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馮庸?

春春的天天


馮庸,奉系軍閥馮德麟之子,馮庸大學的創始人,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常委,中華民國中將,臺灣電力公司董事。馮庸少年從軍,立志掃盡天下不平氣,歷經第一次直奉戰爭,看見身邊同窗好友戰死,他的心性發生了轉變,據他自己說:從那以後,我知道了戰爭的殘酷,實在是禍亂國家,所以也是從那以後他開始希望“教育救國”。“有抱負,有骨氣,有擔當”,這九個字就是我對馮庸的評價。

有抱負

馮庸所生活的那個年代是無數青年迷惘的一代,國家積弱難返,列強欺辱,民國雖然號稱“權力付之於民眾”,但仍然是少數地主階級的民國,國家出路在哪裡?馮庸也有這樣的疑問。“鐵肩擔道義”這就是馮庸的抱負,據他自己說:“我19歲的時候在軍隊裡服務,當時就想著做一個愛國的軍人,把從前軍閥官僚的惡習氣,通通打倒”,很簡單明瞭的一句話,卻感人肺腑。




有擔當

馮庸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奇人,何為奇人?必定不一般。馮庸行伍出身,涉入軍營,也曾參加戰爭,最後卻毅然決然的離開軍隊,創辦東北乃至當時中國都少有的大學,雖然命名為“馮庸大學”不免有狷狂嫌疑,但馮庸拿錢辦大學卻也是實實在在,他號稱“拿父親的不義之財行有義之事”,於是捐出家產310萬銀元作為校產,這樣的事情古來又有幾人。


有骨氣

九一八事變爆發以後,日軍逮捕了馮庸並且威逼利誘讓他出任東北的最高長官取代張學良,日本關東軍司令本莊繁承諾日本將會予以武力和財力的支持。馮庸大義凜然,斷然拒絕“因此殺了我,我也是光明磊落”“死耳,誓死不做賣國賊”。日本人見脅迫馮庸不成,便把他押送到了日本,後來馮庸在日本朋友的幫助下逃離虎口回到北平。


在那樣的一個時代馮庸作為軍閥之子實在是一個異類,不抓權不抓錢,但當時的中國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人。


一樹梅花一放翁


如果把人生分為五段,馮庸的一生應該是這樣的:幼年歡愉、少年風流、青年立志、中年殷實、老年安享,一生過得很快樂





幼年歡愉

馮庸的父親馮德麟,在晚清時期是奉天省有頭有臉的馬匪,年輕的時候打過俄國老毛子,手底下有近千人槍。在馮庸六歲時,馮德麟被清廷招安,擔任了巡防營統帶,後來又升任巡防營左路統領(相當於旅長)

巡防營就是清末的地方保安部隊,但是不要小看了奉天的巡防營,因為當年在軍界流傳著一句話:別的地方都是巡防營怕新軍,只有奉天和江蘇的新軍不敢惹巡防營。江蘇的巡防營老大是張勳,奉天的巡防營老大則是馮德麟和張作霖等人。在馮德麟的眼裡,奉天新軍都是花架子,不堪一擊。

所以馮庸和張學良的命好,這哥倆打從生下來就沒吃過什麼苦,頂多就是吃奶的年紀可能遭了點罪。但從他們記事的時候開始,他們的爹就已經是奉天省一霸了!沒幾個人敢惹這兩位大少爺。



少年風流

民國五年,馬匪出身的張作霖和馮德麟二人聯手,趕走了奉天督軍段芝貴,北洋系的勢力被排擠出了奉天省。馮德麟達到了他人生的最巔峰。但是物極必反,從張、馮二人控制了奉天省的軍政大權後,兩人就沒少過扯皮,爭執不斷。

民國六年,馮德麟一腳踩了空,居然跑去北京支持什麼張勳復辟,據說還是被張作霖給忽悠去的。結果張勳復辟十三天就被剿滅了,馮德麟也跟著吃了瓜烙,遭到全面人民的唾罵,被迫交出了軍政大權不說,還被段祺瑞政府給軟禁了起來。後來還是張作霖把他營救出來,給他爭取了個看陵墓的肥差。不過此時的馮德麟對政治早已經是心灰意冷了,不感興趣。從此將注意力投入到工商業中,賺了很多錢。

