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冯庸?

春春的天天


冯庸,奉系军阀冯德麟之子,冯庸大学的创始人,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常委,中华民国中将,台湾电力公司董事。冯庸少年从军,立志扫尽天下不平气,历经第一次直奉战争,看见身边同窗好友战死,他的心性发生了转变,据他自己说:从那以后,我知道了战争的残酷,实在是祸乱国家,所以也是从那以后他开始希望“教育救国”。“有抱负,有骨气,有担当”,这九个字就是我对冯庸的评价。

有抱负

冯庸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是无数青年迷惘的一代,国家积弱难返,列强欺辱,民国虽然号称“权力付之于民众”,但仍然是少数地主阶级的民国,国家出路在哪里?冯庸也有这样的疑问。“铁肩担道义”这就是冯庸的抱负,据他自己说:“我19岁的时候在军队里服务,当时就想着做一个爱国的军人,把从前军阀官僚的恶习气,通通打倒”,很简单明了的一句话,却感人肺腑。




有担当

冯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人,何为奇人?必定不一般。冯庸行伍出身,涉入军营,也曾参加战争,最后却毅然决然的离开军队,创办东北乃至当时中国都少有的大学,虽然命名为“冯庸大学”不免有狷狂嫌疑,但冯庸拿钱办大学却也是实实在在,他号称“拿父亲的不义之财行有义之事”,于是捐出家产310万银元作为校产,这样的事情古来又有几人。


有骨气

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日军逮捕了冯庸并且威逼利诱让他出任东北的最高长官取代张学良,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承诺日本将会予以武力和财力的支持。冯庸大义凛然,断然拒绝“因此杀了我,我也是光明磊落”“死耳,誓死不做卖国贼”。日本人见胁迫冯庸不成,便把他押送到了日本,后来冯庸在日本朋友的帮助下逃离虎口回到北平。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冯庸作为军阀之子实在是一个异类,不抓权不抓钱,但当时的中国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


一树梅花一放翁


如果把人生分为五段,冯庸的一生应该是这样的:幼年欢愉、少年风流、青年立志、中年殷实、老年安享,一生过得很快乐





幼年欢愉

冯庸的父亲冯德麟,在晚清时期是奉天省有头有脸的马匪,年轻的时候打过俄国老毛子,手底下有近千人枪。在冯庸六岁时,冯德麟被清廷招安,担任了巡防营统带,后来又升任巡防营左路统领(相当于旅长)

巡防营就是清末的地方保安部队,但是不要小看了奉天的巡防营,因为当年在军界流传着一句话:别的地方都是巡防营怕新军,只有奉天和江苏的新军不敢惹巡防营。江苏的巡防营老大是张勋,奉天的巡防营老大则是冯德麟和张作霖等人。在冯德麟的眼里,奉天新军都是花架子,不堪一击。

所以冯庸和张学良的命好,这哥俩打从生下来就没吃过什么苦,顶多就是吃奶的年纪可能遭了点罪。但从他们记事的时候开始,他们的爹就已经是奉天省一霸了!没几个人敢惹这两位大少爷。



少年风流

民国五年,马匪出身的张作霖和冯德麟二人联手,赶走了奉天督军段芝贵,北洋系的势力被排挤出了奉天省。冯德麟达到了他人生的最巅峰。但是物极必反,从张、冯二人控制了奉天省的军政大权后,两人就没少过扯皮,争执不断。

民国六年,冯德麟一脚踩了空,居然跑去北京支持什么张勋复辟,据说还是被张作霖给忽悠去的。结果张勋复辟十三天就被剿灭了,冯德麟也跟着吃了瓜烙,遭到全面人民的唾骂,被迫交出了军政大权不说,还被段祺瑞政府给软禁了起来。后来还是张作霖把他营救出来,给他争取了个看陵墓的肥差。不过此时的冯德麟对政治早已经是心灰意冷了,不感兴趣。从此将注意力投入到工商业中,赚了很多钱。

