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殺兄娶嫂,卻爲什麼不敢殺了父親李淵?

砸水缸的司馬光


李世民怎麼可能會殺了自己的父親,在中國古代“弒父”是十惡不赦的重罪,做了這種事情的人,罪大惡極、人神共棄,要是李世民敢這麼做,那麼他立刻就會眾叛親離、離死也就不遠了。

中華民族是一個講究禮制傳承的民族,而禮儀傳承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尊上、尊長。

古代的中國,是一個儒家禮制興盛的朝代,而儒家則講究的是“長幼有序”、“傳承有序”。任何人都不可以任意的打破規則,否則一旦肆意妄為,就等於是打破遊戲規則,那麼等待自己的將必然是反叛和謀逆。

而李世民所處的關隴貴族集團,雖然是一隻以鮮卑人為主的軍事集團,但是在長期與漢族人接觸的過程中,已經逐漸漢化,接受了漢族人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倫理。即使李世民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發動玄武門之變,但是也不可能肆意妄為,去殺自己的父親。

李世民是通過政變繼位,需要父親為自己正名,如果輕易弒父,那麼就會向世人表明自己是一個篡位者,這是李世民不能做也不敢做的事情。

中國的封建王朝都講究儒家禮制,但是有野心的人來說,有時候打破常規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具體到李世民的身上,就是李世民可以通過政變手段除掉自己兄長,但是李世民並不能因此就合法的繼承皇位,只要李世民想要合法繼承皇位,就必須要得到自己父親的認可,自然就不能弒殺自己的父親了

當然了,其實李世民也可以弒父自立,但這畢竟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因為這麼做會讓其失去合法繼承皇位的可能,那就是篡位者。在中國古代篡位者是所有當權者痛恨的對象,到時候,不僅忠於李淵的勢力會背叛李世民,連自己的手下估計都會眾叛親離,李世民是不敢賭這個結局的。

好在李淵最後也相通了,李建成是自己的兒子,李世民也是自己的兒子,雖然殺來殺去自己心裡難受,但是這也是沒辦法的。

好在繼承皇位的還是自己的兒子,不傳位給李世民還能給誰呢?想一想還是算了吧。


落下m


李世民沒有必要殺父親。如果明目張膽的殺了還是皇帝的親爹,就是不忠不孝、有悖人倫的畜生。比被大唐狠狠批判的“昏君”隋煬帝還不如。

李世民在李淵建立大唐的過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李建成也並平庸之輩。所以才有二虎相爭,李建成因為是老大,被立為太子。李世民封秦王、尚書令、天策上將,沒辦法再封了。兄弟兩個,各自有自己隊伍,明爭暗鬥,水火不容。

對於兄弟的矛盾,李淵想了一個辦法。

資治通鑑載「(李淵)因謂世民曰:“首建大謀,削平海內,皆汝之功。吾欲立汝為嗣,汝固辭;且建成年長,為嗣日久,吾不忍奪也。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遣汝還行臺,居洛陽,自陝以東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漢梁孝王故事。」

但梁孝王仍是臣,李世民從心裡是不會接受的。這段話的真實性也值得推敲。

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等李建成繼位,他就被收拾了,也可能都等不到那時候。

事變中,李世民殺了大哥、四弟齊王李元吉,殺了他們所有的兒子,夠狠的,但女眷沒殺。而且這兄弟三人是同父同母的。

資治通鑑載「建成子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義,元吉子梁郡王承業、漁陽王承鸞、普安王承獎、江夏王承裕、義陽王承度,皆坐誅,仍絕屬籍。」

事變之後,李世民派尉遲恭向李淵彙報,大哥四弟謀反,被處決了。老爹也不傻,早已心知肚明。都是兒子,死了兩個,再和這個過不去,自己也危險了。於是順水推舟,表示,我早就看他們有問題……

「癸亥,立世民為皇太子。又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很快李淵當皇帝也懶了,禪位。

上述故事中,因為大家都明白,在皇權的天平上,父子兄弟妻兒都是沒有足夠分量的。


幾葦渡


李世民這種人,可以說是敢遇佛殺佛,遇神殺神的。那時候對於李世民來說,至高無上的榮耀就是當皇帝,誰若是敢阻擋他晉升的道路,他就會毫不留情地拿誰開刀。正如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以及弟弟李元吉的宿命。

那麼為什麼李世民不殺老爹李淵呢?