馮德麟失勢的時候,馮庸只有十七歲,還是一個不經世事的年輕人。老爺子雖然不在軍政兩屆混了,可是老爺子的人脈還在。馮德麟給他提了門親事,親家公是晚清九門提督、北洋時期國務院代總理的江朝宗。馮、江兩家可謂門當戶對。

民國七年,馮庸和江朝宗的兒女江錦濤結為夫妻,婚後江錦濤隨馮庸在東北生活,馮庸和江錦濤生了兩個女兒。據說當時馮庸在家裡說一不二,大男子主義爆棚,妻子江錦濤完全不敢惹他這個東北純爺們(這也是後來馮庸為什麼敢離婚的原因)。這個時期的馮庸,雖然老爺子下野了,可是仗著馮家的萬貫家財,還是照樣活的很瀟灑,不知道苦字怎麼寫。



青年立志

馮庸二十歲時從講武堂畢業,繼承了馮德麟當年的軍職,但是略有調整,主要是一些參謀類的工作。三年後,馮庸參加了國民黨。是的,沒看錯。馮庸在張作霖還沒死的時候就加入了炮黨。後來張學良瞧不起張作霖的那一套,追求更時髦的三民主義,除了郭松齡的教導之外,馮庸整天跟他忽悠,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從軍之後的馮庸在奉軍中基本上是打醬油的存在,雖然最後他官至奉軍少將航空司令和裝甲部隊司令,但這些工作對他來說都是很枯燥無味的。他有更高的理想,就是工業興國。為了這個理想,他創辦了一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學——馮庸大學。

在當時的馮庸看來,偌大一箇中國,內憂外患頻仍,國勢衰微,最主要原因是工業落後,要想改造這個混亂的社會,就得發展民族工業救國,培養大量的工業人才,走工業救國、教育救國的道路。當他的父親馮德麟病故後,馮庸就決定,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不再受任何人的擺佈。他退出了軍界(仍保留軍銜),一心一意的興辦馮庸大學。




中年殷實

馮庸自費創辦的大學,最早的名字是大冶工業專科學校,主要培養鍊鋼方面的人才。但是馮庸認為這還不夠,於是在第二年又追加了一大筆投資,將學校擴充為大學,他自任校長。學校設理、工、軍事教育等科目,首期招收學生一百八十人。此後又連續兩次招生,學生達到了將近四百餘人,學校規模在東北地區僅次於東北大學。更為重要的是——不僅學校是馮庸自費創辦的,學生的一切開銷也都是由馮庸自己掏腰包,不需要學生花一分錢。馮庸是在用行動證明,他是真的熱愛自己的祖國,也是真心的希望自己的祖國能富強。

九一八事變前夕,馮庸大學再次擴招,開辦了大學部、中學部、以及相當於初中學歷的小學部。學科也分為了工學院、法學院以及教育學院,學生總數達到了七百餘人。為了能讓學校辦下去,培養更多的人才,馮庸幾乎花光了馮德麟留給他的雖有家產

雖然老爺子留下來的錢花完了,但是馮庸的內心非常充實。他堅信沒有國、哪有家?某些人大可高談闊論:用腳來投票,老家不好就移民嘛。但是別人的家再好,終究是別人的家!你自己能耐大,大可一走了之,在異國他鄉找到一塊落腳的土地那是你自己有本事。但是你能把四萬萬中國人都送出去嗎?你能幫助四萬萬中國人都在異國他鄉找到一塊安身立命的土地嗎?如果不能,就不要說這種不切實際的話。因為這種話不是在解決問題,只是單純的秀優越罷了!


