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魏晋之风?

我的红尘有你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利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冯友兰认为构成真风流的四个条件

玄心——超越之心

妙赏——审美欣赏

洞见——直觉体悟

深情——一往情深

这些都能在魏晋人士身上看到。

六朝人的生命体验、玄学境界,以及一往情深,为百代之下的中国人所永远追慕。首先是人格的美,而后才是文章韵味。唐杜牧《润州》“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一往文学


提问者在这个问题下面加了一句话,看得我乐了:“清谈误国,实干兴邦,你对魏晋之风怎么看?”

人都要死了,国也不是你的,没死的人连话都不敢多说,谈什么实干?兴谁的邦啊?真是笑死我了。

魏晋之风固然有玄学背景,但更有时代的大背景。

先简单说说什么是魏晋风度:这个词应该是鲁迅在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来的。返之古代,主要指的就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这短时间,一批士人在学术文化上尊崇玄学,甚至用玄学来解读儒学;在思想上追求超脱,崇尚自然,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在生活上寄情山水,服食一些丹药,不拘凡俗礼法,热爱饮酒等等。

这批人的代表,在东汉末年到魏国,主要是建安七子,以及杨修等人;在魏晋交替之际,主要是正始之音,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人;到了更晚一点,就是著名的竹林七贤。

怎么评价呢?那角度太多了。

我就只从问题里那句“清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质问来说吧:

这是魏晋时候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大家都知道,东汉因为一百多年的儒学的涵养陶冶,同时加上东汉皇权不太稳固(东汉的建立是刘秀与诸多军阀妥协的成果),所以,东汉的士风非常强悍,为了捍卫真理和士大夫的名节,是不惜粉身碎骨去对抗宦官、朝廷的。所以,东汉末年两次党锢之祸,杀了不少人;但这种格局在汉魏交替、魏晋交替时,不断重演。曹操杀孔融,杀杨修,借刀杀祢衡;司马懿杀何晏,司马师杀夏侯玄,司马昭杀嵇康……等等,基本上过个二三十年,就会杀掉一批士大夫。原因很简单,这批士大夫要么卷入政治太深,要么是前朝的亲信、亲戚、忠臣,不服新贵。

讽刺的是,在这种剧烈的朝代更替中,越是那些叫嚣着忠于汉室、忠于魏国的士大夫,口口声声把名教挂在嘴边,比如王朗,却趋炎附势,马上就投奔了新的掌权者。

正是这种背景下,这批魏晋风度的人,说白了,或者是已经被排挤出政治的圈子;或者是不愿意被拉拢,因为掌权者是仇人;或者是看不惯那些伪君子,这才逐渐生发出所谓的魏晋风度,朝廷上不合作,文化上不沟通,生活上不主流。

这是一种消极的反抗啊,哪里是“清谈误国”了?你的国都被灭了,你不想为灭国的朝廷做事,这就叫清谈误国了?

清谈误国,最好还是从六朝时期,从晚明时期,以及从今天的网络上整天指点江山的键盘侠里找吧。


danyboy


魏晋之风也称魏晋风流或者魏晋风度,是指在魏晋时期所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魏晋之风;“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也是魏晋之风,那么魏晋之风到底是什么?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这样描述魏晋之风这种文化思潮:“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读者不免会有疑问,魏晋之风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又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就来为您介绍一下魏晋之风。

竹林七贤

魏晋之风是当时魏晋的士族阶层所信奉追求的一种艺术化的人生状态,或者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为其主要的思想特征,具体的代表人物有“兰亭名士”和“竹林七贤”。具体可以体现魏晋风度的文章名篇也有很多,例如阮籍的《达生论》、《大人先生传》,嵇康的《游仙诗》、《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向秀的《庄子注》、《思旧赋》等等。

阮籍

那么魏晋风度的具体特征又是什么呢?既含有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隐田园自然的怡然自得,恬静安逸。又有阮籍《咏怀诗》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深情慨叹,既含有玄学思想,又向往自然山水。

陶渊明

魏晋之风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思潮,使得在魏晋时期儒释道三教走向合一,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独特的一个篇章,发展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也为许多文学作品的产生了提供了一个大的历史环境,造就了诸多名篇,发展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士大夫精神,特别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构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魏晋风度美学。但其也产生了一些弊端,例如士族阶层醉生梦死,狂放不羁,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清谈误国,因此魏晋风度在之后遭到了反对和抵制。


