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为什么最多就三百年左右?

一介布衣尘飞扬


这题目比较有意思,为何中国近两千年来都没有很长久呢?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并不是所有的朝代都没有超过三百年,只是大多数朝代没有超过三百年。

比如夏商周,夏朝470、商朝554、周朝790。

最近两千多年间,最长寿的朝代是汉朝405、宋朝319、唐朝289、明朝276、清朝267。

其实个人认为,秦以后的朝代很难超过300年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想想看,儒家思想是立嫡长子,周朝父死子继,商朝兄终弟及,那时候的民风还比较“淳朴”。

但是战国以后,继承皇位一般都是家庭内部斗争,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内都乱了,外人自然就有了可乘之机。

所以汉朝刘邦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哪怕生出来跟“阿斗”一样,也得当皇上。

这就避免了很多“内乱”,所以王朝存活相对长一些。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个人觉得其实就是概率。

毕竟没有哪家皇帝基因强到延伸八辈儿了,生出的重重孙还是治国良才。

智商稍微有些问题,或者爱好不在治理天下,或者脾气稍微有一点暴躁,稍微有一点好色,有一点优柔寡断,不爱读书,那一定会出一些乱子。当然这也只是从基因上说,继承也算儒家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就是“家天下”的另一种弊端,那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比如杨玉环当上了皇后,恨不能把家里的动物都拉到朝里当官,这样的王朝能有好吗?

还有就是“尊卑”,两个妃子生了儿子,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就开始内斗,总有失败的一方,这个时候是不是嫡长子继承就两说了,谁的心眼多,权谋耍的好,戏足,谁的机会就大。

以上种种,全都是概率问题,关键就看哪个朝代这种人多一些,那相对来说就不好延续。

其实这么多乱子,也都是为了加强统治扶持的儒家思想引出的,什么尊卑,纽带,父死长子继等等,几乎都是儒家那一套。

没有一个完美的统治思想,有利就会有弊端,利用儒家思想能非常有效加强统治。

“利在当代,弊在后世”仅此而已。


梁宇航


题目问题的意思是很有趣的问得不太准确,准确地的说法应该是问“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为什么最多就三百年左右?

夏、商、周是联盟国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联盟国家的时间都较长,因为结构松散,很多问题只是局部问题,比如夏王、商王、周天子乱搞,地方诸侯还可以把自己的地盘治理好,一般不容易出现天下大乱的局面,但联盟国家的问题就是到了王朝末期,王室的力量会越越弱,夏被商取代,商被周取代,都是联盟内部的小国挑战大国,最终获胜,周天子到后来更惨,完全成了摆设。


商代示意图:类似于一个以商人为霸主的“国际联盟”,这“国际秩序”最后被周人推翻。

秦朝开始中国进入大一统王朝时代,但汉、唐、宋、明、清,这些王朝都很难超过三百年的,汉代所谓四百年,实际上是西汉和东汉两段,连格来讲是两个王朝,各占二百年左右罢了,最长的唐朝接近290年,明、清大概只有270年左右。宋看起来超过了三百年,但实际上后期的南宋一百多年是半壁江山,已不是大一统的格局,所以实际上只有北宋的一百六十多年。

为什么三百年是一个迈不过去的坎?中国历史好像是很有规律的在运行,这里面有两个因素在决定着一个王朝的命运,一是内在的经济发展,一个是外部的对手实力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出了问题,一个王朝就会面临亡国的危机。前者是根本性的因素,后者是偶然因素,别人的实力增长的快慢你很难控制的。

每个王朝在建立的时候都因之前的战乱而百废待兴,但一般会在百年之间完成经济积累,走向繁荣局面,西汉的经济持续发展从文景时代一直持续到汉宣帝时代,唐代则在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顶峰,明代则在成化、弘治以后出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清代在康乾时代出现人口的暴发式增长,这些王朝都是在百年左右达到经济繁荣的。


开元盛世是大一统王朝经济繁荣的代表,但同时也是唐代财政困难的瓶颈期,唐玄宗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不得不改变过去维持统治稳定的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导致安史之乱的暴发。

经济持续发展在今天当然是好事,但对古代的大一统王朝的稳定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经济繁荣的后果必然是财富向少数人有权有势的人集中,一方面造成贫富分化和对立,另一方面造成国家财政的危机,中国古代的王朝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般是社会经济越发达,国家财政越困难,因为有权有势的有钱人有的是办法不交税或少交税,而普通老百姓越穷,交的税反倒越多,这个是恶性循环,最后崩盘,天下大乱,新的王朝又重新来过。


清明上河图中的集市: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号称GDP世界第一,但却以积贫积弱为特点,朝廷上下居然都哭穷。

