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家长群变异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随着微信的广泛使用,不少中小学幼儿园以班级为单位建群促进家校联系。

然而实际中,原本的交流平台发生变异,有的学校在其中发布教学内容,家长好比“助教”一样被绑架在学校教育中,产生心理焦虑的同时也给学生造成更大的课后负担;有的群还异化成“攀比群”“马屁群”甚至培训机构的“广告群”。老师每天要在群里贴出班里字写得好的同学的作业本,还要点名哪些同学写得不好,作为家长能不提心吊胆吗?

如今不少学校通过微信等形式群发消息,建立家校互动平台,这无疑有助于密切家校联系,但对不少家长来说却添了块儿“心病”。

尤其当在群里发布孩子学习成绩、点名表扬或批评的时候,简直是自己回到了学生时代。

除了孩子的学习表现外,群里发布的各类学校作业也对家长造成压力,继而转化为孩子的课业负担。

孩子虽然只是上小学,但每天各种课外作业通过微信群分发到家长手中,做完后再通过微信群上传,相当于公开了每个人的作业,所以家长们都想尽一切办法帮孩子把作业做得漂亮,甚至直接代劳。

比如,一次学校要求家长陪同进行拓展阅读,不少孩子阅读后,还将相关的课外知识梳理并制作成了PPT发到群里,这究竟是孩子做的还是家长做的?

在公开的平台上,作业的“含金量”高了,老师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一年级就要求每周一篇看图说话,题目群发给家长,让家长辅导孩子写下来。原本要求的‘说’,变成了‘写’,没有家长教孩子根本完不成,感觉家长像是‘助教’。

微信群成了“超纲”的作业本,对于一些超过课程标准的知识,老师按规定不能在课堂上作要求,于是通过微信群布置,教的重任就落在了家长的肩上。比如,按照教育部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能布置书面作业,而各种家长群就成了变相违规的渠道。

没有对比就没有焦虑。孩子小升初时群里明显感受到家长的焦虑。家长每天教孩子作业到晚上10点、11点,学校放学了,孩子还在学,只不过家长成了老师,家里成了课堂。

家校互动是让家长和学校各自扮演好角色,家长必须有清楚认识,学校也必须做好本职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