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賈平凹所說的「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

恆少Jacky


賈平凹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賈平凹也獲得過茅盾文學獎,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但這句話不是賈平凹說的。

“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出自賈平凹的散文《畫人記》,這篇散文曾獲“2005年中國最佳散文”。裡面是這樣描寫的:

(這樣的畫我同時畫了兩幅,一幅慶仁索要了去,一幅就掛在我的書屋。

慶仁那天取畫的時候,說他讀了一本書,書上有這樣一句話: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  

“這話當然不僅指經濟上的窮與富,”他說,“你想想,事業上,精神上,何嘗不是這樣呢?”   

我想了想,就笑了。)

所以這是文學作品裡的一句話,不要把作品裡的話當做是作者的話,借用電影《霸王別姬》裡的臺詞“那是戲!”

那這句話對不對呢?我也不知道,我在想一個例子。沙俄在歐洲比起英法德是比較落後的,但落後的沙俄變成了蘇聯,可是蘇聯大清洗、在烏克蘭餓死了幾百萬人,也算是“殘忍”了。英法德即使在經濟危機期間,也沒有餓死幾百萬人,也算的上“溫柔”了。


上丞工作室


人類歷史的整個演變過程,從物質上講,就是整體由窮變富;從精神上講,就是由野蠻走向文明。這個在很長的時間上的尺度上的變化,但是在同一個社會,這種演變也在發生,就是“野蠻”和“文明”程度在社會空間內分佈,最終導致窮人的生活顯得“殘忍”,富人則“溫柔”。

——但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殘忍”還是“溫柔”,跟道德都是沒有關係的。窮人做了盜匪,可以“殘忍”地去搶劫、殺人、放火,但是富人“溫柔”地作害的時候,可能對這個社會的破壞更大更強。窮人一次為害,可能只能害一個人或者幾個人,但富人作害,卻可以讓一村人、一城人乃至於一國人都陷入危機,死傷無數,血流成河。

並且,相關研究也發現,富人相對於窮人,更會靈活利用自己的所在的社會關係、性格上更加反覆、為了求利也更容易破壞公認的道德準則——所以,要成為富人,一定程度上都要和“好人”這個屬性離得遠點。

比如從歷史上看,奴隸貿易,就是開化的、文明的資本家(富人)對非洲窮人的剝削,整個殖民過程,讓非洲人口大減,路上死了數百萬人,這種破壞,就是富人之害;比如,從國際政治上講,美國打著各種好聽的旗號,到全球各地扶植符合自己利益的政權,對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嚴重阻礙了其本身的發展,這根美國背後的“富人政治”也是大有關係的。

另外就是,窮人的“殘忍”並非是普遍的,大多數人都是老實本分之人;而富人的“溫柔地作害”,則是比較普遍的。現在很多很有名氣的中國企業家,你要是敢去揭個底……


二進制赫克斯


咱換種角度看世界,往往得到不一樣的邏輯思維。

我覺得窮人和富人不應該是兩種群體,而更像是一個人的兩種狀態。流傳最廣的一句話是曾經在某電影裡面的一句臺詞“窮生奸計,富長良心”這句話我所理解大概意思是,這人窮志就短,你在這種境遇的時候就容易滋生很多有損道德的奸計壞辦法,而當這個人逐漸富有起來的時候,善心也慢慢的滋長了出來,往往會做一些善事,做一些有利於別人的行為。可以這樣說,是環境影響了人,而並不是人影響了環境,人生而有個基本的需求,便是維持生存的食物和繁衍後代的性慾,只要食物完全保證了,人才會處於穩定狀態,而人有了配偶後,性慾也得到了滿足。

相信大部分人,在有了這兩種基本的生理滿足後,而又積累了部分財富的時候,成為富人狀態的時候,真的會在道德的定義中,越來越會成為一個溫柔的人。

人群中往往有一些“個色”的人,如果這個社會中大部分人都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安居樂業,而這個人確是懶漢,想坐享其成,鋌而走險的去銀行偷盜,那顯然這種行為已經不能用窮和富來衡量了,是個人的素質低劣的體現,他被繩之以法是罪有應得。

但如何提供一個能夠給窮人變成富人機會的社會則是這個問題的關鍵。我們先聽一個故事:

