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八里橋之戰,爲什麼僧格林沁、勝保等人率領的清軍會不堪一擊?

若予點兒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簡單來說,就是將無鬥志,兵無章法。

之前清軍只有在大沽口贏了一次,但也是有原因的。

僧格林沁巧妙的讓敵人軍艦進入大沽口炮臺的射程內,被水中的障礙物阻攔,發生了擱淺,動彈不得。

當時的軍艦,火炮雖不是固定,但根本不可能隨意移動,必須要靠軍艦自己的轉動。

現在軍艦不能動,豈不是活靶子,自然慘敗了。

不過,英法洋人很聰明,很快從戰爭中學習了戰爭。他們直接繞過大沽口炮臺正面,從背後包抄大獲全勝。

僧格林沁其實是知道英法聯軍厲害的,第三次大沽口戰鬥又再次確信了這一點。

當時清軍本來就不擅長野戰,也缺乏足夠的先進武器,是防禦比較厲害。

而現在耗費巨資建造的炮臺,買了這麼多新式火炮又部署了重兵,最終仍然被英法聯軍攻破,天津也丟了

可見,清軍即便在最擅長的作戰模式,也不是英法聯軍對手。

那麼,在八里橋這種平原和英法聯軍拼命,豈不等同於自我毀滅?

所以,僧格林沁和勝寶根本就不想打,應該不可能獲勝。

但皇上保護紫禁城,非要他們打,僧格林沁只能硬著頭皮打。

八里橋戰役之前,僧格林沁他們的騎兵就和英法聯軍交過手,被對方打得落花流水。

這些蒙古騎兵其實就是蒙古牧民,鬥志頑強但戰鬥力有限,訓練不佳,戰術混亂。

他們的蒙古馬,被洋槍大炮聲音嚇得亂竄,根本控制不住。

相反,八旗騎兵裝備比較好,很多人還配備火槍,但沒有鬥志,根本就不能打硬仗,還不如蒙古騎兵。

明知道八里橋一定會輸,所以僧格林沁和勝寶用兵,其實都是留了一手的。

當天蒙古騎兵確實衝鋒了,但規模並不大,在洋人火槍下難有突破,衝入洋人前30米的也屈指可數。

至於大量的清軍步兵,壓根就沒有參戰,被洋人一頓大炮就轟跑了。

事後僧格林沁和勝寶為了面子,自吹艱苦作戰。

實際上,參戰清軍高達3萬多人,僅僅損失1000到3000人,還不到十分之一。

至於2萬洋人更誇張:法軍死亡3人,受傷17人,英軍死亡2人,受傷29人。


可見,雙方根本就沒有激烈交手,基本屬於一場驅逐戰。

薩沙個人認為,這是僧格林沁打給皇上看的,目的表明我也打了,只是沒打贏。

實際上,僧格林沁根本不願意把所有部隊拿出來,在平原和洋人決戰,自我毀滅。

當年大沽口、天津一線那麼好的地形,尚且沒有拼,又怎麼可能在這裡拼。

對此,洋人也很清楚。

指揮戰鬥的法軍將領孟託班回國後,被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封為“八里橋伯爵”,還讓他當了參議員。法皇提議再給他年金五萬法郎作為獎賞,但遭到了多數議員的反對。議員們認為,發生在八里橋的不過是“一場引人發笑的戰鬥”,說:“在整個戰役期間,我們只有十二個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給他那麼高的獎賞!”


薩沙


很簡單,就是技不如人。

僧格林沁的蒙古八旗應該是當時清政府最強悍的軍隊了。在與英法聯軍作戰之前,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曾經痛擊太平天國的北伐軍,林鳳祥和李開芳的2萬太平軍全軍覆沒。

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主要是馬術非常好,力量也比較強。眾所周知,冷兵器時代,騎兵就如同是裝甲兵,在速度和力量上都高於步兵。騎兵可以截斷敵軍後路,也可以打游擊,還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衝到敵軍陣營,擾亂敵軍的陣腳。僧格林沁之所以打不過英法聯軍,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這回面對的是擁有熱兵器的軍隊。

