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決定華夏民族命運的一場大討論

公元前221年,決定華夏民族命運的一場大討論

公元前221年,這一年在中國歷史具有里程碑式的一年。

秦始皇命大將王賁揮師南下,消滅六國最後一國齊國,很快打進齊都臨淄,齊王建投降,齊國滅亡。至此,結束割據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決定華夏民族命運的一場大討論

春秋戰國,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結束了549年的諸侯割據。

秦國統一中國後,天下未穩,為了維護國家秩序,建立一個什麼樣的皇權體制?在朝中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派對峙。這是決定秦國命運,以及未來兩千年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

公元前221年,決定華夏民族命運的一場大討論

一、一場決定國命的大討論

有一次,秦始皇在咸陽宮宴請群臣。這時,丞相王綰[wǎn]啟奏說:

公元前221年,決定華夏民族命運的一場大討論

丞相王綰[wǎn]

“陛下,四海統一後,燕國故地、齊國故地、楚國故地,距離首都咸陽(今陝西省西安市)過於遙遠,假如不設置風格,恐怕難以鎮守,只有學習古代(西周)的經驗,實行分封制,秦朝統治才能長久。請皇帝陛下嬴政分封王子去鎮守。”

公元前221年,決定華夏民族命運的一場大討論

世襲制示意圖

嬴政聽後拿不定注意,把這個建議交給廷尉李斯研究。

二、中央集權政府,呼之欲出

幾天之後,再次上朝,司法部長李斯啟稟回覆說:

公元前221年,決定華夏民族命運的一場大討論

李斯

“周王朝始祖姬昌(文)姬發(武),分封他們的子弟,同姓當封國君的,數目很多,最初還能互相親善,可是幾代下來,情誼疏遠,互相攻擊,好像對待仇寇,周天朝天子無法禁止。現在仰仗陛下的神威,統一四海,全國只劃分郡縣。陛下的兒子們和功臣們,用國家稅賦重重的賞賜,比較容易控制,全國都服從中央政府,才是安定天下的方略,所以,宰相王綰[wǎn]提出的分封制,萬萬不能實行。”

公元前221年,決定華夏民族命運的一場大討論

郡縣制示意圖

李斯說完之後,朝堂上頓時開了鍋,主張分封制的與主張郡縣制的兩派爭論不休。

當時,以左丞相王綰為首的封國制說甚囂塵上。

公元前221年,決定華夏民族命運的一場大討論

始皇大帝

秦始皇仔細聽著兩派的觀點,最後想大臣們擺了擺手,頓時安靜了下來,始皇大帝說:

“天下永無休止的苦戰纏鬥,都是因為有侯爵、王爵的存在。感謝祖先在天之靈,使天下安定,不再有干戈,如果再分封子弟,建立封國,是又培養另一場永無休止的苦戰纏鬥,然後再去撲滅動亂,豈不困難。我經過深思熟慮,認為司法部長(廷尉)李斯的意見正確,徹底取消分封制。”

眾大臣一起跪下,呼喊:始皇大帝萬歲、萬萬歲!

擺脫世襲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這是一場決定秦朝國運、乃至未來兩千年中國命運的決定的重大決定,意義深遠重大,永遠記載中國的歷史中。

公元前221年,決定華夏民族命運的一場大討論

秦國設立36郡

於是,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罷免了丞相王綰。按照李斯的方法,皇帝以下設三公、九卿,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王,郡設郡長(郡守)、民兵司令官(郡尉)、監察官(郡監) 。 收天下兵器聚咸陽銷燬,並讓12萬戶天下豪傑士子集中在咸陽,以便約束管理。

從此,李斯的郡縣制度被後來的朝代紛紛效法。

公元前221年,決定華夏民族命運的一場大討論

三、始皇大帝與儒家的結怨

公元前213年,群臣聚集在咸陽宮稱頌秦始皇時,儒家博士淳于越很不知趣,向秦始皇說:

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為它把天下分封給子弟和功臣。現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沒有封地,和百姓一樣,萬一發生了田常、六卿之變,又有誰來相救呢?凡是不以古為師而天下能長久的,沒有聽說過。

公元前221年,決定華夏民族命運的一場大討論

始皇聞聽大為不滿,把淳于越交給丞相李斯處理。李斯上書:現在的一些儒生總講古代如何如何好,這是以古非今,攪亂民心。對於造謠惑眾,不利於統一天下的言行必須禁止,否則將會影響政局的穩定,有損於皇帝的權威。

最後,李斯又把這一切都歸罪為讀書的緣故,建議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

公元前221年,決定華夏民族命運的一場大討論

從此,秦朝的始皇大帝與儒家結下了血海深仇。

四、後世評論

郡縣制廢除了分封貴族時代的世襲特權,有利於形成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廢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分封割據勢力對中央政權的威脅。當然,也有學者說,秦朝正是實施了郡縣制,才導致二世而亡,這有些偏頗之詞。

柏楊評論說:

秦國廢分封制,設立郡縣,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和最駭人聽聞的政治結構。

公元前221年,決定華夏民族命運的一場大討論

沒有封國、封爵,沒有公侯伯子男,當時沒有一個人敢於想象:皇帝的兒子竟然會跟平民的兒子一樣,沒有土地,更沒有奴隸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學派的學者,面對這麼大的鉅變,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起恐慌,因這簡直敲了他們的飯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