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沂蒙精神是我们党领导下创造的民族精神。没有我们党,就不会有沂蒙精神。它既是地域性精神,也是党的精神。沂蒙精神是在临沂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土壤上产生和发展的。临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远古文明到近代文明,临沂文化一直紧跟时代发展。灿烂的历史文化,造就了沂蒙人民勤劳朴实、忠公体国、追求进步、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形成了沂蒙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为沂蒙精神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其次,沂蒙精神是在党的领导和先进文化的指引下产生和发展的。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沂蒙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沂蒙精神;其二,沂蒙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和指引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先进文化也就没有沂蒙精神。再次,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自觉的精神创造。沂蒙人民具有追求正义、进步的光荣传统,一旦掌握了革命真理,就会义无反顾地为真理献身,这种觉悟是发自内心的。战争年代,沂蒙儿女赴汤蹈火、前赴后继;建设时期,临沂人民披荆斩棘、艰苦创业;改革开放时期,临沂人民敢闯敢冒、改革开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沂蒙精神是临沂人民共同的精神创造。

沂蒙精神的概括和提炼。沂蒙精神的概括和提炼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形成的,它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一是酝酿提出阶段。1989年12月12日临沂大众报发表了“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的署名文章,第一次明确提出“沂蒙精神”的概念和在全地区弘扬沂蒙精神的主张,并对沂蒙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初步概括:“团结奋斗,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求实创新”。1990年2月3日,省委书记姜春云来临沂视察工作时把沂蒙精神概括为“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二是进一步发展阶段。江泽民同志1992年7月冒着酷暑来临沂视察,对临沂地区的巨大变化给予高度评价,并于7月28日欣然题词——“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1996年王廷江事迹报告团进京做报告,引起轰动效应。三是完善定型阶段。1997年省委宣传部和临沂市委联合举行纪念江泽民题词5周年理论研讨会。期间,大家经过充分讨论,形成共识,把沂蒙精神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1999年1月7日至9日,胡锦涛同志来临沂视察时对弘扬沂蒙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是2005年沂蒙精神晋京展览,感动京华,轰动全国。

“爱党爱军”,集中展示了沂蒙人民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这是沂蒙精神的灵魂。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沂蒙人民始终热爱和拥护人民军队,“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在军民共建的实践中,沂蒙人民与人民军队建立起了浓浓的鱼水之情和密切的血肉联系,筑起了坚不可破的铁壁铜墙,沂蒙人民拥军支前的故事,可以说讲都讲不完。在前不久,中央召开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上,临沂市获得双拥模范城三连冠,为什么能够获得三连冠?市委书记张少军在人民大会堂做了代表发言就能感受到,他说到:临沂作为全国知名的革命老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与子弟兵生死相依、并肩战斗,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铸就了以爱党爱军、无私奉献、勇往直前、敢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沂蒙精神,涌现出了“沂蒙红嫂”、支前模范“六姐妹”等一批英雄群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些年来,广大军民在加快老区开发建设中通力协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密切配合,在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的斗争中风雨同舟,谱写了同心建设美丽富强新临沂的辉煌篇章。

“开拓奋进”,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战争年代,沂蒙儿女赴汤蹈火,前赴后继,敢于砸碎旧世界。早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就在山东得到广泛传播。我们党早期在山东的重要领导人刘晓浦和刘一梦等人就在家乡传播革命真理。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下,沂蒙人民自觉地从封建观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逐步掌握了革命的真理,认识到要翻身解放,就必须打破旧的封建制度,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就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革命的正确道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沂蒙人民的革命斗争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先后发动了日照暴动、苍山暴动、费县起义、沂水起义、龙须崮暴动等反帝凡封建的革命暴动和武装起义,充分体现了沂蒙人民痛恨侵略和剥削、敢于杂碎旧世界、追求自由平等新生活的思想意识和强烈愿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