電視劇《一生為奴》中王剛扮演的僧格林沁

清代騎兵

其實,僧格林沁這個人很高傲,他覺得自己的騎兵天下無敵。開始的時候,根本沒有把區區8000英法軍隊放在眼裡。僧格林沁認為,英法聯軍的火器和清軍也相差不大。

根據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一書的研究,當時清軍也有使用火器的軍隊。只不過,清軍的火器是鳥槍,也就是前裝滑膛火繩槍。這種槍長2.01米,射程僅僅100米,射速是每分鐘1到2發。這種槍經常需要兩個士兵抬起來才能使用。這種槍根本沒有辦法抵擋騎兵,一般彈藥還沒有裝好,騎兵就已經衝殺過來。清軍的炮就更加乏善可陳,首先制鐵的技術就要比西方差很多,製造炮火的工藝也落後,最主要的,當時清軍沒有把炮彈放在乾燥地方的意識,全部都散放在露天的位置,因為潮溼的空氣,很多都已經生鏽。清軍的火炮就如同擺設。

清代抬槍

至於當時英法聯軍,早已使用排槍,而且都是後膛槍,射速很快,火炮也都是加農炮,質量輕,威力大,準確率高。因此,八里橋一戰,清軍陣地的炮彈兩次被聯軍打中,造成自己這邊自爆(此後幾十年,這種情況在清軍這邊發生了無數次)。蒙古騎兵飛速的奔馳,全部都做了英法聯軍的靶子。

最後,英法聯軍只損失了12人,而清軍這邊則傷亡3000多人。八里橋之戰,標誌著曾經無敵天下的冷兵器騎兵徹底推出了中國歷史舞臺。


兮兮說事兒


八里橋之戰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史上比較恥辱的一場戰役,直接導致偌大的一個首都被外國軍隊佔領。究其成敗得失,武器優劣對比已被論證無數次,筆者不在此贅述,就雙方的戰略戰術談談吧。

武器作為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絕對因素。八里橋之戰前清軍與聯軍交戰兩次,一勝一負。其中第二次大姑之戰就以極為輕微的代價將成功的將聯軍禦敵於國門外。八里橋之戰時的清軍一線部隊有3萬餘人,守衛北京的部隊有13萬人,其中擁有騎兵部隊萬餘人還有大量的火器營部隊。總而言之,駐守從大沽至天津再到北京一帶的清軍正規軍部隊接近20萬人,多數是拱衛京畿的精銳之師。英法聯軍總兵力約2萬人,清一色熱兵器配置。兩相比較,清軍佔有人數、機動、地理等一系列有利條件,而英法聯軍只不過佔有武器先進這一個優勢。如果清軍指揮得當,雖然會付出重大傷亡代價,但絕不至於搞得喪師失地。

從第二次大沽之戰直到八里橋之戰期間相隔1年有餘,清王朝被勝利衝昏頭腦,同時將精力都集中在南方鎮壓太平天國,忽略了大沽口防禦。直到聯軍艦隊完全封鎖渤海以後,咸豐皇帝仍然以為聯軍不過是耀武揚威挑釁而已,並沒有認真備戰。守將僧格林沁也遵守以“撫局為要”的既定國策,忽略了戰備。

在這樣一個麻痺大意的情況下,英法聯軍出其不意的突破了大沽口防禦,一直打到天津城下。清王朝這才意識到了厲害,於是咸豐帝派人到天津去同聯軍議和,還是沒有進行備戰。於是聯軍以議和為幌子,拖延時間,補充軍備。雙方談判半個多月後,最終以破裂告終。咸豐帝這才下決心與之決戰,命令僧格林沁、勝保等人率兵在通州八里橋、張家灣直到北京一帶佈防,迎戰侵略軍。

但是清軍系倉促臨敵,軍力部署和作戰指揮存在著嚴重失誤。僧格林沁和勝保沒有利用英法聯軍孤軍深入、兵力分散、人生地不熟的弱點主動出擊,反而將部隊圍繞著八里橋縱深分散配置搞了一個被動挨打的陣勢,更沒有充分動員地方武裝開展敵後行動,一味地以主力部隊死打硬拼。結果僧格林沁、勝保兩部相繼受挫,聯軍很快攻佔八里橋和張家灣。

此時的北京已經處於聯軍炮口之下,但是聯軍因為連續作戰消耗甚大,也只好停下來修整補充。而拱衛京畿的15萬清軍八旗軍、綠營兵及火器營部隊則因為咸豐帝“北狩熱河”沒有發動反擊,貽誤了最後的戰機。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八里橋,位於通州以東,距離北京約八公里。1860年9月21日,為了保衛北京,英法聯軍和清軍在八里橋爆發了一場重要的戰鬥,因此被稱為“八里橋之戰”。

