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孩子的教育就这几年,这件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开学第一课》:孩子的教育就这几年,这件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开学第一课》:孩子的教育就这几年,这件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是否应该给孩子上兴趣班?

今年8月份,连续把3个儿子送进了斯坦福大学的陈美龄,在上海书展签售会上说:

“小孩子的起跑点是父母的脑袋。”“兴趣班的孩子都在同样的起跑线,是赢不了的,最重要的还是家庭教育。”

多么令人羡慕的家庭,三颗苗子都是名校的。陈美龄的回答,让很多家长反省着自己的家庭教育。

9月2日,郑州一家长借钱给孩子上补习班,但五年级儿子不愿上补习班离家出走,妈妈气得大哭。

是孩子的错,还是妈妈的错?

孩子行为不当,问题一定出在家庭教育上。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每一对父母都不能忽视。

《开学第一课》:孩子的教育就这几年,这件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开学第一课》:孩子的教育就这几年,这件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前段时间表哥一家过来走亲戚,我让3岁的儿子带着7岁的牛牛去房间玩玩具。

没一会儿,儿子的哭着跑出来,指着手臂上一圈红色牙印。儿子说和牛牛玩积木的时候被咬了,没有发生任何冲突。

表嫂清淡的解释牛牛有咬人的习惯,表哥摊在客厅的沙发上刷手机,全程一只“小聋虾”。

牛牛刚开始还有些害怕,偷偷瞄表哥,看到表哥沉浸在手机里,竟然数落起我儿子“哭啥哭?”然后飚出一堆脏话,听得我目瞪口呆,这语气和记忆中舅妈的语气一样。

舅妈有说脏话的习惯,没想到被牛牛学了十层。也许是牛牛说的话太耳熟,表哥终于过来了,眼睛一瞪“皮又痒痒了?”一家子全程没有一句道歉。

儿子的手臂在几个小时之后青紫了一大块,这下口真够狠的。儿子说,以后不跟牛哥哥玩。我说好,我们离他远点。

孩子犯错时,妈妈直接说是习惯,爸爸不闻不问或者直接打骂。这样的家庭教育,孩子的将来怎么办?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红尘嚣嚣不如偏安一庙”,5岁男孩没有户口、姓名、固定居所,被母亲带到终南山“修行”,为寺庙搬砖为生,日挣40元。

孩子妈妈说因感觉尘世困扰,遂带着孩子修行。警方说她心智正常,无权干涉其监护行为。

这样的家庭教育,难道还指望20年后,儿子做搬砖这样的底层行业,能安稳的养活自己?

约翰·布雷萧《家庭会伤人》这本书中,许许多多的经验让人相信家真的会伤人。

父母光陪伴是不够的,要教他们辨是非,明事理,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家庭是我们一生的起点和梦乡,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一生。

《开学第一课》:孩子的教育就这几年,这件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开学第一课》:孩子的教育就这几年,这件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孩子不是生来就聪明的,是家庭环境让他们变聪明的。

1995年,在一项著名的经典研究中,人类发展学家 Hart 和Risley 追踪了42户有孩子的家庭。从孩子9个月大开始跟踪,观察了2年半,记录这些家庭的对话。

他们发现,来自富裕家庭的儿童在3岁时听到的词汇比贫困家庭的儿童多3千万个。

富裕家庭的父母一般懂得更多,也更倾向于与孩子交谈不同的话题,浓郁的家庭氛围使孩子知道得更多。

后续研究指出,多听了3千万个词汇的孩子,9岁时的成绩会更好,终身受益。

父母懂得多,可以提高庭教育的质量,从而更好的影响孩子。

《妈妈是超人3 》霍思燕带儿子嗯哼去电台录节目前,与儿子练习绕口令的温情画面,让我感触很深。有几个妈妈能张口绕口令的?

霍思燕流利的说了“四是四,十是十”和“花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两段绕口令,嗯哼炫耀自己会说“肥化肥,中化肥”。虽然嗯哼大王的发音让妈妈瞪大眼睛,但确实有一堆“化肥”冒出来,说明嗯哼以前听过。

后来霍思燕还教嗯哼含水说绕口令,嗯哼在玩乐中练习发音,不断收到妈妈的表扬。

如果霍思燕自己都不会绕口令,怎么陪伴孩子练习发音呢?

父母不断学习,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

田亮的女儿森碟进入国际双语学校后,妈妈叶一茜为了给森碟做榜样,开始自学英语。她说:“如果连自己都学不好,那还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

叶一茜工作一有空,就会拿起英语书背单词,纠正发音。这让森碟觉得,学习英语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而且有妈妈的陪伴,也会让她觉得并不孤单。

连续把3个儿子送进了斯坦福大学的陈美龄说“小孩子的起跑点是取决于父母的脑袋。”

父母在家里要把这些基本的能力要教给孩子的,比如“头脑力,集中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力,创造力,好学,自学,博学……”

现在网上有很多机会,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们要寻找多一点机会锻炼自己,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庭教育的质量。

《开学第一课》:孩子的教育就这几年,这件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开学第一课》:孩子的教育就这几年,这件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综艺节目《开学第一课》提出:孩子的教育时效性太短,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

好多父母找俞敏洪求助:“俞老师,我把我所有的钱都捐给你,只要你能把我的孩子变成正常的、幸福的孩子。”

但俞敏洪常常对他们说:“现在你们说这个已经太晚了,因为孩子是从一出生开始到18岁就基本定型了,所有的事情都要在18岁以前做完。”

俞敏洪谈家庭教育时强调,“孩子长大后出问题,一定是父母种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

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上海48岁海归硕士宅家中十年,八十多岁的丁阿婆试图通过法律手段逼儿子去工作。儿子却将自己遭遇的种种不幸都推到了母亲的身上。

丁阿婆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儿子怎么办?深感懊悔“我教育不对,样样自己包办”,对着镜头忏悔“我有罪,我要向法院,向法官请罪”。

我们父母做的一些事情,会对孩子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带来重大影响。

另外丁阿婆还有两个孩子,但都对丁阿婆偏袒大儿子的做法不满意,不愿意赡养患上尿毒症母亲。

心理学博士刘广明评论,小朋友从小成长的时候,家庭里面的父母,教养的理念,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交互模式非常重要。

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溺爱,应该有一个教育导向,生活要有规则,有关爱,给孩子激励,让孩子自信的成长。

中国有句古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我们要早点重视我们的家庭教育,早点调整教育孩子的方针,夯实孩子美好未来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