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軍有70萬,裝備又十分精良,爲何無法抵擋蘇聯軍隊的進攻?

矯瑞


蘇軍出擊東北時,關東軍精銳部隊早就已經被一批批抽到太平洋戰場上做了美軍的炮灰了,此時的關東軍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殘和新招募的生瓜蛋子,沒有什麼戰鬥力。


日俄戰爭後,為了保障南滿鐵路這一侵略成果,日本在沿線“關東洲”地區設置了許多駐防巡邏部隊。此後,隨著侵略野心的擴大,日本國內出現了向滿洲分批次大規模移民的輿論,以求達到日本人在東北的人口比例優勢,並進而像吞併朝鮮半島那樣侵佔東北。於是“滿蒙開拓團”移民計劃被緊鑼密鼓地展開實施,配套的軍事力量——關東軍也相應地不斷擴大。九一八事變後,關東軍出兵驅逐了張學良的東北軍,扶植溥儀偽滿洲國政權,從此日本直接控制了東北地區。

此時的關東軍,的確是日本陸軍裡最有戰鬥力、裝備最精良的部隊。畢竟日本在東北花了大本錢,配合上軍隊的嚴苛訓練和相應的軍事堡壘設施,要攻佔它們還是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但和機械化程度很高的蘇軍、德軍、美軍相比,日本陸軍裝備的三八大蓋、薄皮坦克、歪把子機槍、馬拉板車實在是不怎麼樣,耀武揚威的皇軍也只是一支二流部隊,諾門坎戰役時就暴露出日軍裝備的短板,需要士兵綁著炸藥爬到蘇軍坦克下同歸於盡。可就是在這樣勝算對半開還勉強的情況下,日本還不斷地從關東軍抽調兵力和裝備,到太平洋島嶼上與美軍血拼。

等到蘇軍攻打關東軍的時候,這支部隊裡的很多士兵都是臨時徵召入伍的開拓團民,有的甚至還未成年,匆忙之間也來不及進行系統的軍事訓練,戰鬥力和戰鬥意志十分薄弱。在蘇軍的攻擊下,這些人一觸即潰,偶有依託軍事堡壘頑抗的也被蘇軍在入口灌入汽油點火焚燒,然後用推土機推平活埋。等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五六十萬關東軍齊刷刷地繳械投降,被拉去西伯利亞勞改。


竹山清溪澗


1945年,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時,關東軍戰鬥序列中共有31個師團,除去朝鮮半島的7個師團,駐守東北的關東軍共有24個師團。我先給你捋一捋這24個師團是怎麼來的。

從1944年起,關東軍的大部分常備師團被調往太平洋戰場,到1945年3月,關東軍原有的全部常備師團均被調出,就連為彌補常備師團的空缺而新建的六個師團中也有兩個被調走。具體情況如下圖所示:

也就是說,關東軍目前還剩四個師團,且均系新建。

1945年6月、7月,大本營從關內的中國派遣軍中抽調四個師團前往東北,如下圖所示:

而1945年2月為了彌補調出的空缺,關東軍又在東北新建了八個師團,此外,駐北朝鮮的第79師團於5月30日加入關東軍,而新建的八個師團中有一個被抽調到了南朝鮮。

所以四加四加八加一減一,目前關東軍有16個師團。

到了1945年7月,關東軍再次進行動員。

如圖所示,16再加8,一共24個師團。

現在我們回頭捋一捋,1945年關東軍臨戰的24個師團中有19個是新建的,19箇中有15個是當年新建的,15箇中有8個是開戰前一個月新建的。

而且19個新建的只是東北當地新建的,那從外地調入的部隊是不是就比當地新建的師團更老資格一些呢?不是,當時關東軍最老的部隊是1944年5月在東北新建的第107師團,外地調入的部隊比它還年輕。所以實際上當時關東軍24個師團全部都是一年內新建的。

日本人自己是怎麼評價這些師團的呢?