因為李世民犯不著這麼做,當時在李淵這個皇帝的眼中,能繼承皇位的人選只有兩個,一個就是太子李建成,李建成畢竟是長子,按照古代皇位的傳承製度,也只有李建成來繼承才是合法的。還有另外一個,就是李世民,李世民因為在幫助老爹打天下的時候,立下的戰功最大,所以,按功勞來推舉皇帝繼承人選的話,非李世民不可。

但是,李世民最終落選了,這要怪就怪他出生晚了,是個千年老二。

可是,李世民不相信命運,他要為自己的前途搏一把,哪怕是九死無生,他也認了。結果,他還真的把太子李建成給殺死了。

這時候李淵面對的結果就是,只能選李世民來當皇帝了。

雖然他殺了親兄弟,確實很毒辣,但是李淵也沒有辦法。皇位不傳給這個人,又要傳給誰呢?再說了誰敢給李世民這樣的人爭奪皇位呢?

在李建成被殺死之後,李淵就立刻把李世民給立為了太子,這也就是告訴他,以後你就是大唐的繼承人了。

李世民繼承皇帝位置確定了,這時候他一點威脅都沒有了。他父親李淵更是對他連一點威脅都沒有,因為他的父親終究有一天會老去,等到老爹不行的時候,他就是大唐皇帝的合法繼承人。

再說了古代是以孝道治天下的,若是他敢把自己的老爸李淵給殺了,那他豈不就成了地地道道的禽獸了,他還怎麼領導文武百官治理天下。

殺兄弟可以原諒,畢竟那是在為自己爭取利益,但是,殺老爹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殺君弒父,這在古代是最大逆不道的事情,這種事李世民這個飽讀詩書之士怎麼可能做呢?

可以說在李世民殺死哥哥李建成之後,他在皇宮中就成了所向匹敵的人了,連他的父親李淵都要讓他三分。

這不是也沒過多久,李世民又逼迫自己的父親下野了,因為他實在等不及了,他要早點當皇帝。

這時候李淵年齡也大了,下臺多享受享受生活,對他來說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李淵下臺,就開啟了李世民的時代,也是李世民為大唐的建設開了一個好的頭,才有了後來的貞觀之治的。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就是李世民不殺老爹李淵的原因。留著他的好處,實在不殺了他要好的多的多。


史學達人


自李淵高舉反隋大旗,招攬天下英雄豪傑共謀大事起,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就奉命招兵買馬,隨父親征戰四方。

唐朝建立之初,李建成被封為太子,輔助李淵處理朝中之事。而秦王李世民因為戰功赫赫,朝廷已經沒有能襯得起他的職位,李淵便想出了一個“天策上將”的封號,以彰顯李世民的卓越功績。

然而這天策上將再風光也不是李世民想要的太子之位,於是李世民表面順應父親的旨意,建了一座天策府,專門招攬天下英豪,歸入自己門下效力。隨著天策府的逐漸壯大,朝廷中形成了“太子府”與“天策府”兩股勢力,而且天策府甚至有強過太子府勢力的傾向,一場奪嫡之爭正在悄然醞釀。

李建成和李世民心裡都清楚如果對方獲勝了,自己都沒有活路了,之後這場拉鋸戰愈演愈烈。李淵看著兩虎相爭,權衡之後他站在了太子李建成這邊,著手削弱李世民的勢力。父親的態度成了壓垮李世民的最後一根稻草,為了保全自己以及皇位的誘惑,他決定鋌而走險。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了著名的玄武門事變,親手射殺了長兄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也死在了天策府大將尉遲恭的手裡。李世民成為唐朝的皇太子,隨後逼迫李淵禪位,榮登大寶。

李世民得勢後,屠殺李建成、李元吉後人,將李元吉的妻子楊氏佔為已有,為何不敢殺了李淵?