戰鬥開始時,僧格林沁手下有蒙古馬隊一萬人,步兵一萬人;此外,直隸提督成保、副都統勝保率領大約一萬名綠營兵作為僧格林沁的後備部隊。

清軍總數三萬人,相比之下,進攻一方的英法聯軍總數大約八千人左右。

然而,這是一場“一邊倒”的戰鬥,也就是法國議員們所謂的“讓人發笑的戰爭”。因為,三萬人的清軍死傷過半,英法聯軍傷亡總數不過寥寥幾十人而已。

在很多人印象中,清軍八旗以“騎射得天下”,蒙古騎兵更是赫赫有名,為什麼失敗的如此之慘?

小奔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清軍在人數上佔優勢,但在火力上處於絕對劣勢。

因為,英軍裝備了新發明的阿姆斯特朗炮。這是世界上最早裝備的後裝線膛炮,有效射程2000米,最高射程3500米,5.5千克的炮彈發射後,會炸成42片碎片,飛向不同的方向。

當年橫掃天下的蒙古騎兵,在殺傷力、準確性和超長射程面前,一籌莫展。他們甚至根本來不及衝到,就被呼嘯而至的炮彈撕成碎片。

一位英國軍官如此記載:“每一發阿姆斯特朗炮彈都在他們之間爆炸,一次就撂倒一群敵人”。

此外,英法聯軍裝備的是配備刺刀的前膛燧發槍以及部分線膛步槍,相比之下,清軍的主要裝備依然是冷兵器時代的弓箭刀槍,以及少部分的抬槍,鳥槍等。

二、清軍在火力上處於劣勢,在士兵單兵素質上也處於劣勢。

英法聯軍剛剛經過殘酷的克里米亞戰爭考驗,以及鎮壓印度大起義的戰爭考驗,兵員也絕大多數是義務兵役制加職業軍官團,可以說是身經百戰,單兵素質極高。

相比之下,滿清卻被已經持續十年的太平天國起義拖得精疲力盡,軍隊死傷很多,僅有的一支野戰素質較高的湘軍,正在南方和太平軍爭奪安慶。

也就是說,咸豐皇帝可以用來和英法聯軍對抗的軍隊並不多,蒙古馬隊的騎兵很多人,只不過是察哈爾的蒙古牧民。他們中大部分人,早已喪失了祖先的勇武精神,射出的箭不但速度慢,又不準。他們所騎的馬,也不是久經戰陣的戰馬,因此一聽到槍炮聲,就嚇得到處亂跑。

這樣的素質差距體現在騎兵對決中,英軍女王龍騎兵以勢不可擋的衝鋒撕碎了清軍的陣型,許多蒙古騎兵被砍翻在地,目擊者驚人用了同一個形容來描述雙方騎兵接觸瞬間的場景:“看起來就像在打九柱球(類似保齡球)一樣。”

三、清軍不僅在火力和訓練上處於劣勢,在指揮上更是讓人匪夷所思。

僧格林沁是清軍當中難得的騎兵統帥,然而在八里橋之戰中,他捨棄不用一向引以為豪的步兵正面誘敵,騎兵迂迴兩翼夾擊戰術。

反而是把步兵隱藏在灌木叢中,用騎兵正面強行衝擊,最後在敵人的優勢火力面前,哪能不失敗呢?

此外,清軍壓根不知道夜襲、騎兵襲擾、破壞補給線等等,只是擺出大兵團決戰的架勢,但這樣的結果,只能是敗得更加徹底而已。

因為以上三點原因,清軍雖然作戰不能不說勇猛,犧牲不能不說慘烈,卻遭到了極其慘痛的失敗,值得我們後人深思。


小奔說史


八里橋之戰,僧格林沁等人都不缺少勇氣,當時英法聯軍方面有不少關於清軍奮勇殺敵的記載:炮彈和子彈無法徹底消滅他們,騎兵們似乎是從灰燼中重生。他們如此頑強,以至於一時間會拼命地衝到距大炮只有30米遠的地方。我們大炮持續和反覆地排射,炮彈於他們的左右飛馳,他們在炮火中倒下了。

