃一種食物叫瑪納,什麼東西不知道。但漢語一介入,不就是馬奶嘛。西進中東的這部分人把中亞最好的馬帶到了中東,就是阿拉伯馬,曾經的天馬。約瑟的兒子瑪拿西和以法蓮也很明顯就是羌人,摩西也才與妹喜是一個詞。摩西的獅子流派、被遺棄、牧羊的經歷才高度與北三苗羌人重合。瑪拿西同時也是馬奶的意思。所以漢語這把鑰匙一介入,就立馬解開了。

漢語稱為伊甸園初音當之無愧。請不要再用打什麼call來汙染這門語言了。


國病


“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這句讓老外崩潰的話,對中國人來說,理解起來沒有任何困難。

“能穿多少穿多少”這句,有不同的意思,或者如攻擊漢語不嚴謹者所言是有歧義的,那為什麼我們能準確理解?因為有語境,加上“夏天”二字意思就是“能穿多麼的少就穿多麼的少”,加上“冬天”二字就是“能往身上穿多少衣服就穿上多少衣服”。

歐洲語言裡,一個單詞有多個意思也很正常,單詞放在不同地方也可能是不同的意思。例如:I will miss you,是我將錯過你,還是我會想念你?到底什麼意思,還得看語境。

漢語沒有時態、不定式、複數,也沒有複雜的從句,在特殊的時候,表達起來有點吃力,這一點不可否認。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英語表達的侷限性也是明擺著的,最明顯的是語言效率問題,與之相對的是漢語的兼容和高效。

漢語的嚴謹性與英語並沒什麼高下之分。通常情況下,用漢語表達時可以視語境省略較多字詞,但傳達的意思不受影響,有時候省略字詞還能達到更多內涵。要想表達嚴謹明確,漢語也可以做到,例如保險合同,用滴水不漏的表達方案,寫出讓人讀得費勁無比的條文,與科技英語裡遍地從句的表達方式有得一拼。

說話和寫作嚴謹與否,在於人不在於語種。當然,我們中國的語文教育過於偏重文學思維,偏重感性思維,語文學習中理性思維表達練訓嚴重不足,導致很多人不習慣嚴謹的表達。這是一些人認為漢語不嚴謹的原因所在。


龍久於池


十七十八世紀以來,歐洲產生了一種觀念:

  • 偉大的民族也有偉大的語言,落後的民族,其語言一定也是落後的。歐洲是偉大的民族,語言也有各種優越性;其他地方的民族不行,語言也有各種問題。

到了十九二十世紀的時候,一些中國人也接受了上述觀念,他們認為:

  • 中國的落後不僅是槍炮、技術的落後,而是社會、文化等深層因素的落後——這其中,語言也是落後的。要拯救中國,追趕西方,不僅要發展槍炮、技術,還要革新語言。


基於這些原因,就有人認為漢語不夠嚴謹。


顯然,這些說法都是不對的。就像地心說,是個完全錯誤的學說;以上說法也是,都是錯誤語言哲學的產物。

就自然語言來說,沒有一種語言比另一種語言更嚴謹。即使號稱最嚴謹的德語、號稱很含蓄的日語,其實都一樣嚴謹一樣含蓄。

具體來講,二十世紀偉大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有很多重要貢獻,其中之一可以理解為:

  1. 任何語言都以自己的方式體現普遍的邏輯結構

  2. 任何語言都不可能

    說出邏輯本身的結構。

根據1,只要大家說一種語言,用這種語言交流下去,不管什麼語言,都會體現出邏輯結構——也就是說,都嚴謹。

根據2,其實沒有什麼終極嚴謹的語言。


在野武將


先說另一個現象。

我是賣車的,十幾年,我不敢號稱專家,但多少懂些車,但我反而不敢說自己很懂車。

但這些年接觸下來,真正這個專業的行里人,很少有偏見。

反而那些發燒友,看論壇的所謂磚家們,很篤定的說著各種謬誤。而且越是知識錯的離譜的人。越是各種鄙視滿天飛,越是特別迷信某些車系。

所以這些年,但凡碰到這些迷信日系德系的、各種鄙視的人,宰他準沒錯,因為肯定是棒槌。

所以推而廣之,其他行業估計也一樣,那些充滿鄙視論的人,其實恰恰自己是被鄙視的一員,恰恰他所崇拜的東西他壓根不懂。


溼婆同志


這個現象我有點兒看法。

並不是中文不如歐洲語言嚴謹。

而是中國近現代國力和科技不如歐洲發達。

沒有強有力的國力和科技支撐,勢必不能在國際事物中佔有主導地位,也就造成了中文在國際事物中不佔主流地位。

所以才會給人中文不如英文法文德文嚴謹的假象。


飛翔的熊貓86632852


(1) 漢語原本不清晰。其實其它語言一樣不清晰。

(2) 隨著各個民族的交流,各種語言發生分化,語言必須清晰,才能起到中介作用。在這個方面,法語,英語,西班牙語在世界的交流過程中,都起到自我完善的過程。

(3) 漢語,俄語,阿拉伯語,在局部地區,也起到這樣的作用了。

(4) 語言能夠承擔各種語言的中介功能,必須具備清晰,歧義少等特點。

(5)漢語也曾經具備這些特點,但由於文字獄的問題,還有別有用心的重新解釋。使漢語語義變得模糊,中介功能下降。


Corring


有著五千年歲月的漢語在古代時就已經完善了漢語的邏輯思維,如諸子百家的文章,老莊思想,孔孟之道,竒門盾甲,孫子兵法等等都說明了漢語的邏輯思維是其他語言不可能達到的!總是有那些背叛中華民族的文化漢奸,在汙衊和貶低中華民族的漢文化,真是跳樑小醜,螳臂當車不自量!中華民族的強盛,漢語文化必將普及全世界!

從先秦口語文言文發展至今,翻閱西漢的賦,真的美。歷朝歷代都在改變語言表達,臺閣體、靈性說、梅村體……這種美只有身為中國人才懂。敢問有哪個國家把語言做成詩詞歌賦小說雜劇戲曲?追求語言和思想融合的追求?也只有中文契合這種審美結構。


網絡大實話大大


有這種說法,這要看文明的發展狀況,中華文明在社會學和文以及儒學發達,所以會導致中國言語在這幾個領域詞彙遠超英語。比如做飯的詞彙有:炒,煎,烹,炸,涮,煮,蒸,熬等,而英語極少

可是漢語在科學,哲學,法律發展緩慢,以至於詞彙貧乏,也不專業,近代詞彙大多來自日本。所以需要漢學家發展與各門類相適應的文字及語言。漢語需要發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