那關東軍手裡到底有多少本錢呢?

那蘇軍手裡有多少本錢呢?

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清楚了。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解放中國東北還是接受日軍投降?72年前蘇軍進攻關東軍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72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45年8月9日,100多萬蘇軍攻入東北,殺向他們的老對手日本關東軍。那麼,蘇軍究竟是武力消滅了關東軍,幫助中國人奪回東北;還是僅僅是接受關東軍的投降(說通俗就是摘桃子),乘機奪取東北的利益和特權呢?聽薩沙說一說吧。

第一,進攻的蘇軍很強大
進攻的蘇軍包括3個方面軍,包括11個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3個空軍集團軍和一個戰役集群。內有80個師,2個坦克師、2個摩托化師,另配屬40個機械化旅和坦克旅。
總兵力158萬人,26137門火炮和迫擊炮,5556輛坦克和自行火炮,3446架飛機。
這150多萬蘇軍,基本都是參加過蘇德戰爭的強悍部隊。
面對這樣一支部隊,無論是德軍、意軍、英軍、美軍都會為之膽寒。
第二,日本關東軍早就完蛋了
曾幾何時,日本關東軍是絕對的精銳。
關東軍司令曾經囂張的放話:在關東軍面前,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都稱不上精銳。
事實上也是如此。
在抗戰初期部分關東軍參戰的戰役,以及後期諾門罕戰役中,關東軍的戰鬥力都相當強,一對一絕對是強於對手的。
在1941年,關東軍兵力為6個軍16個滿員師團75萬人規模,配屬大量炮兵部隊。
日軍僅有的4個坦克師團中,有2個配屬關東軍。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大量陸軍飛機南下作戰,但關東軍作戰飛機數量,仍然是東南亞戰場一倍。
由此可見關東軍的精銳程度。
隨著戰爭的進行,蘇軍忙於和德軍廝殺,日軍認為蘇軍已經沒有威脅,逐步將主力調往南方戰場。
僅僅1944年,關東軍就抽調出12個精銳師團,臨時編組6個垃圾師團代替。
到了1945年4月納粹德國投降之前,關東軍僅剩3個軍12個師團,完全成為空架子。
據東京審判時關東軍參謀長笠原幸雄的證詞,到1944年底,由於精銳師團調往前線或防衛日本本土而由一些戰鬥力弱、裝備差的後備師團接替。關東軍已沒有1個受過高度訓練的師團,坦克和飛機很少,軍火和燃料儲存也很有限。
1945年4月的關東軍師團,基本都是1944年底到1945年初臨時組建的。12個師團中的2個,是1944年剛剛組建的新部隊,成立不到1年。
另外還有8個師團,竟然是1945年2月剛剛組建的,成立還不到2個月。
日軍自己也承認:“這些新成立部隊,實際上與原有關東軍精銳師團相比,戰力僅為其30%。”
5月德國投降,1個月前蘇聯單方面宣佈廢除同盟條約,日本才知道事情不對,蘇軍可能會進攻了。
只是,此時想要大規模擴充關東軍已經不可能了。
