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各民族獨立意識覺醒,西方列強的殖民主義崩潰,不過列強們肯定是不甘心的,在殖民地獨立的過程中,先是阻撓,無效後就使用各種手段削弱獨立後的新興國家,比較常見的手段就是離間殖民地各個群體之間的矛盾,埋下分裂的種子,因此也引發了二戰後多場局部戰爭。
在這些局部戰爭中,大家立即會想到的無非是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印巴戰爭等,但很少有人會記得尼日利亞的那場名為“比夫拉”的戰爭。
尼日利亞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1885年,整個幾內亞灣沿岸都被置於英國保護之下,英國人把這塊地方劃分了3個地區:
北部信奉伊斯蘭教的豪薩富拉尼族;
西南部的約魯巴族;
東南部尼日爾河三角洲地帶的伊博族。
英國殖民者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將三大民族、三大地區分而治之,各地區的經濟並不與鄰近地區關聯,這就給地區與民族間的關係埋下了衝突的種子。
1960年尼日利亞宣佈獨立,成立了聯邦共和國,聯邦的三大主體就是歷史上英國劃分的這3個區,這3個地區的民族中,伊博族和約魯巴族接受了基督教,發展較快。其中又以伊博族接受程度最高、合作態度也更加積極,因此伊博族地區發展最快,受教育程度也最高,大批伊博人被提拔到公務員和軍官崗位上,佔據了政界。而約魯巴族則專心經商,佔據了商界的主導地位。最後豪薩富拉尼族由於堅持信奉伊斯蘭教,仍保留了傳統的部族統治機構,因此之前英國人也與其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所以在新生的尼日利亞中除了人口優勢之外並不佔據其他好處。
矛盾就這樣產生了,三大民族之間都互相有怨念,伊博族佔據軍政界,可是總統卻因為選舉時人口占多數的豪薩富拉尼族而旁落,約魯巴族則不滿足只在商界賺錢,希望在軍政界也有所得,於是和豪薩富拉尼族逐漸聯合,對抗伊博族。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就在民族矛盾逐漸激化的時候,尼日利亞發現了大油田,而且油田在伊博人控制的東區。
1966年2月,伊博族軍官伊龍西發動政變,強化中央集權(因為豪薩富拉尼族人口占優勢,依靠選票無法實施伊博族的主張,所以伊博族希望集權)。政變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半年後新的政變就發生了,這次軍事政變的主角是豪薩富拉尼族,伊龍西和另外27名伊博族高級軍官被殺,軍方領袖雅庫布·戈翁成為新政府領導者。
隨著另外2個民族主導的新政府對其民族的政策傾斜,伊博族認為自己失去了原有的特權,不願同其他民族共享財富和資源的激進情緒讓伊博族所在的東區軍事長官~奧朱古上校走上了歷史的舞臺,在他的領導下,一個讓所有伊博人瘋狂慶祝的日子來臨了,1967年5月30日比夫拉共和國宣佈獨立。
比夫拉是一個海灣的名字,比夫拉灣是伊博族聚集居住的地區,比夫拉這個新生的伊博族國家,有自己的國旗、國歌、貨幣。獨立後其得到了加蓬、海地、科特迪瓦、坦桑尼亞和贊比亞的承認,而以色列、法國、葡萄牙和南非雖然沒有承認該國,但對其軍事及財力援助卻相當可觀。
而無法容忍領土分裂的尼日利亞戈翁軍政府,需要保持國家的統一,7月6日內戰終於爆發了,這次戰爭就是比夫拉戰爭,也稱尼日利亞內戰。戰爭中,戈翁軍政府背後得到了英國和蘇聯的支持,而比夫拉共和國則得到了法國、葡萄牙和南非的支持,當然他們都沒有官方承認。
戰爭開始時,戈翁軍政府以兩路縱隊各1個師進攻比夫拉,儘管伊博人作戰英勇,但戰爭還是處於一邊倒的態勢。隨後,戈翁又組建了第三師,進攻之前發現大油田的伊博族地區。戈翁的三個師出動的總兵力超過十萬,海陸空軍全面出動,可以說是二戰後非洲最大的戰爭。
最終,奧朱古上校帶領的比夫拉軍隊無力抵抗戈翁軍政府,1970年1月比夫拉共和國投降,該地區重回尼日利亞,內戰結束。比夫拉這個短命的國家(1967年~1970年)也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比夫拉的硬幣。
這場空前慘烈的比夫拉戰爭,不但造成了200萬~300萬人的死亡和饑荒,而且留下了許多至今尚未消除的後遺症。尼日利亞原本最富裕的比夫拉三角洲地帶,經濟被徹底摧毀,曾經的全國第一大種族伊博族在此後數十年時間內,無一人能夠在尼日利亞軍隊或政府中擔任要職,人口占比也下降到了18%,大量伊博人遷居國外。
比夫拉,1969年,國家獨立,1鎊,紀念銀幣,正面雄鷹上的銘文為:為了生存而戰
比夫拉,1969年,國家獨立與解放,1克朗,紀念銀幣,正面的頭像就是奧朱古上校,很有畢加索的風格。
由於比夫拉共和國存在時間非常短,所以夫拉共的遺物也成了市場中的緊俏貨,其比夫拉錢幣在收藏家眼裡都極為珍稀,現已身價猛升,在剛剛結束的美國費城錢幣博覽會上,一枚比夫拉的獨立與解放1克朗紀念銀幣,就拍出了1萬3千美金的高價,相對存世量多一些的獨立1鎊銀幣,也都要上千元。
閱讀更多 錢幣中的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