清軍悍勇無畏的衝鋒,給人的印象深刻。然而,在英法聯軍的密集火力下,這些人的衝鋒是徒勞的。

但是這種勇,表現的卻是匹夫之勇。第二次鴉片戰爭,已經離第一次鴉片戰爭過去了將近一代人的時間,在這一時期內,清朝和海外列強有了更多的交流。可是,這種交流並沒有改變當時清朝的軍事弱勢。

就拿參加八里橋之戰的蒙古騎兵來說,他們所採用的戰術和500年前沒有區別,當蒙古騎兵打算藉助叢林的掩護襲擊法軍炮隊時,不僅被法國的開花炮彈炸的人仰馬翻,而且在英國龍騎兵的反擊下輕易就被衝散了。與其說他們是英勇的軍人,不如說是無畏的牧民!

在爭奪八里橋的戰鬥中,清軍炮隊被法軍的線膛炮挨個點名,輕易摧毀,而清軍的炮彈沒有一發打中法軍。

整場戰爭清軍出動了5萬多人(騎兵3萬),但戰鬥中損失不過3千人就被打敗了,而英法聯軍的陣亡只有5人!當英法聯軍端著刺刀向八里橋衝鋒的時候,大部分蒙古騎兵直接跑回了草原,連北京都沒回,可見紀律性只之差!

所以,要說八里橋之戰為什麼那麼不堪一擊。主要還是在於清軍當時沒有正規的近代化軍隊。他的步兵是中原的農民,騎兵是草原的牧民。這樣的部隊,面對精銳的英法聯軍輸掉很正常。

另外,僧格林沁不僅打不過英法聯軍,也不是捻軍的對手,而捻軍不過是一群騎著騾馬的農民。


歷史風暴


為什麼八里橋之戰裡的清軍會如此不堪一擊?其實當時僧格林沁所率領的騎兵已經是清朝的精銳騎兵了,而且這些騎兵主要來自蒙古,也就是600年前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繼承者。和成吉思汗時代的騎兵相比,這時的蒙古騎兵其實戰鬥力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但是,時間已經過去了600多年,蒙古騎兵雖然更加精銳了,但歐洲的軍隊卻早已不是成吉思汗時代那些騎士團能比的了。

出戰的清軍還是冷兵器軍隊

其實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代的的清軍雖然落後,但多數已經裝備了火繩槍和火炮,所以也不是像電影《火燒圓明園》裡那樣還是個冷兵器時代的軍隊。不過具體到八里橋之戰,出戰的清軍卻還基本是一支冷兵器軍隊。

因為八里橋之戰清軍的主戰部隊是之前不久由僧格林沁從內蒙卓素圖盟、昭烏達盟、哲里木盟和察哈爾等地召集來的蒙古騎兵,而這些騎兵卻還是以使用弓箭和馬刀為主的冷兵器軍隊。所以八里橋雙方傷亡懸殊的一部分原因其實是清朝對近代軍事變革無知所導致的戰略誤判,用即使是在清朝都已經有些落後了的冷兵器騎兵部隊去對抗使用當時最先進火器的英法聯軍。

圖解雙方裝備巨大差距

石頭君下面用幾張圖片具體展示一下雙方軍隊當時的裝備差別:

當時清朝的主戰軍隊:1. 滿洲騎兵;2. 清軍火繩槍兵;3. 蒙古騎兵

清軍使用的抬槍,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還是清軍的主戰武器

當時的西方人所畫的清軍抬槍組合,必需兩人一組才能使用

(英法聯軍攻城圖,可以看到當時他們已經普遍使用來復槍,也就是現代步槍)

英國隨軍記者所畫的法軍八里橋作戰圖,原載於1860年12月27日《倫敦新聞畫報》

而除了單兵裝備上的差別,雙方差距更大的是在重裝備方面。當時清軍的火炮基本還是和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差不多的滑膛前裝炮,無論是射程還是準度都已經落後於時代很遠。而英法聯軍裝備的則分別是亞姆斯特隆炮和拿破崙炮,都是歐洲近二十年內發明的線膛炮。這種差距的結果就是清軍火力在開戰不久就被英法聯軍迅速壓制,後來蒙古騎兵衝鋒時,甚至出現了因為戰馬從未聽過英法大炮發出的巨大聲響,導致成群馬隊集體驚跑,無法衝鋒的情況。