其實李世民不是不敢殺李淵而是沒必要那麼做,他最大的威脅是太子李建成,經過周密的佈局,嚴謹的實施,天策府勢力在玄武門之變中已經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在射殺李建成、李元吉之後,是尉遲恭穿著盔甲帶著武器,覲見李淵,向他彙報說太子李建成謀反已經伏法被誅。李淵也是見過大場面的人,這陣勢一看就明白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已死,此時與李世民翻臉也於事無補,弄不好還得搭上自己的老命。不管願不願意,李世民都是李淵唯一的繼承人了,自己辛苦半生打下的江山總不能便宜了外人,為此李淵也不能毀了李世民。

李淵活著禪位,李世民也算名正言順的繼位。根本沒有必要殺了李淵,去揹負殺父弒君的罪名,招致千古罵名。


史論縱橫


不敢殺絕對是不可能的,李世民完全可以殺了李淵,並且找出非常正當的理由,最起碼目前來看李世民可是史書中洗的最白的一個皇帝,這一點朱棣可遠遠比不上他。準確的說是李世民沒有必要殺掉李淵,既然殺了自己的父親沒有一丁點的好處,也沒有絲毫的必要,李世民當然不可能那麼幹。

首先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事發突然,這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或許李世民在心中已經計劃了無數個政變的策略,可他也沒想到李淵突然要奪他的權,他在緊急情況下,選擇了第二天就立馬謀反,玄武門事變是李世民的一場豪賭,毫無疑問這次他贏了,在玄武門事變的當天,李世民派人殺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

有人要問了,既然李世民把這件事做的這麼絕,為什麼不乾脆把李淵給殺了呢?殺李淵的理由非常好找,直接昭告天下,太子李建成以及李元吉,兄弟二人謀反篡位,自己拼了性命才將這二人斬殺,可惜的是自己終究沒能保護父親李淵,在他趕到的時候,李淵已經被李建成殺死,這樣一來一切都順理成章了。

其實李世民不這樣做,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李淵很識時務,李淵得知李建成的死因是尉遲恭專門去告訴他的,尉遲恭全副武裝,李淵只要不是個傻子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如果他敢反抗,肯定是死路一條,自古以來帝王家中無親情,他相信李世民敢殺自己,所以他很配合。

所以說李世民沒有必要殺了李淵,這樣一來萬一事情暴露,很多人便有起兵伐他的理由,而他作為新上任的皇帝,他是很在乎史書對自己的評價的,所以他不會殺李淵,可絕對不是不敢。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皇權面前,情義算個粑粑!

為了爭權奪位,殺兄弒父的事,歷史上就從未斷過。但歷史是任由成功者打扮的小姑娘,你看到的,只是他們想讓你看到的。在謀劃政變前,李世民必然是策劃過殺李淵的。

玄武門前,李建成與李元吉被屠戮後,李世民帳前悍將——門神爺尉遲恭,披甲持劍、氣勢洶洶的出現在了李淵面前。

看著尉遲恭帶血的甲衣、冰冷的眼神,政治嗅覺靈敏的李淵,早已看清形勢。

李淵是聰明人,他知道李世民的兇殘。什麼都不說了,誰手裡有刀,誰說了算。

真是虎子無犬父啊,李世民和李淵,這兩位成熟政治家的完美表現,不僅顧全了雙方面子,還穩定了當前局勢。

此時,在李世民心裡,李淵必須活著,還得好好活著,以離退老幹部的身份發揮餘熱,為他合法登基充當臺階。

李淵違心的暗允了李世民三件事:

1、詔告天下,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大逆不道,意圖謀反,已被英明神武的秦王大義滅親、就地正法。

2、責令太子及齊王舊部,全部劃歸秦王麾下,讓大家平靜心情,認清形勢,再接再厲,再創好成績。

3、立李世民為新任太子,全權接手政務。

凡此三條,即宣告“玄武門之變”圓滿成功,李世民將以光輝偉岸的英雄王子形象,成為大唐帝國的第二代核心領導人。從本次事件來看,李世民之所以沒殺李淵,主要還是因為李淵不僅對李世民搞事毫無威脅,他還以最權威發言人的身份,幫李世民掃除了障礙,收拾了殘局,給李世民上位提供了一個合理的過渡。

如果,李世民一天都不想等,就想馬上當皇帝,正好趁著政變,把心一橫,殺了李淵,然後登基的話,那麼,後面這段歷史就真有點不好編了,

難不成說是太子、齊王勾結高祖李淵作亂,被善良機智的秦王一舉殲滅了?

