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时赵匡胤真的是被迫的吗?

第五爱


当然不是被迫的,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谁信谁傻。其实很多宋朝人都不信的。


赵匡胤在周世宗在位的时候就有谋反之心了,他做的准备很多,一开始主要就是收买人心。

苏轼的弟弟苏辙在所著《龙川别志》中说:“周显德中,以太祖在殿前点检,功业日隆,而谦下愈甚,老将大校多归心者,虽宰相王溥亦阴效诚款。今淮南都园,则溥所献也。惟范质忠于周室,初无所附。”

根据这份记载,赵匡胤在满朝中收买人心,先是收买武将的人心,后来就是文官,连当朝宰相都归附了。只有一个范质仍旧效忠后周朝廷。


世宗死后,北边的契丹马上派兵攻打后周,想占小皇帝的便宜。这时候早已经投靠赵匡胤的宰相王溥马上派赵匡胤率领大军去抵抗契丹。在陈桥驿,终于兵变。兵变之后赵匡胤反而返回了开封城,攻打小皇帝的宫殿,因为小皇帝还是有其他忠臣的,在开封的宫殿门口还发生了一场血战。

既入城,韩通以亲卫战于阙下,败死。


看出事情不对劲的范质,马上去找王溥,他觉得这都是王溥搞的鬼,把军权全都交给了赵匡胤。质下殿执溥手曰:「仓猝遣将,吾侪之罪也。」爪入溥手,几血出。”王溥没脸,所以啥都没敢说。


后来范质又去找赵匡胤,质问赵匡胤“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赵匡胤脸皮比较厚,没搭理他,但是宋太宗赵光义脸皮子比较薄,羞愧的汗如雨下。但是范质也知道,木已成舟,再难回到过去,就跟赵匡胤讲条件,让小皇帝把皇位禅让给赵匡胤,但是得保证后周皇族的人身安全。赵匡胤答应了。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准备南归开封逼宫,临行还在马上假惺惺地跟手下武将约法三章:“上曰:‘尔辈自贪爵赏,逼我为君,今入京师,不得辄恣劫掠,依吾令即当有重赏,不然则连群拨队,有斧钺之诛。’”

宋劭雍所著《邵氏见闻录》说赵匡胤带领大军回到开封以后“兵至如宾”,然而苏辙《龙川别志》却记载了宫殿里的一场血战。我还是更相信苏辙一点。


一开始陈桥兵变的消息传到赵家的时候,晋王辈皆惊跃奔走出迎,这个晋王就是太宗赵光义。赵光义为何“惊跃奔走出迎?”因为他知道预谋成功了,所以惊跃出迎。就像你听说快递员送高考录取通知书来了,你肯定也是惊跃奔走出迎吧。奔走,也就是一路急跑。


从陈桥兵变前后的事情发展来看,赵匡胤都是谋划已久了,说黄袍加身赵匡胤被迫称帝的事情,连宋朝人都不信。


西堤君


假的!假的不能再假了!当皇帝这种大事怎么可能是黄袍加身就能搞定的。这需要精心策划、实施必须做到滴水不漏才能顺理成章的当皇帝自立门户。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赵匡胤为了这一天也准备了很长时间,如何让外人看到他被迫黄袍加身可以说煞费苦心,我只能说赵匡胤的厚黑学玩的妙。


赵匡胤生活的年代皇帝很不值钱,论斤卖都不一定有人要,梁、唐、晋、汉、周,皇帝数不清。我们的老赵同志就是后周的禁军老大,武艺超群,宋太祖长拳至今流传于世。


阴谋的开始

黄袍加身之前民间就有流言蜚语,说“策点检为天子”说的就是赵匡胤,至于人们信不信不重要这是舆论造势。

公元960年大年初一文武百官正在和小皇帝举行新年Paty,突然接到边关急报说在定州和镇州发现契丹入侵。这可了不得新春佳节边关防御松懈,敌人偏偏这时来袭。宰相范质认为必须派出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增援才能挽救局面,而当时的赵匡胤就是不二之选,因为他时任禁军老大还是归德军节度使兼检校太尉。

老赵的行动也是非常迅速,初二先锋军出发,初三大军跟上,大军似乎早就准备好了一样说走就走。当天到达开封城外四十里外的陈桥驿。


傍晚的时候一个天文爱好者他叫苗训,举目望日发现太阳下面又有一个太阳,可是除了他别人都没看见,古人对天降异相是很迷信的,士兵们议论纷纷天上只有一个太阳现在又有一个是不是预示着要换天呢?云云。。就这样有人提议拥护赵匡胤为帝,众人听了也都表示赞同。

好戏开始了

将士们请愿让赵匡胤当皇帝,可是好巧不巧赵匡胤喝多了睡着了,对于这些他一概不知。辛亏他弟弟赵匡义没喝多在帐外替他推辞,最后士兵们也急了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刀剑出鞘大有你不当皇帝就杀人的气势。无奈之下赵匡义替哥哥应下了这份苦差事。第二天赵匡胤醒来见到这阵势真是一脸委屈说道:“罢了,你们这些人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我不当也不行了。”就这样黄袍加身赵匡胤当上了皇帝,而边境危机也只是一个假情报。


