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天用的冰是哪里来的?

Mrs-Micky


饮料中加一小块冰,凉爽整个夏天,虽说古代也有炎热的夏天,但那时候属于农耕社会,树木众多,人口数目少,二氧化碳少,夏天也没那么热。

不过,吃点冷东西总是不错,古人是没有冰箱,但大自然就是一个庞大的天然冰箱,冬天的时候,会派人去阴寒的深山峡谷取冰,然后打一个较深的洞储藏。一到夏天,便可以使用。



为此,周朝王室设置了一个“冰政”机构,专门负责这事,负责人叫“凌人”,宋朝设立“冰井务”。最后,剩余差不多有三分之一。要想夏天冰多,则需“深挖窖,广藏冰。”

在现在陕西咸阳、河南新郑等地方,都曾发现有冰井。曹操的铜雀台不光等着吴国的大小乔美女,还是可以储藏冰的,此外,又修建了金凤台、冰井台。

储存量最多、规模最大的还属清朝,仅在北京就有十四口窑,能储藏十万到十一万块冰,一个储藏五千的冰窑,相当于五层四个单元楼的体积。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外逃西安,还是叫人从太白山运来的冰块。



所以说,冰的来源都是“冬藏夏用”。能够享用的也都是些贵族,后来才在民间兴起(差不多宋朝时候),此时冰窖分三种,一是民窖,二是官窖府窖,三是宫窖。

冰来源河、湖,每到冬天,先“涮”,然后再开采,一般一年五批。开采前,先割块,再搬运入窖。



说硝石制冰,没有明确记载,倒是在《淮南万毕术》中有过制冰说法,但太过粗略模糊。


非常茴香豆


古人不会制冰,所以夏天用的冰块,要在冬天的时候就保存起来。这就涉及到保存冰块的方法。其实对于古人来说,把冰块保存到夏天并不难,三千年前的人们就做得到。

无非是冬天挖个坑,埋点土,垫上厚厚的植物纤维,夏天再刨出来给贵族老爷们用。

春秋时代的冰箱用青铜制作,外层放冰,内层放食物和酒水,称之为“冰鉴”

清朝时,乾隆老爷子的“冰箱”则用上红木、掐丝珐琅与青花瓷器,但原理都是一样的,最多在家里搞点冷饮。

所以对于古人来说,短时间的保鲜是可以实现的,但长时间的保鲜和冷冻则是不存在的。


视知TV


炎炎夏日,吃一碗冰淇淋,确实能让人心旷神怡。那在没有冰箱的古代,古人在夏天有没有冰淇淋吃呢?他们用的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案是肯定的。早在春秋时代,诸侯百家就有了在宴席上引用冰镇米酒的习惯。《楚辞·招魂》有“挫横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说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醇香又清凉。可见,那时候的古人,已经在冷饮制作上有了建树,夏天也能吃到冰饮。


不过,当时的冰多是天然冰,需要在冬日凿冰储存。据现存的资料显示,在周朝时期,官府已经设立了专门负责取冰的官员——凌人。他们每到冬日,就去规定的河道凿冰、藏冰,来年春日,再开冰、取冰。

冰被取出来后,会被送去专门的储藏室。古书中记载的冰库叫法颇多,有凌室、冰室、冰窨、冰窖、冰井等等。冰库一般都修在地底下,中间垫上稻糠之类的东西,来隔绝外界气温。


但饶是如此,冰块仍有损伤。随着人们对冰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越往后世,冰库的规模越大。到了清朝,光正阳门外的一座冰窖,就可以藏约3600立方米的冰块,相当于现在一幢五层四单元的住宅楼。

因为古人觉得夏天用冰是逆天而行,所以在取冰、藏冰之时,都会行祭祀之礼。



唐朝以前,夏日用冰一般是王侯贵族才能享受到的优待,唐朝末期,人们发现硝石溶水可以结冰,街上开始逐渐出现贩卖自制冰块的商人。诸如冰淇淋一类的吃食,已经逐渐出现其雏形。

到了宋代,聪明的商人开始在冰饮里加入水果或者果汁,称之为“冰酪”。南宋诗人杨万里就有诗云,“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对冰酪可谓赞赏有加。忽必烈统一中原后,蒙古人喜爱奶食,他们把牛奶加入了冰饮中,其形状、口味,已经颇似现在的冰淇淋。

可在当时,这种冷饮只在皇室内生产,普通民众是绝没有机会品尝一二的。到了明朝,工部开始颁发“冰票”,普通民众凭票领冰,夏日饮冰逐渐成为广罗众人都可以享受到的事情。


至清代,逢冰窖开放,人们只需要数文钱,就可以买到一大块的冰,街上也开始有了售卖冰镇食品的小贩。


除了藏冰的冰库,古代还出现过类似冰箱和空调的东西。冰箱是在容器中做一个内胆,内胆被冰包围,胆内的食物就可以长久保鲜而不至发霉。乾隆皇帝曾作过一首诗,“广厦无烦署,精盘贮碎冰”,说的就是这种“冰箱”的保鲜的方法。

所以,古人在夏天不只可以吃到冰淇淋,还能享受到冰箱和空调的便利,与我们现在也相差无几。只是,那时候阶级分化严重,这些大多是上层人士专有的权利,普通民众都享受不到罢了。

不过,古时气候温和,臭氧层没有被破坏,也没有温室效应,夏天不似现在这样焦热。植被茂盛,房屋宽敞,民众没有冰淇淋和冰箱,也没有我们这般难熬。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夏天这条命是冰箱和空调给的,因为实在是太热了。但是说起古时候,大家又是怎么消暑的当然也有冰块了。

