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樂山警方通報,有一女子在峨眉山金頂跳崖自殺,你怎麼看?

律師獨角獸


有媒體報道,2018年9月4日午間,在峨眉山景區金頂“瑞吉山石”處,一女子(李某某,21歲)不顧他(她)人勸阻跳崖,被找到時已無生命跡象。對於這樣的事情,雖然很快觸發社交媒體的關注。但是,面對“輕生者”,幾乎是“一邊倒的哀嘆”。

坦白講,類似的“輕生者”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冒出一個,對於處在輿論洪流中的人們,似乎早已免疫。“輕生者”自殺“成功或者不成功”,終究只能自己承受,而相對於外圍輿論的“探討和追問”,終將顯得“很疏離”。

是的,21歲的李某某在跳崖之際,聽到崖邊“很溫暖”的呼喊,但這份“溫暖”,畢竟不是“近處的溫暖”,而是“突發的施予”。所以,她還是毅然決然,選擇離開人間。我們相信崖邊大聲呼喊“回來”的人們,都應該是真誠的,但還是於事無補。

“輕生者”的世界觀肯定是悲觀的,這沒什麼好爭議的。但要想治癒“輕生者”,最重要的還是“身邊人”(父母、親人、朋友等)。而對於陌生人投來的溫暖,即便當時會“熱淚盈眶”,“觸發感動”。但是,“心底的灰暗”終將難以被徹底照亮。

於是,大凡決定“輕生的人”,對於陌生人的勸阻幾乎是不聽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速“輕生者”自殺的節奏。而這也再次實證,為何“近在咫尺”的“溫暖”沒有融化冰冷的絕望,21歲的女子還是離開這個世界。

於此,我們有必要對“不顧勸阻女子跳崖事件”中的“輕生者”,親歷輕生過程的陌生好心人,社交媒體上的爭論者,進行一下對應的情緒解析,以此釐清一個“自殺事件”的內核,讓“輕生者”的“身邊人”知道,他(她)們才是真正的輕生“驅動力量”和“挽回力量”。

其一:輕生者的悲劇是自己的,也是他(她)人的。

無論“輕生者”怎樣講述自己的“赴死決心”,都難以掩蓋悲劇的事實。“死亡”不管在何時何地,都是一種令人悲傷的事情。“輕生者”以為可以逃離此生,迎來新生;他(她)者卻觸景生悲,瞬間失落。

“死亡”好不好,就目前人類的尺度來看,顯然是“壞事情”。畢竟,死亡是未知,活著是可能。當然,有的人生來注重精神之渴望,有的人生來就喜歡生理之狂歡。其中“好與不好”,只要自己喜歡都容許存在。所以,談死亡的價值,更在乎“超我”。

於此,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放棄自己。我們所處的世界,有美好的秩序,有不堪的秩序,盡力去追逐美好是每一個人的嚮往,但是墮入不堪也不要太過悲傷。生命終究是一場旅行,有好的遭遇,就有不好的遭遇,但提前結束旅行就代表此生“不再有可能”。

其二:親歷輕生過程的陌生好心人,願你們的溫暖加倍給“身邊人”可好。

每一次看到陌生的好心人勸阻“輕生者”,總會感到一絲溫暖。可轉念一想,這般“苦口婆心”的溫暖要是用在“身邊人”(父母、親人、朋友等)的勸阻上,可能悲劇就會少很多。有太多的“輕生者”,往往都是因為對周遭的絕望,而非對陌生世界的絕望。

從這個層面上看“陌生的好心人”,似乎會催發出某種尷尬。人們一邊有向外部世界示好的慾望,一邊卻又對周遭世界充滿惡意,雖然很多時候這兩種力量不一定發生在同一個體身上,但是也成為一種黑暗的“悖論”。

所以,我一直覺得,想要對世界充滿善意,請從“身邊人”(父母、親人、朋友等)開始。而對於給陌生人施予的溫暖,即便會有作用,但也會顯得羸弱或失效。事實上,只要對身邊人溫暖,對陌生人尊重,悲劇自然就會少很多。