作為一代開國大帝,卻不得不違心的配合著兒子演好這出戏。既不能為無辜死去的兒子正名,也不能保全孫子性命,晚年的李淵,雖然能衣食無憂的活著,內中悽惶,自也是無處說。

李世民潛藏著遊牧民族的血統,那種勇悍,讓他為了達到目的不顧一切。玄武門之變,不僅為他拔下了眼中釘、座上針,還讓他獵獲了垂涎已久的美人,那就是隋煬帝的妹妹,李元吉的妃子,他的弟媳小楊妃。

常言道:最是無情帝王家。李唐王朝皇族鬥爭就從未停息,不知是唐太宗起的示範作用,還是因果報應,李唐魔咒,終其一朝,沒有一位“立長”的太子能順利繼位。

成王敗寇,已成定律。項羽是厲害,但是輸了,厲害又有什麼卵用呢? 笑到最後,才是一個優雅的美男子!就比如李世民,他就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美男子,久久的迴響在歷史的天空。


南宮尋歡


殺兄霸嫂,搶了老爸的江山,奪了兒子的媳婦,李世民的人生波瀾壯闊,狗血沸騰,沒有白活。

玄武門之變,李二橫下一條心,一定要出線,果然就殺了長兄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成功抵壘,錦繡江山唾手可得,於是他真的就唾了唾手,前來到“上所”找他老爸皇上李淵。

從內廷大門到李淵的座椅,只有短短几十步,在李淵的盯視下,李二走的心驚膽戰,每一步都像是一個世紀,爺兒倆各自的盤算,連同即將要組織成的語言,凝滯了宮闈上方的空氣。

李二最後兩步幾乎是連滾帶爬,跌落在李淵的懷抱裡,繼而“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有記載說李淵天賦異稟,生有三乳,也不知道李二吸吮的究竟是那隻乳,但被吸吮者的感覺一定很酸爽,在這酸爽的高潮之中,父子情感得到了最後的昇華。

李淵最後審時度勢,認可了現實,三日後,冊立李二為新太子,沒兩個月後,嘆了口氣,我不玩了,直接禪位。

李世民為何不殺老爸李淵,不敢,不能,也不想。

為何不敢?

論實力,你李二手下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名將如雲,你老爸李淵作為馬上皇帝,也不是吃乾飯的,坐穩龍庭八年,天子龍威正熾,眼神恨不得都能殺人,朝中威望根深蒂固,擁有軍隊最高調動指揮權,玄武門之變中,李二的那點人馬差點連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的人馬都沒掀翻,想要用武力捋老爸李淵的龍鬚,差的火候還大。

何謂不能?

名分,雖說老李家有胡族血統,但即使是胡族,也講究老爸是天,兒子是地,兒子弒父,天理難容。放在漢家倫理道德上,簡直就不稱其為人了,這個道義上的風險是不能的。

因何不想?

一則是父子感情基本盤尚好,李淵也一直感謝李二這些年的努力奉獻,也曾打過立他為太子的主意,也承諾李二等同於並肩王的待遇。

二則棋局形勢已然如此,李淵李世民父子心理都明鏡兒一般,棋手對弈,過程形勢無論怎樣紛蕪變幻,結局無非勝者為王,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出局,唯一的勝利者只能是李世民。

李二邊哭邊想,在想這時哭著吸吮父親乳頭的即便是換成李建成,結果是一樣呢?還是一樣呢?他知道這是李淵所必須面對並承受的結果,李大李二根本就沒有什麼分別。一想到此際,李二禁不住又哀哀慟哭,這次的哭聲是真的,真的為自己差點被老四勒死而後怕。


歷來現實


看了這道題目下很多答案都強調“李世民不需要殺掉他老爹李淵”,而不是“不敢殺”。

實際上,李世民還真不敢殺李淵,原因很簡單:如果殺了李淵,政治影響太壞,甚至會導致政局崩盤。

↑李淵完全想不到自己會以這種方式退出政治舞臺

玩政治這局棋的人,一定要懂得: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每個政治人物的背後,都是有系統,有組織,有力量的團體,而這個政治人物,無非是利益共同體的代言人罷了。李淵的地位相當於什麼?大唐最具有政治權威的代表,其背後的能量和利益團體,力量驚人,就連功高不賞,軍事威望崇高的李世民也必須掂量清楚這裡面的分量。

就拿玄武門之變來說吧,很多人都遺落了一個重要環節,為什麼要搶在玄武門附近動手,除了地利人和因素(比如玄武門執行禁衛總領常何已被李世民收買,玄武門附近可以埋伏),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必須把握住這個“天時”——必須在李建成面見李淵之前,就徹底把李建成消滅掉,然而立即派兵控制住李淵和重要大臣。給李世民一萬個膽子,他也不敢當著李淵的面殺死李建成。

