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多少家产才相当于30年前的“万元户”?

收藏讲堂


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有砖家测算,255万元相当于30年前的“万元户”,但我觉得在城市内至少要2550万元才能匹配上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

俺是1982年出生,幸运地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美好时代。

毫不夸张的说,当年的“万元户”就是比肩如今“胡润富豪排行榜”的存在,媲美马云、王健林这样的大佬!可惜俺家连“百元户”都不是。

那么,富翁遍地、土豪漫天的现在,多少家产才相当于30年前的“万元户”呢?

拿30年前的“万元户”和如今的“超级富豪”相比,显然是穿越时空,关公战秦琼,因为随着经济发展,物价上涨,货币是不断贬值的,如今的1万元和30年前的1万元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但砖家们就是有办法,他们可以使用“货币购买力”这一指标来测算。

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所做一篇权威学术研究报告,答案是:255万!

所谓货币购买力就是比较同样面值的货币(比如1元)在两个不同时代购买的基本生活品(如米、面、油、肉、蛋等)数量,综合折算起来,30年前的1万元与现在的255万元购买力差不多。

但这种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30年前的万元户,1万元主要是指收入或存款(城市职工的工资、奖金、收入;农民的农业种植收入;个体户的营业收入)达到1万元,有时也会包括流动资产(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等等),却不包括最重要的不动产(房屋),因为当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住房都没有商品化、市场化,基本都是“居者有其屋”,“万元”实际上是现金、银行存款之和。

也就是说,30年前的万元户,无论是在农村当农民,还是在城市当工人,完全不需要考虑住房问题,在当时的物价水平下,1万元就足够他们“数十年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而且“万元户”在当时社会属于整个社会的中上层,至少也是如今中产阶层的地位。

但如今人们需要考虑的最大问题,不是吃喝玩乐,而是住房。我们在统计资产时,必须要把最重要的不动产计算在内。

这样的话,想要达到30年前“万元户”衣食住行都不愁,特别是拥有稳定不动产的水平,255万元显然是不够的。像作者所在的3、4线地市级,房价涨到了1万元/平,光是买房子就要100多万元,“百万富翁”在社会上不过是工薪阶层。只有再加一个0,达到2550万元,才能匹配30年前“万元户”在社会的地位。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我家以前也是当过“万元户”的!太多年了!美好的回忆!

我家是在农村,所以看得那些专家级的老师们给出的那些数据和证据,离我遥远。

我家是1989年年初被评为我们村的“万元户”的,那时农村没有商品房和固定工资的数据来直接对比,也拿不出来啥有利的证据。

当时评定“万元户”上边要求的可能是依据农民家庭一年的收入或者是存款达到一万元,但是实际在农村的很多万元户是靠拼凑出来的,把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都计算在内,形成的数字!应该是不真实的,

我先说说那时我家怎么评上的“万元户”!

我家这里是1984年解散生产队,包田到户的,那年我六岁,就和妈妈下地到自己家的地里干活了!

那时因为我父亲是退伍转业到了社队企业干销售,所以没有“地亩数”,(地亩数就是人均分配土地的面积),我家四口人只有三口人的地,一共是2.1亩,其中有七分地是菜田。

当初生产队时我家总是“红笔”的,到年底都是欠生产队的钱。分了地后,我家当时的“地亩数钱”和买种子的钱都是我父亲从战友那借来的。

几年的耕种,田地没有给我们家带来啥富裕钱,一家四口靠种地也就是刚刚解决温饱,因为自家有菜田所以吃菜还可以自足,并且菜田的蔬菜可以送到批发市场卖,因为市场很远,所以大家都是在等收菜的来收,所以价格相对特别低。依靠种菜挣得钱基本都用来去粮店买面粉和油了。所以一年下来,依靠种地基本没有啥收入。

那时我父亲在社队企业中的工资收入是一个月70元左右,我家相当“万元户”基本不可能的!

