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南方人受不了北方澡堂?

每年九月開學季,網絡段子手都免不了開發同一個題材:“ 南方學生進北方大學澡堂被嚇哭了 ”。

網絡段子中在北方大學澡堂裡瑟瑟發抖的南方人,似乎一生裡從未踏入過公共浴室,更絕對沒有見識過北方澡堂毫無遮擋、完全赤誠相見的陣仗。這是真的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形?

為什麼南方人受不了北方澡堂?

這類段子有鮮明的地圖炮色彩,若它出自北方人之手,多是嘲笑南方人 “ 矯情 ”。若出自南方人之手,則多為譏諷北方人落後,不講究,缺乏隱私觀念。

這種經典敘述裡的南方學生,似乎一生中從未踏入過公共浴室,更絕對沒有見識過北方澡堂 毫無遮擋、完全赤誠相見的陣仗。

為什麼南方人受不了北方澡堂?

為什麼南方人受不了北方澡堂?

但問題是,公共澡堂真的是北方的專利嗎?

中國哪裡澡堂最多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決定以 “ 浴池 ”、“ 浴室 ”、“ 澡堂 ” 為關鍵詞,搜索所有在工商局註冊過的,並且在營業的室內公共洗浴場所。

為了避免十分高檔的洗浴中心被計入統計,我只保留了註冊資金在 5 萬元以下的公共浴室,當然還排除了 “ 汽車澡堂 ”、“ 寵物澡堂 ” 等結果。根據統計的數據,得到了一張中國公共浴室數量分佈圖。

為什麼南方人受不了北方澡堂?

統計的結果出乎意料:全國澡堂數量最多的省份是遼寧、山東和安徽三省。除了東北地區的澡堂數量毫不令人意外,華北和長三角地區的澡堂數量也驚人的多。

結果很明顯:中國澡堂的分佈並不能用傳統南北分界來解釋,網絡段子中描寫的南方人對北方澡堂的陌生,在澡堂分佈上並不能成立。

 在秦嶺 - 淮河線以南,江蘇、浙江、安徽和河南南部都是澡堂密集地區,而北方的內蒙古、甘肅、寧夏和青海等面積遼闊的大省相比之下澡堂卻少的可憐。

南北方地區在澡堂數量上的差異雖不如想象的明顯,但在澡堂的命名上依舊有著好玩的區別:

北方省份公共浴室多起名為 “ 浴池 ”,而南方多為 “ 浴室 ”。無論南北,公共浴室的起名已經很少再用大家口頭上偏好的 “ 澡堂 ”。

那麼,為什麼南方經濟發達、素有中產自覺的長三角地區,也有這麼多的公共澡堂呢?

為什麼南方人受不了北方澡堂?

南方人也能去澡堂

從歷史的角度上看,長三角澡堂的繁盛並非現代現象。早在明清時期,南京、蘇州等江南城市就有了發達的澡堂文化,蘇州老城甚至有一條以低端公共浴池命名的 “ 混堂巷 ” 遺留至今。

對這一現象的解釋,其實也並不複雜,從世界範圍來看,澡堂歷來是城市化的產物,是大城市的標配。明清時的江南,正是當時中國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區。

從歷史上說,中國的公共澡堂興起於宋代,且迅速形成了可觀的規模。

北宋東京城內,商業浴堂遍佈全城。有的街巷以經營浴室為特色,還出現了 “ 浴堂巷 ” 的地名。到了南宋,都城臨安中更是有 “ 三千浴所 ”,部分浴室經營規模甚至大到可供百餘人同時洗澡。

促成公共澡堂蓬勃發展的原因,正是兩宋時期空前的城市化。

根據法國漢學家謝和耐先生的說法,中國 11-13 世紀的人要比此前各個時代的人都更樂於遷徙 …… 農村生活的艱難、城市小業主的數目之巨和名目繁多、城市的吸引力、財富和娛樂中心等 , 這一切都引發了流民和貧苦農民湧向大城鎮的浪潮。

先後作為都城的汴京(即東京,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都是當時世界級的超級大城市。聚集在這些城市裡的人們,無論是四處奔波的旅客和商賈,還是密集居住的坊郭戶,都需要公共澡堂來解決洗澡問題,這與其地理位置的南北並無關係。

在一千年前的西方,同樣的進程已經發生在羅馬帝國。拜占庭滅亡後,西方公共浴室文化又被奧斯曼帝國繼承,演變為今天依舊流行於中東和歐洲的土耳其浴。

宋朝滅亡後,城市化帶來的浴室卻傳承下去。到了明清時,人們上浴堂泡澡聊天不僅是享受,也成為了一種時尚。全國各地都有公共浴堂,當時的人們稱之為 “ 混堂 ”,意為進入澡堂的人魚龍混雜、不分高低貴賤混在一起洗浴。

為什麼南方人受不了北方澡堂?

