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这些乡镇的名字都是有故事的

蒙城历史悠久,夏为禹贡豫州之域,商为汤都,称北冡。西周称漆邑。公元前595年归楚,称楚北地漆园。

秦属砀郡。汉初,分西北境为梁国蒙县,东南境为沛郡山桑县。三国时,属魏谯郡山桑县。东晋侨置蒙县,仍属谯郡。

南北朝时,属宋山桑县。南齐仍为山桑县。

北魏皇兴元年(467),废山桑县建置涡州,为州治所。在漆园故城建置涡阳县。

梁大通二年(528),梁改置涡州为西徐州,后置北新安郡,均为州、郡治所。

东魏武定八年(550),置南谯州,仍以涡阳为治所,并山桑、蒙县为蒙郡。北齐复称蒙县。

隋开皇十六年(595),称淝水县;大业七年(611),改淝水县为山桑县。

唐天宝元年(742),正式定名为蒙城县。此后,虽归属屡有变更,但县名一直沿用未变。

五代时,为河南道亳州蒙城县。

宋代,先后属安丰军、亳州、寿州。

元代,属总管府安丰路。

明代,属南直隶凤阳府。

清代,先后属亳州、颍州。

民国元年(1912),属安徽省寿州。

民国3年6月,属安徽省淮四道(道尹驻泗县)。

民国17年3月,直属安徽省。

民国21年10月,属安徽省第六(泗县)行政督察区。

民国27年6月,属安徽省第三(阜阳)行政督察区。本月中国共产党建立板桥区抗日民主政府。

民国33年12月,蒙城县北境归宿蒙县,属淮北路西第二行署。

民国34年12月,宿蒙县属华中区第八行署。

民国36年6月,宿蒙县属豫皖苏区第三行署。11月,县南境归蒙城县,属豫皖苏区第六行署。

民国38年3月,裁撤宿蒙、宿怀、蒙城(涡河南)、涡阳4个边区县,设蒙城县,原蒙城辖区恢复,属豫皖苏区第六行署。4月12日,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

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71年3月29日,属安徽省阜阳地区。

1996年,阜阳地区改市,属安徽省阜阳市。

2000年6月,地级亳州市建立,属安徽省亳州市。

蒙城:这些乡镇的名字都是有故事的

蒙城乡镇的名字也是由故事的.......

双涧镇:位于县城东偏南15公里,北枕涡河,南靠蚌阜公路。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始建镇至今近1300年历史。双涧镇因在通往涡河的两涧之间而得名。今老街中心大桥沟,古称东涧,今老集西张大桥沟,古称西涧,古时在两涧之间兴集,故称双涧集。

蒙城:这些乡镇的名字都是有故事的

小涧镇:小涧之名缘于“涧”(山间水沟),而“涧”又源于山和水。古时,因集镇东侧的双锁、黄伯两山下泻山水汇聚“康涧沟”,曲流至老集镇内中南部,经原西大街“康涧桥”注涡而得名。系宋朝女英雄刘金定故里,是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优秀旅游乡镇。本地开发有近3000年历史,小涧形成集市距今也近1400年。

蒙城:这些乡镇的名字都是有故事的

坛城镇:坛城是一座古城,有3500余年的历史。坛城山,上古名景山,后改北冢山。夏朝末,商族从黄河北迁到这里,首领成汤,曾在景山上与东方诸侯会盟,故坛城最早称景亳,是汤的初都。汤王迁都后,于此地建诸侯国—冢国,此即蒙城称蒙的由来。北冢故城有三道城墙,称外城、中城、内城,今中城墙仍高于地平面5米余,周长4公里余,现 在内城墙仍有遗迹。西周及春秋初,仍为蒙国。到了战国时期,坛城归楚,楚国于此设置蒙县。西汉中期,把蒙县改为山桑县,断续达九百余年。到了唐朝,公元742年,唐玄宗把山桑县改为蒙城县,并把县址从坛城迁到今蒙城,沿称至今。所以,坛城是蒙城的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称“蒙”之地。

蒙城:这些乡镇的名字都是有故事的

乐土镇:明代兴集,设邮传铺。原名骆驼铺,因其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若驼峰而得名。后取吉祥,演代为乐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乐土”命名的地方。“乐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国风·魏风》,出自“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句,意思是快乐的土地、幸福的家园,寄寓着古往今来蒙城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蒙城:这些乡镇的名字都是有故事的

岳坊镇:因岳飞曾在此大败金兀术而得名,明代在此建岳王(岳飞)寺而得名。位于县城西偏北15公里,蒙涡公路南侧。

蒙城:这些乡镇的名字都是有故事的

板桥集镇:据《板桥集镇志》记载,200多年前,郑板桥曾到此泛舟畅游,作画《北淝晚渡》,板桥集镇因此得名。板桥集镇历史文化悠久,东有唐王庙,西有茂公祠,南有简文帝古城遗址,集市形成于明代。北有我国原始第一村——尉迟寺,中有名震中原的板桥集镇抗日纪念地雪枫公园,在这里,新四军首次用机枪打落日寇飞机一架。

蒙城:这些乡镇的名字都是有故事的

三义镇:传因建有刘备、关羽、张飞三义阁而得名。也有另外版本说法:在明朝时代,当时人叫魏家店 ,不称三义集,南北商旅往来歇饮茶于此。因村有户富人家,名叫李泰然,很有权势,生性懒散,自觉到远处赶集不便,随用钱顾了两个大汉去闹田集,一个叫魏大个子,一个叫刘青。那时南边田集街道繁荣,商贾络绎不断。李泰然暗自唆使两个大汉,拔了两棵碗口粗的刺枣树,经常去田集来回打闹,田集便无法逢集。他们并宣扬到魏家店子上集,公买公卖,老少无欺,三义集从此兴起。他们三人喜上眉尖,便取“桃园三结义”为名,在魏家店子建立刘、关、张三人的庙宇,命名“三义阁”。每年二月二十二、三月二十三,香火不断,后改称三义集,延传到今。

蒙城:这些乡镇的名字都是有故事的

立仓镇相传明朝初年,这里原无人家,茅草丛生,狐兔遍地,外地狩猎者常在此支起猎枪,架起篝火过夜,因名“立枪”,后来人们逐渐在此定居,垦荒耕种,新开荒地,土质肥沃,年年丰收,柴如山,粮满仓,故又演化为“立仓”。另传,此处系古战地屯军粮之所,故名立仓。

蒙城:这些乡镇的名字都是有故事的

立仓陆将军府

家乡都是有故事的,把你知道的家乡故事在留言里分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