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時趙匡胤真的是被迫的嗎?

第五愛


當然不是被迫的,只是做做樣子而已,誰信誰傻。其實很多宋朝人都不信的。


趙匡胤在周世宗在位的時候就有謀反之心了,他做的準備很多,一開始主要就是收買人心。

蘇軾的弟弟蘇轍在所著《龍川別志》中說:“周顯德中,以太祖在殿前點檢,功業日隆,而謙下愈甚,老將大校多歸心者,雖宰相王溥亦陰效誠款。今淮南都園,則溥所獻也。惟範質忠於周室,初無所附。”

根據這份記載,趙匡胤在滿朝中收買人心,先是收買武將的人心,後來就是文官,連當朝宰相都歸附了。只有一個範質仍舊效忠後周朝廷。


世宗死後,北邊的契丹馬上派兵攻打後周,想佔小皇帝的便宜。這時候早已經投靠趙匡胤的宰相王溥馬上派趙匡胤率領大軍去抵抗契丹。在陳橋驛,終於兵變。兵變之後趙匡胤反而返回了開封城,攻打小皇帝的宮殿,因為小皇帝還是有其他忠臣的,在開封的宮殿門口還發生了一場血戰。

既入城,韓通以親衛戰於闕下,敗死。


看出事情不對勁的範質,馬上去找王溥,他覺得這都是王溥搞的鬼,把軍權全都交給了趙匡胤。質下殿執溥手曰:「倉猝遣將,吾儕之罪也。」爪入溥手,幾血出。”王溥沒臉,所以啥都沒敢說。


後來範質又去找趙匡胤,質問趙匡胤“先帝養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趙匡胤臉皮比較厚,沒搭理他,但是宋太宗趙光義臉皮子比較薄,羞愧的汗如雨下。但是範質也知道,木已成舟,再難回到過去,就跟趙匡胤講條件,讓小皇帝把皇位禪讓給趙匡胤,但是得保證後周皇族的人身安全。趙匡胤答應了。


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準備南歸開封逼宮,臨行還在馬上假惺惺地跟手下武將約法三章:“上曰:‘爾輩自貪爵賞,逼我為君,今入京師,不得輒恣劫掠,依吾令即當有重賞,不然則連群撥隊,有斧鉞之誅。’”

宋劭雍所著《邵氏見聞錄》說趙匡胤帶領大軍回到開封以後“兵至如賓”,然而蘇轍《龍川別志》卻記載了宮殿裡的一場血戰。我還是更相信蘇轍一點。


一開始陳橋兵變的消息傳到趙家的時候,晉王輩皆驚躍奔走出迎,這個晉王就是太宗趙光義。趙光義為何“驚躍奔走出迎?”因為他知道預謀成功了,所以驚躍出迎。就像你聽說快遞員送高考錄取通知書來了,你肯定也是驚躍奔走出迎吧。奔走,也就是一路急跑。


從陳橋兵變前後的事情發展來看,趙匡胤都是謀劃已久了,說黃袍加身趙匡胤被迫稱帝的事情,連宋朝人都不信。


西堤君


假的!假的不能再假了!當皇帝這種大事怎麼可能是黃袍加身就能搞定的。這需要精心策劃、實施必須做到滴水不漏才能順理成章的當皇帝自立門戶。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趙匡胤為了這一天也準備了很長時間,如何讓外人看到他被迫黃袍加身可以說煞費苦心,我只能說趙匡胤的厚黑學玩的妙。


趙匡胤生活的年代皇帝很不值錢,論斤賣都不一定有人要,梁、唐、晉、漢、周,皇帝數不清。我們的老趙同志就是後周的禁軍老大,武藝超群,宋太祖長拳至今流傳於世。


陰謀的開始

黃袍加身之前民間就有流言蜚語,說“策點檢為天子”說的就是趙匡胤,至於人們信不信不重要這是輿論造勢。

公元960年大年初一文武百官正在和小皇帝舉行新年Paty,突然接到邊關急報說在定州和鎮州發現契丹入侵。這可了不得新春佳節邊關防禦鬆懈,敵人偏偏這時來襲。宰相範質認為必須派出一支強有力的軍隊增援才能挽救局面,而當時的趙匡胤就是不二之選,因為他時任禁軍老大還是歸德軍節度使兼檢校太尉。