清軍的滑膛炮,射程近、準度低、射速慢

法軍的拿破崙炮,無論在射速、威力還是準度方面都遠遠優於清軍

正是這種裝備上巨大差距,以及清朝官員對近代戰爭認識方面的嚴重偏差,導致了八里橋之戰雙方懸殊的傷亡比。在八里橋之戰中,清軍總共陣亡1200人左右,而英軍只陣亡2人,法軍只陣亡3人,雙方的陣亡比達到240:1,創下了中國對外戰爭史上的恥辱紀錄。正因為如此,此戰也成了世界歷史上蒙古騎兵的絕唱。從此之後,曾經縱橫歐亞的傳統蒙古騎兵就退出了人類戰爭史。


當然這就是現實,第二次鴉片戰爭就是中國和西方在軍事裝備上差距最大的時代,所以出現這樣的傷亡比其實也在情理之中了。


桃花石雜談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大清最精銳的蒙滿騎兵一萬多人,步兵兩萬多人,在通州、八里橋阻擊八千英法聯軍,慘遭失敗,清軍陣亡3000多人,英法軍僅陣亡二三十人。八里橋戰役的失敗,標誌著滿蒙八旗軍時代徹底結束。

八里橋戰役經過,1860年8月21日,天津大沽失陷後,僧格林沁統帥蒙古騎兵七千,步兵一萬多,從天津撤防到通州、八里橋一帶。8月24日,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咸豐帝急派大學士桂良為欽差大臣,會同直隸總督恆福,到天津和英法聯軍議和。

議和期間,雙方都在積極準備佈防再戰。僧格林沁17000人在張家灣至八里橋一線佈防,副都統伊勒東阿率騎兵4000千駐守八里橋,總管馬善率騎兵一千防守馬駒橋東南。提督成保率綠營4000守通州,副都統勝寶京營5000人駐守齊化門至定福莊一帶,作為後援和預備隊。僧格林沁總兵力三萬多,其中蒙古騎兵一萬。僧格林沁的佈防在冷兵器時代,就是滴水不漏無懈可擊的。

但是,冷兵器的僧格林沁面對的是,裝備後堂炮、來復槍的近代英法軍隊。英國軍隊4000多人,法國軍隊4000多人,總兵力8000多人。法國軍隊居前,雅曼帥兩個炮兵連和參謀部打頭陣,科裡諾率一個炮兵連居中,英國軍隊居後。9月21日凌晨四時,英法聯軍騎兵向八里橋推進,五時戰爭打響。

戰爭的過程不多陳述。從佈防和進攻雙方的戰法來講,僧格林沁和英法聯軍都沒有問題。反而僧格林沁的戰法比較到位,英法聯軍的戰法傳統保守。當戰爭爆發後,英法聯軍8000人對陣大清三萬多人,立即暴露出兵力不足,英法軍隊之間出現一道間隙。

僧格林沁立即派7000騎兵衝擊這個間隙,試圖分割英法聯軍,並一度將英法軍隊分割。但是英法聯軍的炮火,非常的猛烈,一次次把蒙古騎兵擊潰。當戰爭進行到中午的時候,僧格林沁的一萬騎兵,經過多次衝鋒以後,被英法聯軍的炮火,幾乎全部摧毀死傷殆盡。騎兵擋不住炮火,步兵也就無法守住防線,到傍晚時分大清軍隊全線潰敗。

那麼,號稱天下無敵的滿蒙騎兵,人數優勢的大清四五萬軍隊,為何會敗給只有8000人的英法聯軍呢?冷兵器的大刀長矛弓箭,怎麼可能打得過熱兵器的後堂炮來復槍呢?冷熱兵器,從科技上和質量上來說,就有天壤之別。土炮的射程沒有後堂炮遠,威力也沒有後堂炮大;弓箭和鳥銃的射程和威力,更不能和來復槍相比,落後就要捱打就是真理,技不如人失敗是必然的。

技不如人的根源是滿清思想保守落後,思想保守落後的原因,是迷信滿蒙騎兵,自以為“天下無敵”,嚴格防範人數眾多的漢人,也不讓科技思想先進的漢人發展科技,閉關鎖國的目的是為了愚昧百姓,更好的壓迫統治人數眾多的漢人。

明朝滅亡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在煤山吊死。幸運之神又一次降臨在福臨、多爾袞的頭上,一個天大的餡餅砸在滿清頭上。崇禎皇帝是窮死的,宮中僅有二十萬兩白銀,還是外戚和大臣捐獻的。李自成要稱帝,牛金星要當丞相,官兵要餉銀,大將軍劉宗敏搞錢,誰還聽制將軍李巖的話呀!