参考文献:

1.《论“魏晋风度”与士文化的审美开拓 》 皮元珍 中国文学研究

2. 《魏晋风度的内涵与接受研究 》赵前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3.《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居瑢 人民论坛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李蕾


季我努学社


魏晋之风,又称魏晋风度,主要是指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魏晋名士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率真旷达情景脱俗的行为风格,特别是那种钟情山水的那种生活态度。中国历史上,魏晋时代的文人所表现出来的自由主义精神是最早的理想之风。

它的产生是由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但同时又是一个思想极为活跃的年代,士大夫阶层要面对严酷和高压的政治环境,为了面对这样的政治环境,政治上又不能有所表达,只能转向思想人格上的极度的潇洒风流,不滞于外物,放浪形骸,不拘礼节,行为上特立独行,又颇喜雅集。

在文学上的表现出的是玄心洞见的。文学上出现了像曹植、阮籍、嵇康、陶渊明、庾信,表现出超然不群的的面貌,虽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士大夫的高傲形象。,在五言和辞赋上的表现出特别明显,如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他们更承袭汉代乐府文学的优点,将玄心洞见,旷达表现的淋漓尽致。

魏晋风度,表现的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度,是士族在意识形态的表达,有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变态审美观念,这也是被历代所诟病的一点,究其原因是,由于当时政治环境导致他们在政治上不能舒展,表现出一种醉生梦死,过于狂放,忤上背理,有悖常理。如竹林七贤的阮籍、山涛等。


春秋史社


魏晋之风或者魏晋风度,源于鲁迅的一篇著名演讲稿——《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首先注意到魏晋时期的一批名士有着共同的风度或风骨,包括清谈、服药、饮酒、不拘礼法和纵情山水等方面,代表人物就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他们经常在竹林掩映之下饮酒作乐、寄情山水,对当时的风气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称为竹林七贤。

魏晋的清谈始于东汉末年的人物品评。人物品评是对当时有名的人物进行概要性的评价,如品评家许劭评论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清谈则由具体的人事上升到了对宇宙本体的哲学探讨,如有无、才性、言意、有情无情、名教自然等主题,这是魏晋玄学兴起的重要外缘条件。

魏晋的名士普遍都服一种药,叫五石散。据说服用之后可以保持皮肤白皙,显得神清气爽。像嵇康、阮籍诸人,个个都长得白嫩,颜值很高,在当时有一大群粉丝。他们又都喜欢饮酒,如阮籍,经常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据说有一次醉酒了六十天之久。他们的行事又和当时的礼法格格不入,显得放荡不羁,他们甚至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魏晋名士的风度,在历史上几乎成了绝响。当时的哲学、诗歌、绘画都有着重大的突破。他们个个都身负才学,但由于政治上的打压,他们唯有日夜饮酒避祸,借酒浇愁,纾解内心的苦闷。《晋书》说“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魏晋风度的产生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学术思潮都有密切的联系。


雕刻历史


魏晋之风,主要是指中国历史上魏晋时期文人的风气和社会的风气,这个魏晋时期应该扩展到汉献帝后期。

那是个“癫狂的时代”和“看脸的时代” 。

在中国的历史上,魏晋时期是个很“另类”的时期,这个时期“名士成群”,以“竹林七贤”为登峰造极,“艺术家”也是层出不穷,曹子健“才高八斗”,王羲之“独步书坛”,至今也是无人能出其右。他的《兰亭序》书法一绝,文采独秀。 至于“文艺青年”,就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几乎所有的文人士绅,都非常沉醉于一门以神聊吹牛为宗旨的学问“玄学”。

这是一个嗜酒成风的年代,士绅们很多几乎是泡在酒里,每日酩酊大醉,或痛哭或神侃或发神经。 酒鬼刘伶,外出时牛车上装够肉干,和几坛酒,走到哪里喝到哪里,随行的仆人还要扛把铁锹:在哪里喝死了,就地埋了。

酒后,这伙计赤身裸体招摇过市,别人说他啊:哥们,没穿衣服跑出来丢人啊!这伙计酒后说了以一句千古留名的醉话“我咋没穿衣服,天是我的衣服,地是我的裤子!咦?你小子跑到我裤裆里干什么?” 真牛!

这是一个服食毒品为时尚的时期,文人名士互相串门都要用毒品相待,这个毒品就是“五石散” 。

美男子何晏说“这个五石散啊,服用了以后,不仅身体舒坦,精神也很愉悦啊” !