不知各位从中是否看到了威胁或者无奈呢?反正我是没看出有半点强迫的意思。我看到了一个计划严密的阴谋。


一门土炮


不出意外的话,这是有史以来最跌宕起伏的过年方式。

正月初一,后周皇帝刚刚离世之后的第一个大年,八岁的继位皇帝还是个不懂世事的一年级新生。突然,传说北方的北汉与辽国联合大兵压境。于是,朝堂之上大家好像一阵惊慌,宰相范质很快恢复了重臣风范。于是,令殿前都检点也就是首席禁军司令员赵匡胤领兵出征,迎击趁着后周悲伤之际图谋不轨的外敌。事后证明此时辽国一团政权内乱,根本无暇出兵,边境线上除了北风呼啸,一无所有。

正月初二,名将慕容延钊做先锋部队,首先开拔,剑指边防要塞。而开封府市集到处疯传点捡要换天子了。前敌总指挥赵匡胤在家庭出征欢送会上,郁郁不乐,诚惶诚恐外头没有来由的谣言。此时,赵匡胤有个霹雳妹妹,随手抽出擀面杖,追着赵匡胤满院子追打,边打边骂:大丈夫一点鸡毛小事不敢承担,回家吓唬妇女,成何体统!”赵匡胤于是好像顿悟了,从此人生的河流突然拐弯了。

正月初三,赵匡胤带领人马不大着急的出发了,走了一天,好不容易走了四十里路。于是,在陈桥驿过夜。此时的赵匡胤用的是完全可以砍头的方式过了夜,大战在即,统兵首领竟然好像喝得酩酊大醉,早早上床,一夜酣睡如雷,据说。

正月初四,赵匡胤依然浓睡未醒,军中一帮高级部将,把他从被窝里拉出来,把一件“连夜赶出来的”只有皇帝可以穿的黄袍硬要叫他穿上,赵匡胤誓死不从,中途甚至抽出宝剑试图斩杀苦苦劝他的部将。几次三番之后,赵匡胤叹了口气,勉强接受黄袍加身,于是挥师回京。开封城守将好兄弟石敬瑭等看到赵哥哥“叛军”,喜滋滋的打开了城门。

正月初五,八岁的皇帝心悦诚服的把皇帝的位置禅让给德高望重的赵匡胤。情急之下,似乎退位诏书未曾准备,说时迟那时快,但见有大臣从袖口里抽出了拟好的诏书,只等幼皇帝签字。用赵匡胤做节度使所在地宋州的“宋”作为国号。

从此,大家一起忘了北汉与契丹,接着过年。

其实,也算大幸,总监制总导演第一男主角赵匡胤兵不血刃的拿下皇位,而往往历史上的政变都是以血流成河开始的。

更幸运的是,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有限的几个杰出皇帝之一。




一般明月


五代时有一句名言“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五代几十年换了5个朝代,最短的后汉只存在了4年,最长的朝代也就10几年,而且几乎没有一个能正常传承的!

首先是后梁,后梁太祖以开封为大本营南征北战拥有中原,然后代唐建晋。后梁太祖朱温晚年也效仿唐玄宗把儿媳妇弄到了身边,结果因为传位问题,他儿子朱友珪把他杀了,结果朱友珪很快又被大臣推翻,拥立朱温另一个儿子朱友文继伟,可惜朱友文不是当皇帝的料,没几年被河东李存勖推翻!

李存勖推翻后梁,恢复“大唐”(后唐),定都洛阳!李存勖当年也是外揍契丹,内伐河北,也曾英雄一时,然而当上皇帝后就放纵了,终于被自己的义兄李嗣源杀死,李嗣源还算个明君,然而晚年又爆发了内乱,太子造反被平,不得已传位给李从厚,然而李从厚从来没有想过会当皇帝,也没那个实力,结果很快就被自己的义兄李从珂推翻杀掉!

李从珂杀了李从厚,但也与李从厚的姐夫石敬瑭产生了矛盾,很快李从珂攻伐河东石敬瑭,石敬瑭为了自己不惜认契丹皇帝为父并许诺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换来了契丹援助灭了李从珂,然后被他爹契丹皇帝册封为皇帝,建立后晋。不就石敬瑭死去传位给侄子石重贵,不过这侄子有骨气,开始反抗契丹,然而骨气不是力气,不就契丹大军南下灭了石重贵,灭了后晋!

契丹皇帝在开封龙椅上坐了没几天,坐不下去了就收拾收拾回契丹,结果走到河北病死了。中原无主,河东刘致远趁势入住汴梁,建立后汉,就是最短明只有4年的后汉。刘致远当了3年皇帝就挂了,他的儿子继位为皇帝。这位小皇帝一上来就“削藩”,搞得人心惶惶,结果就引来了郭威的叛变!