東北淪陷後,馮庸大學被關東軍縱兵洗劫了一空。馮庸本人也被日軍抓捕,由關東軍司令親自審問。關東軍司令本莊繁威脅馮庸出任東北領袖,組織東三省獨立,並且還正式提出兩項條件:

一是永遠脫離國民政府,宣佈獨立國;

二是承認日本在滿蒙一切已得權利。

本莊繁承諾,如果馮庸答應要求,就讓他替代張學良主持東北政局。馮庸大義凜然,斷然拒絕了鬼子的這一要求,並且表示要殺要剮都隨便,少說廢話。關東軍認為馮庸還有點利用價值,所以暫時就沒有對他下毒手,把他從瀋陽押到了日本東京。最後是在馮庸大學的日籍教授岡部平太的幫助下,日軍才釋放了馮庸。

幾經磨難後,馮庸輾轉到了北平,重新籌辦馮庸大學的覆校工作。後來經過對方友人的幫助下,馮庸大學覆校了。但是此時的馮庸已經負擔不起學校的開銷了,在堅持了一年後,馮庸無奈的決定,將馮庸大學併入東北大學。絕大部分學生各奔東西,他們有的報考了燕京大學或清華大學,少數學生轉到浙江大學和河南大學。還有的熱血青年回到了東北,加入中共地下組織的東北抗日聯軍;有的青年則直接投考了軍校,報效國家



馮庸大學停辦後,馮庸在張學良的幫助下又回到了軍界(當年退出時保留了軍銜),加入了空軍,升為空軍中將。據說,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之前,原本想通過馮庸探探口風。因為馮庸當時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漢行營中將研究委員,跟陳誠說的上話。

張學良將自己的苦悶和對蔣介石的不滿向馮庸傾訴,馮庸則把張學良說的話,原封不動的轉述給了陳誠。希望陳誠能幫忙,向蔣介石說說情,以疏通蔣介石和張學良的關係。豈不料陳誠在轉達時,把原話添油加醋了,重點強調了張學良的不滿情緒,使得蔣介石跟張學良之間產生了嫌隙。於是就有了蔣介石後來親赴西安督戰,最後被張、楊二人抓了一個現行。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介石把所有的罪責怪在了楊虎城身上,認為是他忽悠了張學良。而張學良沒有罪,但是需要懲戒,於是就被判了監禁;至於馮庸,完全不受任何牽連。蔣介石認為馮庸非常忠誠可靠。因此,在西安事變後仍然得到重用。在抗戰期間,先後任崑山、長興、襄樊等地警備司令、戒嚴司令,戰區軍法執行監等職。



老年安享

抗戰勝利後,馮庸回到了東北,擔任了一個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的虛職。他是很清楚時局動盪的人,所以早在遼瀋戰役之前,就提前在臺灣找好了退路。等到國民政府正式敗退臺灣後,馮庸已經在那裡待了一年了。

有資料顯示,說馮庸赴臺後擔任了臺北市市長一職。我仔細查過資料,歷屆臺北市長中沒有馮庸。所以這一信息應該是錯誤的。馮庸在臺灣真正的經歷應該是,先擔任了高雄空軍司令部的要職,後來因為高雄空軍誤擊美國外交官私人飛機一事,他受牽連退伍了。被改任為臺灣電力公司顧問,一直到他去世為止。

在臺灣期間,馮庸的心態是非常好的。什麼事都看得開,拿的起、放的下。他的兒女要麼留在大陸,要麼在美國生活,而他自己無官職無收入,甚至連畢業於馮庸大學的學生,很多人的職位都比馮庸還高了。看到馮庸在臺灣並不積極仕途,他的第二任妻子龍文彬最後也是忍無可忍,最後一氣之下分居了,帶著女兒去了美國。馮庸則無所謂,用他孫女的話說,

馮庸本來就是一個沒有家庭責任感的人,或者說這樣的人其實不適合成家。他心裡裝著全天下,惟獨沒有自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夠做到把全部家資捐出辦學,才能在自己無權無勢的情形下還顧念著朋友的難處。(指張學良)


總結

馮庸和張學良其實是一類人,都是被時代裹挾的人。只是相比張學良,他的選擇要更容易的多,畢竟他沒有那麼大的繼承壓力。早年參加空軍時,馮庸也是有著一番雄心壯志的。後在多種因素下,他退出軍界(保留了軍職),開始興辦大學,然而九一八的事變對他的馮庸大學造成了毀滅性打擊。作為一名愛國者,馮庸拒絕了日本人對他的招降,之後解散學校,並參加抗戰。在之後就趨於平淡,不再有當年的那種雄心壯志了。

我個人感覺,馮庸具備著那個時代很多人的特點:早年壯志雄心,力圖或參軍、或興辦實業來實現興國的目的。然而在那個滄海桑田的年代,他們都是渺小無力的弱者。因此馮庸最終走向了平淡,安然的度過了自己的下半身。但是相比於張學良,馮庸是幸運的,他的身上沒有張學良那麼大的負擔和責任,選擇也容易的多,選擇帶來的後果也小的多。或許如果當年張作霖和馮德麟的較量,贏的是馮德麟,那麼馮庸和張學良的人生就會互換了吧?