这真是个疯狂的时代。 这还是个看脸的时代,“美男子”是那个时代的最耀眼的明星,第一美男潘安,不敢出门,一旦出门,女粉丝追着抛香包鲜花,呼着喊着围追堵截,就为多看一眼。比当今疯狂多了。

又美又有地位的,要算何晏——曹操的“拖油瓶”兼驸马。特点是白嫩(魏晋时期美男子的标准是“玉人”),白到什么程度呢?白到他干爹都不相信,以为他抹了白粉,于是给了他一碗热腾腾的肉汤,何晏喝的满头大汗,喝完之后,拿大红袖子把脸上的汗水擦干,曹操一看,我去!嫩白变“皎白”。 实力啊!

最可怜的美男“小鲜肉”卫介,堪称“玉人”,长得好,口才更好,相当于魏晋时期又有颜值又有实力的天皇巨星,只要这小子一出现,立马里三层外三层,不但围观还要让他说一段才过瘾,竟被活活累死。不过留下一句成语“看杀卫介”。

这些,就是“魏晋之风”。放诞不羁,炫耀风骨,醉生梦死,清谈虚无。

为什么会这样?

自汉朝末年至隋唐,中国落入近两百年的无尽战乱当中,城投变换大王旗,文人们迷茫了,社会也迷茫了。

迷茫的文人,把精神的寄托给了精神麻醉和自我放纵了,思想上也没有了禁锢,个性解放,个性张扬成了发泄的窗口。

玄学清谈成了主流,是因为意识形态没有主流。唠嗑就是唠嗑,为聊而聊。

有个魏晋名士和朋友聊了一天,聊得神清气爽,别人问他聊什么呢?他说:不知道,反正聊的挺开心,挺高级,开心就行!

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魏晋之风”。


步武堂


想要了解魏晋之风,看看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即可知道大概了,如果还想深八的话,还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可供参考。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和产物,我们旁观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硬要去模仿的话,我想结局和后果应该是很严重的,文章,药与酒,放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要人的命。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对魏晋时代的文学做了深刻的分析。他结合着当时时代的特点和政治情况,结合着当时社会上流行着的哲学思潮、风俗习惯,对魏晋文学的整个面貌和各个作家的思想倾向与艺术成就,进行了生动的阐述。他对曹操、曹丕、嵇康、阮籍、孔融、陶潜等作家所作出的某些判断,非常到位和准确。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过:“个人的特色是由于社会生活决定的,艺术家创造的才能是以民族活跃的精力为比例的。”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民情风俗对于文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刻而全面的。

一个时代的文学面貌总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有关。鲁迅先生论魏晋风度,重在剖析那一时期文人独有的生活行迹和精神寄托,文章抓住药与酒这两样当时带有社会性的事物,就把那时的文人写活了,也从而把那一时期的文学风貌清楚地勾勒出来了。

推荐大家看看。


光明大先生


魏晋时代,并不是历史里最为辉煌的时代。连年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司马夺权后实行白色恐怖政策,以嵇康为代表的诛多名士全部被杀,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人心惶惶的时代。

但是,那却是中国思想史中闪闪发光的时代。

袁弘在《国家宝藏》中扮演的嵇康


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中,有这么一群人,逆时代潮流而上,而追随在他们之后,大批名士前仆后继。晋人血性生命中包含着人格之真、情感至真

时至今日,这份血性却难再觅。我们相信时代的潮流,相信消费主义的正确性,我们甘愿抛弃独特性,去成为整齐划一的社会螺丝钉。当所有人的目标只剩下金钱的追逐,所有的行动都是千篇一律和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的时候。


以“竹林七贤”为例,我们可以窥见魏晋之风:

“竹林七贤者,是以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者也。七贤以阮籍、嵇康、山涛为核心。”

「狂放公子阮籍的挣扎:退让」

四十岁是阮籍人生中的重要节点。作为那个时代的宠儿,他“少年学击剑,妙技过曲城”,又是“建安七子”阮瑀之后,且“容貌瑰杰,志气宏放”。无论怎么看,他都相当耀眼。

但在四十之前,阮籍一直仕途不顺。太尉蒋济曾因闻其贤,想辟其为掾属。阮籍写《奏记》一封,以示推脱。为表尊敬,亲自送到都亭。不想,却被蒋济误会他已答应,喜派人迎接。阮籍被迫就任,不久便告病辞归。