大概是在一九三五年,地點是美國紐約的一個法庭,法官在審問一位被當場抓現行偷麵包的老太太,法官問你是否認罪的時候,老太太喃喃自語道,我真的需要麵包來餵養我家裡那兩個可憐的餓了兩天肚子的孫子了。法官沒有聽她說完邊定下罪責裁定,我宣佈你有罪,兩種辦法一個是坐牢十天,一個是支付麵包費用和罰款十美元。老太太無奈的選擇了坐牢。但此時紐約市長正巧在旁聽,他聽完判決後起身從兜裡拿了十美元后和在場所有人說,現在大家每個人請繳納五十美分,這個錢是為我們冷漠的罰款,因為在我們身邊,我們的社區,我們的城市,竟然需要一個老太太去偷麵包才能養活孫子,現場的人都無人說話默默的交了這五十美分,但此事並沒完結,這個市長隨後又將此事寫信給總統羅斯福,總統很快收到了市長的這份責難信,信中提及,你作為總統,你的國家出現了老太太偷麵包養孫子的案件,你難辭其咎,你要利用你的權利保證此事今後不再發生。很快市長收到了總統的回信,信中說在國家出現這樣的情況,實屬社會的共同責任,是我們工作沒有做好,並像這位老太太道歉,我保證出臺相應的政策,以保障今後不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於是在幾個月後,美國出臺了一系列的社會保障體系法規和慈善的救助機構。

所以最後,我很想引用一段話。

一個人為錢犯罪,這個人有罪,

一個人為麵包犯罪,這個社會有罪,

一個人為尊嚴犯罪,世人都有罪。


老豬的碎碎念


我是一個打工者,每天的工作就是搬磚,靠自己的體力掙些辛苦錢養家餬口,因此我沒有時間去查看賈平凹老師是否說過“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

在此我想問一下讀者諸君,你們眼裡的窮人和富人都是什麼樣子的?什麼樣的人算是窮人?什麼樣的人算是富人?你們所說的窮和富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窮富?今天在悟空問答回答這個問題的有多少人是窮人?又有多少人是富人?你們對自己的定義是什麼?你是容易殘忍的窮人還是常常溫柔的富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資本論裡這樣說。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大管家管仲這樣說。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先生在滕王閣序裡這樣說。

人之初,性本善。

我們一生下來就知道民以食為天,雖然我們那時候很飢餓但並沒有貪婪地連奶瓶都給吃掉,只要有一口吃的就很容易滿足。

窮富善惡來自於後天的環境影響,也來自於自身的修為。

剛結婚時正值國家一窮二白的困難年代,那時候農閒,農村上有的人就去跑山學佛,有的人去教會聆聽主耶穌的福音,然後又餓著肚子回家生火煮飯。

我是一個無神論者,在自家的小院子裡靜靜思索,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思索什麼。

父母回到家裡慌忙點香敬供灶神菩薩,祈盼鍋裡的玉米糊糊能變成大魚大肉。

年輕人要樂觀得多,妻子邊唱邊跳地走進小院,看到我坐在灶屋門口一臉苦逼相,就過來摸著我的腦袋唱上了,“我的恩主呀,你的愛心寬……”

我不是基督信徒,但這兩句歌詞至今都會唱,而且我只聽妻子唱過一次。記得當時我對妻子說我餓不想聽,我的恩主呀快點燒火煮飯吧。

一個人連飯都吃不飽,談什麼信仰豈不是笑話?

“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不對。

不知道我現身說法能不能改變讀者諸君對這句話的看法?

我在上小學的時候就被老師汙陷寫反動標語,要不是年齡小早就被打成反革命份子了。我老師因為破案有功,從小學到中學再到縣教育局平步青雲,事隔多年我沒有去找他一起跳河。

我買房子遭遇中介陷阱,被中介和銀行作套每季要還六千多元的利息,我還是沒有去找他們算賬,靠自己辛苦搬磚一點一點還完了幾十萬房貸。

我為了還房貸找中介準備出國搬磚,臨出發時媽媽癌症晚期沒去成,經商議中介同意返還部分中介費兩萬多元,但後來一分都沒有退給我,我仍然沒有找中介開撕,有這個時間和精力我都可以卸下一車皮的磚掙一大筆錢了。

如果按“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來理解,可能我就應該是一個窮兇極惡的刁民了!

但是生活中的我沒被困難擊倒也沒有被困境干擾,快樂陽光地活著,總是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無論在哪裡,我都保持著與身俱來的正直和善良,因為我始終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在舉步維艱的生存環境裡,我從來沒有認為自己窮過,只不過暫時困難,我沒有去偷去搶去騙去向你乞討,你怎麼會認為我窮呢?

不能以窮富籠統地看待人性,有失偏頗!

都知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那倉廩不實呢?衣食不足呢?

如果窮人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好,何以談溫柔?

