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晋商风云一时出现了很多富商,其中的首富是谁呢?

手机用户83443984855


明清晋商风云一时,诞生了以乔、常、曹、侯、渠、亢、范等八大晋商世家为代表的诸多富商。《乔家大院》的热播,让全国人民对山西晋商的富庶程度有了莫大的好奇。然而,说到清代山西首富到底是谁,却是众说纷纭,有说是“太谷孙家”,有说是“太谷曹家”,还有说“临汾亢氏”,种种说法莫衷一是。毕竟当时也没有如今这样发达的人肉搜索,以及富豪榜什么的,加之老西儿生来的藏富习惯,因此,到底谁最有钱,仅凭流传轶事以及现存方志中的记载,难以窥其全豹。



太谷孙家

孙家原籍陕西,明朝初期迁至太谷,靠开设元寿堂药店起家,到明中叶,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人称“明财主”。清康熙年间,太谷孙家的生意遍布欧亚大陆甚至远至东南亚一带。

孙家实力有多雄厚?据说,清代时一个大官给咸丰皇帝上奏折,奏折中说到“臣伏思国家承平二百余年,德泽涵濡,民殷物阜,四海之广,岂无数十巨富之家,臣耳目浅陋,然所目击者,山西太谷县之孙姓,富约二千余万,曹姓、贾姓富各四五百万,平遥县之侯姓、介休县之张姓富各三四百万。榆次县之许姓、王姓聚族而居,计合族家资约各千万,介休县百万之家以十计,祁县百万之家以数十计……” “富约二千余万两白银”,按如今市价计算其当时的资产约合25亿人民币,由此可见,孙家当时被人知道的资产远远超过曹家。

孙家世代重视教育,不但资产雄厚,对邻里乡亲也多方照顾,每每有捐款事项,孙家捐出银两都是当地最多的,因此被公认为首富。孙家最盛时,宅院整整占据了当时太谷县城东南的2/3。民国后,孙氏家族逐渐衰落,其后人甚至靠高利贷维持生活,孙氏宅院的主要建筑也因此被拆卖。



太谷曹家

电视剧《乔家大院》里,乔致庸家道中落之时,是依靠岳父陆大有的资助,才得以重整旗鼓。据说,陆大有的原型,就是曹氏家族。曹家发迹要比乔家早200年。曹家从明末清初到抗战初期,300年间由磨豆腐、卖砂锅起家,慢慢开成了“三泰号”杂货店,并将其发展成著名的家族商号。

曹氏家业当时有多大?据历史资料记载:太谷曹家从明末到民国26年(1937)年,300年间在国内外开设大大小小商号640余座,遍及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以及华中等大半个中国,以及东京、巴黎、莫斯科、伊尔库斯克等地。仅国内资产达1200余万两白银,雇佣掌柜3.7万人之多。由此可见,曹氏当时被誉为晋商首富,也是实至名归的。

在太谷当地,一直流传着曹家神秘银窖的传说:据说当年曹家做生意,每年都有数不清的金银源源不断从世界各地运回太谷北汪曹家,却从来没有人看到过曹家的金银运出外地。在日寇占领太谷之后,曹家的巨额财富以及全族几百老小,竟然一夜之间消失了。有人说,曹家有秘密通道,从地下将财宝转移到了承德,也有人说,曹家有秘密银窖,不为外人所知。



“临汾亢氏”

清代晋商多集中在晋中,晋南地区的临汾也有有名的晋商。平阳府(也就是今天的临汾)亢氏亢嗣鼎就是其中翘楚。

亢嗣鼎是个善于经营、资本雄厚的大盐商、大粮商、大典当商和大地主。亢氏家族究竟富到何许?从几段文字记载可见其一斑。清末宣统二年(1910〕《中国经济全书》称:“康氏(即亢氏)自清迄今,凡二百余年,其家运之隆盛,可谓极矣。”许指严所撰的《象齿焚身录》记载,乾隆皇帝曾说:“朕向以为天下之富,无过鹾商;今闻亢氏,则犹小巫之见大巫也!”邓之诚也在《骨董琐记全编》中称:“康熙时,平阳亢氏,泰兴季氏,皆富可敌国,享用奢靡,埒于王侯。”

关于亢氏发家,有这样的传说: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在山海关与清军作战失败,退出北京经山西撤往西安途中,曾将携带的金银财宝寄存于亢家。后来,李自成牺牲,清朝在全国建立了统治权,农民军寄存的金银财宝遂为亢氏所有。这段传说后来被诸多网络小说演绎。

传说毕竟只是传说,亢嗣鼎之所以能够成为晋商首富,有着先天的地理优势:平阳临汾离运城的盐池不远而且自古就是产粮的盆地。无论是盐业还是粮食业,当时都是资本雄厚的暴利产业。亢嗣鼎能够涉足并由此致富,一定有与众不同之处。但如今已经无法追溯了。

与人们印象中传统的晋商不同,亢嗣鼎为人高调,处世张扬。当其他晋商遮掩自己财富的时候,他却用用一片又一片的宅院和花园,向世人炫耀自己的财富,并留下了个“亢百万”的称号。后来,亢氏家族迁至扬州继续把家族生意发扬光大,在两淮盐商中与安氏齐名,有“南安北亢”之说。


太原晚报


在中国近代史上,晋商稳居全国商帮之首,称雄商界500余年。八大晋商有祁县乔家、榆次常家、太谷曹家、介休侯家、祁县渠家、平阳亢家、介休范家和太谷孔家。其中的山西首富是平阳府(今临汾)的亢氏,人称“亢百万”。其资产据《清稗类钞》载,有数千万银两,堪称山西首富。

首先,亢氏是清平阳府大盐商。清代盐实行专卖制,即由政府特许的盐商凭引到指定地区运销。这种贩运特权,使盐商获利颇丰。亢氏正是凭这种贩运特权,获取丰利,成为巨富。其次,亢氏是大粮商。清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粮食贸易规模很大,亢氏就是当时一个大粮商,致力于长途贩运和粮店经营。当时在北京,资本最大,规模最大的粮店就是亢家在正阳门外开设的粮店。此外,当时,亢氏在原籍平阳还拥有大量田宅和储粮,号称“宅第连云,宛如世家”,“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