Mer86


馮庸,漢族人,1901年生於奉天海城,他的父親大家可能會更加熟悉——奉系軍閥馮德麟,馮德麟既是東北王張作霖的老對手,也是張作霖的結拜兄弟。馮庸與少帥張學良也是同年而生,兩人如父輩一般曾拜把子。


馮庸最著名的兩件事:第一,曾經擔任東北空軍司令,第二,曾散盡家財自費創辦馮庸大學。

1920年,19歲的馮庸畢業於北京中央陸軍第二講武學堂,回到東北在東北軍中任職。不同的是,馮庸並未在陸軍發展,而是進入東北空軍,他歷任東北航空處參謀、參謀處長、航空司令等職,後被張學良任命為東北空軍司令。

1933年,馮庸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路總指揮,率部參加了長城抗戰。抗戰期間,曾在國民黨的第三戰區、武漢衛戍區等地任職。

真正奠定馮庸歷史地位的,則是他散盡家財、自費創辦的馮庸大學。馮庸認為,落後的中國只有工業才可以救國和強國,而發展工業的基礎在於教育,因此,“創辦教育”、“教育救國”成為馮庸的理想。

馮庸大學創立後,得益於馮庸在東北軍空軍任職的經歷,馮庸大學也是中國第一所擁有軍用教學飛機和飛機場的大學。馮庸大學設了三個學院:理工學院、法學院和教育學院。馮庸大學是一所私立公益性質的大學,最多時該校學生達700餘人。




馮庸在東北出生長大,他深刻的知道,日本的侵略不僅僅是軍事方面的侵略,更有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奴化。因此,馮庸提出了“八德八正”,希望以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抵抗日本的文化和精神侵略。同時,馮庸規定了正常上課外,每位學生都要接受軍事教育,以增強學生的體魄和精神。

九一八事變後,馮庸大學被日本人佔領,作為校長的馮庸也被日本人軟禁,勸降不成後被帶至東京。在友人的幫助下,馮庸回到北平,繼續主持了馮庸大學,並建立了馮庸大學抗日義勇軍。

1933年,由於馮庸大學是公益性質,在馮傢俬產耗盡後,馮庸大學在無力辦下去,經張學良同意,馮庸大學併入東北大學。馮庸大學從建立到解散,經歷了六年的時間。

新中國成立後,馮庸撤至臺灣,1981年在臺北去世。


鳶飛九天2018


馮庸和張學良,兩個人都字漢卿,可卻是不一樣的人生。

這二人的父輩馮德麟和張作霖鬥了一輩子,但是他們的交手從沒影響過兒子輩,張學良和馮庸是拜把子兄弟,感情很好。

馮德麟準備集結軍隊打張作霖時還把自己的貼身玉佩給張學良當護身符,張作霖在東北建立空軍時還為馮庸準備了空軍的少將職位。

張學良作為張作霖的繼承人,一輩子都在政治碾壓中度過,而馮庸不同,他真正活出了自己。


兩人雖然都是公子哥,但不同於張學良,馮庸不賭不吸毒,喜歡結交文人雅士,最後父親死後他居然散盡家財,自費建立了一所大學,名字也直白,叫馮庸大學。

九一八之後馮庸拒絕和日本人合作,最後被抓到東京,奇蹟的時靠著朋友多他居然逃了回來,在北京繼續辦馮庸大學,私產用光之後將馮庸大學併入東北大學,併成立義勇隊赴東北進行抗日。