老趙的行動也是非常迅速,初二先鋒軍出發,初三大軍跟上,大軍似乎早就準備好了一樣說走就走。當天到達開封城外四十里外的陳橋驛。


傍晚的時候一個天文愛好者他叫苗訓,舉目望日發現太陽下面又有一個太陽,可是除了他別人都沒看見,古人對天降異相是很迷信的,士兵們議論紛紛天上只有一個太陽現在又有一個是不是預示著要換天呢?云云。。就這樣有人提議擁護趙匡胤為帝,眾人聽了也都表示贊同。

好戲開始了

將士們請願讓趙匡胤當皇帝,可是好巧不巧趙匡胤喝多了睡著了,對於這些他一概不知。辛虧他弟弟趙匡義沒喝多在帳外替他推辭,最後士兵們也急了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刀劍出鞘大有你不當皇帝就殺人的氣勢。無奈之下趙匡義替哥哥應下了這份苦差事。第二天趙匡胤醒來見到這陣勢真是一臉委屈說道:“罷了,你們這些人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我不當也不行了。”就這樣黃袍加身趙匡胤當上了皇帝,而邊境危機也只是一個假情報。


不知各位從中是否看到了威脅或者無奈呢?反正我是沒看出有半點強迫的意思。我看到了一個計劃嚴密的陰謀。


一門土炮


不出意外的話,這是有史以來最跌宕起伏的過年方式。

正月初一,後周皇帝剛剛離世之後的第一個大年,八歲的繼位皇帝還是個不懂世事的一年級新生。突然,傳說北方的北漢與遼國聯合大兵壓境。於是,朝堂之上大家好像一陣驚慌,宰相範質很快恢復了重臣風範。於是,令殿前都檢點也就是首席禁軍司令員趙匡胤領兵出征,迎擊趁著後周悲傷之際圖謀不軌的外敵。事後證明此時遼國一團政權內亂,根本無暇出兵,邊境線上除了北風呼嘯,一無所有。

正月初二,名將慕容延釗做先鋒部隊,首先開拔,劍指邊防要塞。而開封府市集到處瘋傳點撿要換天子了。前敵總指揮趙匡胤在家庭出征歡送會上,鬱鬱不樂,誠惶誠恐外頭沒有來由的謠言。此時,趙匡胤有個霹靂妹妹,隨手抽出擀麵杖,追著趙匡胤滿院子追打,邊打邊罵:大丈夫一點雞毛小事不敢承擔,回家嚇唬婦女,成何體統!”趙匡胤於是好像頓悟了,從此人生的河流突然拐彎了。

正月初三,趙匡胤帶領人馬不大著急的出發了,走了一天,好不容易走了四十里路。於是,在陳橋驛過夜。此時的趙匡胤用的是完全可以砍頭的方式過了夜,大戰在即,統兵首領竟然好像喝得酩酊大醉,早早上床,一夜酣睡如雷,據說。

正月初四,趙匡胤依然濃睡未醒,軍中一幫高級部將,把他從被窩裡拉出來,把一件“連夜趕出來的”只有皇帝可以穿的黃袍硬要叫他穿上,趙匡胤誓死不從,中途甚至抽出寶劍試圖斬殺苦苦勸他的部將。幾次三番之後,趙匡胤嘆了口氣,勉強接受黃袍加身,於是揮師回京。開封城守將好兄弟石敬瑭等看到趙哥哥“叛軍”,喜滋滋的打開了城門。

正月初五,八歲的皇帝心悅誠服的把皇帝的位置禪讓給德高望重的趙匡胤。情急之下,似乎退位詔書未曾準備,說時遲那時快,但見有大臣從袖口裡抽出了擬好的詔書,只等幼皇帝簽字。用趙匡胤做節度使所在地宋州的“宋”作為國號。

從此,大家一起忘了北漢與契丹,接著過年。

其實,也算大幸,總監製總導演第一男主角趙匡胤兵不血刃的拿下皇位,而往往歷史上的政變都是以血流成河開始的。

更幸運的是,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有限的幾個傑出皇帝之一。




一般明月


五代時有一句名言“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

五代幾十年換了5個朝代,最短的後漢只存在了4年,最長的朝代也就10幾年,而且幾乎沒有一個能正常傳承的!