在1987年我父亲找到了另一份工作,从事建筑行业,当时叫“搞副业”!是很不光彩的一种职业。

随着我父亲在建筑队了的努力,收入逐渐多了,家里日子也好过多了!我家那时我和哥哥上学,就指着父亲搞副业挣得那点钱过生活,虽然比以前好一些,但是和那些家里劳动力多的比还是穷人!

就像好多年前那部电影《月亮湾的风波》一样,我家的客人逐渐多了,都是来借钱的,可是我家刚刚见好的日子,没有钱借给他们啊!那时就得罪了很多人!收割水稻的时候没有人帮忙了,以前都是彼此间帮助,现在却因为没有借钱给你别人,所以也得到了报应!

在1989年的时候,我家盖了新房,三间砖房,有部分钱是我舅舅借给我们家的。当时正赶上评选“万元户”的事,也不知道谁就推出了我们家。当时比我家有钱的有的是,偏偏找打我家真不知道是啥居心!

大队(当时还是大队,后来变得村委会)的会计和一帮人来到我家,开始计算我家的财产。

新建的三间砖房定价6000元,

建房时找建筑队借的脚手架(那种很笨重的三脚支架)也被算成我家的财产,估价2000元,

在建筑队借来的竹跳板也被算作资产:300元

我家早两年前打的一套家具(大衣柜、小衣柜、联二、高低柜)被定价500元,

建筑队分的过冬煤(因为山西大同有工地,建筑队的车捎回来的)因为是大同块,也被视为是资产,定价400元。

我妈妈说家里没有存款,居然还翻了我家,确实没有,还派人到乡里的信用社查了确实没有!

最后我家那辆自己攒的加重自行车-“大铁驴”也被算作财产,那时基本家家都有的,被作价120元,还有缝纫机也算了。

实在是没有找到再能值钱的了,可是离10000元还差点,于是我家的存量也被作价了。还有就是新房建成时亲戚家送的背面也算上了。我家养的鸡也被算了,还计算了1年的鸡蛋钱。

终于凑够10000元了!我家成了“万元户”了!一个村里就五家被评上了。我家和那几家一笔简直就是赤贫户!

当时被评上“万元户”我父母很忐忑,知道这是得罪人了,人家要让你现世,或者真的看看你家到底有没有钱。背上这个名头,谁知道将来有啥运动也许就会被抓典型的!幸好直到现在也没有出啥事!

不是有啥别的意思,只是说说那个年代的“万元户”不见得都是真的!

不过回到题目里我算一下啊!

前几年农村整合,包括我老家周围的很多村庄都拆迁了,都分了楼房。

我家那三间砖房和后来又建的三间一共六间房子算上门楼小房,一共给了150平米楼房,和其他人口和土地转换的面积一共是200多平米,在添了点钱换了三套楼房!

当万元户的那三间房子,就算个整数花了6000元,那房子60平米,平均是100元/平米,前几年分的楼房也升值了,现在值20000元/平米,这就是整整的增加了200倍!

所以那时的1万元核算到现在是200万元!当然这个算法之是适合我们这,那些房价高发展快的地方用该还多!

当时10000元就是个巨大的数字了,现在200万真不算个啥啊!不是说都有那么多的存款,只是估计很多房奴都背着这个数在生活!



杜陵闲人


这个数字,完全精确计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实际货币存量来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这样应该是最接近的一个数字。

30年前,那就是指1988年,这样精确到具体年份,可以增加可比性。

在1988年,我国的M2存量是7425亿元。

2017年年末,我国的M2存量是167.7万亿元。

那么计算一下就知道:1677000/7425=225(倍)。

如果用简单的话来说,1988年的1元钱,相当于现在的225元购买力。

这样转换一下,1988年的万元户,也就是30年前的万元户,就是相当于现在的10000X225=2250000(元)。也就是现在至少要有225万家产的人,才能达到30年前的万元户标准。换句话说,现在拥有225万元家常的人,是“新万元户”。

从现在来说,这个目标,中国至少有一半人扣实现了225万元资产: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拥有自主房贷人,全部实现;在二线热点城市,拥有自住房的人也基本实现。