太平洋和東南亞戰場一片混亂,中國關內百萬日軍也僅僅抽掉了3個師團(第39師團、第63師團、第117師團)。
無奈之下,只能蒐羅在東北的日本男性僑民入伍,好不容易徵集了25萬人。
武器彈藥方面,關東軍並沒有什麼剩餘,只能儘量尋找老舊武器,同時將偽滿洲國軍改為警察或者後勤。
這樣,在1945年7月,關東軍又緊急編組了9個師團和10個旅團的部隊,還有從中國關內增調的3個師團。
到1945年8月9日蘇軍進攻時,關東軍有22個師團和12個旅團,總兵力60多萬人。
人數似乎不少,根本就沒有戰鬥力。
所有的部隊中,一半以上都是新兵和三四十歲的中年人,軍官也沒有作戰經驗。
一半以上的部隊是蘇軍進攻前1個月組建的,另外幾乎一半,是蘇軍進攻前半年倉促組建的。
前者在蘇軍進攻時,部分作戰部隊的步槍彈藥等武器尚且沒有下發,只能削竹為長矛代替。
在空軍上,此時關東軍作戰飛機僅剩100多架(1個戰隊、1個攻擊隊又兩個中隊),另外有700多架教練機。
小說《中日大決戰》一書中是這樣說的:關東軍在後期實際上是一群由滿洲地區的日本僑民和公職人員臨時湊合起來的烏合之眾。嚴格他說,這是1支不能作戰的“軍隊”,它的存在和被消滅,事實上與日本無條件投降毫無關係。
第三,日本投降只是時間問題
大家都知道,日本本來也就支撐不下去。
沖繩島在6月丟失以後,日本外來運輸道路徹底切斷,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無法得到,連超級戰列艦大和號都去自殺性攻擊了,戰敗只是時間問題。
雖日本叫囂本土決戰,一億玉碎,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有這種實力。
本土決戰用的75個師團,其中45個師團是在1945年2月以後陸續組建的,很多部隊兵員只有半數。
這些新編部隊中,步槍僅達50%,輕機槍77%,野、山炮25%,反坦克炮26%,甚至軍糧也只有計劃中的50%。
美軍登陸後,用這樣的日軍部隊,在沒有制空權制海權的情況下硬拼,恐怕真的是隻能碎,對美軍能夠不成什麼大的威脅。
即便是最死硬的軍國主義分子,也不奢望能夠徹底打退美軍。只是希望重創美軍後,能夠得到較為體面的投降而已。
8月6日美軍投擲第一顆原子彈,造成17萬傷亡,日本高層就知道大勢已去。但死硬的軍國主義分子,還期望美軍只有一顆原子彈,是嚇唬人而已。
8月9日第二顆原子彈爆炸以後,日本高層已經認為必須投降。
同日,蘇軍才發動對關東軍的進攻。
第四,蘇軍在東北沒有什麼進展
8月9日蘇軍進攻。
8月10日上午7時13分,日本通過瑞典向盟國發出“和平”照會,坦言準備投降,只要求保留天皇。
8月15日日本正式宣佈投降。
也就是說,8月15日戰爭已經結束。
而此時,各路蘇軍並沒有佔領一個東北的大中城市。
15日為止,蘇軍在東北的戰線大致從西到東是,克什克騰旗(赤峰西北約150公里)——突泉——洮南——興安盟——海拉爾——孫吳——寶清——林口——牡丹江,距離東北核心地區還遠著呢。
一部分蘇軍,甚至在黑龍江的中蘇邊境附近。
而日本關東軍的24個師團,只有9個和蘇軍交火過,真正打的比較激烈的師團只有4個。
以上數據說明什麼?
到日本宣佈投降的時候,蘇軍的進展不大,對關東軍並沒有造成任何嚴重的打擊。