首先是後梁,後梁太祖以開封為大本營南征北戰擁有中原,然後代唐建晉。後梁太祖朱溫晚年也效仿唐玄宗把兒媳婦弄到了身邊,結果因為傳位問題,他兒子朱友珪把他殺了,結果朱友珪很快又被大臣推翻,擁立朱溫另一個兒子朱友文繼偉,可惜朱友文不是當皇帝的料,沒幾年被河東李存勖推翻!

李存勖推翻後梁,恢復“大唐”(後唐),定都洛陽!李存勖當年也是外揍契丹,內伐河北,也曾英雄一時,然而當上皇帝后就放縱了,終於被自己的義兄李嗣源殺死,李嗣源還算個明君,然而晚年又爆發了內亂,太子造反被平,不得已傳位給李從厚,然而李從厚從來沒有想過會當皇帝,也沒那個實力,結果很快就被自己的義兄李從珂推翻殺掉!

李從珂殺了李從厚,但也與李從厚的姐夫石敬瑭產生了矛盾,很快李從珂攻伐河東石敬瑭,石敬瑭為了自己不惜認契丹皇帝為父並許諾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換來了契丹援助滅了李從珂,然後被他爹契丹皇帝冊封為皇帝,建立後晉。不就石敬瑭死去傳位給侄子石重貴,不過這侄子有骨氣,開始反抗契丹,然而骨氣不是力氣,不就契丹大軍南下滅了石重貴,滅了後晉!

契丹皇帝在開封龍椅上坐了沒幾天,坐不下去了就收拾收拾回契丹,結果走到河北病死了。中原無主,河東劉致遠趁勢入住汴梁,建立後漢,就是最短明只有4年的後漢。劉致遠當了3年皇帝就掛了,他的兒子繼位為皇帝。這位小皇帝一上來就“削藩”,搞得人心惶惶,結果就引來了郭威的叛變!

郭威出兵在外,小皇帝猜忌他,把他全家都殺了,這郭威能忍?立馬帶兵殺回開封,小皇帝也不示弱,帶著禁軍就衝了上去,結果小皇帝兵敗被手下殺了,郭威假意迎立後漢宗室為帝,可是這位皇帝還沒到開封,郭威就藉口契丹來犯,帶兵出了開封,走到濮陽時,手下譁變扯了黃旗披在郭威身上,擁立郭威,這才是歷史上第一次“黃袍加身”!接著就是郭威開創後周,成為後周太祖。郭威家小都被殺了,所以就把皇位傳給了養子(內侄)柴榮,柴榮死後傳位給其子柴宗訓!

然後就是趙匡胤照本宣科模仿郭威建立了宋朝!

以上就是唐宋之間的五代,以當時的情形就很好理解了!


雲星午夜


說到北宋的建立,不得不提到的事件就是“陳橋兵變”,作為漢族統治最為昌盛的幾個歷史時期之一,宋朝最大的建樹,就是在文治武功方面都頗有發展,尤其是文人治國的方略,讓很多文學以及科技等領域,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但是相對應的,文人冗餘讓很多官場之事變得更為複雜,最終才造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狀況,很多武將至死得不到提拔,而軍隊缺乏真正的統帥和指揮,當文人掛帥的時候多半難以束縛軍隊,導致戰鬥力低下,究其根源,就不得不推敲到當初宋太祖陳橋兵變之事。

