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扶貧故事精選26:那年冬天,我們一起送溫暖

在老百姓的心中,扶貧就是發米,發麵,發被,發衣。當然,他們最渴望的就是發錢。縱然我們進駐穆山村已經將近一年,一再解釋扶貧就是扶政策,扶項目,扶思路,扶智慧,但是,每逢重大節日,不給他們發一點什麼,他們就會覺得這個扶貧工作隊的工作好像缺一點什麼。因此,夏送清涼冬送溫暖,這已經成了扶貧工作隊不是規定的規定工作。當然,這項工作也考驗著每一個扶貧工作隊、幫扶單位和幫扶責任人。

淅川扶貧故事精選26:那年冬天,我們一起送溫暖


2018年元旦前後,鄰村的扶貧工作隊已經開始行動了。或發米,或發麵,或髮油,或送棉被,這種送溫暖的壯舉在鎮扶貧微信群上不停地刷屏。這不,我與第一書記李向東剛一進村,遇到了一位老鄉。他拉著向東的手,問道:“李書記,別的村已經開始發東西了,咱們村啥時候發?”向東笑道:“好飯不怕晚,快了,快了。”我知道,向東臉上雖然掛著微笑,但是,心裡正為這事兒焦慮著呢。原來,穆山村扶貧工作隊涉及到縣文聯和縣醫院兩個單位,幫扶單位涉及到6個單位,單位多,人員多,情況複雜,為了籌措這筆送溫暖資金,脫貧攻堅責任組已經召開了多次會議,大家爭論不休,可是,一直定不下來。

淅川扶貧故事精選26:那年冬天,我們一起送溫暖


定不下來也得定。不能再等了。組長王睿智再次召開會議。還是老問題。按照單位分,有的單位大,有的單位小;有的單位幫扶任務重,有的單位幫扶任務輕;有的單位經濟狀況好,有的單位經濟狀況差,按照這個思路,大家都說行不通。我提議借鑑外村經驗,誰的孩子誰抱走,幫扶責任人各慰問各的貧困戶。支部書記全玉建馬上說:“不行,不行,如果這樣,慰問的東西不一樣,全村就要亂套了”。組長王睿智急了,他拍著桌子說:“要不,咱們籌錢,咱們四個領導每人1000元,其他幫扶責任人每人500元。”我一聽,急忙反駁道:“不行,不行,咱們四個人可以出,但是,咱們村的有些幫扶責任人每個月的工資只有1200元,家裡的老婆孩子還等著這點工資回家過年,咱們不能溫暖了貧困戶,作難了幫扶責任人呀”。會議還是不歡而散,大家都知道這個溫暖要送,但都沒有辦法來解決。

淅川扶貧故事精選26:那年冬天,我們一起送溫暖


事情在元旦這一天有了轉機。這天,南陽首創水務有限公司盛灣區域經理周佔功帶領員工前來穆山村慰問貧困戶,脫貧攻堅責任組在研究慰問對象的時候,第一書記李向東產生了靈感。他走出會議室打了一通電話,回來便笑著對我說:“田主席,該你出場了。”我不解地問:“出啥場?”他說:“我聯繫了一家企業,他們答應前來慰問貧困戶,要求只有一個,讓這次活動上今日頭條。”我一聽,急忙說:“好呀,好呀,只要能解決這個物資問題,我不僅讓他們上今日頭條,還要讓他們上淅川電視臺,上淅川所有的大型自媒體。”

淅川扶貧故事精選26:那年冬天,我們一起送溫暖


這個消息就像是天上掉下來一個林妹妹,搞得脫貧責任組成員每個人的心中都暖烘烘的。原來,這家企業名叫溫氏商貿有限公司,老闆與第一書記李向東是親戚。溫氏商貿公司是一家愛心企業,每年都要搞一些慈善活動。在向東的邀請下,老總溫興敏爽快地答應了。時間就定在元月2日。大家很快做了分工:組長王睿智負責給朱林森書記和鎮上領導彙報,向東負責聯繫企業,全玉建負責佈置會場,我負責邀請媒體,羅鵬負責接送記者。朱林森書記聽說後,親自趕到穆山。朱書記在看望了幾家特貧戶後,回到會議室與大家一起商量細節,並在物資上再次給予了支持,實現了貧困戶、非貧困戶送溫暖全覆蓋。

淅川扶貧故事精選26:那年冬天,我們一起送溫暖


捐贈儀式搞得很成功,媒體報道後,捐贈企業滿意,群眾得到了實惠,工作隊了卻了一樁心願。時值隆冬,這股暖流就像是一陣春風,吹遍了整個穆山村。(此文采寫於2018年2月7日,圖片由淅川人淅川事兒公眾號凌紅彥友情提供使用)

作者簡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五四文藝獎獲得者,南陽市五個一文藝工程獎獲得者,淅川縣文聯副主席,淅川縣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在全國各大報刊雜誌刊發作品3000餘篇,《讀者》、《意林》簽約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禪谷禪韻》;長篇小說《淚落水中化血痕》;參與主編《魅力淅川》叢書(六卷),撰寫的《北京,不渴》微電影劇本拍攝後榮獲國家林業部“十佳影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