薩沙


當時日本裝備十分精良,但是那也是相對而言,日本縱橫整個亞洲,但是和歐洲的德國相差懸殊,而蘇聯呢?蘇聯頂住了德國的進攻,當時德國的攻勢有多猛,那就不必說了,當時德國五六百萬軍隊加上好幾個附屬國家的部隊那可是七八百萬,而且幾乎都是機械化部隊,雖說是因為受天氣影響,使其損失慘重,但是足可見其軍事實力的可怕,能夠在被動的情況下頂住德國機械化部隊,那蘇聯的機械化部隊也很強,當時當時日本鋼鐵,煤炭,石油嚴重缺乏,在中國幾乎都是以步兵,步槍為主,如果大規模的機械化部隊進入中國,那中國的城市估計會很快全部失守,更別談會有重慶等大後方的存在,所以日本號稱精銳的東北軍當然無法抵擋蘇聯進攻。


逝去的塵煙


日本關東軍曾經是日本戰鬥力最強,裝備最精良的部隊,被日本稱為“皇軍之花”。但是最終很快就敗在蘇聯軍隊手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蘇聯軍隊名義上是增援亞洲戰場,但更多是有“復仇”的目的,同時為了重奪東北亞的戰略優勢,所以極為重視。

(日本關東軍,圖片取其意)

1904年,日本與沙俄為了爭奪東北亞的戰略優勢,曾在中國的東三省大打出手,結果沙俄戰敗,兩國簽訂“樸次茅斯條約”,日本替代俄國,獲得在清朝東北地區的特權。而蘇聯在1945年8月出兵中國東三省,就是打著“復仇”的目的。雖然不是說要把中國的東三省變成其殖民地,但是攆走了日本,相當於減少了日本的軍事威脅。所以蘇聯相當重視。

第二,二戰戰場形勢已經發生極大的逆轉,日軍處在窮途末路之際,士氣低落,因此不戰已經輸了三分。

那時候,日軍在太平洋戰場是失利,美國又在日本本土投下兩顆原子彈,極大地震懾了日軍的士氣。同時,中國軍隊也在戰場上吹響了反擊的號角。可以說,日軍那時候本來已經人心惶惶,士氣低落,大家都處在一種沮喪的情緒之中,或許都在考慮自己的未來和命運,怎麼還會有心思打仗呢?

我們都知道,打仗其實並不在拼人數多,歷史上有那麼多以少勝多的戰役,為什麼會以少勝多?就是因為靠智謀和勇氣。比如韓信的“背水一戰”,之所以能打贏,靠的就是勇氣。當關東軍處在士氣低落狀態的時候,就算它曾經強悍無比,被稱為“皇家之花”,其實已經不堪一擊了。

(蘇聯軍隊,圖片取其意)

第三,蘇聯軍隊和關東軍在人數上相比,佔了絕對優勢,戰鬥力也佔了絕對優勢。

關東軍極盛時期,人數多達120萬人。但是,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節節敗退,所以,大批的軍隊和武器裝備被抽調到太平洋戰場上,抽走了多達75萬人。而這75萬人也基本上葬送在太平洋戰場上。剩下了還不到45萬人。接著,日本緊急招人,國內的以及當地的僑民有25萬入伍,人數達到了70萬。但是這25萬人,一來是新兵,二來很多人甚至沒有武器(史料記載有十多萬人沒有武器),這些人如何打仗呢?

反觀蘇聯軍隊,當時出兵中國東三省的有150萬人,人數是關東軍的2倍多(如果只算正規的關東軍,蘇軍人數則是日軍人數的3倍)。而且這些軍隊,還是剛在二戰戰場上,戰勝了強大的德國軍隊的精銳部隊。因此,人數遠遠佔了優勢。

第四,在裝備上,蘇聯軍隊遠遠好於日本關東軍。

關東軍本來是裝備精良的,之所以在那時候不行了,一是因為大批的裝備抽調到太平洋戰場上了,所以裝備不足(就像前面說過的,有十多萬人連槍都沒有)。二是日軍就算有裝備,也缺乏彈藥及能源。

(蘇聯軍隊)


日軍為什麼發動太平洋戰爭?一是因為日軍知道美國要參與進來,他要先下手為強。二是因為日軍石油嚴重不足,能源缺乏,美國同時又進行能源封鎖。但是最後,太平洋戰爭又打敗了,日軍的能源就更不足了。

反過來,蘇聯軍隊在戰勝德國後,其裝備是一流的,能源也是相當充足的。

(參考資料:《日本侵華戰爭》《大連近代史研究》)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有網友問:關東軍有70萬,裝備又十分精良,為何無法抵擋蘇聯軍隊的進攻? 其實截止到8月16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下令投降,蘇軍沒有攻克日軍任何一個堅固設防陣地,也沒有攻克任何一座中等城市。