其三:社交媒體裡的“悲嘆和冷漠”,是一把尖刀。

就“輕生者”的討論,相信再過一百年,依舊是生活的“未解之謎”和“悲嘆話題”。主流的探討趨向,不外乎兩種。人情味一點的就是“悲嘆”,認為輕生者可惜可嘆;殘酷一點的就是“冷漠”,覺得輕生者不夠堅強勇敢。

可無論哪一種探討,最終留給生者的卻是一把“尖刀”。人們越是悲嘆“輕生”,就讓“輕生行為”顯得氣氛很足;人們越是冷漠直戳,就會讓“輕生行為”更為篤定和決然。無論怎樣,把探討“輕生者”的力量,用在可觸及的生活裡,或許才更有價值。

生活美好嗎?生活殘酷嗎?這一向是初入社會者喜歡追問的話題。可事實上,無論多麼希望他(她)們“保持赤心”,依舊難以改變生活的不確切。所以,與其探討這些極端的情懷和現實,不如認清生活的本來面目。

其四:“身邊人”如果都不給溫暖,“陌生人”的溫暖肯定會失效或減效。

我們回到“不顧勸阻女子跳崖事件”上,談一下“身邊人”(父母、親人、朋友等)的問題。就“輕生事件”而言,“身邊人”往往好像遠離事件。可事實上,輕生者之所以“自殺”,是因為感到痛苦和絕望。

而痛苦和絕望的感受,卻主要來自於“身邊人”(父母、親人、朋友等)的對待。所以,如果“身邊人”(父母、親人、朋友等)都不給溫暖,“陌生人”的溫暖肯定會失效或減效。於此,作為“身邊人”,無論何時都要對“身邊人”好一些。而非用廉價的,打折的“溫暖”去施救一個難以復還的陌生人。卻反過來對自己的“身邊人”各種苛責、謾罵和算計。

當然,我們不是說,要對陌生人不管不顧,而是要把更多溫暖給“身邊人”(父母、親人、朋友等)。人間“值不值得”本來無需追問。但是,“身邊人”值不值得卻需要每個人去面對,去看待,去溫暖。


姬鵬


這個問題是我提的。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和大家探討下。因為記得上個月才有一個男子在華山長空棧道跳下懸崖,短短几天竟然發生了第二起跳崖事件。再加上最近接二連三的一些案件,讓我覺得很壓抑。

從通報上看,跳崖的女子才21歲,在現場群眾的“不要跳,快回來”的勸導聲中縱身跳下,她的揹包還放在一邊。不知道現場遊客親眼目睹這一幕受到多大的心理衝擊。這姑娘的縱身一躍,讓我隔著屏幕都覺得很難受😭。

我們不知道她遇到了什麼,也無法知道這決絕一跳背後的心酸。不管怎樣,她聽從自己的內心,祝她走好。有的時候,生命之輕,輕的就像一片樹葉悄然飄落。有的時候,生命之重,重得讓人無法呼吸。

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記得上個月男子在華山跳崖時,答友的評論中起碼有八成以上覺得人生艱難,甚至有三四成的答友曾經有做傻事的念頭。可最後大家都說想到父母想到子女,想到責任,還是負重前行。我們負重前行,才有我們愛的人的歲月靜好。

中年人說人到中年不如狗,也許秦皇島老兩口的辱罵成了壓倒超市攤販的最後一根稻草,寶馬龍哥的砍刀激起了下班的電動車主的求生慾望。社會眾人,各形各色,我們唯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愛惜生命。

回到題目上,現場遊客應該萬分惋惜,希望能拉住這女子吧!


律師獨角獸




花季女子峨眉山跳崖的視頻,令人觸目驚心,唏噓感嘆!

是什麼原因讓這名21歲湖南女孩,毫無留戀地捨棄慈母、愛弟及人生前程,在圍觀遊客的一片勸阻挽救聲中,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萬丈懸崖呢?!