郭威出兵在外,小皇帝猜忌他,把他全家都杀了,这郭威能忍?立马带兵杀回开封,小皇帝也不示弱,带着禁军就冲了上去,结果小皇帝兵败被手下杀了,郭威假意迎立后汉宗室为帝,可是这位皇帝还没到开封,郭威就借口契丹来犯,带兵出了开封,走到濮阳时,手下哗变扯了黄旗披在郭威身上,拥立郭威,这才是历史上第一次“黄袍加身”!接着就是郭威开创后周,成为后周太祖。郭威家小都被杀了,所以就把皇位传给了养子(内侄)柴荣,柴荣死后传位给其子柴宗训!

然后就是赵匡胤照本宣科模仿郭威建立了宋朝!

以上就是唐宋之间的五代,以当时的情形就很好理解了!


云星午夜


说到北宋的建立,不得不提到的事件就是“陈桥兵变”,作为汉族统治最为昌盛的几个历史时期之一,宋朝最大的建树,就是在文治武功方面都颇有发展,尤其是文人治国的方略,让很多文学以及科技等领域,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相对应的,文人冗余让很多官场之事变得更为复杂,最终才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状况,很多武将至死得不到提拔,而军队缺乏真正的统帅和指挥,当文人挂帅的时候多半难以束缚军队,导致战斗力低下,究其根源,就不得不推敲到当初宋太祖陈桥兵变之事。

赵匡胤原为后周柴氏大将,文韬武略颇有作为,同时治军有方颇受部将爱戴,自隋朝动乱五代十国后,后周柴氏本占据天下大半,奈何香火不及,在柴荣一代已缺乏后人继位。

但柴荣也中年早逝,只能立七岁幼子为帝,无强势帝王自然难以服众,宰相范质成为当朝主心骨,恰恰这一时刻契丹来袭,为抵御外敌,便授予大将赵匡胤最高兵权退敌卫国。不料赵匡胤出兵两天,在陈桥被部下哗变,黄袍加身立为新王,同时敌军自行退败,赵匡胤返京加冕。

这其中颇有疑团,为什么赵匡胤出兵前,能够获得兵马大统帅这一职位,但凡宰相稍有计谋,都会有更高一级的监军督导,而不会放任大将一人带兵以避祸患。

同时,兵变后赵匡胤真的是被迫黄袍加身么?还有,为何赵匡胤举兵之后敌人就自行退却了呢?很多谜团在史料中并未予以解答,但是通过蛛丝马迹的记载,我们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当时事件的。

后周七年,根据当时契丹辽朝记载,并未有直接出兵记录,更多的是在国境内抵御外敌,五代十国之际兵荒马乱,各国各朝自顾不暇,又哪有余力和后周消耗呢?所以这一出兵记录本身就具有不可靠的问题,所以在后世记载逐渐模糊。

同时赵匡胤返京之后,文武百官的做法也是颇为怪异,先是宰相带众官自责遣兵调将过于仓促,难道这就能成为大将黄袍加身的理由吗?

随后在短短的两天内,政权交接的禅让仪式就完成了,这不得不让人猜疑这次政治事件其实是早有预谋的,即便赵匡胤真的不知情,那么也是随时势而动,成为了历史的造就者。

因此宋太祖的陈桥兵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史料记载的必然要求下,封建王朝的史官记录根本做不到公正对待,记录本朝事宜总是被政治权势以及身家性命所胁迫,最终写下的都是关于本朝帝王的溢美之辞。

幸好赵匡胤并非昏庸之辈,上位后励精图治,同时自身也颇有文治武功,打下了一片江山沃土,为大宋基业奠定了基础,但是对于自己如何上位,其实他自身内心也很清楚。

宋太祖并非朱元璋那般不念旧情之人,因而在继位后,杯酒释兵权的做法,也是软性的去了各路大将的兵权,并且改换治军方式,最终才形成了文人治军的历史问题。

虽然对后世影响多为负面,但就北宋当时的状况来说,为了避免再有人黄袍加身,这也的确是帝王应行之事,动荡时局之下行非常之事,赵匡胤也的确做到了帝王的行事准则。

因而能够成为宋朝开国之祖,为后世所流传,而并非因兵变夺主之位遭人唾骂。

推荐一个非常好用的新媒体投票工具!共享投票,一个完全免费的投票创建平台,在共享投票平台您可以根据您的需要,创建跨平台投票(PC端+手机端),或者是仅微信参与的投票。共享投票平台的投票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面向组织机构的公益投票、面向公司群体的大众投票、面向内部人员开放的“指定用户”投票、面向特定人群的“邀请码”投票,还有具有独特风格的“口令投票”。

共享投票


什么叫被迫?部下拿刀出来说,“你不造反我就砍了你”,这叫胁迫,

部下串联,一起跟他说,“我们反了吧,你做皇帝,我们跟着你做开国功臣”,这是劝进,

你说,哪种情况有可能?

他不是第一个黄袍加身的,在他之前的郭威,也是黄袍加身做的后周开国皇帝。

赵匡胤做的事,跟郭威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当初郭威造反,不费吹灰之力夺取都城开封,然后并没有急着篡位,而是先维稳,然后说契丹南下,自己领兵出征,半路上被将士拥立,“黄袍加身”,随后就称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