冯德麟失势的时候,冯庸只有十七岁,还是一个不经世事的年轻人。老爷子虽然不在军政两届混了,可是老爷子的人脉还在。冯德麟给他提了门亲事,亲家公是晚清九门提督、北洋时期国务院代总理的江朝宗。冯、江两家可谓门当户对。

民国七年,冯庸和江朝宗的儿女江锦涛结为夫妻,婚后江锦涛随冯庸在东北生活,冯庸和江锦涛生了两个女儿。据说当时冯庸在家里说一不二,大男子主义爆棚,妻子江锦涛完全不敢惹他这个东北纯爷们(这也是后来冯庸为什么敢离婚的原因)。这个时期的冯庸,虽然老爷子下野了,可是仗着冯家的万贯家财,还是照样活的很潇洒,不知道苦字怎么写。



青年立志

冯庸二十岁时从讲武堂毕业,继承了冯德麟当年的军职,但是略有调整,主要是一些参谋类的工作。三年后,冯庸参加了国民党。是的,没看错。冯庸在张作霖还没死的时候就加入了炮党。后来张学良瞧不起张作霖的那一套,追求更时髦的三民主义,除了郭松龄的教导之外,冯庸整天跟他忽悠,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从军之后的冯庸在奉军中基本上是打酱油的存在,虽然最后他官至奉军少将航空司令和装甲部队司令,但这些工作对他来说都是很枯燥无味的。他有更高的理想,就是工业兴国。为了这个理想,他创办了一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学——冯庸大学。

在当时的冯庸看来,偌大一个中国,内忧外患频仍,国势衰微,最主要原因是工业落后,要想改造这个混乱的社会,就得发展民族工业救国,培养大量的工业人才,走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当他的父亲冯德麟病故后,冯庸就决定,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不再受任何人的摆布。他退出了军界(仍保留军衔),一心一意的兴办冯庸大学。




中年殷实

冯庸自费创办的大学,最早的名字是大冶工业专科学校,主要培养炼钢方面的人才。但是冯庸认为这还不够,于是在第二年又追加了一大笔投资,将学校扩充为大学,他自任校长。学校设理、工、军事教育等科目,首期招收学生一百八十人。此后又连续两次招生,学生达到了将近四百余人,学校规模在东北地区仅次于东北大学。更为重要的是——不仅学校是冯庸自费创办的,学生的一切开销也都是由冯庸自己掏腰包,不需要学生花一分钱。冯庸是在用行动证明,他是真的热爱自己的祖国,也是真心的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富强。

九一八事变前夕,冯庸大学再次扩招,开办了大学部、中学部、以及相当于初中学历的小学部。学科也分为了工学院、法学院以及教育学院,学生总数达到了七百余人。为了能让学校办下去,培养更多的人才,冯庸几乎花光了冯德麟留给他的虽有家产

虽然老爷子留下来的钱花完了,但是冯庸的内心非常充实。他坚信没有国、哪有家?某些人大可高谈阔论:用脚来投票,老家不好就移民嘛。但是别人的家再好,终究是别人的家!你自己能耐大,大可一走了之,在异国他乡找到一块落脚的土地那是你自己有本事。但是你能把四万万中国人都送出去吗?你能帮助四万万中国人都在异国他乡找到一块安身立命的土地吗?如果不能,就不要说这种不切实际的话。因为这种话不是在解决问题,只是单纯的秀优越罢了!