比起張學良,馮庸的一生,才是真風流。


歷史區總柴


馮庸其人

看過《少帥》的都知道,他和張學良算是發小,他是奉系軍閥馮德麟的兒子,因此,要說馮庸得先說一說他老子馮德麟。

馮德麟和張作霖的關係很微妙,對外而言,他們是奉系軍閥的整體,但是對內而言,馮德麟並不服張作霖,甚至還和張作霖發生過沖突。正是因為馮德麟在奉系被張作霖壓著一頭(資歷比張作霖),馮德麟始終不服氣,為了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馮德麟孤注一擲支持張勳復辟,失敗後,經過張作霖周旋才保住了性命。

但是馮庸和張學良的關係沒有過多的受到他們父親的影響,馮庸這個人,就是人如其名,大道致庸,有所為有所不為,而張學良更是一個二愣子,對人沒有心眼,感覺這個人好,有關係,就會當做朋友,兩人還結拜為兄弟。

創辦馮庸大學

馮庸這一生最為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創辦了中庸大學,大學並不是小學,說創辦就創辦,而且是在民國時期,可以說,為了創辦馮庸大學,馮庸是耗盡家財,當時史論縱橫在看《少帥》時看到馮庸做出的決定,心裡的第一想法是,這B是個精神病!

當看到馮庸的解釋,中國當時處於內憂外患的主要原因工業落後,為了振興國家,必須發展工業,要想發展工業,必先培育人才。正是這樣的辦學理念,使得這所大學並不平庸。

馮庸大學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是中華民國第一所擁有軍用教學飛機及機場的大學,馮庸還提出了“八德八正”“教育機會均等”“工業救國”的思想,可以說這些思想在民國時期都是先進的教學理念,除此之外,馮庸除了要求學員進行正常上課外,還要求人人都要受到軍事訓練,每天實行強迫運動一小時,史論縱橫在瀋陽學習期間,每天上午下午學校都會組織跑操,估計也和馮庸大學有淵源。

由於馮庸大學是公益性大學不收學費,在辦了六年之後,經張學良同意將馮庸大學併入東北大學,但是作為東北第一次私立大學的馮庸大學,馮庸的行為對後世產生了影響。史論縱橫在瀋陽就讀的翔宇中學就是一所民辦中學,學校在辦學理念上,有馮庸先生的一定影響。

馮庸的婚姻生活

為什麼縱橫有提馮庸的婚姻呢?因為在《少帥》中,馮庸心儀的那個對象,竟然是一個人高馬大的體育生,這一段愛情故事有點亮瞎你的狗眼啊!

在《少帥》中馮庸本身就是那種花花公子,在東北,除了老張家,沒有人比馮庸更像一個二代,這種紈絝子弟的作風估計和張學良也十分相似,但是馮庸的婚姻生活並不幸福。

馮庸的第一個妻子是馮德麟擁護張勳復辟失敗後,娶了當時的政界大佬江朝宗的女兒,兩家可謂門當戶對,但是馮庸屬於那種受新時代思想影響比較深的人,對於這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行為應該有所反感,後來二人以離婚而收場。

第二個妻子就是那個人高馬大的體育特長生,龍文彬,對於這段感情,很多人都反對,但是馮庸卻堅持,最後在一起,在九一八事變後,二人還曾經在北平一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活動,但是後來定居臺灣後,因為馮庸做事低調,不喜張揚,最終走向分離。

馮庸這個人作為軍閥的兒子,能夠有馮庸這種覺悟和作為的,估計民國時期的二代們一個也不如,即使是袁克文雖然一生放蕩不羈,但是終究是隻為了自己而活,追尋自己的人生,只有馮庸,為國為民,甚至願意放棄自己的家財,反正史論縱橫是挺佩服的。


史論縱橫


馮庸(1901-1981.2.5),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常委,是奉系軍閥馮德麟長子。北京陸軍講武堂畢業。張作霖與馮德麟為至交,馮庸與張學良同年(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出生,兩人曾結拜兄弟。

馮庸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為做大事而散盡家財的奇人”。他堅信發展工業可以救國,而發展工業基礎在於教育,“教育救國”成為馮庸的理想,為此奮鬥一生。

少帥裡的馮庸很重感情,是少帥一生的兄弟。劇中張大帥為了拉攏馮庸的父親,提拔馮庸為團長。

單單從電視劇上來看,我覺得馮庸的確在張學良這一輩人當中是看人看事最冷靜透徹而且有理想有目光有原則有器量有膽識有人緣的人才。無論是看待馮德麟張作霖湯玉麟幾位把兄弟之間的微妙關係,還是判斷郭松齡是個什麼人,或者是對軍閥混戰的認知,既沒有憤世嫉俗,也沒有消極厭世,更不會一條道路走到黑。跟他比起來,劇中的張學良實在是過於天真幼稚,做事也衝動急躁且不管不顧,受挫之後也比較脆弱容易走極端。


曉東有話說Sun


如何評價馮庸?