而傳統洗浴文化最為興盛的城市,莫過於揚州。

清乾隆時期,揚州因運河貿易的興盛,進入極盛,經濟富庶,百業興旺,公共浴堂遍佈全城。“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 成為了揚州人推崇的生活方式,揚州修腳更從此揚名。三義閣永寧泉,是揚州浴室老字號之一,建於咸豐六年(1856)。

“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 生動描繪了老揚州人的傳統生活:早晨進到麵店或茶館,品茶吃蒸餃、麵條或包子,揭開新一天的帷幕;晚上進到澡堂 , 舒服地泡澡、搓背、修腳,清爽地結束一天

城市的繁榮和人口湧入造成澡堂興盛,同樣可以解釋,近現代以來以上海為代表的長三角新興城市為什麼也有這麼多的澡堂。

1843 年,開埠前上海縣的人口約 50 萬,到 1949 年,上海已經發展成為人口超過 500 萬的特大型工商業城市。

湧入這座城市的大多數人群都住在擁擠的弄堂,不可能在私人居所解決洗澡問題。因此,與人口增長相伴的,是上海公共澡堂的躍進。

上海人將公共浴室稱為 “ 混堂 ”,將泡澡堂稱為 “ 孵混堂 ”。20 世紀 30 年代,上海公共浴室達到了行業發展的巔峰,大觀園、逍遙池、浴德池等公共浴室盛極一時。

浴德池始建於 1917 年,到 1948 年時有 6 個等廳,243 只座位,208 個職工,成為滬上一流特等名店。1956 年浴德池改為地方國營後,改變經營方向,面向大眾,生意仍較蕭條,特別在文革中,廢止了高檔服務,三樓改為低檔旅館,成了一家普通浴室。1980 年代後,浴德池再次改建成一家高級浴室,當時擦背洗身的侍者會將客人全身汙垢搓成一個小圓球當做紀念品讓客人帶走。

江南公共澡堂的最後一次繁榮,發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勞動密集製造業的崛起,吸引了大量尋求機會的外來務工者,在他們聚居的地方,總有價格平價、方便快捷的公共浴室。

在此同時,老式混堂卻開始沒落,現存的客人多是養成消費習慣的老人和居住在附近的打工者。對於偶爾想要泡澡放鬆的當地人,那些裝修明亮,可以蒸桑拿,做水療的浴池成為了更好的選擇。

上海府谷街是條車都開不進的小路,上海最後一家 “ 百年傳統大池 ” 的公共浴室—— “ 麗水浴室 ” 就開在這棟上世紀修建的三層樓房中。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麗水浴室一天最多接待過三四千浴客,而如今會到這裡來洗澡的大多是老人和附近打工的工人們。

人民浴室始建於 1958 年,是南京現存最老的浴室之一。浴室原是國營,2003 年改制成民營。澡堂子洗一次澡每人收費 15 元,因為是 “ 工薪價 ”,所以頗受歡迎。

要說南方無澡堂,這一定是錯的。但若要問那種有揚州師傅搓個背扦個腳,樸實無華卻別有感覺的澡堂子在南方還有多少,恐怕沒有人能夠回答。

北方人必須上澡堂

然而,說南方也有澡堂,不少南方人也見識過公共澡堂,並不等於說,網絡段子裡流傳的對澡堂態度的南北差異是錯的。

在一般認知中,現代中國洗浴文化的頂峰早已從揚州轉移到東北,泡澡、搓澡等行為已然與金鍊子大哥的形象聯繫在了一起。在日常生活經驗中,北方人的確更要習慣公共浴室,而且遼寧也的確是中國澡堂最多的省份。

這一變化的背後,是北方澡堂文化在計劃經濟體制和惡劣自然環境下的逆襲。

1949 年以後,重工業發達的東北成為全中國國企最密集的地區。蘇聯援建的 156 個重點項目中,有 57 個位於東三省,它們幾乎都按 “ 企業辦社會 ” 的體制運作,一座城市往往就是一個大院,所有人口衣食住行都被集體安排。

