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药期间不能喝酒?

玻璃晴朗橘子辉煌1256087963


炎炎夏日的到来,不少人的朋友圈被“藿香正气与阿莫西林同服会立马丧命”的消息震惊,更对则消息的真实性存疑。那么,今天就跟大家谈谈那些与酒精会发生反应的药物,大家需要在生活中规避。

除了上面提到的阿莫西林,还有头孢类、甲硝唑类抗生素在服用期间也是需要禁酒的,包括含有酒精的药物和食物。这是因为二者合用会产生“双硫仑样反应”,出现恶心、呕吐、胸闷、心慌、血压下降等不良表现。其他的像解热镇痛药,即我们俗称的“感冒药”中的成分本身会导致胃酸大量分泌,加上酒精也有类似作用,二者同时服用,会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后果不堪设想。

除此之外,酒精的摄入量与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是呈正相关的,如果在饮酒期间同时服用安眠药,很有可能会导致昏睡,严重时会出现神经麻痹,一睡不醒。原理与此相似的还有一些抗过敏药物,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大家不清楚的时候一定要在服用前咨询医生,或者在服药期间戒酒。还有广大的糖尿病患者群体,如果是在酒后服用降糖药物,可能会使得血糖下降速度过快,出现低血糖的反应,低血糖反应严重时会引起休克,危及生命。其他的一些抗癫痫、抗结核、抗抑郁和利尿剂使用时,都是不建议饮酒的,会影响药效,还会发生一些反应,建议服用这几类药物的患者在服药期间也最好戒酒。

本期答主:高嘉 医学硕士


杏花岛


吃什么药,都不应该喝酒。

不吃药,也不应该喝酒,酒精是一级致癌物。

高血压病,喝了酒,血压更高。

肝病,喝了酒,,肝功能更差。

不过要说药物与酒合用,直接导致的中毒反应,那就是双硫仑反应了。

双硫仑样反应是指使用某些药物后饮酒,会发生中毒反应,表现为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及死亡等。

其机制是这些药物竞争性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中心,阻止乙醛继续氧化,导致乙醛蓄积,从而引起乙醛反应。

这些药物包括

1. 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头孢哌酮、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先锋Ⅴ号)、头孢美唑、、头孢孟多等。

2. 硝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灭滴灵)、奥硝唑、塞克硝唑、替硝唑。

3. 其他抗菌药如呋喃唑酮(痢特灵)、酮康唑、灰黄霉素、氯霉素等

此外藿香正气水内含有酒精成分,也不要与以上药物合用。


急诊夜鹰


你先要搞清楚酒是什么,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酒精,也就是乙醇。

我会大概给你介绍乙醇VS身体VS其他药物最主要的几个特点:


1.溶剂

能够帮助另一种物质更好的溶解和吸收,中药为了让药性更好做成了药酒。

2.当血液乙醇浓度达到1g/L的时候会引起身体明显不适(酒精中毒)

酒精容量=(纯酒精容量数/酒精水溶液总容量数)×100%

3.乙醇最显著到作用在中枢神经(大脑),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就是先让你特别激动、话多,亢奋,后面会让你睡觉、深睡,甚至昏迷。(酒精浓度过高)

4.对抑制中枢神经抑制药(安眠药)会增加效果,兴奋药(红牛)则是先兴奋后抑制、相互抵消。

5.对于需要肝脏代谢的药物会增加肝脏的代谢负担(酒精不能自我代谢,完全靠肝脏化解)

6.对抗生素类(青霉素、西林类、头孢、甲硝唑、呋喃唑酮、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小概率发生双硫仑样(一种戒酒药,能阻断肝脏对酒精的氧化和挥发,从而使体内酒精浓度一下提升到10倍以上)反应其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致死)、心率增快、血压下降(60/40)(致死)、四肢无力、多汗、失眠、头痛、恶心、呕吐、眼花、嗜睡、幻觉等。

以上是酒精服用其他药物可能产生到最重要的几个特点。一句话概括是:

大概率使药性增强,副作用也增加的溶媒。而且现在也还暂时没有专门的特效解酒药。医院只能通过洗胃、加快自身代谢(挂葡萄糖输液)恢复清醒(纳洛酮),保持呼吸通畅(呼吸机)/别让你窒息,提升你体内丢失营养物质,减轻肝脏负担等这些弯路去治疗。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就全面换血治疗(把身体的酒精血液换掉)(血液透析)


和这个世界说说话


一般吃西药都不会建议喝酒,但是中药则不然,中医本身认为酒就是一种药,并且在服用一些中药时还必须喝酒,才能起到药效。服药以酒下有调和血脉,祛瘀生新,补而防滞,祛风通路,散寒止痛作用,《本草撮要》载酒“入手、足太阴、阳明经”,故能和血脉之气并调补肝脾,仲景创瓜蒌薤白白酒汤则取其辛散上行,既可温煦胸中之阳,且能疏通胸膈之气的作用。对于脾肾双亏、虚劳、痰饮等证,立方用酒送服可借酒性辛热,激发脾肾之阳气,以助药力。对于风中经络之肢麻沉重甚则半身不遂之证,酒可助祛风通络之品达邪外出。

酒在医疗上的应用,历代医药学家多有阐述,陶弘景云:“大寒可以凝海,惟酒不冰”,指出酒的特点在于热性。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医著《本草纲目》中谓:“酒,升阳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故能开拂郁而消沉积,通隔噎而散痰饮,治泄痢而止冷痛”。《本草求真》更赫然写道:“若引经用为向导,则其势最速,辛则通身达表,引入至高颠顶”。

酒虽可以治病,但要适量,但是过量饮酒则致病。古人对此即有深刻认识,如西汉《礼记》辩证评价:“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养老”是赞誉,“养病”即致病,是告诫。而《千金方》对酒及酒剂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认识,认为“酒性酷热,物无以加,积久饮酒,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未有不成消渴”。因为酒进入体内主要通过肝脏代谢,从乙醇变成乙酸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而自由基会攻击肝脏细胞,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酒精肝、酒精中毒等,而消渴的根源就是肝脏的问题,正所谓饮酒伤肝,不喝伤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