阮籍所作《劝进表》现存魏碑


在随后的几年里,几次征召,他都以病推辞。可就在他四十岁这一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杀伐异己,曹氏政权摇摇欲坠。摆在天下人面前只有两条路,不是跟随司马集团,便是成为反叛者,非此即彼的难题同样也落在阮籍头上。为时势所逼,阮籍被迫成为司马懿的从事中郎。

阮籍不曾想,自己一退再退,退到最后,竟是无路可退。

为了避人祸,阮籍终日醉酒,他曾大醉六十天,只为逃避和皇室结亲。公元263年,司马昭被晋封位晋公,完成他篡权的重要一步。阮籍受命执笔,在半醉状态下写下《劝进表》。写下此篇劝进表后一个月,阮籍逝世,终年五十四岁。


「皇族异类嵇康的抵抗:生死」

提起嵇康,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风貌。


《世说新语》里写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着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嵇康不修边幅,但不损其风度,尽管放浪形骸,仍受世人追捧。


嵇康是竹林七贤中的核心。尽管身逢乱世,嵇康仍希望自己可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抚琴


只是,命运弄人。


嵇康不愿同流合污,当好友山涛举荐自己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自志。嵇康始终是那个最彻底忠实自己内心的人,他佩服山涛“殊俗内不失正”,却也不愿指鹿为马,向时代妥协。


嵇康一生写下八十二首咏物诗,情真意切,读来却是满腹委屈与心酸。他始终不为自己的时代所理解,人们只看到他外表的放荡,人们赞颂他的不拘,却未能有人看出,他的家国理想,他所追求的一切,乃是逆时代洪流之上,却又被这洪流拍的粉碎。

图为嵇康所作《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风格清峻,立意超俗,行文精练


嵇康被卷入吕安的诉讼案,被判死刑。临死前他毫无畏惧,“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日:‘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他始终不屈。


「选择之后,时代之前」

在此三人中,山涛得以善终,他虽对时事不满,却甘愿妥协,后官至三公。只是,他也有自己的尺度,他敢于直言不讳指出司马昭的错误,为官清廉,始终以民生为己任。

对于山涛来说,他不图隐士之名,只要能为民出力,就甘愿出仕。这是山涛的选择,这是他的尺度。

山涛画像


此三人,是竹林七贤中最受瞩目的三个人。在命运的洪流之下,任何人都被裹挟于其中,而难逃时势的捉弄。这三人,也不例外。

阮籍本是门阀之后,光耀的家族史,是压在他头上的一座大山。首次入仕不利后,阮籍逐渐看清了形势,碰壁之后终于明白,自己正深陷一张门阀的巨网,即便他已是如此优秀,仍是难以逃脱。阮籍本有济世之怀,却失望的发现那个唯才是举的时代已经过去,郁闷之中他整日喝酒,以酒灭志,以酒消愁。

只是,积压在心中的愤懑又怎能轻易消除。即便他看轻礼法,不为其所拘,却仍不得不驱车向山顶疾驾驶去,直至前方无路可走,失望的他纵声大哭,醉倒而归。

《世说新语》


时代逼迫他们妥协。山涛取了折中点,他屈服于礼法之下,却在内心保持最后一寸净土。嵇康迎头而上,以狷狂不屈的姿态,撞到自己头破血流为止。嵇康娶了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他始终不肯与司马集团合作。嵇康本人信崇老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公然与新朝主张的儒家专统为敌。他过于强硬的姿态,最终广陵一曲终成绝唱。

此三人,在时代面前,或退让,或妥协,或以生死为代价,换就千古绝唱。只是,联结着他们内心的,都是共同的内核:以狂狷来反抗这乡愿的社会,反抗这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在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发掘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


魏晋时代的文人所表现出来的自由主义精神是最早的理想之风,令人心驰神往。


看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


东家APP


首先,纠正一下题主的说法:魏晋时期的清谈之风和现在倡导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八竿子都打不着,完全两码事。

在回答什么是魏晋之风之前,咱们先看一下什么是清谈:

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外戚把持朝政。造成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们渴望贤能之士管理天下,还百姓一个太平世界。于是,一种品评人物,议论政事的社会风气流行开来,这种现象史称‘’清议‘’。清议是一种古代文人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



‘’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世横议。婞直之风,于斯行矣‘’。————《后汉书.党锢传》