所以经济发展与繁荣的百年周期决定了大一统王朝很难突破三百年的大关。


只爱潘多拉


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很少超过三百年,这个客观现实就是著名的爰国教育家黄炎培所说的“历史周期率”。黄炎培先生1945年到延安参观,目睹了延安的政治清明与欣欣向荣。当毛主席诚恳地向他请教时,他推心置腹地提出了“历史周期率"问题。

黄炎培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的因为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或者出于自然发展,或者为功力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了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历朝历代很难超过三百年,就是因为这个“历史周期率"在作怪。那么,能不能找到一条新路,保障我们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呢?毛主席的回答是:我们已经找到了,那就是“民主",是“人民共和”。我们为什么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中华人民”是指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和”是指共同拥有共同建设共同保护的和平和谐的;这样的政权这样的国家一定会长长久久。

毛主席又是如何得出这个答案的呢?共产党的领袖,肯定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作出判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辨证的、互动的;当它们相适应时,生产发展,社会繁荣政权稳定;当它们相矛盾时,生产停滞甚至倒退,社会动荡,政权瓦解重构。这是“历史周期率”背后的根本原因。要想跳出这个周期率,就必须明白,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最关键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是人。劳动者是人,管理者(统治者)也是人。人是生而平等的,只有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能动性,共同生产共同拥有共同管理共同担当,生产力才会不断发展,社会才会不断进步,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我的回答您是否满意?真心希望您能贊同我的观点。


酸甜苦辣70826


中国历朝历代的问题集中起来就俩字:土地。

一个朝代经过长时间战乱新立,人口锐减,土地富裕,每家每户都能分到足够多的土地,只要户主勤劳肯干,绝对可以养活自己一家人,甚至还有富裕。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天下承平日久,一些依附统治阶级的乡绅地主开始用各种手段兼并本属于普通百姓的土地。例如:某地遭灾了,地方官故意不上报,等到普通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当地的乡绅、豪门开始以极低的价格收购百姓的土地。百姓靠着卖地的钱勉强活过灾期,可是灾期过后,身无立锥之地,不得已流亡或者卖身给乡绅地主为奴。如此循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主阶级、官僚阶级手中占据着绝大多数土地,广大的贫苦百姓手中仅有少的可怜的土地,即使卖身为奴也无法养活自己。因此斩木为兵,揭竿而起,一个朝代陷入末代动乱,英雄、枭雄轮番登场,经过几十年战乱,一个新朝代诞生,再重复以上过程。

所以,在疆土不扩大的前提,农业技术不提高的前提下,中国历朝历代都摆脱不了这个圈子。


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个问题有些偏激,但也是属于开放性话题。隋朝、元朝存在的时间都在百年以内,但是历史的价值恐怕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说到为何历朝仅存300年左右这个话题,个人意见如下: 其一,从历史发展规律来说,每个朝代的更替大部分都是落后的统治阶级与人民或者新兴权益阶层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所导致的,而且几乎每一个朝代都出现了盛世和衰败期,而每一个盛世和每一个衰败到更替大都在一个世纪左右,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统治阶级与新兴权贵的矛盾,一般在三代左右必然面临爆发,所以中国古代有“富不过三代”一说。阶级矛盾积累三代差不多50年,阶级斗争差不多20年,新兴王朝实行新的政令到出现繁华大约100年,由盛转衰差不多50-100年,比如文景之治、汉武大帝到王莽篡汉,贞观开元到藩镇割据,康乾盛世到鸦片战争,所以大部分王朝的兴衰历程300年左右。 其二,从统治者本身来说,历代“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皇子皇孙生于锦衣玉食,无厉兵秣马之演练,自然滋生不良习气。马背皇帝唐太宗征战四方,军强马壮,万民臣服,然而太平盛世后,后代军权旁落,久居深宫。八旗铁骑马革裹尸,到咸光时代竟无兵可用。洪武治贪,大明却败在满朝贪腐。到各朝末期的少数明君已国库空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积重难返也。 同时,诸朝均讲究太祖太宗所定之朝纲不可轻言变,更不可废,因而历代变法变革大都以血染朝廷而终。经历一两百年的主要管理制度不做刮骨疗毒式变革,又岂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呢? 其三,从人民本身来说,每个人都希望“民之所望为施政之所向” ,人民历来坚持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初衷,何况田地是农民的根本,在每朝末年大都爆发灾害,朝廷为维护统治又横征暴敛,自然会在无法忍受的矛盾积累下揭竿而起。个人意见,欢迎探讨。


蒋语堂


古代统治者都是在家族内部选择一个人,迟早会选个庸才,现在不一样了,是从天下人才中选人,范围不是特别广,也至少广于一个家族,治国理念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所以,相信现在的社会应该长治久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