↑李建成也想不到失敗的代價竟然如此慘烈

應該說,當尉遲敬德率兵,穿戴著染血的甲衣出現在李淵面前時,李淵的生命面臨了有生以來最大的威脅,如果李淵不妥協,那麼尉遲敬德肯定也是做好了手刃李淵的準備的,這應該也是李世民最後的底線,既然殺了李建成,就必須掌握最高權力,要不然會被清算。

政治經驗豐富的李淵馬上就明白了當前的局勢,死活已經由不得自己這個帝王說了算的,槍桿子裡出政權,李淵很快就妥協了,而我們要注意到的是,李淵的妥協其實幫了李世民很大的忙,藉著皇帝的詔令,他才能夠迅速穩定局勢和人心。

最緊張的一天過去了,但李世民面對三個重要的問題需要儘快解決:李淵怎麼辦?李建成李元吉家人怎麼辦?以及,東宮太子府力量怎麼擺平?

↑李勣效忠的並不是李世民這個人,而是李世民代表的統治權

既要靠武力,也要靠政治手腕,雙管齊下缺一不可。於是李世民手起刀落,先把李建成李元吉所有兒子殺掉,避免成為將來的政治隱患;同時,利用李淵的手諭,把玄武門事件定性為李建成與齊王作亂,被李世民剿滅。同時宣佈只誅首惡的政治承諾,讓東宮太子府力量失去拼殺的動機,鬥志潰散,迅速投降了(太子都掛了,你還在為他拼命幹啥?沒有任何回報,只有禍事,沒人肯幹這樣傻的事情的)。

所以,李淵不但必須活著,還有很大利用價值呢。

那如果殺了李淵呢?性質就完全變了,要知道,李世民殺掉李建成的藉口就是太子和齊王作亂,尉遲敬德帶著這個理由,以及全副武裝的士兵,逼著李淵進行頒佈下諭旨,讓秦王李世民統領各軍,擁有緊急事態處置權。

↑尉遲敬德要是殺了李淵,會成為替罪羊

但如果尉遲敬德殺死了李淵,那作亂的是誰?謀反的是誰?明顯就是李世民了啊,難不成你說太子齊王勾結李淵作亂?這樣李世民政治上就站不住腳了,失去了上位的合法性基礎,那他就不會再有政治權威去統御全國官僚系統以及軍隊系統了,全國範圍輕則爆發兩派內戰(誰敢保證李勣等軍事大佬不會起兵勤王呢?),重則爆發類似唐朝中後期那樣的各方勢力群毆。

所以,李淵必須活著,還得好好活著,以太上皇的身份發揮餘熱,給李世民統治的合法性提供來源和基礎。

就算李世民能夠擺平殺死李淵帶來的現實後果,但有一個問題他是無法解決的:以後李唐王朝怎麼傳位?你李世民敢殺親爹,那李承乾不敢殺你?事實上,光是玄武門之變手足相殘,就已經在李唐王朝政治繼承的鬥爭中起到了很壞的表率作用。

↑李泰為了奪到皇位,甚至聲稱會殺死自己的兒子

李世民為什麼要廢除李泰的繼承權,他說的很明白:不想讓後代皇子皇孫認為皇位可以爭奪而來,嫡長子繼承製大於天,當然,李承乾不成器,讓李世民的打算落空了,但其實也怪不得李承乾,李世民更偏愛李泰,越發討厭李承乾,自己就已經動搖了嫡長制繼位的念頭,結果李承乾和李泰兩敗俱傷,深刻的提醒了李世民——你當年手足相殘才得來皇位,現在你兒子們之間又要手足相殘爭奪皇位,這是示範效應?還是因果報應呢?

果當如初殺死李淵,未來會在李唐皇位繼承權的爭奪中出現什麼慘劇呢?不敢想象,但起碼李世民不會有一天好眠了。


我見青史多嫵媚


古代把父母看得比天還重要,稱身體髮膚皆受之父母,連頭髮鬍鬚都不能剪掉,所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帝位,表面上看是奪自己父親的帝位,實則是奪自己兄弟的帝位,自古以來,兄弟之間奪位正常不過了,所以殺兄才是以絕後患的必須所為,而殺父則不然,殺父奪取的帝位就是道德的淪喪,人性的扭曲,連自己的父親都敢殺,這樣的皇帝還能期望他做什麼對天下好的事情?