蘇軍主力還都在黑龍江邊境晃悠,距離日軍主力所在的主陣地,也就是通化,長春等地,還有好幾百公里呢!蘇軍真正快速南下,奪取各個城市,那是在8月16日,日本關東軍宣佈投降以後的事情了。

關東軍投降也不是因為害怕蘇軍,而是日本天皇被美國原子彈炸怕了,下令日本投降。比如在8月11人,蘇軍開始進攻黑龍江邊境城市,牡丹江,一直到8月15日,日本宣佈戰敗,其實,蘇軍還在進攻牡丹江市,沒有啥進展。

就是邊境線上的佳木斯,一直到8月15日,也還在激戰當中。8月14日,西正面的蘇軍分別在烏蘭浩特、突泉、林西各地,在東正面,日軍空中偵察發現,約150輛蘇軍坦克,正向牡丹江市南北兩側地區迂迴。

日軍第101教育飛行團共出動“四式”戰鬥機5架,“二式”雙座戰鬥機7架,“一式”戰鬥機13架,輕轟炸機4架,向白城子以西的蘇軍坦克部隊進行攻擊轟炸,炸燬蘇軍坦克35輛。

在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6日關東軍下令全軍投降以後。蘇軍才在8月17日佔領佳木斯,在8月18日佔領齊齊哈爾,在8月20日以空降兵佔領哈爾濱。


深度軍事


蘇聯進攻關東軍的背景

在當時尤其是陸軍方面,如果國軍的軍事係數為1.0,那麼日本充其量在1.5,蘇聯則完全可以達到2.0。

鋼鐵洪流,不是鬧哈哈!

蘇聯的150萬精銳軍隊對關東軍的殘兵剩勇,那必須毀滅性的打擊,在這場戰役中,蘇聯殲滅關東軍達七十萬,而中國整個抗戰殲滅的日軍也就二百萬左右(這是按照中國的統計,而按照日本的計算,也就七八十萬傷亡)。

這也從另一方面,映射了老蔣為什麼在解放戰爭之初,就在臺灣積極進行準備,對於戰勝日本,老蔣在1937年還很有信心,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對於“蘇聯”老蔣只是做奮力一搏。

另外,蘇聯之所以對日作戰及打擊關東軍遲遲不肯,動手,主要還是因為道遠,從歐洲把部隊以及重武器運到東北,也挺費勁的;另外,日蘇在二戰期間簽訂了日蘇獨立條約,蘇聯出軍雖然違背條約,實際上也在預料之中。

當一切準備就緒,擊潰關東軍,就像玩一樣!

日本關東軍巔峰實力怎樣

日本關東軍是日本陸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國派遣軍是一個級別,被日本成為“皇軍之花”的部隊,最早建制於日俄戰爭後,留守在東北以維護其殖民地而設立的部隊。

此後,關東軍一直在東北積極活動,對中國的許多事件都產生了影響,比如1928年在皇姑屯炸死張作霖,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次年策劃建立偽滿洲國,可以說,關東軍是一支一直在東北為非作歹的部隊。

1939年日軍企圖北上奪取蘇聯在西伯利亞的資源,結果關東軍與蘇聯發生正面對決,關東軍被斃傷一萬八千人,日本內閣為此請辭。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使得日本認為有機會從東部進攻蘇聯,因此迅速擴張關東軍,總兵力達到了70萬人,實力也達到了巔峰。

蘇聯攻擊關東軍時,皇軍之花已經是明日黃花

斯大林為了避免蘇聯陷入兩面作戰的境地,1941年4月13日和日本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實際上是蘇聯以承認日本在華權益,犧牲中國為代價取得了“和平“,蘇聯承認蒙古與”滿洲國“領土完整、不可侵犯。