放到今天,馮庸算是一個頂級官富二代,他爸是奉系軍閥馮德麟,他岳父是民國國務總理江朝宗,他好哥們兒是少帥張學良。


不過,在官富二代滿天飛的民國,他的出身好像也算不得什麼。

據說他爹死的時候留給他好大一筆遺產,但這小子卻一點都沒有啃老驕傲的覺悟。他目睹幾個大帥們打得不可開交,心想這打仗都是為了權力,沒有真為草民的。而如果真的想讓草民覺悟,就要辦教育。


於是馮庸把自己本來留著要聽戲買房喝花酒的錢拿了出來,創辦了一所大學。大學得有個名字,他苦思冥想半天,最終決定用自己的名字為大學冠名,就叫馮庸大學。

這馮庸大學可是不簡單,它不僅是東北地區第一所私立大學,還是中國第一所擁有軍用教學飛機及機場的大學。更重要的是,這還是一所公益性大學,所有進入學校就讀的學生均完全免費,不用掏一分錢。


時人贊其義舉,稱其為“翩翩濁世佳公子”。你覺得馮庸如何?咱們留言區見!


達摩說


馮庸是中國近代史的一位奇人。他堅信“教育救國”、“工業救國”,為此散盡家產,創辦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馮庸大學。

馮庸是奉系軍閥馮德麟長子,奉天海城人,中華民國空軍中將,還是張學良的結拜兄弟。

由於家庭原因,馮庸19歲就從軍,歷任官階。期間他看到內戰禍國殃民,人民生存艱難,內心深感痛惜。1922年,馮庸的一些同學因內戰犧牲,他受到重大打擊。於是改變信念,決心發展國家落後的工業,培養人才,走工業救國,教育救國之路。



1926年,馮德麟去世,馮庸退出軍界,開始他教育救國理想。馮庸家資鉅富,他先燒燬借出去錢的欠條,又歸還典押土地的人地契,最後宣佈捐出全部家產,共計310萬銀元創辦馮庸大學。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逮捕馮庸,試圖利用他的影響力,脅迫他出任東北領袖,組織偽滿洲國。馮庸嚴詞拒絕:“死爾,誓不為賣國賊。”


後來馮庸由學校的日籍教授搭救出獄,馮庸大學也遷往北平,1933年,馮庸家財耗盡,無力辦學,經張學良同意,學校併入東北大學。馮庸大學成立六年即告結束。這一年馮庸還指揮東北抗日聯軍,參加了長城戰役。1949年他隨蔣介石逃亡臺灣,在空軍中出任要職,1981年去世。

馮庸一生加入空軍盡忠國家,興辦教育盡孝民族,為人低調,淡泊名利。他因臺灣空軍誤擊美國外交官私人飛機事件退伍,60歲時賦閒在家,生活清貧。陳誠給他找了一個電力公司董事職位,他知道自己年齡不符合條件,於是斷然拒絕。電力公司就聘請他作公司顧問,他才接受了陳誠好意。


馮庸歷經兩次離婚,子女俱在美國,家庭並不幸福,也成他一生之痛。馮庸身後事皆由他學生操辦,他留下遺囑:“在美子女不必通知,彼等現非中國人,也不必知中國人之事。”他最後的願望:“能得埋於母墳階下,吾心安矣。”


滄海歷史春秋


從其能開辦大學而言,他還是一個實力救國派(有工業救國,教育救國等),在軍閥混戰年代能看到此點,說明馮先生有遠見卓識,獨力判斷之能力。同時,在舊中國傳統思想教育下,也算得忠君愛國,忠於事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