趙匡胤原為後周柴氏大將,文韜武略頗有作為,同時治軍有方頗受部將愛戴,自隋朝動亂五代十國後,後周柴氏本佔據天下大半,奈何香火不及,在柴榮一代已缺乏後人繼位。

但柴榮也中年早逝,只能立七歲幼子為帝,無強勢帝王自然難以服眾,宰相範質成為當朝主心骨,恰恰這一時刻契丹來襲,為抵禦外敵,便授予大將趙匡胤最高兵權退敵衛國。不料趙匡胤出兵兩天,在陳橋被部下譁變,黃袍加身立為新王,同時敵軍自行退敗,趙匡胤返京加冕。

這其中頗有疑團,為什麼趙匡胤出兵前,能夠獲得兵馬大統帥這一職位,但凡宰相稍有計謀,都會有更高一級的監軍督導,而不會放任大將一人帶兵以避禍患。

同時,兵變後趙匡胤真的是被迫黃袍加身麼?還有,為何趙匡胤舉兵之後敵人就自行退卻了呢?很多謎團在史料中並未予以解答,但是通過蛛絲馬跡的記載,我們還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還原當時事件的。

後周七年,根據當時契丹遼朝記載,並未有直接出兵記錄,更多的是在國境內抵禦外敵,五代十國之際兵荒馬亂,各國各朝自顧不暇,又哪有餘力和後周消耗呢?所以這一出兵記錄本身就具有不可靠的問題,所以在後世記載逐漸模糊。

同時趙匡胤返京之後,文武百官的做法也是頗為怪異,先是宰相帶眾官自責遣兵調將過於倉促,難道這就能成為大將黃袍加身的理由嗎?

隨後在短短的兩天內,政權交接的禪讓儀式就完成了,這不得不讓人猜疑這次政治事件其實是早有預謀的,即便趙匡胤真的不知情,那麼也是隨時勢而動,成為了歷史的造就者。

因此宋太祖的陳橋兵變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史料記載的必然要求下,封建王朝的史官記錄根本做不到公正對待,記錄本朝事宜總是被政治權勢以及身家性命所脅迫,最終寫下的都是關於本朝帝王的溢美之辭。

幸好趙匡胤並非昏庸之輩,上位後勵精圖治,同時自身也頗有文治武功,打下了一片江山沃土,為大宋基業奠定了基礎,但是對於自己如何上位,其實他自身內心也很清楚。

宋太祖並非朱元璋那般不念舊情之人,因而在繼位後,杯酒釋兵權的做法,也是軟性的去了各路大將的兵權,並且改換治軍方式,最終才形成了文人治軍的歷史問題。

雖然對後世影響多為負面,但就北宋當時的狀況來說,為了避免再有人黃袍加身,這也的確是帝王應行之事,動盪時局之下行非常之事,趙匡胤也的確做到了帝王的行事準則。

因而能夠成為宋朝開國之祖,為後世所流傳,而並非因兵變奪主之位遭人唾罵。

推薦一個非常好用的新媒體投票工具!共享投票,一個完全免費的投票創建平臺,在共享投票平臺您可以根據您的需要,創建跨平臺投票(PC端+手機端),或者是僅微信參與的投票。共享投票平臺的投票類型多種多樣,包括面向組織機構的公益投票、面向公司群體的大眾投票、面向內部人員開放的“指定用戶”投票、面向特定人群的“邀請碼”投票,還有具有獨特風格的“口令投票”。

共享投票


什麼叫被迫?部下拿刀出來說,“你不造反我就砍了你”,這叫脅迫,

部下串聯,一起跟他說,“我們反了吧,你做皇帝,我們跟著你做開國功臣”,這是勸進,

你說,哪種情況有可能?

他不是第一個黃袍加身的,在他之前的郭威,也是黃袍加身做的後周開國皇帝。

趙匡胤做的事,跟郭威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當初郭威造反,不費吹灰之力奪取都城開封,然後並沒有急著篡位,而是先維穩,然後說契丹南下,自己領兵出征,半路上被將士擁立,“黃袍加身”,隨後就稱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