但实际上,“新万元户”生活质量不一定达到30年前的万元户标准。因为那时候的万元户,基本上是属于社会上最高收入哪一个群体,农村里一个村庄有一名万元户就很不错了。因为以前什么都便宜,吃的都是纯种健康食品。而“新万元户”大部分资产都沉淀在房子上,即使是农村,一个村庄没有几十上百个“新万元户”都说不过去。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除去资产之外,现在普通工薪阶层的生活也比30年前的万元户生活滋润:那时候万元户不一定装的起电话,现在手机是人手一部;以前万元户穿的衣服,也是很普通,现在普通家庭哪一位没有几套衣服一双鞋子换洗;30年前段万元户,冰箱彩电洗衣机都是奢侈品,现在那个家庭里冰箱彩电洗衣机不是正常配置?

总而言之,社会是在进步,单纯比较30年前的万元户与“新万元户”的标准没有价值。价值在于社会整体在进步,人们生活整体在改善。


波士财经


先看一组数据你就会明白!

吃:

30年前两,三分钱可以随便挑一根冰棍,但现在至少一块钱才能买一根普通的冰棍

30年前一斤白糖8分,现在一斤白糖最便宜都要3元。

30年前一只烤鸡6元,现在一只烤鸡40元。

30年前米面一斤平均一毛四,现在米面一斤三块二。

30年前一颗白菜4分,现在一颗白菜3元。

30年前一块多点钱可以买一公斤猪肉,现在30块钱可以买一公斤猪肉。

30年前在大饭店请客吃饭一顿饭不超过50元,现在请客吃饭一顿饭没有800下不来。

由此计算得出,在吃的方面,现在的价格约是30年前的25倍。

用:

30年前品牌电视600元左右,现在品牌电视3000元。

30年前非常好的电冰箱1000元左右,现在想买好一些的电冰箱没有3000元以上就不用想了(以前电器类用品税收较高)。

30年前过年买一新身衣服不会超过20元,现在买一身新衣服至少400元。

30年前一个洗脸盆是两毛钱,现在一个洗脸盆8元。

在用的方面,现在的价格约是30年前的45倍。

行、住:

30年前坐一趟客运车回家是5毛钱,现在坐客运车回家是30元钱。

30年前租房一个月是4元,现在租房一个月是900元。

30年前公交车一次一毛,现在的公交车一次1元。

30年前一个月的水电费不到一元,现在一个月的水电费五六十元。

30年前房价平均一平米800元,现在房价一平米9000元。

在住、行等方面,现在的价格约是30年前的40倍。

学:

30年前小学生学费一个学期约7元,现在学费一个学期800元,一些私立小学学费甚至上万。

30年前一块钱可以买一大把铅笔,现在1块钱只能买一只铅笔。

30年前高中生一学期学费20元,现在学费一学期1500元。

30年前大学生一个月生活费20元,现在大学生一个月生活费1200元。

在学习类方面,现在的价格至少约是30年前的70倍。

工资:

30年前的月平均工资约100元,现在的月平均工资4000元。

工资翻了至少40倍。

由上数据

在那一万元属于存款的前提下,30年前的万元户相当于现在的至少50万元,再加上现在通货膨胀物价飞速上涨,根据社会需求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不再像30年前那样简单的凑合,需要支付的税收,保险,娃的补习班等越来越多,而且现在属于互联网时代赚钱不再需要体力而更重要的是脑力,

因此还要再翻一翻就是得至少100万,其实也差不多就是100万了,毕竟就算是30年前的一万元也只够一家人在那个年代无忧无虑的生活最多5年,一天平均五元钱过得只能算比较滋润,如果要买个电视冰箱啥的就不太够了,换算到现在的100万,租房一个月2000,五年12万,再加上吃喝住行顺便养娃,娃一个月上幼儿园买奶粉补习班一个月最多1万,一年六个月6万(注:此数据只用于二三线的小城),五年100万过得也算比较滋润了,因此30年前的万元户换到今天差不多就是100万左右。


