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四大兵种互相比较谁更厉害?

秩道


战国时期先后产生了四支强大的军队,按成立时间的早晚分别是:齐技击、魏武卒、秦锐士、赵飞骑。这四支军队战斗力与战斗意志最强的秦锐士,最差的是齐技击,魏武卒与赵飞骑都有辉煌的战绩彪炳史册

齐技击产生于春秋时期齐国齐恒公时代,当时的管仲治齐不仅在经济领域有大的建树,在治军上也有不少的成绩,而齐技击就是管仲训练出来的一支精兵。大体而言,管仲从民间选了一些善于武术的勇士来当兵,他们是最早的雇佣兵,是可以领取国家工资的,有了大功还可以受爵。齐技击最大的战绩是驱逐东夷,也就历史书上说的齐恒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晏子二桃杀三士中的古冶子就是著名的齐技击,他曾在三军阵前如同张飞一样,大喊“我乃齐人古冶子,谁敢来与我一决死战”,敌军畏惧齐技击之勇而退兵。

进入战国时代后,齐技击实力不减当年,还有很大程度的上涨,但是他们依然无法打败横行霸道的魏武卒。好在齐国出了一个兵家名士孙膑,他利用地势的险要伏击了魏武卒,最终经过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歼灭了魏武卒的主力。到了齐闵王时代,齐国成为了东方大国,拥兵六十万,东曾灭燕,南曾却楚,西曾灭宋,但是最终被五国联军灭国。复国后的齐国不再染指中原,而是安心发展经济,最终秦锐士攻入齐国首都临淄时,齐人莫敢与之格者,齐技击再就不复存在了。

魏武卒是兵家名士吴起将军担任河西太守时训练的一支重装步兵:该步兵身披重甲,左手持一面牛皮大盾,右手持一柄长戈,腰间悬一柄精铁长剑,一张铁胎大弓,二十支羽箭,三天干粮,急行军一百里而能投入战斗者方可成为魏武卒。吴起带领魏武卒与天下列国大小七十二战,无一败绩,把魏国的国土面积扩大三倍有余,最经典的战役是以五万魏武卒击溃五十万秦国老军而彻底占领秦国河西之地。

魏惠王志大才疏,十分贪图金银珠宝,但是他也曾说过有一县之地可组建万余武卒,有这一万武卒可以横行天下,什么样的金银珠宝都可以得到。魏武卒战力超群,但是斗不过孙膑的谋略,三十万魏武卒经过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后,仅剩六万魏武卒生还,而在卫鞅发动的河西之战中,仅存的魏武卒又被横空出世的秦锐士全歼。齐军击败魏武卒靠的是谋略,而秦军是与魏武卒野战取胜,因此秦国锐士的名声传播天下,列国再训练军队都以秦锐士为楷模。

赵国飞骑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训练的一支铁骑部队,这支骑兵来去如风,披坚执锐,所向无敌。在草原横行的匈奴被赵飞骑打得不知东南西北,而横行天下的秦锐士也仅能跟赵飞骑战成平手。赵国军队善战,赵国也有名将,但是赵国庙堂昏庸,最终在秦国的绝对实力之下,赵国飞骑灰飞湮灭。但是赵飞骑给秦军的伤害还是深深的影响了后世军队的建设,汉朝铁骑就是按照赵国飞骑的标准建设的。

最后四支强军的厉害程度用荀子大师的说法是: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武卒,魏氏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至于赵飞骑嘛,他是骑兵不是步兵,没有在荀子大师的点评之中。


大秦铁鹰剑士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变法改革,富国强兵,当当时,有四大兵种威震天下:齐之技击、魏之武卒、秦之锐士、赵之飞骑。荀子在《议兵篇》中有曾发表评论: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齐技击

公元前552年,齐庄公设置勇士爵位,技击军队开始建立,从民间选拔勇士,经过训练,然后拉到战场上,杀死一个敌人,得赏金八两,士兵的赏金只和敌人首级数量挂钩,和战争成败无关,也就是说,只要士兵杀死了敌人,败了也给赏金,但如果士兵没有杀死敌人,胜了也没有赏金。这就相当于雇佣兵形式,小战弱敌还可以,一旦遇到大战强敌,那么很容易导致士兵溃散。