最早期的冰都是自然冰,存储冰的容器叫做鉴,这种器皿不止可以存冰,还可以保存很多需要低温的食物。

从唐朝开始,就出现了取冰过夏天。那个时候的冰块来自天然结冰的河水,这样的冰块从北方一些冷的地方取来放在叫做凌阴的储存冰的柜子里,就可以给贵族和皇帝享用了。

再往后,非常偶然的机会,制造火药的工人发现通过火硝石可以利用大盆转小盆的方式人工制造冰块。这就是最早的老冰棍。

再到了宋代,冰已经成为夏天的标配,大街小巷都有冰摊,吃冰成为了风靡全城的流行吃法。

而一直到清朝,吃冰作为一直流行的吃法成为了养生的一种方式,这个在红楼梦中有记录。贾宝玉最爱吃的就是莲叶羹,是当时的祛暑佳品。


旅日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中国人夏天用冰远远早于欧美国家,夏商时期,桀纣已经发明冰刑,他们把人放在冰窖里冻的半死,然后放到热屋子里,人就会虚脱死掉,死前会因为腿脚抽筋,不自禁舞动起来,纣王笑称为太空舞步!那么他们的冰哪里来的呢?

据记载,当时一般是从高山山顶采集下来,用棉被包裹,运到挖的几百米深的井中,供皇帝使用,后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大的海船已经可以抵达北冰洋,他们就在北冰洋取冰,当初郑和下西洋就为了取冰,不想风暴迷失了方向,到了非洲,促成了新贸易!

古人用的最多的冰还是来自冬天储存在冷窖里的冰块,每年冬天都会储存上千吨冰块,到了夏季,冰镇西瓜等用来降温解暑。

希望的我的回答很好帮到你!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吧!


书评小说


不要以为古人夏天吃不到刨冰,他们吃得到!


当然……能吃到的基本也就只有皇亲国戚……


最早的时候,古代夏天是没有制冰手段的,只能利用地窖在冬天先把河里冻起来的冰块保存起来,然后到夏天的时候再拿出来用。


关于具体冷饮历史已经有答友说了,这里就不再重复去讲了。

可以额外提一下的是,作为古代中国大哥的小跟班的日本,古代用的也是地窖储存冰块的方法。现在奈良的冰室神社就是当时祭祀冰块儿建立的。



方芝维智能家居


我们常常会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中看到剧中提到天气炎热,喝冰镇饮品或者吃冷饮的情景,我们不禁会疑问,古代没有冰箱,夏天冰从哪里来?难道是导演和编剧胡编乱造的吗?其实不然古代中国人夏天获得冰块的渠道有好几种。

早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

古代的藏冰条件当然没有现代人好,方法也比较简单。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


大小菠萝


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

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

把冬天的冰藏到夏天,再拿出来用,在没有冰箱的当时,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答案:冰窖

古代的藏冰条件当然没有现代人好,方法也比较简单。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北京冰窖


瞅一瞅


我80年春节在天津水上公园见证过釆冰过程。几个人用钢钎在冰面砸大约60×40 厚度在30左右。再捞上来用马车拉到河旁的大窖里去.这大窖在我看就是座山,上面树蛮多的。我问他们这有什么用?他们回答到夏天用处多着呢。

今年我再去那里看,没了?我打听多人都不知道。后来碰到位上年纪的聊聊。知道早就拆了。可惜!


走走看看聊聊


用具: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即开始用冰消暑,那时,他们用的工具叫冰鉴。是用木制或青铜制造的箱子,大口小底,底部有直径很小的排水口,可在冰融化后直接排出冷水,以供使用。


如何存冰?

从周朝开始,有专门负责管理冰的官职“凌人”,每年 12 月、1 月都要带领下属到江面、湖面上采冰,封存在阴凉处的冰窖里,配备树叶等隔热材料,以备夏季使用。由于保存环境、方法的限制,这些窖冰的三分之二都会在使用前自行融化,因此储冰者需打好提前量,采集远远多于需求量的冰块,才能满足宫廷需求。

如何制造?

在采冰、藏冰、用冰等方面,清代都有其独特的管理流程。每年北京水道结冰前,要先放水“涮河”,去掉水中的杂草。约到冬至时开始采第一批冰,待水面再次结冻之后再采第二批。如此反复,每年冬天大概能采到五批冰。

如何搬运?

为保证冰的质量,防止冰块从窖口掉落到窖底时摔得不成样子,窖内会设置专门搬运冰块的冰板,待冰到了窖口,便将冰板一头支在窖口,一头支在窖底,形成一个斜面,让冰块滑下去,再由窖里的工作人员码放整齐。

早期的冰十分珍贵,更多时候只能选择吹风消暑。

汉朝末年坐拥“冰井台”的储冰大户曹操,即常将冰块作为珍贵物品赏赐给下属。汉代长乐宫凌室遗址。

到了明清时期,冰制品就更普及了。以储冰量最大的顺治年间为例,官方冰窖的年储量可达208621 块冰,乘以单块冰的重量(约 100 公斤),总重可达 20000 多吨。即使在藏冰量最少的雍正年间,官方储量也有一年 9000 吨左右。

清廷储备的冰块除皇室成员使用外,还对各级官员设置“冰票”,凭票供应。不过,能凭冰票领到的冰数量极少,根本不够使用,官员们往往还会到市面上去买冰。以下图片为

清末北京各衙门每日应领冰块数目。

冰的普及

不过,唐宋以前,冰块过于珍贵,冰块要真正走向民间,还要等到物质文明丰富的宋朝年间,民间采冰、藏冰乃至出售各种冰制食品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东京梦华路》中就记载了很多冷饮、冷食,如“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汤”、“冰雪凉水荔枝膏”、“冰雪细料馉饳儿”等,都以冰为原料或辅料,如“冰雪甘草汤”就是用甘草、砂糖等原料熬成汤后加入冰屑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