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充盈爱的暖流,传递美好希冀!

实践/语文课堂,充盈爱的暖流,传递美好希冀!

“切记: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爱心贴近童心,它会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著名特级教师丁谷怡)”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教师的爱心能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语文课堂就是老师用爱心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绝好阵地。

^O^投身自然,感受生命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促使人类不断地发展和繁荣。热爱自然,你才会感到生命的呼吸和颤动。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你才会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姿,倾听生命的吟唱,与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在《山中访友》中有这么一段:“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着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思考、看插图、对话等多种教学方式感受生命的灵动。课后我在自己的教学日记中也写下了这样的感受:

“用心感受大自然,在树林中,鸟的鸣叫变成了“呼唤”,露珠的闪耀变成了“眼神”。拟人化的写法,使作者与自然达到了心灵上的沟通。紧接着,一个“送”字,即传神的表达出了作者所在的位置,又形象的描绘出树林对“我”的接纳和友好。我也曾问过自己:为什么用“送”而不用“扑”,用“扑”不是更显热情吗?但最后还是想通了:我忘记了作者已在树林中了。如果说在前两层中作者是在用心感受自然的话,那么最后一层,作者就将自己融入了自然,把心植入了自然“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人是自然的产物,生命也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只有我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感恩自然,呵护自然,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共存!”

自然的博大,让我们心胸开阔,人间真情更让我们感动不已

^O^母爱无私,感受生命的珍贵

每个新生命的降临,都让我们激动万分,每位母亲的谢世都让我们肝肠寸断。

在教授《怀念母亲》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季羡林先生抱终天之恨,悟母爱之情。我特意在课外拓展了学生阅读先生的《赋得永久的悔》。教学中,学生不仅领悟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还在更深的层次上做出了解读:

生甲:“我们应该从小孝敬父母,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

生乙:“如果现在不去孝敬父母的话,将来长大了,我们都有了各自的工作,可能就没有时间了。”

生丙:“我每天回家,都会帮妈妈做家务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生命的短暂是人们无法估计的,从小爱戴父母,孝敬父母,不让着永久的悔落到自己身上。

人间处处有真情。人生虽然短暂但却美好。

实践/语文课堂,充盈爱的暖流,传递美好希冀!

^O^希望是生命的源泉

伟大的富兰克林说:“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一个老师在生命教育中,要用爱心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充满希望,他们才会进步,才会健康的成长。在《用心倾听》有这么一句:“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中我曾这样尝试:

师:谁能告诉大家,是什么原因让苏珊这样说的?

生:因为心爱的金丝雀死了,“我”很伤心。

师:你是怎么知道“我”很伤心?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生:“能告诉……一动不动呢?”

生:“我”不愿意金丝鸟死去。希望他活过来。

生:作者很害怕。

生:作者很伤心。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苏珊听出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是的。她一直在用心的倾听“我”说的话,那苏珊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金丝鸟死了?

生:她有爱心。不想让“我”太伤心。

生:她很乐观。把死看作是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

师:她这仅仅是在安慰“我”吗?

生:不是。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师:找出句子读一读:

生(齐读):“汤米,我要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

师:乐观、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苏珊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对生活态度和精神却永远的激励着我们。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命教育的元素,我们“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满足并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用爱唤起每一位学生心底的学习热情(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用心体会,善于发掘,我们的教学一定会让学生充满希望。

实践/语文课堂,充盈爱的暖流,传递美好希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