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天下有民勤人,民勤人没天下”这句话?

武威全攻略


应当是说民勤人到哪里都能生存,赞扬他们勤劳肯干能吃苦,能适应任何环境。民勤无天下应该是无天下人,意思可能是民勤这个地方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不好,外地人来这很难适应。


以下供参考:

民勤:这里离蒙古很近,只隔一个沙漠,历史上,蒙古人只要越过八十里大沙,就能杀到这个地方。因此,明洪武二十七年,朝廷在这里设立小城,其含义非常直接:目的就是镇守边防,抵御外族的入侵。民国十七年,也就是1928年,镇番改名为“民勤”,据说因为当时的民勤人“俗朴风淳,人民勤劳”。近百年来,民勤人一直没有辜负这个名字,或者说,这名字已成了他们的群体个性。

关于民勤人的勤劳,还有一种说法:“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无天下人。”为啥?因为,民勤虽然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但民勤人重视文化,也很踏实,民勤的群体性格之中,有一种非常强韧的东西,这让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生存,这就是“民勤有天下人”。但外面的人不一定能在民勤生存,因为,外地人不一定像民勤人这么能吃苦。现在,民勤虽然治沙成果显著,生活环境好了很多,老百姓的收入也好了很多,但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多外地人就算到了民勤,也待不了多久,所以“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的另一个原因,是民勤人既能吃苦,也想改变命运,所以民勤人很重视教育,他们把教育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手段。民勤孩子学习勤奋,而且是自发地学习,不需要监督。每天早上四五点,有些孩子就骑着单车上学了,中午不回去,在学校里学习,晚上上完晚自习,已经九点多了,再骑车回家。那种勤奋,是实打实的,所以,他们点点滴滴的知识积累都很扎实。每年高考,都有很多民勤孩子考上大学,他们会带着父母的期待,到另一个城市去发展自己的人生。如果他们在外面有了安身之所,也会把父母也接到外面生活,那么,一家人也就改变了命运。时代在变这是民勤的孩子摆脱不了的宿命,出生在这块土地上,就注定了这样一种生活。他们不能像别处的孩子那样,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想怎么挥霍青春就怎么挥霍青春,命运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权力,但命运给了他们另外一种权力,就是成长和选择的权力。这个时代,很多过去的乡下孩子都成了父母,他们让孩子过上了自己过去期待的生活。他们允许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梦想,允许孩子过快乐的生活。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但他们唯独给不了孩子们的,是已经逝去的乡土。以前,我会常常带孩子去乡下。那时,孩子的天性会完全地释放,他会像放飞的小鸟一样,放飞自己童真的心灵,去接触自然,去感受善美,去感受干净纯洁的一切,去感受生命的真实,去做最真实的自己。但在这个时代,又有多少人能离开网络,离开消遣,离开五光十色,享受乡村的安宁和质朴呢?这个时代,盛产的并不是隐士,也不是哲人,而是商人。人活着就要“思考”但西部是一块生产哲人的厚土,尤其在过去,这块土地不能缺少的,就是对生活的思考。人有了信仰,有了向往,不回避死亡,就开始思考生,思考死,思考活着的意义,思考自己要如何活着,哪怕生活再艰苦,他们也追求一种不会被艰苦打碎的东西。这种特点,在民勤特别明显。我在《西夏咒》中说过一本关于镇番的民间志书,镇番是古时的民勤。这本镇番志书记载了镇番从明洪武三年到民国二十五年间的社会生活,还有镇番五百多年间的历史变迁。它是由镇番的历代文人相继编写的,五百多年间,它一直没有中断。但它不是艺术,而是一种纪实文学,保留了一个正史中没有的镇番,包括当地的风俗民情、时代变迁、环境变化、民生百态、奇闻轶事等等,它很有价值。2000年,有一家香港图书公司出版了此书,有学者称,它是中国唯一一部编年体方志。只是,此书的发行量甚少,现在,市面上已经找不到了。我很随喜这本书的编纂者在文化上的担当和梦想,也很随喜他们的格局和创意。他们用踏踏实实的劳动定格了历史,也让自己的活着有了意义。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生命价值。当人的精神层次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时,就会有一种使命感,他就可能超越了小我,也超越物欲。


艺享甜开


民勤县是沙漠边上的一个贫穷县,外地人去那里的人很少,留下来的就更少了,所以民勤当地大多都是民勤本地人,没有多少“天下人”。但民勤人外出上学、打工的人很多,也很勤劳,当年去大庆打井的队伍里,也有很多民勤人,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他们边开荒边打井,省吃俭用接纳逃荒的老乡,扩大耕种地域接济了许多周围的钻井队。

民勤人现在依然在中国西北治沙最艰难的第一线,每一个关心中国生态的人,都应该去那里看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