东北沦陷后,冯庸大学被关东军纵兵洗劫了一空。冯庸本人也被日军抓捕,由关东军司令亲自审问。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威胁冯庸出任东北领袖,组织东三省独立,并且还正式提出两项条件:

一是永远脱离国民政府,宣布独立国;

二是承认日本在满蒙一切已得权利。

本庄繁承诺,如果冯庸答应要求,就让他替代张学良主持东北政局。冯庸大义凛然,断然拒绝了鬼子的这一要求,并且表示要杀要剐都随便,少说废话。关东军认为冯庸还有点利用价值,所以暂时就没有对他下毒手,把他从沈阳押到了日本东京。最后是在冯庸大学的日籍教授冈部平太的帮助下,日军才释放了冯庸。

几经磨难后,冯庸辗转到了北平,重新筹办冯庸大学的复校工作。后来经过对方友人的帮助下,冯庸大学复校了。但是此时的冯庸已经负担不起学校的开销了,在坚持了一年后,冯庸无奈的决定,将冯庸大学并入东北大学。绝大部分学生各奔东西,他们有的报考了燕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少数学生转到浙江大学和河南大学。还有的热血青年回到了东北,加入中共地下组织的东北抗日联军;有的青年则直接投考了军校,报效国家



冯庸大学停办后,冯庸在张学良的帮助下又回到了军界(当年退出时保留了军衔),加入了空军,升为空军中将。据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之前,原本想通过冯庸探探口风。因为冯庸当时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中将研究委员,跟陈诚说的上话。

张学良将自己的苦闷和对蒋介石的不满向冯庸倾诉,冯庸则把张学良说的话,原封不动的转述给了陈诚。希望陈诚能帮忙,向蒋介石说说情,以疏通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关系。岂不料陈诚在转达时,把原话添油加醋了,重点强调了张学良的不满情绪,使得蒋介石跟张学良之间产生了嫌隙。于是就有了蒋介石后来亲赴西安督战,最后被张、杨二人抓了一个现行。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把所有的罪责怪在了杨虎城身上,认为是他忽悠了张学良。而张学良没有罪,但是需要惩戒,于是就被判了监禁;至于冯庸,完全不受任何牵连。蒋介石认为冯庸非常忠诚可靠。因此,在西安事变后仍然得到重用。在抗战期间,先后任昆山、长兴、襄樊等地警备司令、戒严司令,战区军法执行监等职。



老年安享

抗战胜利后,冯庸回到了东北,担任了一个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的虚职。他是很清楚时局动荡的人,所以早在辽沈战役之前,就提前在台湾找好了退路。等到国民政府正式败退台湾后,冯庸已经在那里待了一年了。

有资料显示,说冯庸赴台后担任了台北市市长一职。我仔细查过资料,历届台北市长中没有冯庸。所以这一信息应该是错误的。冯庸在台湾真正的经历应该是,先担任了高雄空军司令部的要职,后来因为高雄空军误击美国外交官私人飞机一事,他受牵连退伍了。被改任为台湾电力公司顾问,一直到他去世为止。

在台湾期间,冯庸的心态是非常好的。什么事都看得开,拿的起、放的下。他的儿女要么留在大陆,要么在美国生活,而他自己无官职无收入,甚至连毕业于冯庸大学的学生,很多人的职位都比冯庸还高了。看到冯庸在台湾并不积极仕途,他的第二任妻子龙文彬最后也是忍无可忍,最后一气之下分居了,带着女儿去了美国。冯庸则无所谓,用他孙女的话说,

冯庸本来就是一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人,或者说这样的人其实不适合成家。他心里装着全天下,惟独没有自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做到把全部家资捐出办学,才能在自己无权无势的情形下还顾念着朋友的难处。(指张学良)


总结

冯庸和张学良其实是一类人,都是被时代裹挟的人。只是相比张学良,他的选择要更容易的多,毕竟他没有那么大的继承压力。早年参加空军时,冯庸也是有着一番雄心壮志的。后在多种因素下,他退出军界(保留了军职),开始兴办大学,然而九一八的事变对他的冯庸大学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作为一名爱国者,冯庸拒绝了日本人对他的招降,之后解散学校,并参加抗战。在之后就趋于平淡,不再有当年的那种雄心壮志了。

我个人感觉,冯庸具备着那个时代很多人的特点:早年壮志雄心,力图或参军、或兴办实业来实现兴国的目的。然而在那个沧海桑田的年代,他们都是渺小无力的弱者。因此冯庸最终走向了平淡,安然的度过了自己的下半身。但是相比于张学良,冯庸是幸运的,他的身上没有张学良那么大的负担和责任,选择也容易的多,选择带来的后果也小的多。或许如果当年张作霖和冯德麟的较量,赢的是冯德麟,那么冯庸和张学良的人生就会互换了吧?