再原始的富人也是從一無所有而發家致富的。富人的脾性也不是一朝就養成的,而是日夕慢慢改過來的。人都是一樣的,本性都是一樣的。

而且窮人也有溫柔善良的,比如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卻竭盡所能捐資助學的愛心天使們。

為富不仁的富人大有人在,比如那些豪門恩怨類電影電視裡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害人性命的富人們。

大家熟知的石崇鬥富草菅人命的故事,這難道就是所謂的富人們的溫柔?

在外國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吝嗇鬼的形象,他們都是有錢的地主或是上層階級,他們往往比窮人更貪婪,更不知足,更懂得如何利用如何剝削勞動人民。比如潑留希金、夏洛克、阿巴貢、葛朗臺等等等等。

真正的貧窮是思想和精神上的貧窮,縱然你富可敵國!


今宵別夢寒


作家最可貴之處是能夠將自我的社會人生體驗與內心情緒變化用哲學的語言抒發並表達給我們讀,於是,我們在讀那直擊潛意識的文字時,往往就會看到我們自己,或者我們身邊的人或現象。“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所參透的既是特定時空場景中的人心,又是某個人或某群人在人生髮展進程中善惡的歷時變化。

1. 如果聚焦於特定的時空場景,窮富真的就是殘忍與溫柔的顯著相關變量嗎?究竟是情境對人們的道德善惡起到關鍵作用,還是貧富影響了善惡選擇?在一項研究中,Heiphetz,L. Young,L.L. (2016) 考察了不同情境下孩子們的道德選擇:
\n· 基本道德問題(一個是好的行為,一個是不好的):你覺得是拽他人的頭髮好還是跟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好?
\n

· 爭議性積極問題(兩個不同但都是好的行為):你覺得為他人做蛋糕和邀請他人參加聚會哪個更好?
\n· 爭議性消極問題(兩個不同但都是壞的行為): 你覺得踩他人的腳和擊打他人那個更壞?
\n· 爭議性道德問題(包含道德困境的問題,為了使情形變好而做一件壞事或者不做壞事,但情形會變糟):在買不起藥的情況下,你覺得應該為了給母親治病而偷藥還是不偷藥但母親的病情可能會加重?
這項研究結果證實,即便是很小的孩子就已經能夠區分這些有或者沒有一個客觀的正確答案的事情,並且傾向於認為前者只能有一方正確而後者對於持不同觀點的人都可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即便是遇到道德兩難問題情境,貧窮也僅是兩難問題的一個情境起點,而並不能直接影響道德選擇。

2.某個人或某群人在人生髮展進程中善惡是一成不變的嗎? 又是如何轉變的? 貧富如何影響了人的善惡需求呢?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和他的團隊研究發現,"在人均GDP達到2萬元人民幣以後,人的幸福指數就與人均GDP高低毫無關聯,也就是說,中國人的幸福拐點在GDP將近3000美金左右。這也與其他國家的社會心理發展規律相吻合。因此,對於人均GDP小於2萬元人民幣的地區,改善人民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條件是很有必要的;而當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超過幸福拐點時,就應該更多地關注人的心理建設、社會權利、環境、藝術等人類更高級的心理需求。"這或許符合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個人或群體道德選擇形成的基本印象:幸福拐點指數之下的窮人"容易殘忍”,而超過幸福拐點的富人“常常溫柔”。但這是不是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

超過幸福拐點時,貧富與道德判斷的相關性已然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為了尋求人生意義與幸福而對自我的善的主動的心理發展需求。我們正處於一個超過幸福拐點指數的社會階段,溫柔仁慈作為一種卓越的積極人格特質,符合每個人的人生氣質。願我們都能在歲月間溫柔相待。
\n
\n


女大學教師


富人無法理解,窮人為什麼連個饅頭都能打起來。饅頭吃不到,不是可以吃肉包子嗎?他們真是殘忍。(為個饅頭都能打起來,真不團結)

因為富人永遠無法理解窮人生活的環境有多惡劣,遭受到多麼多的不公平。

富人錢包丟了,報個警,局長,朋友幫著找。富人根本意識不到,是因為自己的身份所以錢包這麼快就找回來了。他以為社會安康,百姓安樂,以為真的有為人民服務,他以為所有人的錢包都能找回來呢,所以有些窮人抱怨社會不公的時候,他反而很詫異。

但是窮人錢包丟了,往往就是石沉大海了。這例子不用舉了吧。

或者可以說。窮人和富人根本不在一個世界裡吧。


鄉土菏澤


歷史就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用活人做過無數次的實驗,驗證了“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個理論。

