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即成為行業領袖之道,成為產業寡頭之道。

連鎖,

即成為行業領袖之道,

成為產業寡頭之道。

——逸馬“萬利連鎖”

我們一直在談連鎖經營,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

從定義上來講,連鎖經營指的是:“多個企業以一定的形式組成一個團隊,並進行分工,分別負責不同的部分,以實現規模效益。”

連鎖經營的劃分方式有很多,按照連鎖商店經營權和所有權集中的程度劃分,可將其分為四種:直營連鎖、特許加盟、自由連鎖、託管加盟。

● 
複製模式之一:直營連鎖

我們先來說說直營連鎖。美國哈佛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在《最新企業管理大辭典》中,對直營連鎖所作的定義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所有權與管理權集中的零售機構所組成的,通常是大規模的零售商。”簡單來說,就是總公司直接管控連鎖店。

直營連鎖的典型代表企業有美國的西爾斯·羅巴克百貨公司,日本的大榮公司、西友公司。直營連鎖是連鎖店在發展早期普遍採用的方式,待連鎖店的發展進入正軌,規模逐漸變大以後,連鎖店就會開始尋找加盟商。

不過,直營連鎖也有其優勢所在,在此我們簡單做個說明:

● 連鎖店總部對各個連鎖店有所有權,可實行統一管控;

● 資本為一人所有,可與其他行業合作,實現資本增值;

● 發揮信息、物流與現代化管理的整體優勢;

● 各連鎖店在人才培養、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上保持一致;

● 在全國各大城市開設分店,縮短與消費者的距離;

● 可及時根據消費者的需要,對產品進行改進,吸引更多用戶;

● 有效提高低盈利產品的利潤;

● 功能相對集中,提高連鎖店的市場競爭力。

屈臣氏,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

2018年財報數據顯示,屈臣氏集團在全球24個國家和地區共擁有14976家門店,同比增長了6%。其中,在中國市場的門店總數達到了3608家,在2018年新增了337家。在拓展市場方面,屈臣氏採用的都是直營方式進入一個城市,不接受加盟。而且,在開設直營店之前,它對選址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既要求經營場所的面積,也要考慮人流量。

之所以採用直營方式來做連鎖,屈臣氏給出的理由很簡單,加盟店的管理容易失控,統一經營管理有利於發揮整體優勢,佔有市場。而且,屈臣氏整體實力雄厚,有利於和金融界、生產商溝通;選擇集中採購也可以有效地獲得成本優勢。

故而,屈臣氏集團選擇在多地自己出資設店,各分店的所有權都歸總公司所有。屈臣氏集團總部對連鎖分店進行統一管理,店鋪只需負責銷售業務即可。

● 
複製模式之二:特許加盟

特許加盟,也稱合同連鎖或加盟連鎖,指的是特許者與被特許者之間建立契約合作關係,被特許者按照合同要求,在一定區域內,有償使用特許者的商標、商號、產品、服務、專利以及專有技術、經營模式等。同時,被特許者還要承擔相應的義務。

目前,許多連鎖巨頭採用的都是特許加盟,這源於它的多方面優勢:

● 
對連鎖總部來說,可以節省成本,迅速擴大規模,短時間內擴大傳播範圍;與合夥人共同管理公司,風險分散;加盟金和特許權使用費,可為特許連鎖的發展提供強大的資金保障;商品流通渠道穩定,有利於規模的擴大;總部可以實時瞭解加盟店的經營狀況,及時調整加盟店的數量;統一管理加盟店,提高連鎖店在市場上的辨識度。

● 
對加盟店來說,加盟門檻較低,沒有經營經驗也無妨;風險小、經營成本低,提高知名度的渠道多;大量銷售低價優質的商品;能快速適應變化的市場環境;集中精力定製營銷策略;吸引優質的人才。

● 
對消費者來說,在任何加盟店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服務,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獲得良好的消費體驗;有總部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做標杆,加盟店的專業技能有保障。

國內老字號“全聚德”,是一家以中式正餐為主,連鎖經營的大型餐飲集團,也是中華餐飲發展進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全聚德”始立;1993年,中國北京全聚德集團成立;2003年和2004年經過兩次重組,成立了中國全聚德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全聚德”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截至2019年初,集團在國內幾十個城市已有百餘家門店,海外在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等國家和地區擁有多家特許門店。

