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新零售形勢下,連鎖企業破局靠什麼?

本文為作者在“招商證券&騰訊新聞第七屆品牌消費與服務高端論壇”做的題為“連鎖消費模式的核心是什麼”的主題演講。作為一位從業多年的行業老炮,作者之前做過很多連鎖行業的深度研究,這次演講從星巴克咖啡、奶茶店、漢堡連鎖到Costco,再到服裝品牌以及新零售,作者給出了自己最新的思考。

文 | 朱昂

國金的costa倒閉了,為什麼?

我先講一個國金costa咖啡倒閉的故事。

以前,上海國金中心樓下有一家costa咖啡館。因為附近有許多基金公司,這家咖啡店是我們證券行業喜歡聚會的地方。但突然有一天這個咖啡店倒閉了,有一個叫做“拉里雷”的才子就寫了一篇文章分析它倒閉的原因:15年牛市的時候大家都特別喜歡去這家店,但是到了15年下半年股災的時候,經常有些人就說咖啡我就不點了。經常是三四個人一桌,買方點一杯咖啡,其他賣方就喝白水,然後裡面一坐就是三個小時。

你想四個人只點一杯咖啡,坐三個小時,這家咖啡店不倒閉才怪。

為什麼costa倒閉了,但是星巴克能成為全世界最牛的咖啡店?

我想引出我對連鎖行業一個核心的觀點。

第一,賣時間段。有很多飯店,經常禮拜五、禮拜六人頭爆滿,但是最後還是倒閉了。這就是因為他的時間段是不充分和有效的。作為一家連鎖店,核心就是它的時間段是滿的。

假設我作為咖啡店、餐館、奶茶鋪等連鎖店的老闆,最好的模式就是每天早上七點開門到晚上十點關門,每時每刻都有人來,時間段都是飽滿的,這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地方。有些餐廳我們去吃的時候,會發現這時段人很多,因為它可能只有週末的時間是爆滿的。

比如說有的餐館,週五的晚上通常人都很多,但是週五的中午、週四的晚上都是沒有什麼人的。所以它的時間段的飽和度是非常低的,這種公司不倒閉才怪。大家會有一種錯誤的幻覺,每家飯店的人都很多,那是因為我們去吃飯的時候,就是大部分人去吃飯的時候,是高峰時間,很多餐廳高峰時間是滿的,但高峰一過就不行。

包括我們觀察到一些辦公樓,比如說金茂、環球,中午去吃飯的人都很多,但是晚上大家都加班,餐廳的生意也很差。所以核心就是:時間段要滿。

第二,坪效要高。就是要以最小的面積獲得最高的收入。我們再用下costa的例子,那家咖啡店其實挺大的,裡面有很多位置能坐,經常是大家買一杯咖啡,也不帶走就在裡面坐著。所以表面上這家咖啡店裡坐了二十個人,但這一小時買單的也就二十人,但它空間很大,坪效就很差。相反,星巴克的坪效就極高。大家一般是拿了咖啡就走,它的收益是不斷滾動的,這個非常關鍵。也就是餐飲上的翻檯率,有的餐廳一晚只能翻一次,有些可以翻檯很多次,包括最近上市的海底撈,它的翻檯率就很高。

還有在香港上市的小火鍋呷哺呷哺,它任何時候去,都能吃,翻檯率極高。還有一些現象級的店,像喜茶、奈雪、樂樂茶,都屬於現象級的產品,它的坪效都很高,和大家說一個數字,這些奶茶店,當然奈雪和樂樂茶是奶茶+麵包,它一家店一個月的營收基本在一百五十到兩百萬人民幣,非常好。

也就是說,一家店一年收入好的話是三千萬人民幣。這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字,面積不需要特別大。當然這是比較成功的一些公司。如果有人問我這三家店誰更好一些,我可能會覺得是奈雪和樂樂茶,因為它是奶茶+麵包,比喜茶要好。因為當量是滿的,坪效足夠高的時候,另外一個就是客單價。一杯奶茶的客單價是很低的,25塊,但一個奶茶+一兩個麵包可能就是五六十塊,客單價足夠高。這種奶茶+麵包的商業模式,最終它的營收會更高。

星巴克為什麼是好生意?

