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最強「芯」!國人應該感謝華爲

在德國IFA大會上,華為正式發佈了麒麟980,980是全球首款採用7nm製程人工智能手機芯片,臺積電7nm的工藝配合ARM全新的Cortex A76和Mali G76架構在使得芯片的性能和能效很大飛躍,是當之無愧的"國產第一芯"。

地表最強“芯”!國人應該感謝華為

能背起"第一芯"這個稱號,麒麟980定然不會簡單,我們來看看麒麟980厲害在什麼地方。980是用的7nm工藝,使用7nm工藝的芯片和10nm相比,芯片性能可以提高20%,能效比提高40%,邏輯電路密度是原來的1.6倍,也就是說能夠在更小的芯片面積裡塞下更多的晶體管,從而使得芯片性能更為強悍,如果說上代麒麟970是稍弱於同代高通處理器的,但是這次的980則是超過了高通驍龍的845處理器不少,進步十分明顯的。這次麒麟980的進步不止在CPU與GPU上,在AI芯片NPU上也是提升不少,這次AI芯片採用了雙核NPU設計,現在AI性能比上代強了一倍還多,一分鐘可以識別4000多張圖片,直接較上代翻倍了,在AI方面以後的應用場景十分廣泛,識別物體,識別視頻,語音識別等。這顆芯片中按友商的話說滿滿的“黑科技”,而AI可以說是華為最強的“黑科技”,這次麒麟980的發佈,奠定了華為在芯片領域的地位,也讓中國的芯片再次備受關注。

地表最強“芯”!國人應該感謝華為

任正非內部講話

但是芯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這樣,背後有大量的人力,財力還有時間的投入,這也就為什麼全世界這麼多國家,芯片廠商卻只有幾家的原因。華為通過一點一點的進步才有了今天這款性能強悍的芯片,我們來看看華為是怎麼發展到今天的。

失敗的K3系列

在2009年華為就推出了第一款芯片K3,但是因為產品不成熟,工藝設計十分落後,華為自己都沒采用這款產品,隨後沉澱了三年,到2012再次發佈了一款四核處理器K3V2,採用落後的40nm工藝,這是當時市面上第二款四核處理器,但是這款芯片功耗很大,而且優化很差,很多軟件遊戲都不支持,但儘管在有問題的情況下,華為也還是把這款芯片用在了自家的多款手機上,也正是因為如此,手機銷量十分慘淡,在當時K3系列芯片和國外的芯片比起真的是差遠了,但好在華為從中積累了很多經驗。

地表最強“芯”!國人應該感謝華為

海思K3芯片

功成名就的麒麟9系芯片

在2014年華為推出了第一款9系列芯片,定位高端。第一款9系芯片是麒麟910,但因為性能落後、兼容差,還是不被大家認可,。還好在同年9月,華為推出了麒麟925,通過努力追趕,性能優化方面得到了改善,但是芯片也只能說勉強能用。就是這樣一步步前進,麒麟935、麒麟950相繼問世,但是直到2016年麒麟960發佈,大家才一改以往批判的眼光,為這顆國產芯片而稱讚,960處理器做到了CPU的性能和同期高通一樣,但是在GPU上還落後不少。這個差距在970身上越縮越小,直到這次的麒麟980,麒麟980在CPU和GPU上完全不落後與同代高通,甚至還因起獨有的 GPU Turbo技術可能實現超越高通。

地表最強“芯”!國人應該感謝華為

華為AI智能芯片

就這樣跌跌撞撞,華為的芯片做到了頂尖水平,擁有自己的芯片,這種大量投入吃力不討好的行為,在之前有很多人覺得沒用,是浪費。現在經歷了中興事件後,大家都明白了自己擁有芯片的重要性了吧?有自己的芯片,這意味著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從而就有了更低的研發製造成本,同時也壓低了市場芯片價格,不然現在高通芯片沒這麼便宜。

對於華為來說,自己研發芯片是無比正確的,但就中國目前芯片行業情況來說,擁有一兩家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更多的芯片企業,才讓所有設備都用上中國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