Mer86


冯庸,汉族人,1901年生于奉天海城,他的父亲大家可能会更加熟悉——奉系军阀冯德麟,冯德麟既是东北王张作霖的老对手,也是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冯庸与少帅张学良也是同年而生,两人如父辈一般曾拜把子。


冯庸最著名的两件事:第一,曾经担任东北空军司令,第二,曾散尽家财自费创办冯庸大学。

1920年,19岁的冯庸毕业于北京中央陆军第二讲武学堂,回到东北在东北军中任职。不同的是,冯庸并未在陆军发展,而是进入东北空军,他历任东北航空处参谋、参谋处长、航空司令等职,后被张学良任命为东北空军司令。

1933年,冯庸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七路总指挥,率部参加了长城抗战。抗战期间,曾在国民党的第三战区、武汉卫戍区等地任职。

真正奠定冯庸历史地位的,则是他散尽家财、自费创办的冯庸大学。冯庸认为,落后的中国只有工业才可以救国和强国,而发展工业的基础在于教育,因此,“创办教育”、“教育救国”成为冯庸的理想。

冯庸大学创立后,得益于冯庸在东北军空军任职的经历,冯庸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拥有军用教学飞机和飞机场的大学。冯庸大学设了三个学院:理工学院、法学院和教育学院。冯庸大学是一所私立公益性质的大学,最多时该校学生达700余人。




冯庸在东北出生长大,他深刻的知道,日本的侵略不仅仅是军事方面的侵略,更有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奴化。因此,冯庸提出了“八德八正”,希望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抵抗日本的文化和精神侵略。同时,冯庸规定了正常上课外,每位学生都要接受军事教育,以增强学生的体魄和精神。

九一八事变后,冯庸大学被日本人占领,作为校长的冯庸也被日本人软禁,劝降不成后被带至东京。在友人的帮助下,冯庸回到北平,继续主持了冯庸大学,并建立了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

1933年,由于冯庸大学是公益性质,在冯家私产耗尽后,冯庸大学在无力办下去,经张学良同意,冯庸大学并入东北大学。冯庸大学从建立到解散,经历了六年的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冯庸撤至台湾,1981年在台北去世。


鸢飞九天2018


冯庸和张学良,两个人都字汉卿,可却是不一样的人生。

这二人的父辈冯德麟和张作霖斗了一辈子,但是他们的交手从没影响过儿子辈,张学良和冯庸是拜把子兄弟,感情很好。

冯德麟准备集结军队打张作霖时还把自己的贴身玉佩给张学良当护身符,张作霖在东北建立空军时还为冯庸准备了空军的少将职位。

张学良作为张作霖的继承人,一辈子都在政治碾压中度过,而冯庸不同,他真正活出了自己。


两人虽然都是公子哥,但不同于张学良,冯庸不赌不吸毒,喜欢结交文人雅士,最后父亲死后他居然散尽家财,自费建立了一所大学,名字也直白,叫冯庸大学。

九一八之后冯庸拒绝和日本人合作,最后被抓到东京,奇迹的时靠着朋友多他居然逃了回来,在北京继续办冯庸大学,私产用光之后将冯庸大学并入东北大学,并成立义勇队赴东北进行抗日。

