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丰泽区:卫生整治费里藏“猫腻”

“被通报后,我对自己的行为深刻反思,同时也意识到社区卫生整治费管理的缺失。社区随后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定,并邀请居民代表及社区事务监督员监督,让‘猫腻’无处躲藏。”今年3月初,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北峰街道纪工委在对该街道招贤社区进行案后回访时,该社区主任高某说道。

一年前,他在社区工作大会上的检讨还历历在目:“我以为垃圾清运费名目繁多,账目也难以核对,问题应该不容易被发现,没想到正是这种侥幸心理和对纪律的漠视,不仅害自己踩了‘红线’,更是带歪了社区风气。”

高某所说的卫生整治费里的“猫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招贤社区主任高某为笼络人心,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公款吃喝,希望有关部门调查……” 2016年11月9日,高某任社区主任不久,一封举报信就到了丰泽区纪检部门。该区纪检部门立即组成调查组对问题进行核实。

调查组在取证时发现,该酒店监控录像资料已被覆盖,而且没有备份,无从查找。“电子资料会被覆盖,但纸质的总该在。”随后,调查组找到酒店财务,从2016年初的有关发票查起,然而还是无功而返。

“举报信上不是提到虚报垃圾清运费吗?到社区核对应该会有所发现。”有人提议。找到突破口的调查组立即驱车前往社区。

在这里,调查组发现了问题所在:社区垃圾清运费的名目繁杂,有铲车费、农用车运输费、人工费、新填土费等;因节假日、重大活动以及社区建设等经常改变或新增垃圾堆放点,所以常常是在垃圾清理地以就近原则,临时雇佣小工来进行打扫。这样的话,很容易发生账目管理混乱。

因此,卫生整治账目难核查,是监督的难点,也极有可能就是“猫腻”的隐藏点。利用卫生整治费掩藏公款吃喝,这是“四风”问题新变异,必须警惕。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调查组决定一竿子插到底,悄无声息地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察访,掌握了可能参与公款吃喝的社区工作人员名单。

紧接着,他们再次来到社区,将举报信反映时间前后一个月左右的报销票据都复印并带走。

证据掌握之后,调查组同时约谈了社区主任高某、社区党支部书记林某、社区财务人员高某甲、社区居委会委员黄某。

“你在担任招贤社区居委会主任期间,社区是否存在虚报垃圾运输费的情况?”调查组单刀直入。

“应该不会吧,嗯……至今还没有发现有这种情况。”高某吞吞吐吐地说。

“那是否存在违规公款吃喝?”

高某或许没有想到调查组的问询如此直接,且对其他社区干部怎么说心里没底,于是沉默了。调查人员发现他欲言又止,感觉时机已经成熟:“你先看看这些报销凭据,再想想。”

“有一次社区工作人员集体聚餐,餐费我后来在垃圾清运费用中报销了。”看到桌上放着的卫生费报支凭据,高某坦白,2016年6月,自己与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到某酒店聚餐,共消费2250元。几天后,他私下指示他人以卫生整治费名义开具了两张报销凭证,经自己审签后,予以报销。

2017年4月26日,高某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卫生整治费是监督的难点,但不能成为盲点。”丰泽区纪委有关负责人说。

之后,区纪委责成招贤社区完善规章制度,规定每次卫生整治、卫生清洁事务,应在清理前后进行现场拍照,防止“无中生有”,照片及核销发票应有小组居民代表及社区事务监督员签名,形成多方监管。此外,金额超过1000元的卫生整治报销款,均通过银行转账,不再现金领取。

(原载《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