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真的能夠成爲通用貨幣嗎?

近年來隨著比特幣大漲,加上了閃電網絡後,交易費用和到賬都有了提高,且和黃金有些相似屬性,有人甚至把比特幣稱為“數字黃金”。你認為它未來可能完全取代信用貨幣制度,成為流通貨幣嗎?還是最多在國家政策允許下,僅僅作為一種支付手段?

帶著這個疑問,小編繼續帶大家走進比特幣的世界。

比特幣真的能夠成為通用貨幣嗎?


一、比特幣天然是貨幣嗎?

1、貨幣的產生

我們都知道貨幣是商品交換髮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商品交換髮展過程中,商品的價值表現經過了四個階段的發展:

  1. 偶然的價值形式:在這個階段,只是有剩餘產品才發生交換,沒有為交換進行專門的商品生產,交換帶有偶然性,商品的價值只是偶然地通過另一種商品表現出來。例如1只羊=2把石斧
比特幣真的能夠成為通用貨幣嗎?


  1. 擴大的價值形式: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商品交換越來越頻繁,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不僅僅表現在某一種商品上,而是表現在一系列的其他商品上。此時交換過程迂迴複雜,增加了交易困難,說明商品世界尚未形成一個公認的價值表現形式。
  2. 一般價值形式:經過商品交換的不斷髮展,逐漸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一種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用該商品表現。但此時商品交換中的一般等價物並沒有完全固定在某一種商品上,妨礙了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展。
  3. 貨幣價值形式:一切商品的價值固定地由一種特殊商品來表現。至此,黃金、白銀長期固定地成為一般等價物,貨幣誕生。

馬克思把貨幣定義為“一般等價物”,作為金銀的貨幣的一般特徵是價值大、易於分割、易於保存等。

此時我們看比特幣滿足這三個特徵——作為數字貨幣,只要人們共識足夠大其價值就可以足夠大,可以無限細分,存儲於電子介質中便於攜帶和保存。從貨幣特徵看,比特幣似乎有作為貨幣的潛質。

2、貨幣的職能

貨幣本質體現在五個貨幣職能上: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價值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礎職能。比特幣是否滿足呢?

首先貨幣的價值尺度是指貨幣具有表現和衡量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也就是其他商品要靠貨幣定價,為了便於比較不同商品的價格,需要規定一個價格標準。金銀價值穩定,而比特幣價值本身波動極大,很難用其衡量商品價格,故不滿足價值尺度職能。

故從此方面講,比特幣天然不是貨幣。有人說數字貨幣的價值波動可能並不是無藥可救的,或許是可以用金融工具來克服的。那我們再從流通上看。

比特幣為什麼不可能成為全球唯一通貨?

貨幣流通手段的必要條件是什麼呢?價值穩定(其他產品要靠其定價)和貨幣供應要隨著經濟發展而增加。剛才說了比特幣價值波動大。實際上比特幣要作為唯一流通貨幣還有一個致命缺陷,就是總量有限,它和黃金一樣不能滿足流通中貨幣需求。

2009年1月比特幣誕生,我們都知道比特幣協議數量上限為2100萬個,此舉避免了通貨膨脹問題。

為什麼是2100萬個,小編帶大家簡單計算下以加深對這個機制的理解。

中本聰設計每產出21萬個區塊,獎勵礦工的比特幣就減半。按生成一個新區塊需10分鐘,那產生21萬個區塊需要(10×210000)/(60×24×365)=3.995年,即每約4年減半,2009-2012年的獎勵50個,2013-2016年獎勵25個,2017-2020年獎勵12.5個,2021-2014年獎勵12.5/2個······以此類推,會在2140年前後挖完。

到時一共會產生210000×(50+25+12.5+12.5/2+···)個比特幣。上式變形210000×50×(1+1/2+1/4+1/8+···),括號裡理論上有無窮多項,此種收斂等比數列的和利用幾何級數公式算得為2,那麼共會產生約210000×50×2=2100萬個比特幣。

金本位制下黃金量不足,故為信用貨幣制度所取代,而信用貨幣制度下極易出現貨幣濫發、通貨膨脹的問題,這時比特幣的出現,使得它可以替代黃金成為防止通脹的良品。

但由於比特幣和黃金一樣稀缺有限,作為一種通縮貨幣,它的量同樣不足以滿足商品流通需求。因為不少人據此一票否決比特幣作為流通貨幣的可能性。

不過,這個論斷其實包含一個假設,即比特幣是經濟體內唯一貨幣(譬如中國流通人民幣,美國流通美元,日本流通日元,即使有一個經濟體流通兩種貨幣的情況也是少數)

在這個假設前提下,比特幣天然通縮、無法調控的特性使得它不可能代替法幣成為全球唯一通貨。

比特幣作為支付手段的可能性

既然比特幣不能成為全球唯一貨幣,我們來探討下,在法定貨幣存在的前提下,除去儲值和投機之外,其作為支付手段的可能性。

貨幣執行支付手段職能最早源自於商業信用,某些商品生產者會出現資金週轉的多餘或者不足,為使再生產得以順利進行,貨幣在支付稅賦、租金、工資,清償債務,賒購等活動就發揮了很大作用。

我們知道現實情況是,比特幣誕生以來,加密貨幣的流行,大量個人和組織爭相發行“貨幣”,即比特幣不是唯一流通貨幣,而是其中一種支付手段。

未來將會是比特幣、其他加密貨幣、經過改良的法幣、黃金等多種貨幣共存的局面。這時多種貨幣共存,比特幣總量有限的特點不會造成通縮。

幣範有話說

無論是從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還是流通手段職能看,比特幣價值波動極大且總量有限的特點使得它不會成為全球唯一通貨,但如若國家政策允許其外溢成為一種社會產品,作為一種支付手段是沒有問題的。另外,比特幣要發揮支付手段功能還取決於全社會的人是否接受。

故目前看來,比特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是不現實的。這種意義上比特幣只是一種資產,是和黃金相同性質的保值品,是共識的產物,其作為一種投資資產的價值小編還是十分看好的。

其實中本聰整個比特幣白皮書未提到currency一詞,只說比特幣是一種新型支付方式。

比特幣真的能夠成為通用貨幣嗎?


另外中本聰當初寫比特幣白皮書並不是給普通人看的,那我們為何還要研究它呢?是因為我們自己並不以“普通人”自居了,而是“投資人”的身份。通過知曉比特幣的原理技術,預測它未來的發展趨勢。

【更多區塊鏈,更多數字貨幣行情分析,可以訪問--石小猴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