镁客网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流行说万元户,而在当时而言,一条村、一个地区出现万元户,也是一种荣誉。然而,对比三十年前的万元户,也会有相应的物价房价给予配套。例如,1980年代人均工资几十元,而工资超过2、300元已经是很厉害的了。与此同时,在当时而言,物价非常便宜,几角乃至几分就可以购买了相应的物品,即使是当时比较奢侈的电视机,也大概几十元到上百元,与现在相比确实便宜不少。与之相比,目前我国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与三十年前相比增加了几十倍,物价方面,以前几角钱一顿饭,或几元下个馆子,而如今下馆子也需要上百元,物价上涨近百倍。房价方面,1980年代房子非常便宜,而如今房子少则一两百万,多则上千万,普通工资完全不能应对。如果综合来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万元户,如今大概等值于一百万以上,大概提升百倍的幅度,但对于当下而言,即使拥有了百万资金,似乎也没有特别大的主动性,恐怕在一二线城市,一百万仅仅可以交到一次首付而已,如今的生活负担确实很大。


郭施亮


基于物价、购买力,以及不同时期人们生活品质追求的不同,特别是30年来个人对安全感的体验不同,我们建议用财富体验感来判断现在多少家产才相当于30年前的“万元户”。 30年前,“万元户”代表的是一个家庭的总资产超过1万元,当时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是30元左右,夫妻二人60元,年入720元,想要成为万元户,不吃不喝得14年。90年代,银行1年期定存利率约为8%,那么,1万元存款的年利息是800元,相当于两个双职工的全年收入。

不过,即使是“万元户”对于当时紧俏的产品,如桑塔纳轿车、大哥大来说,却也要慎重消费。当时普桑的价格为12万元左右,大哥大的价格在1万元左右,而且话费昂贵。不过,现在家庭用车、智能手机早已经是家庭普通消费的一种了。

当然,“万元户”之所以能成为有钱人,其收入来源一定具有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经济放开的特点。比如通过倒买倒卖的小老板,凭着开出租跑长途的司机等,这些人往往快速掘金,虽然缺乏一定的远见,但当时已经是相当了得,其财富体验感可以说非常愉悦。当时人们在住房需求上也不太高,具有一定购房意识的人也早早的谋得单位福利房或者在私房的基础上进行加盖。

因此,90年代“万元户”的优越感比较强烈。那么,反观现在,能够实现这样的财富体验,相对获得更多的优越感,可以用以下几个指标衡量:

1、拥有一份充足保障的保险产品,保额在300万元左右。

2、拥有2至3套二线及以上城市的住房,单套住房面积大于120平米。

3、可以从容的实现来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并且已经游历过大多数热门景点。

4、对孩子的教育较为注重。

5、家庭现金理财规模在600万元左右。

6、家庭风险类投资产品300万元左右。

7、用于1、2台中高端汽车。

8、每年听2、3场音乐会。

综上,我们大概测算了2018年版万元户的标准为,总资产2700万至3000万元左右。


财经无忌


“万!元!户!”这个响当当的头衔,在70年代末,简直就是土豪的代名词。

那时候米价0.14元,肉价0.95元,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0.1-0.2元,1万元简直可以数十年不愁吃穿了…

不过,随着近三十年通货膨胀的侵蚀,“万元户”已经成为历史概念。

而如今,衡量一个人的经济水平已经不用“万元户”了,而是“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是指人无需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简单地说,一个人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必须至少要等于或超过他的日常开支,如果进入这种状态,就可以称之为财务自由。这种状态是不是相当于三十年前的“万元户”?

那么,问题来了,在现在物价飞涨的时代,要想完全实现这种状态需要多少钱呢?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的一篇权威学术研究报告,答案是:255万!

但是这个数字仍然存疑,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是在三四线小城市,255万可能确实足够,但要是在北上广之类的一线城市,可能只剩下呵呵的苦笑声了。

于是,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中提到,财富自由门槛一线城市达到2.9亿,二线城市达到1.7亿。

这一门槛比去年上涨50%。胡润说,主要原因可能是房价快速上涨和人民币贬值。比较有趣的是,当你还没财富自由时,很容易低估了门槛,会认为1.6亿和9500万就够了。

一线城市的财务自由门槛达到2.9亿,也就是说北上广的财务自由标准是2.9亿,这一数字超乎我,可能也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可见,想要达到财务自由,是很难的。绝大所数人几辈子也挣不到2.9亿元啊!