有研究者在一個封閉門窗的宴會上邀請了一群飢腸轆轆的流浪漢,宴會上有十張桌子,每張桌子上都擺滿了珍饈美食,足夠這群人吃三頓的。於是,在第一次吃飽以後,這群曾經飢餓的流浪漢,就都變得“不驕不躁”了,悠然地享用他們的食物。

同時,他們同樣邀請了一群衣食無憂的大學生(美國),讓他們等了很久都沒飯吃,此時在這個封閉場合,每一桌子都只上一盤小蛋糕。這盤蛋糕瞬間被搶掠乾淨,盤底空空如也,只剩下一丁點渣滓。因飢餓而爭搶食物的人,都會變得“急不可耐”而“面目猙獰”,很不從容,即便高等學府的學生也是如此。

少,就會搶;多,就不搶。

一個兇殘,一個溫柔。

這很簡單。

中國有句古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沒有物資保證,什麼謙讓的禮節、什麼是光榮的、什麼是可恥的,在大家心中,就都是扯淡。

科學家還可以繼續做實驗,接下來就由歷史這位老師用數百年的時間,一遍遍重複這個實驗吧!

災荒遍佈全國,95%的人吃不上飯,淪為盜賊,這就是所謂的“災荒必起盜賊”。他們是要搶的,因此殺人越貨,奪人糧食,不在話下,這就是賈平凹《畫人記》中說的“窮人容易殘忍”。一旦新朝代建立,休養生息,人民倉儲豐足,官府不去搜刮,百姓便開始謙讓和善。富足的人們,可以把餘下來的糧食送給窮親戚,還可以幫助很多乞丐和貧民,因此顯得十分溫柔。

現代社會,都較為富足,顯得頗有良心。但這都是相對的,如果你的確去了一二線城市的售樓處看看的話,你就知道啥叫凶神惡煞了。為了搶一套房,都能打起來。

此時,這幫中產者是兇殘的。但富豪們卻很和善,因為人家已經有好幾套房了,當然面容慈祥,從容不迫。中產一套都難,機會來了還不搶,那不是傻麼?


豆子人民藝術家


如果是二十歲看到這句話,我會毫不猶豫地反對,但是今天會承認他說的是對的。

雖然痛心,從概率上來說,是事實。

富蘭克林說過,一隻空的袋子是不容易站得筆直的。意思是一個窮人是很難面對錢做到誠實廉潔的。

許多窮人為了一些資源:金錢、地位、權力……可以說不擇手段,殺人放火,而且犯罪成本特別低。你可以看到在貧民窟甚至排隊都能起爭執,缺二兩白菜也能把人砍死……

相應地,富人經濟條件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問題都被錢給解決了,富人很難見到排隊、買菜這些場景,這些不好的東西都讓錢給過濾了。在這種環境裡,人會相對地寬厚一些,淡然一些。

這題從身邊接觸的人中也能很明顯地感受,窮人家的孩子很糾結工資怎麼樣,富人家的孩子很在意有沒有職業經驗上的積累,符不符合興趣。窮人家的孩子喜歡偏激,好就好到極致,差就破罐子破摔。富人家的孩子相對來說行雲流水很多。

以上不是百分百情況,肯定有個例,只能說概率上的大多數。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大V老師


為富不仁!


南山不倒翁1


雖說不能按照簡單粗暴的評判去給一個群體的人下定義,但細品一下這句話,也有著他的合理之處。

以大概率的角度來講,除卻那些貧窮而後暴富的暴發戶,大多數的富人自小生活在相對優渥的環境,這些人對於一件事情的憤怒閾值會遠高於貧窮的人,通常不會因為一些太過細碎的事情而大動肝火,甚至棍棒相見。

且富人相對來說,教育條件會好一些,古人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只要有著較好的經濟基礎,都不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糾纏不清,甚至加害於人。

當然,說回來,也不能說窮人們便有多麼的殘忍罪惡,在保證生存這個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為了達到一些利益來保證自己能夠存活於世上,本就是人作為動物的最基本屬性,所以我們能看到在貧窮落後的地方,總會有那麼一些例子:為了爭房爭地,親兄弟反目,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利益,彼此之間相互加害的事。

當然,事都並非絕對,為富者也有不仁,窮兇者亦有極惡,我們要做的,就是不管貧窮還是富貴,都能堅守住人類最基本的道德底線與對他人對世界的最基本關懷。

我讀菲茲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茲比》時,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開頭時所說的:當你要去評判一個人的時候,記得想一下這世界並非人人擁有與你一樣的條件。

大意如此,所以我們也勢必不能站在道德高處,對一個群體進行簡單而粗暴的評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