殺父之後所揹負的罪惡肯定是幾千年都難以洗清的,但是從更加深層分析來看,李世民其實不是怕什麼倫理道德,至少後來殺兄娶嫂的事情都做了,真正原因是李淵不死作用反而更大。如果李淵在刀兵相見之時可以立刻服軟,那麼作為皇帝的李淵可以很好的把控當時的局面,不會因為李世民殺自己的兄弟而造成動亂,難道太子,還有其他幾個兄弟會沒有自己的勢力嗎?如果李淵被殺,那些人的主子莫名被殺,他們必然不會服軟,到時候又會是一場征戰,無論誰贏,遭殃的就是百姓,江山社稷。



那麼就當時玄武門之變發展的事態來看,李世民真的是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首先就是詳細的部署計劃,然後就是買通了李淵身邊的守衛以及部署了很多的眼線,只要計劃實施就可以迅速控制李淵,在短時間內直接將李建成全家趕盡殺絕,而事實也做到了,而當尉遲敬德率兵到達李淵面前的時候,這位政治場上的老油條瞬間明白了,好就好在李淵明白了,不然尉遲敬德估計要當替罪羊了,因為不服從的結果就是直接殺,而代價就是李世民為了不讓自己揹負殺父的罪名殺了尉遲敬德。



李淵服軟之後,這才是李世民這場叛亂最大的勝利。因為有了皇上的政治手腕,不愁那些兄弟後面的勢力了,通過李淵的手諭,硬是活生生的把玄武門事件變成了李建成和齊王作亂。所以李世民的目的很明顯,只要李淵不死,自己不但可以逼迫李淵退位,而且還可以順順當當的做這個皇帝,不會被天下人譴責。這場動亂通過皇帝的手諭之後性質變了,如果李建成和齊王背後的力量還想叛亂,李世民殺他們就成了剿滅逆黨,名正言順,相反,如果沒有李淵的手諭就是群雄爭天下,很顯然,李淵不死反而省事多了。所以可以理解為不敢殺李淵,因為殺了李淵李世民這個皇位很難坐穩。



而李世民殺兄的事情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不殺他們他這個皇位永遠坐不安穩。舉個不殺的例子,在康熙皇帝駕崩的時候,欽定的繼承人是雍正皇四子,但是剛剛嚥氣就被說為是皇十四子。後來雍正當上皇帝之後應康熙死前留下的話,不到萬不得已不可以殺自己的兄弟,但是八爺黨的勢力巨大,八王議政、逼宮等等都是八王爺做出來的事情,要不是十三爺的忠心,雍正很可能就被逼退位了,所以這樣的兄弟留著只會讓人心堵,而事實也證明雍正後來的深夜暴病而亡很大原因就是因為這些人、以及這些人後面的勢力所氣的。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誠邀。

在我國,唐太宗李世民作為千古一帝毋庸置疑,但是他一生最大的汙點就是“玄武門之變”,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此次政變之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殺,李世民成為太子,次年李世民登基為帝,史稱唐太宗。

“玄武門之變”根本原因是因為: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

而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

那麼取得最後勝利的李世民為何不敢對李淵下手呢?事實上,李世民沒必要,也不需要那麼做。

李淵現已認輸,承認了李世民合法位置,李淵不是李世民的競爭對手,競爭對手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在玄武門設匿伏,殺死了太子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

當時事態現已十分危機,如果李世民不動手就會被李建成滅除,已然水火難容,李世民終究挑選了先下手為強。“玄武門之變”實際上就是一場豪賭,無論是李世民一方,還是李建成一方,都會做出殊死搏鬥,因為失敗的代價太大了。

李世民既然已經取得最後的勝利,把握了大局,李淵對他來說沒有多大的威脅,在我國,“仁孝”備受推崇,李世民假如對自己的父親對手,必然被釘在恥辱柱上,他也是愛惜名聲的人,必然不會那麼做。

加之他是一個重感情的人,一場政變殺害的畢竟是自己的兄弟,兄弟手足相殘,畢竟不是好事,這對於李淵而言也是一個打擊,李世民肯定不會因此做其他不好的事。

由此可見,“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對於自己父親李淵沒有下手,是必然的。首先,他已經擁有了大義名分,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其次,他自己也是一個重感情之人,肯定不會因為一些事,影響自己的名聲;最後,我國“仁孝”關鍵的影響。正是這些因素使得李世民肯定不會對自己父親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