1941年實際是日本對外戰爭的一個轉折點,在和蘇聯媾和之後,日本把目光放到了剛剛對日本禁運戰略物資的美國,這樣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發起太平洋戰爭,除了日本海軍參戰之外,日本也將大量在華的部隊調往太平洋戰場,其中關東軍由於北面沒有蘇聯的威脅,更是被大量抽調。

1943年為了挽回在太平洋戰場的頹勢,決定抽調關東軍增援太平洋戰場,但是關東軍在太平洋戰場的表現並不怎樣,基本都成了美國的炮灰,隨著戰爭的持續,關東軍更是不斷被抽調。

這樣關東軍實際上已經是外強中乾了,在1944年日本敗退已定之時,卻企圖即使戰敗也要保住侵略得到的土地,最少東北和韓國不能丟,為此,日本大肆增加關東軍數量,決定跟有可能發生的日蘇戰爭做準備。

但是,此時招募和組建的關東軍,基本都是未經訓練的人,根本無法承擔現代戰爭的需要。

然而,戰爭的結束是以日本人無法想象的,在美國在日本本土扔下原子彈後,蘇聯緊接著以150萬紅軍對關東軍發起攻擊,戰爭一開始關東軍多年以來構築的防線就被蘇聯撕開,畢竟鋼鐵洪流不是鬧哈哈!

緊接著關東軍企圖在東北境內和蘇聯進行一次決戰,結果關東軍不但沒能迎來決戰,反而形成了潰逃,蘇聯紅軍很順利擊敗關東軍。

在該次戰役中,蘇聯斃傷日軍八萬三千多人,俘虜五十萬四千多人,而蘇聯僅僅傷亡三萬兩千餘人。


史論縱橫


日本是一個狹小的島國,以他們國家本土的資源,他們根本無法支撐太過龐大的戰爭,他們是在侵吞了東北之後才擁有的底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

不過隨著侵華戰爭的持久不下、東南亞戰場的焦灼、太平洋戰場的轟轟烈烈爆發,以及再加上美國的資源封鎖,日本人的資源是越用越少、武器彈藥是越來越稀缺,日本軍隊的戰鬥力,也越來越弱。



越戰越強的蘇聯以及越戰越弱的日本

而蘇聯和日本不一樣,他們的國土遼闊到無邊無際,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他們在德國入侵前就已經從落後的農業國搖身一變變成了先進的工業強國,在當時生產出來大量的飛機、坦克、火炮,訓練出了許多悍不畏死的士兵。

在希特勒橫掃歐洲的時候,斯大林甚至制定出了等希特勒在歐洲陷入戰爭泥潭,自己就出兵消滅希特勒的“大雷雨計劃”,如果不是希特勒在斯大林沒想到的情況下進攻了蘇聯,那在蘇聯的準備下,他們絕對不會在早期敗得那麼慘。



不過在蘇聯有了準備之後,他們龐大的戰爭機器就開始發動了起來,他們擁有著足夠先進的工業系統,有著接近用之不盡的龐大資源,還有著可以讓士兵變得不怕死的信仰。

所以他們並沒有在激烈的戰爭中越打越弱,隨著戰爭的推展,蘇聯的戰爭實力大幅度上升了起來,這種情況遠不是資源缺少、國土狹小的日本可以相比的。

因此在二戰準備結束的時候,出現在日本人面前的是實力處在巔峰的蘇聯軍隊,他們的人數有150萬人,有著大量的飛機、坦克、大炮以及各種槍支彈藥。

而日本關東軍只有70萬人,他們本身也並不是所謂的精銳,當時留在東北的關東軍大多數是訓練不齊全的軍隊,關東軍的精銳在蘇聯人到來之前就因為戰爭的需要分別調去了東南亞戰場以及日本本土防範美軍的到來,留下的大多數是從武裝開墾團抽調而來的老弱病殘組建成的軍隊。