所以荀子说齐技击是“亡国之兵”。

后来乐毅举五国之兵攻打齐国,齐国很快战败,乐毅两年内迅速攻下七十多座城池。

魏武卒

公元前409年,吴起到了魏国,担任将领攻占秦国的河西之地,并成为河西郡守,他训练出一支募兵制形式的魏武卒,能成为武卒的条件极为严格,选拔的标准是:穿上三重铠甲,手中拿着拉力为十二石的弩弓,肩负长矛,背负五十支箭,戴头盔,佩宝剑,然后再带上三天的粮食,规定半天要走一百里。不可谓不苛刻,但选中了待遇也很优厚,家里的徭役会免除,而且田宅都处于有利的地段。即便年老体弱了,依旧享有。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领五十万军队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率五万魏武卒迎战,其中又加上了五百战车和三千骑兵,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吴起以少胜多取得阴晋之战的胜利。吴起曾与各诸侯国之间大战七十六次,其中全胜六十四次,其余为平。

但魏武卒耗资巨大,吴起在楚国变法,其中就有裁汰冗员、降低俸禄等,节约出来的资金用于军队中。魏武卒中,将士老了弱了,就要重新招募新的,但老弱病残的待遇并不取消,这样导致花费越来越大。

所以荀子说魏武卒是“危国之兵”。

秦锐士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改革,其中一项为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从公士到彻侯,一共二十级。

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名甲士,就可获得公士爵位,另有一倾田地、一处宅子和一个仆人。杀的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赏赐越多。


这极大的鼓舞了秦国士兵的士气,秦国人以建立军功为荣,以私斗为耻。所以秦国的兵员最多,战斗力最强,又最持久。秦国军队攻城略地,覆灭六国,战绩自不必多说。

赵飞骑

公元前302年,深感赵国战力不强的赵武灵王下令进行胡服骑射,穿胡服(短衣长裤)、习骑射等等,训练本土骑兵与招募胡人骑兵相结合,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

之后,赵武灵王带领飞骑威慑诸侯,收服楼烦,赶走林胡,灭亡中山。

其战斗力不下于秦锐士,公元前269年的阏与之战,赵奢带领赵国飞骑打败胡阳的秦国锐士。又过了八年长平之战,两军再次大规模遭遇,在国力不足的情况下,赵国损失四十五万士卒,而秦国也损失惨重。

综上,在不考虑将领的情况下,齐技击最弱,秦锐士最强,魏武卒和赵飞骑当在伯仲之间。

要是考虑将领的话,那就精彩了,比如吴起与秦军的阴晋之战,比如田忌和孙膑与庞涓的马陵之战,比如赵奢与胡阳的阏与之战。


萧晓四姑娘


这个问题没有可比的,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狠的,狠的怕不要命的。相对于其他国家,秦国对于士兵,从来不玩虚的,就一条,拿对手脑袋来进阶。对一个老百姓来说,什么能比这更有诱惑力,即使是一个身体比较虚的,也可以干掉另一个心里比较虚的。当你看到你的对手腰里别着个脑袋,手上提着个脑袋大步向你走来时,你心里是啥感觉?


罗布泊里的咸鱼


我的个人见解,不能从遭遇战中的胜败直接判断,四类兵种各有长短,真正的战争是综合实力的体现,所以后来者没有延续任何一种单一兵种,特别是赵国的骑兵,他在战场上几乎没有多大优势,很多的体现在战术上,骑兵的特点是机动灵活,部署多变,可以在战争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已经占据上风,不过两军对垒,赵国骑兵的优势基本就没有了。

战国时期还没有马蹬,骑兵不用说野战,奔跑时,连弓箭都射不出来,射箭需要在停下的战马上操作,野战干脆就是跳下马来。因为骑兵机动灵活,一般不会面对面拼杀,是以远距离弓箭攻击为主,所以在没有马蹬出现以前,只有胡服骑射,没有快马弯刀。强大的匈奴也把骑兵称为控弦之士。弓箭几乎就是骑兵唯一的武器,刀剑只是万不得已的时候弃马野战用的。

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战争的结果影响最大的就是战斗意志,技术,战术或许能取得一时辉煌,但到最后,士兵忘死,勇往直前的强大战斗意识必将笑到最后。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奖励战功,无论出身多么卑贱,只要有了战功就可以改变命运,而那些贵族们,没有战功一样要没落。所以秦卒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战斗意识,个个奋勇人人抢先,唯恐落后,秦卒就是以自己的生命当赌注的赌徒。这样的军队虽不能保证每场战役都胜利,但最终的胜利终将是他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