李自成在北京迅速腐化墮落了,部隊軍紀渙散了,劉宗敏拷問官吏、拘押吳襄、搶奪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投降了滿清做了漢奸,引清兵入關。滿清兵力一下子翻了一倍,腐化的農民軍一敗塗地。漢奸范文程、洪承疇出謀劃策,漢奸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衝鋒陷陣,滿清坐天下是天上掉餡餅,非戰之功也!

順治、多爾袞,誤以為是滿蒙騎兵天下無敵,真的是一場大誤會。十三萬滿洲鐵騎,為什麼在二十多年裡,攻不下山海關?而後來的康熙、乾隆對此深信不疑。先削三藩之兵,後撤綠營火器,再取消武舉火器考核,嚴禁天下人發展火器科技。大興文字獄,血腥控制漢人思想,唯恐殺伐不能控制漢人,又請出偽聖人朱熹,以程朱理學愚昧漢人思想,摧殘漢人身體。

1793年,英國為了通商,派馬嘎爾尼來華,馬嘎爾尼的禮單中有榴彈炮、滑膛炮、來福步槍、連發手槍等,這些先進的武器,一概沒有引起乾隆的興趣,只說“西方奇技淫巧而已”。馬嘎爾尼回國後說:“大清貌似強大,實則虛胖浮腫,其後必敗於大英帝國。”

一個不思進取、愚昧落後、閉關鎖國的滿清,怎麼能抵抗洋槍洋炮的入侵呢?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幾艘戰艦4000步兵,從廣州一路北上,擊潰了幾十萬清軍,徹底打破了中國的海防大門。而1860年,不足一萬名英法聯軍,就能擊敗幾萬滿蒙鐵騎精銳,攻進北京城,火燒圓明園。腐朽、專治、愚昧、落後的滿清,失敗是必然的,喪權辱國也是必然的,給中國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冷清先生


觀點:八里橋之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朝軍隊和英法聯軍之間的一次典型的正面決戰,它以清軍慘敗,聯軍大勝告終,反映了當時東西方軍隊之間軍力的代際差距。

不客氣的說,這就是一場熱兵器軍團對冷兵器軍團的屠殺。


1860年9月,英法聯軍進軍到北京東郊的通州地區,咸豐皇帝決定與他們決戰。

當時指揮清軍的是以兇猛彪悍著稱的鐵帽子王僧格林沁,當時他手上有兩萬步兵和一萬騎兵,分佈在八里橋和附近通惠河畔叢林中。英法聯軍總兵力五六千人,分成東西南三路軍,南路科林諾指揮的法軍第二旅為主攻部隊。

9月21日凌晨,僧格林沁讓主力步兵隱蔽,命令馬隊向法軍寬大的正面發動集團攻擊,他們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妄圖把法軍包抄分割,就像古代戰場上常見的那種打法一樣。法軍依託戰壕為隱蔽,利用當時最先進的阿姆斯特朗炮和拿破崙炮以及步槍組合的密集火力予以還擊。勇敢的蒙古騎兵身背大刀長矛弓箭,迎著槍林彈雨發起一波一波前仆後繼的攻擊,法國人用射程一千米的槍炮把這些“野蠻人”射殺在寬闊的平地上,勇敢的騎兵竟然最近的時候能衝到距離法國軍隊50米的地方,相信法國人心裡當時也有點發毛:哪有這麼不要命的瘋子戰法,明明就是送死屠殺嘛!


整個衝鋒持續了四個小時,蒙古騎兵傷亡過萬,法國人死亡人數只有12人!

僧格林沁沒有見到希望中的短兵相接的場面,如果雙方肉搏,聯軍絕對會被兇悍的清朝勇士撕成碎片,現在呢,全軍覆沒。

八里橋之戰中,清軍動用了最兇悍的蒙古騎兵,使用了冷兵器時代最有效的衝鋒陣型,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戰士們不怕犧牲;而法國士兵及時放在當時歐洲戰場上比較,也只是一般般的軍事水平。
但是一邊倒的慘敗,再次證明了軍力代差的可怕!