但集體包辦的生活並沒有改善人們的居住條件,在個別地區甚至還惡化了。50 年代初,長春市人均住房面積是 5.22 平方米,到了 1984 年,人均住房面積只有 4.71 平方米。除了供給制下級別很高的幹部,普通職工根本沒有自家洗澡的空間。

“ 筒子樓 ” 正是七八十年代中國企事業單位住房分配製度緊張的產物。它面積極其狹小, 每個單間大約只有十幾個平方米的面積,衛生間和廁所都是公用的。

好在,集體並未在洗澡問題上吝嗇,絕大多數單位都配置了自己的公共澡堂,尤其是那些生產中需要用到鍋爐的單位,都為職工提供了較為充裕的洗浴時間。

1950 年代,向蘇聯看齊的中國提出了 “ 生產第一,生活第二 ” 的口號,但國企大院還是普遍擁有讓生產戰線為職工生活服務的智慧。

到 90 年代末國企大院解體,大大小小的單位澡堂在東北城鎮至少存在了 40 年,至少有兩代人是在這樣的公共澡堂中成長起來的。

除固有習慣以外,還有一個同等重要的原因也讓東北人割捨不下澡堂:冷。

或許有人覺得,北方雖然冷,可是家中都有暖氣。然而事實上,北方的集中供熱史遠遠比不上集體澡堂的歷史。

截至 1983 年底,三北地區 102 個城市中僅有 17 個城市建立集中供熱設施。到 2012 年,雖然供熱面積增加了 280 倍,北方十四省(含直轄市、自治區)的平均熱化率仍只有 41.90%,一半以上居民都做不到在溫暖的家中洗澡。

因此,東北人民如此離不開澡堂子,實在是合情合理。

和東北地區一起劃入 “ 北方多澡堂 ” 行列的,還有華北地區的山西、河北和京津兩市。

華北近代澡堂業要從 1907 年的秋季開始算起。當時一位叫穆紫光的回民從上海返回北京後,仿照上海浴室開了一家東昇平浴堂,規模宏大,設備完備,是北京浴堂業中的翹楚。你沒看錯,老北京的公共浴室,是從今天恨不得從小泡浴缸的上海學來的。

“ 雙興堂 ” 被稱為北京最後一個老澡堂,已有百年曆史。雙興堂至今仍保持著大池子、大床鋪的格局,澡堂兩側是 24 個躺箱,中式天窗。這裡是電影《澡堂》的拍攝地點,也是一群習慣了澡堂生活的北京老人們的精神家園。

1999 年的電影《洗澡》,以北京一個普通的老澡堂為背景,反映鄰里百態,獲得多項大獎。作為電影拍攝地點的雙興堂也紅極一時。

北方人對於澡堂子的情有獨鍾,正像電影《洗澡》中老顧客所嘆息的:“ 家裡那熱水器?一個人兒在那兒淋著,哪有跟這兒泡著舒坦哪!”

但北方澡堂這麼多,絕不可能是因為人們嫌棄家裡的熱水器,而是因為家裡沒有熱水器。

1979 年,中國第一臺燃氣熱水器才在南京市玉環熱水器廠研製成功。最初的燃氣熱水器廠家如萬家樂、神州等皆發源於南方,再加上熱水器不同於電視、冰箱、洗衣機,買到家裡還需專人上門安裝,而銷售渠道的拓展、安裝隊伍的組建是個漸進的過程。

因此,燃氣熱水器市場的擴展是從南到北緩慢展開的,南方人民比北方人民更早也更普遍的用上熱水器。

1999 年的熱水器普及率由南向北逐次遞減 ,? 明顯地呈現 “ 南高北低 ” 的特點。廣東、廣西、重慶城鎮保有量最高,吉林、黑龍江最低。

直到 1988 年,中國第一臺真正可以洗澡的電熱水器被研發出來,北方人民才加快了邁入 “ 用熱水器洗澡 ” 時代的腳步,但到了 10 年之後,南方人家裡的熱水器還是比北方人多得多。

1998 年的部分省份的熱水器總保有量。當時 61% 可以用上熱水器的城市人口中,恐怕還是南方人佔大多數。

總而言之,雖然中國版圖上絕不止北方才有澡堂,甚至南方澡堂文化的歷史傳統還要比北方更悠久,但在當代中國,北方人比南方人更需要澡堂、更習慣於澡堂也是事實。

說到底,讓南方學生觀念進步、注重隱私的,只是更早在家用上了熱水器。讓北方學生豪爽大氣、不拘小節的,只是尚不習慣、或較晚才用上熱水器。

為什麼南方人受不了北方澡堂?

敢問各位大俠,您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