比起张学良,冯庸的一生,才是真风流。


历史区总柴


冯庸其人

看过《少帅》的都知道,他和张学良算是发小,他是奉系军阀冯德麟的儿子,因此,要说冯庸得先说一说他老子冯德麟。

冯德麟和张作霖的关系很微妙,对外而言,他们是奉系军阀的整体,但是对内而言,冯德麟并不服张作霖,甚至还和张作霖发生过冲突。正是因为冯德麟在奉系被张作霖压着一头(资历比张作霖),冯德麟始终不服气,为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冯德麟孤注一掷支持张勋复辟,失败后,经过张作霖周旋才保住了性命。

但是冯庸和张学良的关系没有过多的受到他们父亲的影响,冯庸这个人,就是人如其名,大道致庸,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张学良更是一个二愣子,对人没有心眼,感觉这个人好,有关系,就会当做朋友,两人还结拜为兄弟。

创办冯庸大学

冯庸这一生最为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创办了中庸大学,大学并不是小学,说创办就创办,而且是在民国时期,可以说,为了创办冯庸大学,冯庸是耗尽家财,当时史论纵横在看《少帅》时看到冯庸做出的决定,心里的第一想法是,这B是个精神病!

当看到冯庸的解释,中国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主要原因工业落后,为了振兴国家,必须发展工业,要想发展工业,必先培育人才。正是这样的办学理念,使得这所大学并不平庸。

冯庸大学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是中华民国第一所拥有军用教学飞机及机场的大学,冯庸还提出了“八德八正”“教育机会均等”“工业救国”的思想,可以说这些思想在民国时期都是先进的教学理念,除此之外,冯庸除了要求学员进行正常上课外,还要求人人都要受到军事训练,每天实行强迫运动一小时,史论纵横在沈阳学习期间,每天上午下午学校都会组织跑操,估计也和冯庸大学有渊源。

由于冯庸大学是公益性大学不收学费,在办了六年之后,经张学良同意将冯庸大学并入东北大学,但是作为东北第一次私立大学的冯庸大学,冯庸的行为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史论纵横在沈阳就读的翔宇中学就是一所民办中学,学校在办学理念上,有冯庸先生的一定影响。

冯庸的婚姻生活

为什么纵横有提冯庸的婚姻呢?因为在《少帅》中,冯庸心仪的那个对象,竟然是一个人高马大的体育生,这一段爱情故事有点亮瞎你的狗眼啊!

在《少帅》中冯庸本身就是那种花花公子,在东北,除了老张家,没有人比冯庸更像一个二代,这种纨绔子弟的作风估计和张学良也十分相似,但是冯庸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

冯庸的第一个妻子是冯德麟拥护张勋复辟失败后,娶了当时的政界大佬江朝宗的女儿,两家可谓门当户对,但是冯庸属于那种受新时代思想影响比较深的人,对于这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行为应该有所反感,后来二人以离婚而收场。

第二个妻子就是那个人高马大的体育特长生,龙文彬,对于这段感情,很多人都反对,但是冯庸却坚持,最后在一起,在九一八事变后,二人还曾经在北平一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活动,但是后来定居台湾后,因为冯庸做事低调,不喜张扬,最终走向分离。

冯庸这个人作为军阀的儿子,能够有冯庸这种觉悟和作为的,估计民国时期的二代们一个也不如,即使是袁克文虽然一生放荡不羁,但是终究是只为了自己而活,追寻自己的人生,只有冯庸,为国为民,甚至愿意放弃自己的家财,反正史论纵横是挺佩服的。


史论纵横


冯庸(1901-1981.2.5),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常委,是奉系军阀冯德麟长子。北京陆军讲武堂毕业。张作霖与冯德麟为至交,冯庸与张学良同年(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出生,两人曾结拜兄弟。

冯庸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为做大事而散尽家财的奇人”。他坚信发展工业可以救国,而发展工业基础在于教育,“教育救国”成为冯庸的理想,为此奋斗一生。

少帅里的冯庸很重感情,是少帅一生的兄弟。剧中张大帅为了拉拢冯庸的父亲,提拔冯庸为团长。

单单从电视剧上来看,我觉得冯庸的确在张学良这一辈人当中是看人看事最冷静透彻而且有理想有目光有原则有器量有胆识有人缘的人才。无论是看待冯德麟张作霖汤玉麟几位把兄弟之间的微妙关系,还是判断郭松龄是个什么人,或者是对军阀混战的认知,既没有愤世嫉俗,也没有消极厌世,更不会一条道路走到黑。跟他比起来,剧中的张学良实在是过于天真幼稚,做事也冲动急躁且不管不顾,受挫之后也比较脆弱容易走极端。


晓东有话说Sun


如何评价冯庸?

