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出川抗战记:荣光与悲壮

川军出川抗战记:荣光与悲壮

川军

在正面战场参战的各路部队中,川军可以说是最穷的,士兵大多身着单衣、草鞋,背着大刀、斗笠、背包,五六个人才有一支枪,就是这样的“老套筒”,有的枪的枪机还要用绳子拴着以防丢失,枪管的膛线几乎被磨光。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南方沿海城市正处于改革开放开始阶段,劳动力短缺,四川省很多青壮年离乡背井,来到南方打工。他们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被当地人戏称为“川军”。那时候很多年轻人也是从这里第一次听闻“川军”这个名词。其实早在抗战时期,“川军”一词就已经赫赫有名。说到“川军”,人们均充满钦佩、敬重,因为这个名词代表着牺牲、悲壮和骄傲。

1937年抗战爆发,四川结束了地方军阀混战,成立了统一的省政府。刘湘就任省政府主席,这一年刚刚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哀鸿遍野。。素有“天府之国”的四川,在那场灾难中几成人间炼狱,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尽管如此,四川人民并没有忘记国土正在被日本人蹂躏。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四川已经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川军出川抗战记:荣光与悲壮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刚爆发,四川的《新民报》在第一时间印发了号外,并在第一时间把这些号外传遍了整个成都市。十来岁的报童,甚至光着脚板把这些号外送到了距离成都20多里的乡下。四川的民众开始觉醒,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而这一切离“卢沟桥事变”仅有一天的时间。四川的军人们也团结起来,而在这之前他们相互之间争斗了整整20,就在“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三天,这些军人们众志成城,所有川军将领都只有一个意思:宁死不做亡国奴。刘湘更是对自己的老对手李家钰赞不绝口,原因只有一个,李家钰早已致电南京,请缨抗战,并作诗一首::“男儿仗剑出四川,不灭倭寇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

7月9日,川康整军会议匆匆闭幕,10日,刘湘通电请缨出川抗战,13日再次通电,主张全国总动员,与日本拼死一决。

8月7日,成都凤凰山机场,刘湘带领川军将领赶往南京开国防会议,在机场外,一万多人前来送行,他们的代表把“川人抗战请愿书”递到了刘湘手中。刘湘感慨万千,这是他第一次接受这么多群众的送行。从那以后,刘湘“倾全川之力,支持抗战”的决心更加坚定。8月7日下午,在国民政府国防部会议室里,刘湘作为地方代表第三个在会议上发言,他没有高昂的语言、华丽的辞藻,只是用了几个数字说明了四川抗战的决心:“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与会各地的将领颇多,只有刘湘一人拿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因为这也是几千万四川父老的共同心声。

1937年9月,成都少城公园,第一批出川抗战的“川军”就要出征了。成都数万名群众赶来为他们送行。唐式遵,这个在军阀混战时以消极作战而闻名的将领,在出征的将台上吟出了“不灭倭奴誓不还”的诗句。当年他无意参与国内军阀混战而被人遗忘,今日,他为了民族大义,与数万四川父老做“易水之别”,不仅如此,他还毁家纾难以示抗战决心。接着,中下级军官、妇女甚至连10来岁的儿童也上台致词。没有人哭泣,也没有人留念,有的只是将士与民众的澎湃热血。在这第一批出川的几十万将士当中,多数人都给自己的家人留下了遗嘱。

1937年寒冬,西充,一个位于川北偏远的小镇,在这里唯一的广场上,随处可见前来报到参军的青年。短短一天时间,有800多人报名参加了“义勇壮丁队”并奔赴抗日前线。8年抗战下来,这800多人没有一个能衣锦还乡,全部为抗日献身。

同样是在这个寒冬,在四川安县曲山镇,一个叫王建堂的青年带着父亲给的“死”字旗来到了报名处。白色的“死”字旗,用黑色的墨迹写着“伤时拭血,死后裹身”的誓言。一面“死”字旗激励的不只是王建堂一个人,它激励着每一个在抗日战场上的川军士兵;一面“死”字旗,表示的不只是王建堂一家人的决心,它更是千万个四川家庭抗战儿女的坚定决心。

