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基础:什么是“吉金乐石”?

这篇文章是回答后台一位名叫“不可及也”的朋友的提问,学习篆刻,“吉金乐石”是个基础概念,但要三言两语就讲清楚,似乎也并不容易。只好写篇文章来回答了。

篆刻基础:什么是“吉金乐石”?

(吴昌硕题邾公华钟全形拓)

1、吉金

金当然不是黄金,而是青铜,汉代以前的文章中所称的“金”往往指的就是青铜,《墨子》一书在描述大禹铸九鼎时写到“使蜚廉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这里所说的“采金”就是指开采铜矿取得铸鼎所需的青铜。《诗经》中著名的《韩奕》一诗中,内有“ 革金厄”一句,句中的“金厄”指的就是青铜的轭(马具)。当时的政权在北方,但是当时的铜矿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北、安徽等地,要获得大批铜料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据研究,周王曾多次派大军征伐南方,抢夺铜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原因。戎生编钟的铭文中称:“……遣卤积,彼潜征繁汤,取厥吉金,用作宝协钟。……”注意,这里已经有了“吉金”的概念,也明确标明它所用的吉金就是用卤积(盐)从繁汤这个地方换来的。这一事件也见于《古本竹书纪年》等文献。我们可以想见,在2800年前,派遣大规模的拉盐车队,从北方到南方专门去交换铜,铜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了。

为什么要大量换铜呢,为什么又叫吉金呢?

古人对于自然界的很多现象无法解释,因此,他们相信有神明的存在,或者有某种神秘力量支配着社会的发展,于是,古人的祭祀是很重要的生活内容,吉字即来自祭祀活动。

篆刻基础:什么是“吉金乐石”?

(吉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中的吉,都是由一个向上的箭头及一个口组成,表示能通晓天上的事,因为能说出上天的旨意,所以能逢凶化吉,金文和小篆则将向上的箭头改为了士,表示有才智的人(士)的言语,因为士是通晓天理的智者。吉后来引申为好运。同时“吉”也成为古代祭祀鬼神的礼仪,为“五礼”(吉、凶、宾、军、嘉)之一,《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

篆刻基础:什么是“吉金乐石”?

(毛公鼎)

又因为祭祀用的礼器都是用青铜铸造的,由于把青铜称作“金”,后来人们又将青铜礼器也称之为“金”,把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作“金文”。所以这些青铜器也叫“吉金”。比如《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吉金”。界定点在于,“吉金”的载体是金属(一般是青铜)。

篆刻基础:什么是“吉金乐石”?

(散氏盘)

2、乐石

乐石的出现要比吉金晚些,也更容易理解一些。《古文苑·李斯〈峄山刻石文〉》:“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群臣颂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章樵注解时称:“石之精坚堪为乐器者,如泗滨浮磬之类。”可见,“乐石”原指可制乐器的石料,到了李斯这里,用石料来记录文字,用以给秦始皇记功颂德。

篆刻基础:什么是“吉金乐石”?

(石鼓)

《峄山刻石》最终成了碑刻中的经典,中又有乐石字样,于是后世就把所有的碑石或碑碣都称做“乐石”。比如先秦时期的《石鼓文》、汉碑《袁安碑》、《张迁碑》,唐碑《九成宫》《勤礼碑》等等,都可称之为“乐石”。界定点在于,“乐石”的载体是石头。

篆刻基础:什么是“吉金乐石”?

(《九成宫》局部)

3、概念的发展

到了清代,特别是乾隆、嘉庆之后,随着文字狱的兴起,加上考古学的发展,研究“吉金乐石”成为文人雅士排遣时光的最佳方法,因此,“金石学”大兴。清龚自珍《第一序》:“公谓吉金可以证经,乐石可以劻史,玩好之侈,临摹之工,有不预焉。”他认为,“吉金”可以验证经典,而“乐石”可以劻正历史,“金石学”也由此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学术地位,其实也间接地承认了吉金乐石所承载的艺术价值。

篆刻基础:什么是“吉金乐石”?

(黄牧甫以金文入印:万物过眼即为我有)

因为“吉金”多记大篆,而“乐石”多载小篆、隶书、楷书,“吉金”、“乐石”也渐渐成为书法、绘画、篆刻艺术的重要研究对象,描金器、拓碑文成为艺术家们重要的雅好,吉金乐石钤拓题字互赠也成为文人们交往的重要手段,艺术作品有“金石味”也成为艺术家们的明确追求。后来,吉金、乐石合在一起成为专有名词“金石学”,统称对于金石历史材料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局限于历史、人文,同时也涉及艺术研究,而一些艺术大师也确实将金石学问用于他们的艺术实践,比如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的金文、石鼓文入印等,均来自于对吉金乐石艺术养分的吸收、消化和再利用。

篆刻基础:什么是“吉金乐石”?

(吴昌硕以石鼓文入印:须曼)

到了近现代,“金石学”已成为重要的学科门类。吉金乐石当然也就成了文人、艺术家们的热爱,很多文人以“吉金乐石”的题字、篆刻来表达自己的志趣,彰显自己的高雅品味。金石器物因为历史悠久,多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因此,吉金乐石又同时是一门昂贵的学问,同样因为历史久远的远因,要真正进入金石学的大门,又需要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和历史知识。显然,进入“吉金乐石”的大门并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