由于清议的主题是"品核公卿,裁量时政‘’,最终酿成第一、第二次的党锢之祸。大批名士身首异处,于是,天下文人再也不敢清议朝政 ,继而,话题从清议转为清谈(又称玄言、清言、玄谈、谈玄),其主题再不直接介入尤其是直接批评政治。而专门谈一些玄学,文学,人物品藻,艺术审美等话题。这种谈论就是"清谈"。



魏晋之风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是魏晋名士们所崇尚的生活方式。

说起魏晋之风,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邺下放歌","竹林酣畅","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等等风流故事。的确,魏晋时期是"人的自我觉醒"的一个时代,魏晋名士有特立独行的人格,有放荡不羁的个性,有对清虚寂寥的"无何有之乡"的向往。远离政治,淡泊名位,归隐田园,怡情竹林,甚至放浪形骸的背后又背负了多少凄苦与无奈。



从正始才俊,竹林七贤;到元康名士 ;江左名流。有几个不是在矛盾中纠结,逃避。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性命的朝不保夕,使名士们对人生的感叹夹杂着无边的悲苦和沉重的忧惧。

两百多年的魏晋史,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恐怕就是"杀"了,从曹操杀孔融,杨修,到司马氏杀何晏,李胜,毕轨,嵇康,夏侯玄,潘岳,张华,陆机,陆云,刘昆,郭璞……当时天下名士尽去其半。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



然而,侥幸活下来的还要活下去,于是便有了对悲苦的消释,对动荡之心的安顿,或饮酒,或清谈,或药石,或山水,或诗词,或文章,或书法,或绘画,或美女,或宗教亦或放浪形骸。这些都是他们灵魂安顿的所在。于是,一种独特的人生风范飘然而出。这便是魏晋之风了。

魏晋之风有几个特征,随性,叛逆,潇洒飘逸,独具一格,才华横溢。

以魏晋之风为开端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飘落的感觉2008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非常痛苦。一向被汉代统治者奉为神明,用来束缚读书人和老百姓的儒家思想开始衰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始)。在这期间,有许多思想活跃的知识分子开始蔑视礼法,重视老庄思想。魏晋交替之际,统治阶级则以残酷的手段来压制打击知识分子的多嘴多舌,凡谈论政事者常会被惨遭杀害。现实险恶,祸福无常。因此,知识分子只好谈些空洞玄虚的废话,美其名曰:清谈。参加清谈的人必须是名士,并且还要有名士的派头。这帮名流中,酗酒者居多数,吃药的也不少;但也有一些看重操守,不肯随俗同流的人。酗酒、吃药、清谈和纵情于山水之间,是魏晋名士们所崇尚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魏晋之风。“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沉溺于美酒之中的名士,常常是“醉来赢取自由身 ”。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以为常。”他纵情适意,“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终日不归 。”(《晋书.阮籍传》)。 稽康——“轻唐虞而笑大禹,非汤武而薄周孔。”他任性饮酒,菲薄礼法。好友山涛好心好意的举荐他去做官,而他却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但欲守陋巷,教养子孙,时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毕矣。”(《晋书.稽康传》) 。 刘伶——“不以家产有无介意,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曰:死便埋吾。”(《晋书.刘伶传》)。而在其后的陶渊明更以诗酒名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不做,“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还有“王谢世家”等等嗜酒如命的名士,他们由于酒精的刺激,形骸礼法一切皆忘,精神得到自由遨翔,显示出人的真性。因而,由庄子提出的“醉者神全”这一哲学理念,在魏晋名士这里得到了实践“验证”。还有一批以夏侯玄、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吃药“五石散”的玄学名士,所谓“五石散”,是一种中药散剂,又称“寒食散”。据说是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发明,药方有五种石头作为主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黄、赤石脂,其药性燥热,毒性很大。他们认为吃此药可以消除苦闷,可以神明开朗,可以成仙。因此,这些吃药的名士常常是轻裘缓带,不鞋而屐(为了散热)。数月不洗澡不换衣,扪虱而谈。再者,就是我最敬佩的留有“孟嘉落帽”典故的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以他为代表的一些名士,虽然酣饮,但喝多也不乱。有官照做,不逃避现实。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魏晋时代是一个大动乱的时代,也是一个意识形态大解脱的时代。魏晋名士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他们行为是踰规狂放,率直任诞;诗与文章写的是清俊通脱,遥深宏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