全聚德的菜品共有400多種,把這樣一箇中餐店做成連鎖企業,著實不是一件容易事。畢竟,從菜品上講,它的難度和複雜度遠超麥當勞和肯德基的薯條、漢堡等食物,它呈現給顧客的必須是同一味道的烤鴨。這是市場的硬性要求,也是實現特許經營的關鍵。

全聚德是怎麼做的呢?它建立了全聚德食品廠,這相當於“中心廚房”,對鴨坯、荷葉餅、烤鴨醬進行統一配方、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統一配送。歷經八個多月的定標工作,全聚德推出了除烤鴨以外的幾十種“標誌性菜品”,要求所有特許店都要經營。

全聚德與加盟店簽訂合約,加盟者要符合相關條件,遵守全聚德的制度,接受全聚德的統一配送,統一使用全聚德的微電腦烤鴨爐,以及餐飲計算機管理系統,繳納相關的特許經營費用,所有的特許店只有所有權,沒有經營權。為了貫徹製作的標準,全聚德集團進行了嚴格的培訓工作,為的就是確保全聚德的菜品品質能夠實現統一。

當然,由於中餐的特殊性,以及消費者口味的地域性差異,除了這些“標誌性菜品”以外,全聚德允許加盟店各顯神通,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設計相應的菜品,如四川的全聚德可以做川菜,廣東的全聚德可以經營海鮮,以保證消費者既有目標性,又多了選擇性,讓全聚德連鎖店成了共性與個性的有機結合體。

● 
複製模式之三:自由連鎖

自由連鎖,也稱資源連鎖,其聯合經營的個體的資本所有權保持不變。

通常,自由連鎖是由幾個或多個不同資本的商家聯合組成一個總部,採用一樣的進貨渠道和配送方式。自由連鎖與直營連鎖、特許連鎖最大的不同在於,每個加盟店的所有權和財務都是獨立的,加盟店不作為總部的附屬參與經濟活動,只是在訂貨與送貨方式、廣告宣傳、營銷策略等方面,和總部保持一致。

另外,每個加盟店都是自負盈虧,且內部的人事調整也擁有自主權,不一定要跟總部保持完全相同的經營品種、經營方式和策略,只是每年向總部繳納一定的加盟金即可。

自由連鎖的優勢有很多,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總部把各個加盟店聚集起來,發揮團隊的作用,實現規模化效益,並在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

● 
在各地建立連鎖分店,總部節省經營成本,降低風險,縮小與消費者的距離,及時瞭解消費者需求,有利於不斷完善產品和服務,調整營銷策略,帶給消費者更好的體驗。

● 
各地分店可以通過消費數據,瞭解消費者的生活習慣,以及消費需求,將精準的數據反饋給總部,以便總部及時做出策略調整,提升市場競爭力,增加用戶黏性和忠誠度。

● 
自由連鎖為市場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中小企業也能提高自身競爭力。

SPAR是一個國際性零售集團,由全球各地獨立持有及運營的零售商及批發貿易商們組成,並共同在SPAR品牌之下,為服務的本地社區提供高質量、高性價比的購物體驗。自1932年在荷蘭成立第一家門店以來,SPAR經歷了八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在全球擁有13000多家門店,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食品自願連鎖體系。

20世紀50年代,奧地利有11家批發商加入SPAR國際。歷經20年的發展合作,這些批發商之間建立了穩定的、信任的關係,開始對品牌、理念、規則進行統一,最後合為一體,組建了一家股份制公司,牢牢佔據了第一的份額,甚至迫使家樂福不得不撤出奧地利市場。

2004年,SPAR應商務部和中國連鎖協會的邀進駐中國,協助中國發展自願零售連鎖模式。目前擁有SPAR山東、SPAR廣東、SPAR北京、SPAR四川、SPAR河南、SPAR河北(張家口)、SPAR雲南、SPAR河北(石家莊)八大合作成員。山東家家悅、河南思達、廣東嘉榮等耳熟能詳的超市,都跟SPAR通過股份合資的形式進行合作。這些合作伙伴,在開店三年的時間裡,年平均增長率接近50%。

SPAR為自願連鎖的零售商提供的優勢包括:優秀的超級經營技術和信息,SPAR網絡的組織,協調交流的經驗,促進諸多聯盟零售商之間的合作銷售,提供統一而有效的營銷策略、展示方式,以此吸引消費者。

在全球範圍內,中小型的零售企業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競爭壓力也很大。在這樣的處境之下,SPAR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幫助這些中小型零售企業提升競爭力,給區域中小型零售企業帶來更多的價值,先帶給它們先進的經驗與經營技術,再讓它們各自成為中心。在此過程中,SPAR會與供應商協商採購條件,藉助所有利於合作的供應商來支持區域內的中小零售企業,同時也為供應商的出口提供渠道。