放到今天,冯庸算是一个顶级官富二代,他爸是奉系军阀冯德麟,他岳父是民国国务总理江朝宗,他好哥们儿是少帅张学良。


不过,在官富二代满天飞的民国,他的出身好像也算不得什么。

据说他爹死的时候留给他好大一笔遗产,但这小子却一点都没有啃老骄傲的觉悟。他目睹几个大帅们打得不可开交,心想这打仗都是为了权力,没有真为草民的。而如果真的想让草民觉悟,就要办教育。


于是冯庸把自己本来留着要听戏买房喝花酒的钱拿了出来,创办了一所大学。大学得有个名字,他苦思冥想半天,最终决定用自己的名字为大学冠名,就叫冯庸大学。

这冯庸大学可是不简单,它不仅是东北地区第一所私立大学,还是中国第一所拥有军用教学飞机及机场的大学。更重要的是,这还是一所公益性大学,所有进入学校就读的学生均完全免费,不用掏一分钱。


时人赞其义举,称其为“翩翩浊世佳公子”。你觉得冯庸如何?咱们留言区见!


达摩说


冯庸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位奇人。他坚信“教育救国”、“工业救国”,为此散尽家产,创办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冯庸大学。

冯庸是奉系军阀冯德麟长子,奉天海城人,中华民国空军中将,还是张学良的结拜兄弟。

由于家庭原因,冯庸19岁就从军,历任官阶。期间他看到内战祸国殃民,人民生存艰难,内心深感痛惜。1922年,冯庸的一些同学因内战牺牲,他受到重大打击。于是改变信念,决心发展国家落后的工业,培养人才,走工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



1926年,冯德麟去世,冯庸退出军界,开始他教育救国理想。冯庸家资巨富,他先烧毁借出去钱的欠条,又归还典押土地的人地契,最后宣布捐出全部家产,共计310万银元创办冯庸大学。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逮捕冯庸,试图利用他的影响力,胁迫他出任东北领袖,组织伪满洲国。冯庸严词拒绝:“死尔,誓不为卖国贼。”


后来冯庸由学校的日籍教授搭救出狱,冯庸大学也迁往北平,1933年,冯庸家财耗尽,无力办学,经张学良同意,学校并入东北大学。冯庸大学成立六年即告结束。这一年冯庸还指挥东北抗日联军,参加了长城战役。1949年他随蒋介石逃亡台湾,在空军中出任要职,1981年去世。

冯庸一生加入空军尽忠国家,兴办教育尽孝民族,为人低调,淡泊名利。他因台湾空军误击美国外交官私人飞机事件退伍,60岁时赋闲在家,生活清贫。陈诚给他找了一个电力公司董事职位,他知道自己年龄不符合条件,于是断然拒绝。电力公司就聘请他作公司顾问,他才接受了陈诚好意。


冯庸历经两次离婚,子女俱在美国,家庭并不幸福,也成他一生之痛。冯庸身后事皆由他学生操办,他留下遗嘱:“在美子女不必通知,彼等现非中国人,也不必知中国人之事。”他最后的愿望:“能得埋于母坟阶下,吾心安矣。”


沧海历史春秋


从其能开办大学而言,他还是一个实力救国派(有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等),在军阀混战年代能看到此点,说明冯先生有远见卓识,独力判断之能力。同时,在旧中国传统思想教育下,也算得忠君爱国,忠于事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