隨著跳崖花樣年華女孩遺書內容的曝光,由此揭開了這個並不輕鬆、甚至有幾許沉重的“抑鬱症”的話題。



醫學研究表明,誘發女孩跳崖自盡的“抑鬱症”乃是一種心理疾病。它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總患病率為4.40%,相對而言,多愁善感女性往往高於男性。

抑鬱症的主要表現有心境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認知功能損害,甚者悲觀厭世。抑鬱症會在某種程度度上影響工作、學習、生活和社交,患者對生活失去興趣,沒有意義感,嚴重的還會出現自殺傾向,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

抑鬱症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而隨著社會學習/工作/生存/就業/買房/婚姻等競爭壓力的增大,抑鬱症正越來越走近年輕人群。



據媒體報導,國內大學生群體已成為抑鬱症高發人群,約佔學校心理諮詢中心訪問人數的兩成。

譬如,京城一所重點大學有40人被確診為抑鬱症。當地一著名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人透露,5年前,他們的10個諮詢對象裡平均一兩個人有抑鬱症,現在已上升到3-4人。

抑鬱症問題的發生,有個人生理因素,有社會心理因素,也有壓力疏導不及時等問題,讓全社會都來關心、關注推動消除解決抑鬱症問題,讓21歲花樣年華女孩的悲劇不再重演!


霍小姐的八卦爐


在全世界每年自殺的人數,真是居高不下,自殺的人群,不是被情所困,受不了病魔的折磨,就是被生活所逼,或者是私家公司破產倒閉,以及厭世情緒等等,對生命產生絕望,而選擇結束生命的方法也有不同。真不知道這些事自殺的人是怎麼想的,太自私了,他們雖然解脫了,但是卻把悲痛留給了家人。

公園是供遊客遊覽的地方,進公園的遊客腦門上也沒有刻著我要自殺的字樣,選擇在公園自殺的人是經過周密考慮的,保安措施再好,也會防不勝防。首先我給出的回答是,責任不在公園,而在於死者本人。

只要公園的內保部門在登山的危險處,有明顯的提示警告牌,而且公園的內保人員也在各個危險處不間斷的巡邏,就盡到了公園保安的職責。

自殺的女子在瑞吉山石處,不聽遊客的勸告,執意束自己的生命,只要沒有第二方外力推動,她跳崖自殺,是誰也攔不住的行為,就算當時有人珍惜生命,伸手去救她,很可能就會發生救人不成,反把救人者一塊帶下了懸崖。當時派出所也及時派出了民警,以及120救護人員進行搜救。政府部門也盡到了職責,沒有了生命體徵,只能由她自己負責。

就算死者家屬要找公園的麻煩,想訛詐公園,也沒有站得住的理由。


老蔣閒言


真不知道應該怎樣來回答這個問題?二十一歲的妙齡少女,竟然無視眾人的勸阻,毅然決然跳下懸崖,結束了寶貴的花樣年華,令人唏噓不已,感慨萬千!

誰都沒有理由去責怪這名少女?她輕生的目的或許只是尋求解脫!誰也不知道她經歷了什麼?她決定逃避也許是唯一的選擇!人生苦短,生存的空間總是那麼狹小,希望與絕望相互依偎?無需多少理由,最好的解釋也無濟於事。生命就是這樣,就是如此簡單明瞭,僅僅存在於一念之差,生與死的距離近在咫尺?

生命難道真的不值得珍惜?生命的盡頭還會有什麼東西值得留戀,值得信賴和尋覓?人生不如意事常出現,儘管生命的消失微不足道,可生命的意義又怎能輕易放棄?

人呵,活在這個世界上屬於自己的東西並不多,絕大多數都是為了奉獻和付出?少奢侈,多勤勉,知足常樂!才是人生最真最美的境界!