所謂軍力代差,就是軍事形態的時代差距,法國人藉助軍事工業的發展,在武器裝備,軍事思想,後勤保障等各個方面,已經全面超越了僧格林沁部隊,這是質變!

正所謂,武術再高,也怕菜刀!刀法再高,也怕大炮!法國統帥回國之後,在議會炫耀自己的戰績,遭到了一些熟悉內情的議員和媒體的嘲笑,說這就像大人把小孩打敗了,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

結論:可是,中國人無論如何笑不出來!落後就要捱打,簡單樸實的一句總結,背後隱藏了多少血淚和屈辱!

八里橋之戰,應當被所有人牢記,當有人固步自封的時候,將給他們聽。


鐵錘歷史


其實八里橋之戰的主力還是僧格林沁所率領的一萬人的蒙古馬隊,雖然僧格林沁的蒙古祖先曾經吊打過歐洲各國,但是已經今非昔比!!!

我們平時總是說大刀長矛打不過洋槍洋炮,慈禧太后把發展軍備的錢拿來修頤和園了,其實,就算是雙方騎兵對騎兵,冷兵器對冷兵器,當時的清軍也不是對手,您沒有聽錯,事實就是這麼殘酷!

西方列強經過近代軍事化系統的訓練,無論從人到馬,都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就拿馬來舉例吧,蒙古騎兵仍然騎的是矮小的蒙古馬,在成吉思汗的年代,歐洲馬匹和蒙古馬個頭是差不多的,但是蒙古馬耐力好,因此優勢明顯,但是經過歐洲近代不斷的馬匹雜交改良,無論是個頭上還是力量速度亦或是耐力上都甩開了蒙古馬一大截。

動物天生對於體型大的動物有一種恐懼。怎麼說呢,怎麼舉例呢,你如果掉進了老虎籠,只有張開雙臂顯得體型大一些才能讓老虎不敢撲你,如果你躲在角落裡瑟瑟發抖,那麼就完了。

在比如,最近同樣是中國人,自由搏擊選手可以吊打各個武功門派,為什麼!因為這些大師們還練習的是幾千年來那一套,沒有經過現代的抗擊打訓練!

原因就在這裡,窺一斑可知全豹,所以清軍被吊打也就不足為奇了


碼字魯姆


僧格林沁這邊的清軍有近三萬人,騎兵大概有七八千那個樣子,而英軍一萬五左右法軍七千,我感覺戰敗的原因跟武器是有一定的關係,

,但戰術運用指揮也非常重要,身為蒙古的僧格林沁出生於內陸,基本和西方現代軍事交流為零,跟近現代打這種戰爭完全沒心理準備!

清軍的騎兵戰術運用在冷兵器時代是沒毛病,但是和近現代的英法聯軍這樣打明顯不妥,英法聯軍其實是殖民軍,真正的英法純種人沒多少,大多都是半路招來的小弟,英軍大多都是紅頭阿三,法軍也沒幾個是真正的法國人,其實他們的凝聚力也是有限的。

聯軍的前裝燧發槍裝彈時間長,而且是需要以站立的形勢才能裝彈,需要相當的時間來訓練操作,如果不是訓練有素的步兵,否則看見騎兵鋪天蓋地衝過來,不嚇尿褲子也好不到哪兒去,還有就是陣勢一亂,還如何連續射擊造成傷害。

所以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把自己最擅長的機動性優勢給摒棄了,如果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在對方行軍的時候採用一小撥騎兵去騷擾和夜裡偷襲的方式可能傷亡情況會大為改觀吧。

還有就是八里橋之戰大家也在議論傷亡情況,說有記載聯軍最終傷亡為5-12個人不等,個人感覺這種說法純屬瞎基霸扯淡,別的不說,就那七八千騎兵衝過去,踩也給這幫鱉孫踩死幾百個!

總的來說,此次戰爭跟兵器是有關係,但如果有一個好的指揮,有一個鬥志昂揚的氣勢,有視死如歸的意念,我想結果也不至於這麼憋屈!

(我是谷樸說,您的關注,留言和點贊就是對小谷最大的勉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