1940年冬天,在重庆,在成都,在四川各地,都发起了为前线战士“献金”、“献寒衣”运动。仅一个冬天,在重庆募集的抗战公债就达到千万美元之巨。这还不算在各地开展“春季劳军”的竞赛活动中募集到的上千万资金和物资。整个抗战期间,四川各界不停开展“献金”活动,甚至有乞丐把自己刚讨来的钱扔进了抗战的募集箱。四川人民不仅在精神上支持抗战,更是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一切。

川军出川抗战记:荣光与悲壮

川军出征

1941年9月,在四川农村的田埂上,随处可见农民们推着四川独有的“鸡公车”去送抗战公粮。这一年四川春旱夏涝,许多农民家里连自己的口粮都所剩无几。但是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没有一个四川农民欠缴过“抗战公粮”,农民用最朴实的话说出了自己的决心:“军队在前方打仗,吃不饱就没有办法拿命去拼”,“我们吃观音土也要交齐公粮”。四川一省之地,在1941年到1945年,光稻谷就交了8828.6万石,整个抗战时期,四川募集的军粮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之最。这个“全国之最”是几千万四川军民从口中省出来的,为了供应粮食到前线,四川大部分人都改为了一天两餐。

除此之外,四川还有300多万的民众,义务服劳役默默地为后方修建各种各样的军事设施。8年抗战里,四川为中国做的贡献是巨大的。当时全国的工业、机关、高校都撤往了四川,随之撤来的还有几千万的人口,四川这片土地同样无私地养育了他们。从重庆开始成为陪都的那一天开始,日军就开始了对四川进行无情的轰炸,对重庆的轰炸更是惨绝人寰,但是四川人民就是在这样的轰炸中,仍然意志鉴定,屹立不倒,倾尽所有,无私支援全国抗战。

1937年8月,川军各部遵照军委会的命令,组成第二路预备军,总司令刘湘、副总司令邓锡侯,下辖两个纵队。

自9月7日起,从川北和川东开赴前线。10月,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负责督师抗战。川军被编成两个集团军:邓锡候为第22集团军总司令,孙震为副司令,下辖第41军、第45军、第47军(由李家钰的新6师扩编);刘湘自任第23集团军总司令,副司令为唐式遵,下辖第21军、第23军。从川北出川的22集团军被调往山西,划入第二战区。由川东出川的23集团军到达汉口后,被划归第一战区,拱卫南京外围。

川军出川抗战士气高昂,但是他们的装备却简陋至极。在正面战场参战的各路军队中,川军可以说是最穷的,他们大多身着单衣、草鞋,背着大刀、斗笠、背包,五六个人才有一支枪,就是这样的“老套筒”,有的枪的枪机还要用绳子拴着以防丢失,枪管的膛线几乎被磨光。外界对川军的口碑也一直不好,因为川军很多人都有“袍哥”背景。在四川,“袍哥”相当于青红帮组织,也近似于土匪,很多川军在抗战以前也少不了做些打家劫舍的非法勾当,所以外界一直称川军为“烂丘八”。但就是这样一支穿着草鞋单衣,被称为“烂丘八”的部队,却在抗日战场上屡建奇功,并且组织严明,深受赞扬。

出川后,他们一天要走100多里,晚上宿营还要打草鞋。直到到了湖南辰溪才坐上了船。他们只用了24天就走完了这段原本50多天的路程。到达长沙后换乘火车马不停蹄驰援淞沪战场。

川军12日到达上海,13日马上投入战斗,并在顿悟寺重创日军。第20军134师402旅804团团长向文彬40多年后回忆:“当时战场上遗尸遍野,受伤者还在血泊中展转呻吟,我们便踏着先烈的血迹,勇往直前……只听到杀声震天,冲锋号凄厉急鸣,两军交锋,刀光剑桥影,这真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战啊……”