手機用戶22954642155


我們經常說要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可是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總有人受不了生活的責難,選擇了輕生來逃避。

華山長空棧道男子跳崖事件過去還沒有多久,昨天,又有一位年輕女子在峨眉山金頂“瑞吉山石”處選擇了跳崖自殺。

和那位跳崖的男子一樣,她走的很決絕,在人們的呼喊和勸說聲下,女孩伸展雙臂往後一退,縱身墜下山崖。



不知道經歷了怎樣的絕望才能讓人放棄生命,或許,對於她來說也是一種解脫吧。

現在,女孩的遺體已經被找到,她姓李,今年才21歲,系湖南省寧遠縣人。



我們不知道她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選擇了這個地點來擺脫這個世界。從她的短髮和衣著可以猜測,要麼是生重病了治療無望,要麼就是失戀了心若死灰,這兩者的概率比較大。

當她伸展手臂做出準備輕生的姿勢時,我們隔著屏幕內心都感到一絲壓抑,不知道在現場看到這一幕的遊客會不會留下心理陰影。

絕望的情緒是會傳染的,無論是之前華山長空棧道男子跳崖事件,還是這次事件,網友的留言裡除了勸慰和祈禱,更多的則是一種對自殺者的同理心,甚至表達了更多的悲觀和厭世情緒。





誠然,生活不易,每個人的遭遇也不相同,每個人的承受能力也不相同,我們不能苛責死者為什麼放棄生命,因為我們不能做到“感同身受”。

但是,死者已矣,生活仍要繼續,希望活著的人努力地活著,我們的生命不只屬於自己,還有我們的父母親人,還有那些關心我們的朋友們。

縱身一躍解千愁,那是一種自私的做法。我們本來就是向死而生的,如何體味這個過程,如何擔起肩上的責任,如何面對生活的責難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生活不易,請足夠相信!


夜雨如書


唉,一個人絕望了,想死了,靠勸是不起作用的。如果她不是對家庭失望、對愛情失望,以及自己的精神已完全崩潰,她是根本沒有信心再活下去的。一個人沒有了盼頭,連自己的救命稻草都被他人推毀了。那麼死亡對她來說是一種解脫,根本感受不到什麼恐怖。其實,想挽救她也不是沒有什麼可能,想找到她的靈魂的支撐點,也就是她喜歡的人,與她有共同語言的人。曾經自己有過輕生的念頭,那就是慈愛的母親傷了我,導致自己寫了一封快件遺書寄至家中。信中自己也提及到一個人,那就新疆的一個女孩,也就是筆友。當時,大人們根本不懂,也不知當事人的心思,還以為是玩笑。若不重視,難免會讓悲劇。好在自己能自救,讓文學拯救了自己,及時用文字化解心中的傷害,慢慢地堅強,愉快地活下來。因此,對於一個絕望的人,沒有一點自我化解傷害的能力,死,便成了她的最後的人生目標,雖然怯懦,但她無悔,這就是做人的一大痛苦。


楊波


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過一次了。

上個問題是問女孩跳崖後,景區有沒有責任。

現在題主又問怎麼看。。。。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說的是,一個患有憂鬱症的女孩,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才走到最後選擇跳崖,並且還留下了遺書?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社會和廣大人民群眾又起到了什麼作用給了她什麼幫助?

我們不要每次都是等到事情出了以後,才來猜測或者推斷事情的原由,才來譴責這個指責那個。這個事件本身來講不是什麼好的事情。

我們是不是更多花點心思去思考如何幫助那些憂鬱症的患者會更合適?


奔忙的男人


一男子從華山棧道跳崖身亡後,9月4日樂山一女子在峨眉山金頂跳崖自殺,兩個自殺事件中的地點都選擇在了景區的險要位置,依據我們分析這種在景區險要位置自殺會產生一種

自殺的“明星效應,這與媒體有著直接的聯繫,在媒體的多輪報道下“自殺明星”與“自殺勝地”對公眾產生了雙重的誘導作用。

這讓我們想到了“維特效應”,德國著名作品《少年推特之煩惱》中的維特最後因感情問題而開槍自盡,本書在德國大賣,也誘導了一大批青少年效仿,形成了青少年自殺風潮。

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歌星岡田有希子跳樓自殺,也引起了青少年的自殺風潮。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電影、電視、報刊,特別是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出現直接導致自殺或者企圖自殺的人增多。

一男一女的自殺,看起來是那麼的從容不迫,好像幹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但是仔細想想這種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也是一種迴歸自然,將靈山聖水作為自己生命的歸宿,這也充分說明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即“天人合一”的思想。

願他們一路好走!


歷史集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