下面講講星巴克,咖啡從理論上說是好生意。

第一,它足夠上癮。

第二,它這個消費品的頻次足夠高。但全世界咖啡店能開下來的非常少。以前上海也有很多咖啡店,像貓屎咖啡之類的,現在基本上開不下去了。韓國也有很多咖啡店,有個大的咖啡店叫mango six,這個公司的創始人在前幾年自殺了,實在是壓力太大,開不下去。

全世界只有星巴克,它的市值非常高,最近有些調整,但一度是接近麥當勞的。為什麼它能成功?它的核心就是品牌,它開創了一個叫third space。

以前去喝咖啡,最早在八十年代的美國,大家是去dunkin donuts (甜甜圈連鎖店)或者麥當勞去買咖啡,買一個1塊錢的咖啡就走,當時咖啡定價是不高的。但星巴克開創了第三空間的概念,家是第一空間,辦公室是第二空間,第三個就是星巴克的咖啡屋。你可以在裡面聽音樂,約人見面,它的咖啡店給人的感覺就是很cozy。它最早開創了咖啡店是非常舒服的概念,所以它品牌的定價也非常高。還有移動支付,它曾經開的移動支付,是全美所有移動支付消費的90%。還有星享卡,帶來的就是customer loyalty,用戶忠誠度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一點就是,連鎖領域一定是高頻比低頻好。你能夠每天去消費的地方,作為一個連鎖的模式,主要是餐飲,它一定是空間更大的。海底撈,火鍋本質上很難足夠高頻,你不可能每天去吃嘛,但它現在整個開店數量還比較大,它的店足夠高頻,粘性也足夠強。所以大家一定要去找高頻,你能重複去消費的東西。

什麼促成了星巴克十倍股之路?

第二,講星巴克的十倍股之路。08年到16年,星巴克漲了十倍,其實在07、08年的時候,星巴克做的很差,同店大概下滑了8%。因為在整個2000年的時候,星巴克擴張得太快了。星巴克是一個有逼格的品牌,但它不能開太多了,會讓大家覺得這個開始低段化了,數量開太多了。

所以它的創始人舒瓦茨08年開始迴歸,在美國關了三百家店,調整產品線,收縮sku,開始恢復逼格,只有逼格高了才能賣得貴。第二個很重要的是用戶數據,星巴克在08、09年的時候就設置了首席數字官CDO的角色。

消費品會有很強的個性化消費的屬性,它需要更加的精準。

以前我們去星巴克,它會發優惠券,比如說這裡是美式、下面是拿鐵、再下面是星冰樂,撕下來可能會3.5美金的咖啡便宜1塊。但是消費品,特別是喝咖啡有很強的用戶粘性,我自己是個重度的咖啡愛好者,基本只喝美式,其他是不喝的,只有美式的優惠券對我是有用的。所以星巴克設置用戶數字以後,它可以通過推出的My StarBucks Rewards,星享卡計劃,非常精準的把數字化優惠券放進卡里。

比如說我是創始人,我只知道每家店賣了多少杯拿鐵,星冰樂;但是我不知道是誰買的。但通過數字化的東西,打通了b和c間的割裂,你知道用戶是誰,你通過大數據更瞭解用戶,這是全球的一個趨勢。這些大數據發展到最後會變得更個性化。像盒馬,這種超市有很強的社區輻射的屬性,一般輻射周邊的四五公里,每一個社區的消費能力是不一樣的。有的樓盤是十萬一平的,居民消費能力肯定更強。有的樓盤是三萬一平的,消費能力就更差。最終通過大數據以後,每一家盒馬店賣的東西都會不一樣,有些消費能力強。

通過大數據,它進口東西就賣的更多;有些消費能力差點,就把性價比高的東西賣的更多一些。所以說這就是數據的重要性。星巴克很早就開始做數據的東西,包括設立首席數字官、推出星享卡、2011年推出移動支付。square,是用硬件的支付,所以它2013年移動支付佔全美比重90%。這樣就帶來了用戶粘性提高,精緻的產品,還有同店的增長,現在大概7%-8%的增速。

然後海外業務也不斷擴張,最近中國就有越來越多的星巴克,在一二三線城市。它最近開始去咖啡化,開始做些偏向健康的品牌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