这位向文彬,是川军用于临危受命、誓死保卫祖国的突出代表;也就是他,在淞沪战场上,3个小时内被蒋介石由中校升上校,再由上校升少将。

1937年9月,刚刚从四川徒步跋涉而来的川军第47军翻越秦岭,抵达陕西西安。时值深秋,川军将士的身上却仍然穿着草鞋单衣。抵达火车站的川军将士,还没来得喘息,便被通知要他们乘火车前往山西抗日前线。川军士兵就这样穿着单衣草鞋,背着“老套筒”迎来了他们出川的第一场硬仗。山西长治,这片土地也许永远不会忘记47军178师的将士。在这里,日军大量的飞机和坦克,向178师镇守的东阳关扫荡。而川军将士手里的,是经常卡壳的步枪、迫击炮。就是凭着这样的装备,川军将士和日军激战了两天。子弹打光了,他们就用砖块、破枪、拳脚和敌人肉搏。虽然装备上有着这么大的差距,但造成了日军上千人的伤亡。当然,川军也付出了更惨重的代价,守城的司令李克源、副司令李克渊、参谋长李浩东均身负重伤。未能退出城的数千名将军战士与敌拼杀至死。死去的川军将士大多没留下姓名。长治的百姓自发地为他们建起了庙宇,供奉起了他们的神位。

这支英勇之师的指挥官正是李家钰。

李家钰,1892年出生,四川蒲江人,他是第一个向蒋介石请缨出战的川军将领,也是唯一一个把自己的所有部队都带出来抗战的川军将领。出川以后,1939年,李家钰升任第36集团军总司令。他的部队从1937年起在山西境内作战两年多,击毙日军上万人。也是他的部队,在1944年主动为其他部队殿后,掩护国军其他主力撤退,而这一仗却使李家钰的一个主力团损失殆尽,他本人也因为在途中中了日军第1军69师团一部的埋伏,于5月21日不幸牺牲。李家钰成了在战场牺牲的川军最高将领,也是抗战中继张自忠之后牺牲的第二位国军集团军总司令。,6月22日,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上将,并颁布对他的褒奖令。之后,他的遗体国葬出殡式在成都举行,遗体被安葬在成都红牌楼。

1937年11月底,在南京保卫战中,因下属临阵脱逃而致使广德失守,奉命驻守的川军第145师师长饶国华痛心疾首,为收复失地,亲领仅有的一营官兵反攻,最终敌众我寡,在十字铺据点被日军包围。

日军不断派人诱降饶国华。饶国华丝毫不为所动,对仅有的官兵说道:我们要牢记当时的誓言,绝不能在敌人面前屈膝示弱,给中国人丢脸呀!

12月1日凌晨2时许,在郎溪县十字铺据点,饶国华举枪自尽,时间了自己当初的誓言。

1938年3月,山东滕县,川军师长王铭章率领的川军第122师在这里阻击日军的大部队。同样是装备上的巨大落差,同样是川军将士的死战不退,而且在这个时候第122师已是孤军作战,支援部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到达。面对这样的情况,王铭章只是告诉部属“牺牲原为军人天职,现在唯有牺牲一切来完成任务”。第122师用血肉之躯守住了滕县整整4天,为国军部署台儿庄战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李宗仁事后感慨:“若无滕县之死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藤县战役非常惨烈,除少数几个人突围逃出以外,包括师长王铭章在内的第122师的大多数官兵,全部牺牲在了滕县。李家钰、王铭章他们都是牺牲在抗战的战场上,而川军的领袖刘湘,却因为疾病原因,在川军出川后不久,就病死在了后方医院中。当时的中共领导人闻知他的死讯,异常惋惜,毛泽东发出了“国家失一栋梁,川军失一主帅”的唁电。从刘湘,李家钰、王铭章到普普通通的川军士兵,他们为了民族大义决心离开故乡,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

8年时间,四川350多万军人出川抗战,每五六个国军士兵当中就有一个是四川人,为此在国军中有“无川不成军”的美名,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正面战场,参加过几乎所有的大型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前后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西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粤湘桂边区会战、豫西北会战……整个抗战期间,川军共有64万多人阵亡,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均居全国之首。64万四川儿男把尸骨留在了异乡。他们的牺牲,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川军”无愧是中华抗战的脊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