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實,明初的劉伯溫和明末的袁崇煥沒有民間吹捧的那麼厲害

明初和明末兩個歷史時期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兩個時期都湧現出大量的梟雄、武將、名臣,歷史上在不同時期對這些歷史人物的評價也並不一致,各人心目中的名人名事也都各有說法,其中有兩位著名人物小編覺得民間的評論把他們吹捧的太過厲害,歷史功績過於誇大,一個是明初的劉基,另一個是明末的袁崇煥。

名不副實,明初的劉伯溫和明末的袁崇煥沒有民間吹捧的那麼厲害

劉伯溫(字伯溫):劉神仙在民間的影響力超級大,老百姓都認為他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更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可其實劉神仙在朱元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作用沒有民間吹捧的那麼大,和諸葛丞相的功績根本就沒有一比,所謂開明第一謀臣是不可能的,這個招牌應該是人家李善長的,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大封功臣時只給劉伯溫一個伯爵就是證明了他的功績遠遠低於其他公、侯,朱皇帝心裡明白的很。

名不副實,明初的劉伯溫和明末的袁崇煥沒有民間吹捧的那麼厲害

劉伯溫是中途投靠朱元璋的,在這之前他做過大元朝的官,出身考的是大元朝的進士,一樣有功利心,可不是什麼不食人間煙火也不事異族的隱士。劉伯溫是一個傳統文人,在南方名氣很大,其在朱元璋打江山的過程中的最大功績體現在他是一塊吸引傳統文人士子投靠過來的活招牌,在劉伯溫進入朱元璋的陣營之前,朱元璋手下沒幾個正經文人,正是在招攬了劉伯溫、宋濂等傳統文人後,才慢慢的逐漸積累到一些幫他治理江山的人才。

名不副實,明初的劉伯溫和明末的袁崇煥沒有民間吹捧的那麼厲害

明朝建立後第四年,劉伯溫就辭官歸鄉了,如果朱元璋真認為劉是他口中的"吾之子房也",不會那麼早讓他退休養老,劉伯溫不是李善長,李善長雖然也是同一年退休,但李善長是朱元璋起家的淮西派的領袖,作為二把手對朱元璋的權力威脅過大,所以早早退休避嫌,而劉伯溫正經文人的出身和派別正是可以用來制衡淮西派的一把刀,但是朱元璋大概認為以劉的能力已經無法和繼任的新淮西派領袖胡惟庸抗衡,所以乾脆讓他退了,劉也果然沒多久就被胡惟庸搞死了。

名不副實,明初的劉伯溫和明末的袁崇煥沒有民間吹捧的那麼厲害

袁崇煥:袁督師大概是現今爭議最為巨大的晚明歷史人物,吹捧者甚至得出明朝亡就亡在殺袁,可袁崇煥被關押時,離崇禎朝滅亡還有十五年,離整個明王朝完蛋更是還有五十四年,那會連明王朝的真正掘墓人李自成都才剛剛加入農民起義軍,還是個小字輩,天知道袁崇煥跟明朝的滅亡有什麼關係?

名不副實,明初的劉伯溫和明末的袁崇煥沒有民間吹捧的那麼厲害

凡事有因必有果,吹捧袁崇煥的大都以寧遠大戰時袁指揮的明朝守軍擊傷努爾哈赤為最大歷史功績,但如果辯證的來看,努爾哈赤的身亡恰恰是滿清真正崛起的轉折點,努爾哈赤時期,後金雖然武力強大,但僅僅只是個部落制的落後政權,努爾哈赤執政時無力解決遼東百姓溫飽問題,只有大開殺戒,把遼東漢民殺了個乾乾淨淨,結果是整個遼東千里無人煙,連種地的人都找不到,後金的財政是崩潰的,制度是落後的,這樣的政權別說入關坐江山,自己能不能存活都是大問題。

名不副實,明初的劉伯溫和明末的袁崇煥沒有民間吹捧的那麼厲害

努爾哈赤死後,後金換了個比他厲害得多的領導皇太極,皇太極不光是把滿清從落後的部落制升格成更接近關內明朝的先進制度,更是通過收買、拉攏等策略,利用山西商人解決了後金的吃飯問題,還搞出所謂的滿漢一體吸引和劫掠大量漢民百姓為後金種地納糧、納稅,逐步扭轉了國家的財政危機。而對於袁崇煥來說,也可以說是敗亡在皇太極手中,皇太極先是假裝和袁簽署和平換糧及互不侵犯協議(此協議是揹著崇禎皇帝籤的)麻痺遼東大軍,然後率大軍繞過寧遠防線向西走蒙古一邊借道突然殺進關內。

名不副實,明初的劉伯溫和明末的袁崇煥沒有民間吹捧的那麼厲害

當皇太極入關的那一刻起,不論後面的戰爭結果是勝還是敗,袁崇煥就已經死了。也不要說什麼皇太極入關時的防線不歸袁崇煥管,號稱五年平遼的袁督師距離後金最近,後金的情報和動向袁應該最清楚,連袁自己都要等到敵軍入關後才知道消息,不殺袁殺誰?袁崇煥可是東林黨一系掌兵的重臣,以東林黨在明末的勢力之大都無法幫袁脫罪,可知當時殺袁呼聲之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