● 
複製模式之四:託管加盟

託管的模式常見於酒店行業,輸出品牌和管理,按照營業額收取託管費用。這種模式投資風險比較小,盟主品牌要絕對強勢。所謂託管,就是總部對加盟商的一種管控方式,為的是實現更好的店鋪控制,保證運營質量而採取的控制方式。

傳統的加盟連鎖模式,都是加盟商先繳納加盟費,然後使用連鎖企業的品牌,由總部為其提供貨源,由加盟商自己管理店鋪。但一個現實問題是,很多加盟商本身並沒有經營管理的經驗,所以在加盟後根本不賺錢,開了一段時間後就閉店了。這樣一來,自然就會影響到連鎖企業的口碑和收益。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海瀾之家設計了一個收益保底的模式。

首先,加盟是完全免費的,但加盟商要繳納100萬元的保證金。保證金的期限是五年,五年之後無息返還。換句話說,你交100萬元的“押金”,五年後如數歸還。加盟商要負責的費用是五年之內的店面租金、稅費裝修等,其收益是每天結算30%的銷售款。

其次,加盟商想要保底收益,每年再繳納6萬元。這樣的話,海瀾之家可以保證,加盟商可以獲得“五年稅前不少於100萬元”的利潤。哪怕這個加盟店不賺錢,海瀾之家也會給加盟商100萬元的利潤。

我們不妨來算一筆賬:如果加盟商選擇了“保底模式”,店面租金和裝修花費30萬元,加盟費是6萬元×5年=30萬元,那麼加盟商整體投入的成本就是60萬元。當然,這只是我們的一個估算,具體情況可能會因地域存在差異。但不管怎樣,五年保底稅前100萬元,對加盟商而言就意味著,五年之內會有稅前幾十萬元的收入,只要你加盟了,你就是賺錢的。

如果你是加盟商,有企業向你保證,只要你加盟就一定能賺錢,你會不會做?條件允許的話,肯定會做。所以,即便在有同行閉店的情況下,因海瀾之家保證了加盟商的利益,加盟者依然絡繹不絕。

海瀾之家所有的加盟商,沒有經營權,門店都採用嚴格統一的標準化管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有效地進行品牌管理,讓品牌持續有效。因而,它的這種模式叫作聯營託管。

看到這裡,不少人會心生疑問:海瀾之家給了加盟商利益保證,無異於把所有風險都轉移到了自己身上,那它靠什麼賺錢呢?這才是我們要談論的核心。

海瀾之家是賣男裝的,但它沒有服裝工廠,生產的工廠也沒有設計師。在整個過程中,海瀾之家擔任的角色類似於一個“中間商”,鏈接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的加盟商,它自己只負責品牌運營、產品設計和供應鏈管理。

上游供應商按照海瀾之家提供的設計來生產服裝,如果服裝上貨兩個季度後賣不出去,供應商要接受100%的退換貨。這個條件聽起來不太合理,但供應商為何還會答應呢?原因就是,海瀾之家的上游供應商,起初都是江浙地區一些有工廠、有工人、沒訂單的小企業,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平臺,它們可能早就倒閉了。正所謂,聊勝於無。在舉步維艱的情況下,能夠保證生存,他們自然願意與海瀾之家合作,哪怕個別條款有些苛刻。另一方面,海瀾之家通常不打折、不降價,這也是為了保證供應商的利益。

從表面上看,海瀾之家是經營男裝的,但我們現在瞭解到,它的本質並不是賣服裝,而是賣服裝供應鏈與門店的管理能力。它選擇了輕資產模式,即提供一個平臺,把各種資源組織起來,發揮最大的作用。很多人說,電商的本質是流通的生意,有了流量和入口,賣什麼都是賺錢的。海瀾之家的模式,相當於在做線下的流量,它的實體店遍地開花,這本身就是一個廣告,一個流通的入口。

對連鎖企業而言,複製的前提是有一個相對成熟的模式。有了模式的東西,才可以複製出來。我曾經提到過,在哲學化管理理論中,模式=理念+方法。如果你希望把自身的業務模式進行批量複製,那你首先要完善經營模式與贏利模式。結合上述所講,海瀾之家選擇的聯營託管模式,著實為本土的連鎖企業提供了學習和借鑑的範本。

文章轉發後私信領取連鎖工具表單~

連鎖,即成為行業領袖之道,成為產業寡頭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