日本甲種軍團的戰力以及和蘇聯人對戰的關東軍

日本的一支師團人數大概相當於我國的一支軍,而他們的師團也分四個等級,這四個等級分別是甲乙丙丁。

其中戰鬥力最強大的是日本的甲種軍團,他們經受了最高壓的訓練、接受了最深入的武士道洗禮、裝備了最精良的武器。

在蘇聯人打服日本人的諾門坎戰役中,和蘇聯人7萬軍隊對戰的就是一支日本2萬多人的甲種師團,那場戰役蘇聯人憑藉著人數的優勢以及遠遠超過日本的炮火擊垮了日本軍隊。

雖然這場戰役蘇聯人是獲得大勝的,但是他們在日本甲種師團的反擊下,卻死亡了9000多人,而日本人僅死亡了8000多人,在如此壓倒性的炮火下還能取得這樣的敵我傷亡率,可以想見日本甲種師團的精銳程度。

而在蘇聯人150萬大軍包圍關東軍的時候,當時留在東北的關東軍有24個師團以及九個混成旅團差不多70萬人。

在這24個師團中,沒有一支是原本甲乙丙丁內的常備師團,大多數是剛組建不久的新兵,其中絕大多數是在戰爭爆發前一年以及本年組建訓練的,據戰後日軍首領的判斷,在這24個師團中受到過高強度訓練的軍隊根本就沒有。

對戰時關東軍諸多不如蘇聯軍隊的缺點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兩個很大的缺點,第一個就是最為關鍵的武器不足。

第二個就是他們沒接受過完整的武士道訓練,武士道精神是日本軍隊的核心,是能讓日本軍隊變得不畏懼死亡的神奇法寶,如果接受過完整的武士道訓練,日本軍隊在上層沒有指示的情況下,是根本不可能會出現投降情況的。

就比如沖繩島戰役,日本10萬軍隊幾近死絕了,都沒有人向美軍投降,由此可見他們受到武士道精神的影響之深。

因此我們可以對當時的關東軍做出最關鍵的三個評價:

一,大多數是新兵,而且還是老弱病殘,訓練還嚴重不足。
二,日本方面資源有限,在戰爭的持久下,武器嚴重不足。
三,沒受到過完整的武士道訓練,非常容易出現投降的狀況,不能在戰場上赴死、不能戰鬥到最後一刻。

被蘇聯人俘虜後,悲催萬分的日本關東軍

而蘇聯軍隊則有著碾壓關東軍的武器、有兩倍於關東軍的兵力、有著不輸於日本武士道的信仰,所以在戰鬥爆發後,如同發狂一樣不畏懼死亡的蘇聯軍隊就憑藉著人數、武器的優勢擊斃了關東軍8萬多人,在感受到蘇聯軍隊的強大後,剩餘將近60萬的關東軍就選擇向蘇聯軍隊投降了。

蘇聯人沒有美國人那麼仁慈,他們在俘虜了這將近60萬的關東軍後,他們把這些關東軍拉到了西伯利亞去挖礦、開拓農場去了,並在東北大肆搶劫了一番,搬走了日本很多的工業機器。



原本他們還打算和美國人一同夾擊日本,用轟炸機攜帶超級炸彈投入日本富士山,想通過連鎖反應炸沉日本實行他們“富士山計劃”的,不過在日本向美國投降後,他們只能打消了這個想法。

蘇聯人在把日本幾十萬關東軍當牛做馬驅策數年,累死、餓死、凍死快一半的日本人後,他們才把剩餘的俘虜放回了日本,與美國大力幫助日本、使日本經濟重新出現騰飛有著非常強烈的對比。


所以說這就是關東軍無法抵抗蘇聯軍隊進攻的原因,當時的關東軍武器既不精良、戰鬥力也不強大,當時他們和蘇聯的區別就如同一個骨瘦如柴的病人與拿著一個大鐵錘的巨石強森一樣,在被打斷幾根肋骨後,只能馬上跪在地上討饒了。