虽然很难,但还是要坚持梦想,因为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36氪


万元户,顾名思义是指存款或者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民户。万元户这个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产生的。那个年代万元户是个相当了得的人家。

“万元户年代”的1万元可以买到很多的东西了。那时候米价1毛多一斤,猪肉五六毛到一块钱左右一斤,走亲戚送礼2-5元左右,1万元可以买很多东西了。并且那个年代存款有1000元的就比较少了。工人工资一般是每个月三四十元左右。家庭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称之为万元户。不过因为时代好了,人均收入增加,这个词已经成了历史概念。

万元户概念的出现,主要与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实行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密切相关。先是率先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改革措施之后,在城市逐步允许个体经营,打破大锅饭,尤其是后来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之后,人民群众的收入普遍增加,当时极少一部分人的家庭存款超过了一万元,成为让人羡慕的对象。

如果要对比那时候的一万元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真的很难比较。因为没有任何一个衡量的尺度能够贯穿历史不同发展时期、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包括居民生活物价、房地产、贵金属、货币供应量、艺术品等,不同时期这些商品价格和通胀水平都不同。

如果一定要比较,那就只能用货币购买力做简单比较。此外还可以参考货币供应量和GDP。

比如那时候大米大约0.15元/斤,全国价格相差不大,现在的大米价格在2元多到9元多,甚至还有更贵的天价米,我们这里平均3元左右,价格相差20多倍。那时候猪肉猪肉每斤0.5-1元左右,现在猪肉每斤价格大约10-15元左右,相差10-30倍。

那时候即使是北上广,在80年代初,一万元至少能买一两套普通房子,现在相差多少倍,去看看房价就知道了,那时候还没有学区房和投资的概念,买房只是为了自己居住。

那时候黄金价格大约是32元/克,现在大约是280元/克左右,价格相差大约9倍。前几年黄金价格最贵的时候大约400元/克,价格相差12.5倍左右。

那时候的工资普遍很低,一位和我一起健身的老大哥说他刚上班,做学徒时工资只有26元,后来逐步涨到四十多元,现在退休金四千多;另一位大学本科毕业的老大哥刚工作时工资好像是35元,那时候的大学生毕业后属于国家干部,工资比普通工人高很多,现在他还没退休,副教授级别,工资拿到手五千多,他说要晋升正教授,工资还会涨一点。在北上广深,工资最少也得一万才能过得比较舒服一点吧,即使是在小城市,工资至少也要三四千才能保证基本生活。

那时候工资很低,但是也能养家糊口,那时候一大家人两三个人挣工资,还要养活父母、兄弟姐妹和孩子。

以上货币购买力和黄金价格,除了房价,在这几十年内变化并不大,最多也就是三十多倍的涨幅。下面的数据或许才是让我们感觉钱越来越不够花的原因。

先解释一下M0,M1和M2。

流通中现金(M0),指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之和,其中“单位”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r

狭义货币供应量(M1),指M0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活期存款。\r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指M1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中,中国人民银行从2001年7月起,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

最早一批万元户出现在1985年前后,就以1985年年底的数据做比较基础,下面看一下央行公布的数据。数据来源于证券之星,如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1985年12月,M0是987.83亿,M1是3011.39亿,M2没有数据。M2最早的数据是1990年12月,15293.4亿。

2018年6月,M0是69589.34亿,M1是543944.7亿,M2是1770178。

这33年中,M0增长了约70.45倍,M1增长了约180.63倍,M2较1990年12月增长了约115.75倍。

也就是说1985年年底的一万元,在2018年6月份,分别应该是70.45万和180.63万,其实更准确的数字应该是对比M2。但是由于缺乏数据,无法做对比。

如果按照1980年12月的数据对比,M0是346.2亿,相差大约201.01倍,M1是1315.74,相差大约413.41倍。

如果按照GDP计算,1980年GDP是4587.6亿元,1985年GDP是9098.9亿元,2017年GDP是827122亿元,分别相差大约187.12倍和90.9倍。按照GDP计算有很大的片面性,只是看看就行。

