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杨氏谨守“行厚德事”祖训,世代坎坷,终成发达望族

在即墨五大望族(周、黄、蓝、杨、郭)中,杨氏是极有影响的书宦世家,从明初到清末的400余年间,杨氏门第不绝于仕途,虽少有居高位之人,但也有不少名声远播者。诗书传家、积学力行,是他们的祖遗门风。光清同治版《即墨县志》就收藏了30多部他们的诗文集。

青岛:即墨杨氏谨守“行厚德事”祖训,世代坎坷,终成发达望族

《即墨杨氏家乘》

故老相传,杨氏一族,出自王族姬姓,为成周之后裔,其中一支以国为氏,一支以食邑为氏。杨姓的起源地,应该在今天的山西省洪洞县一带,不知与当年的杨氏老令公有无关联。

山东即墨杨氏,始祖乃"胶水公"。据记载,"胶水公者 ,浙江秀水(嘉兴)人,宋神宗时为胶水县(今青岛市代管平度市)儒学教授,因事至即墨,爱其山川蕴藉,遂举家徙居县北灵山之阳,旧称三官社山前杨家,今为北安街道办事处林戈庄村。"

自胶水公以下的两百余年间,因迭经世变,谱系不传,世系失载,名讳模糊。到了明代宏治年间,经六世祖杨良臣的考证,最后确定元至正年间的杨官为一世祖。一世祖生有二子,长子杨善,居祖之发祥地,称为北支,世代农耕。二子杨钧道,繁衍城里族,称为南支,其博学能书,但多隐居不仕。

青岛:即墨杨氏谨守“行厚德事”祖训,世代坎坷,终成发达望族

据史料记载, 即墨杨氏祖上原是军籍出身,就是国家的民兵预备役,军中遇缺需补充军伍,此一直沿袭到清康熙初年杨玠考童生时才有改变,易军籍为民籍。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杨氏族中有一个叫做杨孝虎的人,按照明朝的征兵规定,当时需要充补军伍,但是他年老力衰难以充任军旅,同族杨钧道的儿子杨得玉,看杨孝虎可怜,便替他入伍。

当时杨得玉已经有四个儿子,为了照顾家中年迈的母亲,他将二儿子杨荣留在家里奉孝,带着其他三个儿子去了铁岭卫(今辽宁铁岭)。除三子回家省亲卒于即墨外,其他二子一直在铁岭卫定居再无回即墨,留在了异乡土地上,成为即墨杨氏的一个分支。

青岛:即墨杨氏谨守“行厚德事”祖训,世代坎坷,终成发达望族

在明洪武末年,命运坎坷的杨氏一族,还出过一次大事。当时杨家奉朝廷命,到南方运桑,不料货船途径扬子江时,在江中翻船倾覆。为了赔偿这次遗失的官中之物,杨氏家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族中男女人口被贱卖二十余口,桑银追赔长达三十年,直到洪熙元年(1425年)才得以赦免。

沉重的压力,成为杨氏家族发展的严重障碍。这段往事,不由得让人想起《水浒传》中,殿帅府制使青面兽杨志,他也是因为失陷了朝廷的花石纲而丢官,后来落魄在东京街头,贩卖祖传宝刀,误杀了泼皮无赖牛二,引发官司上身。

青岛:即墨杨氏谨守“行厚德事”祖训,世代坎坷,终成发达望族

上天总是公平的,"天将降大任",也是先要磨砺性格。杨氏家族终于等到了兴旺发达的一天,到了五世,出了一位杨泽。

《即墨杨氏》一书中记载,"杨泽,字惠民,少年为贾,继弃贾力学,成化四年(1468年)成岁贡,出仕北直隶武邑县(在河北省)县令。自杨泽而下,书香旺盛、瓜瓞绵绵,加之与周、黄、蓝、郭等诸族的联姻融合,成为名副其实的显门望族。"

从此之后,包括即墨杨氏在内的五大望族,相互联姻,互相扶持,强强联手。比如杨家十世祖杨进吉,是明朝兵部尚书黄嘉善次子、刑部郎中黄宗瑗的门婿,另一位十世祖杨连吉,是明朝国子监祭酒周如砥长子、广东南雄府知府周燝的门婿,而十一世杨和鼎,则是明末铁面御史黄宗昌长子、清浦江县令黄坦的门婿,还有杨盐的孙女是黄嘉善四子、书法家黄宗臣的妻子。

青岛:即墨杨氏谨守“行厚德事”祖训,世代坎坷,终成发达望族

杨氏一族,先后出过十四名举人、五名进士,官宦仕途有一名知府、一名州判、十二名县令,任职大江南北,政声颇佳,成为即墨望族之一。据说,崂山狮子峰西侧的"犹龙洞",名字就出自杨氏一族。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有山东提学邹善游览此地,认为洞名庸俗不雅,随行陪侍的即墨县令,就是杨氏族人杨方升,他博学多才,博览群书,根据《史记·老子列传》中孔子对老子"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评语的典故,将洞名更为"犹龙洞"。山东提学邹善甚是嘉许。

青岛:即墨杨氏谨守“行厚德事”祖训,世代坎坷,终成发达望族

即墨的杨氏一世祖"胶水公",是浙江嘉兴人。或许因为江南山水灵秀的祖荫,又或许是江浙书香世家的传承,即墨杨氏自定居以来,积善累行,诗礼传家。直到明清两朝,族人或以科举出仕,或以文章名世,在即墨一地焕发异彩。

不过说到底,官宦仕途究竟是"表象",记得即墨杨氏家训有云,"孝于亲,忠于君,友于兄弟,义于乡党。立志希圣贤,学文追古昔,此其大者。"这才是家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法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