孤客生


其實關於日本關東軍如何強大的描述僅僅限於國內部分媒體,事實上並沒有這麼強大。當時的前蘇聯媒體報道時也指出日本關東軍並沒有那麼強大。也就是說蘇聯全面打擊關東軍時,當時日軍的作戰能力絕沒有部分媒體上聲稱的那麼強大。當時德國已經投降,就剩下日本苦苦支撐,可以說日本關東軍的實力已經急劇下降了。

在美國進行東京大轟炸,並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的情況下,日本投降已經成為早晚的事情。根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日本經濟已經崩潰,軍工生產難以為繼。所以當時日本雖然有70萬關東軍,但是其裝備已經出現嚴重短缺,不少士兵連基本的槍支都沒有,更不要說大炮、坦克等重型裝備。有史料披露,蘇聯大軍進攻時,日本關東軍不少士兵使用竹子削尖了當武器,這說明了當時日本的困境。

另外由於大勢已去,日本關東軍士氣非常低下,多數士兵已經沒有的抵抗意志,這也是關東軍大規模投降的基本原因。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關東軍士兵多數是年輕的孩子和年齡較大的老人,青壯年士兵十分的短缺。可以說當時日本氣數已盡,沒有了反彈的可能。大規模決戰靠硬實力,小型戰鬥靠戰術,這個是基本規律。日本大規模投降就是日本關東軍真實實力的體現。


深度軍備


關東軍曾經是舊日本陸軍最強大的戰略集團軍,號稱皇軍之花。戰力最強的時候是1943年初,下轄:第1師團、第8師團、第9師團、第10師團、第11師團、第12師團、第14師團、第23師團、第24師團、第25師團、第28師團、第29師團、第57師團、第71師團。其中番號二十以內的都是甲種主力師團戰鬥力十分強悍。

後來隨著太平洋戰爭愈演愈烈,關東軍精銳部隊不斷調往太平洋戰場,不少精銳都被殲滅在了浩瀚太平洋的孤島上。到了1945年蘇軍發起進攻時,雖然關東軍仍有70萬之眾,但是戰鬥力不高,裝備也談不上精良。從下轄師團番號也可以看出,這是關東軍的的二十二個師團是第39師團、第63師團、第79師團、107師團、108師團、112師團、117師團、第119師團、122師團、123師團、124師團、125師團、126師團、127師團、128師團、134師團、35師團、136師團、138師團、139師團、148師團、149師團。主要以百字頭師團為主,基本就是算警戒部隊,平時也就是防範下游擊隊,戰鬥力已經從皇軍之花變成了皇軍之渣。

反觀蘇軍,在結束對德戰爭後蘇軍的士氣無比高漲。跟世界最強陸軍德軍的較量鍛鍊了出了蘇聯軍隊強大的戰役執行能力與高級指戰員的戰略指揮能力。而組織對日作戰的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在蘇軍中的能力和威望僅次於朱可夫,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軍事指揮官之一。150萬經歷蘇德戰爭的蘇聯軍隊也是強橫無匹。

雙方在實力上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

另外當年為了跟英美作戰日本跟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在蘇聯與德國你死我活的時候日本仍信守互不侵犯條約關東軍沒有進攻蘇聯的遠東軍區。所以日本從高層對蘇聯的進攻完全沒有思想準備,甚至在日本決定本土決戰的時候還制定了把天皇和重要的機關從東京撤到東北的打算。就在蘇聯宣戰當天,日本的外交使團還在莫斯科做著續約的努力。

在得知蘇聯宣戰後日本上下驚怒交加,痛罵蘇聯背信棄義。而蘇軍8月9日開始對於關東軍的打擊也成為壓彎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關東軍主力停止了抵抗就地投降,此次戰役日本關東軍被擊斃八萬三千人,被俘五十九萬四千餘人。

攻其不備也算關東軍這麼快就崩潰的一個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