所以不用比较了,还是努力挣钱吧。

以上只是简单对比,全球都在通胀,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不同商品通胀水平相差极其巨大。没有任何一种商品能够真正保值,无论是黄金还是房地产。俗话说盛世的古玩,乱世的黄金,最近几十年房地产成了最热门的保值增值投资项目,通胀率明显超过其它商品。一方面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货币增发也比较多。

但是下一个十年,二十年,房地产不可能再这么疯狂的涨下去。以后什么商品最具有保值和投资价值,谁都不知道。



行远健身


万元户是指存款或年收入达到万元的家庭

30年前是1988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万元户”已经不新鲜了,或者说那时候的万元户家庭算比较小资但还算不上富豪,90年代的大哥大上万元,宝马也要八十万,沃尔沃960也要70万,本田低端车也要30万,丰田四五十万,年收入才万元的万元户也买不起,只有富豪才能消费。

即使是万元户在80年代初还是比较少的,那时候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普通工资也不过是30左右,能有50已经算高收入了,那时候的上海非中心地带房价3000左右/平,每平房价相对普通工人工资是100倍。即使是所谓的“万元户”也买不起,只有真正的富豪才能在上海买房,小资想在上海买房也是相当有压力的,毕竟家庭年收入也不过万元而已,更何况那时候小资家庭也很少,不代表主流收入群体。

如今的上海非中心地带按均价50000/平的算,工资就算按3000算也不过是16倍,对于不少人来说虽然还是买不起,但相比“万元户”年代的普通人工资来说整体购买力是上升的,当年能玩得起大哥大的很少,如今几千上万的苹果机都“烂大街”了,更何况在在上海长期工作还只有3000的人也太废了吧,不如回乡下老家工作。

80年代初米价1毛5,肉价1元,相对于30的月工资购买力可以买200斤米,30斤肉,如今的米价4元一斤,肉价15元一斤,3000的工资能买750斤米,200斤肉,相比于当年,购买力是上升的。

当年的年万元收入的万元户大约相当于现在年20万左右的家庭,在如今的中国已经不稀罕,这个档次的家庭还是比较多的。买几十万的车并没有太大压力,买房也比当年相对轻松,20万的购买力按米价,油价算远远超过了当年的万元了。所以说当年的1万相当于现在的20万其实也是高估了。


梦见夏乡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认为其重要意义在于,研究历史可以帮助你看清未来。

曾有媒体报道,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的一篇权威学术研究报告,答案是“255万”。是真的吗?30年前的1万元,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第一,以房价为参照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87年房屋均价是408元/平方米,2016年7476元/平方米,相当于30年前的18.32倍。这样看,30年前的1万元,相当于现在18.32万元。而人民日报报道,1989年北京房价1600-1900元,平均约1750元,2017年达到67951元,相当于1989年的38.83倍。如果以房租为标准,增长会更高,据说超过2000倍,但因为当时并非市场化房租,不具有比较价值。

第二,以工资为标准。1986年河北省在岗职工平均月工资105.67元,2016年是4611.17元,相当于86年的43.64倍。30年前的1万元,相当于现在的43.64万元

第三,以粮价为标准。1986年河北省小麦收购价格为每斤0.22元。1985-1989年间,国家连续多次提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但之后20年涨幅很小。到2017年的收购价格为1.18元,大约是30年前的5.36倍。因此,30年前的1万元,相当于现在的5.36万元

综合以上分析,三个角度简单平均来看,30年前的1万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2.44万元。这一比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什么东西都没有知识的涨价来得快!科教兴国的价值,其实已经藏在历史细节里了。


(谢谢有读者指出不严谨的地方,全部数据重新进行了查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