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

抑鬱症,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

盧凱彤生前照片

又有明星自殺了!

盧凱彤,加拿大籍香港女歌手。

2013年,她患上躁鬱症。

2016年,她在新歌《你的完美有點難懂並不代表世界不能包容》裡唱:

我很好,已經熬了過來。

2017年,她在金曲獎頒獎禮上宣佈出櫃。

“如果要吃一輩子的藥我才能繼續完成我的事業,我願意為生命付出一切,想好起來,就沒有藉口。”

有人說她才華橫溢,有人說她勇敢真誠。

有愛人的陪伴,有朋友的支持,有粉絲多麼的欣賞,她卻依然選擇了這條路。

墜樓自盡。

究竟要多麼深的絕望,才能讓一個人不畏高樓墜落。

究竟要多麼巨大的痛苦,才能讓一個人再不去想這世界會有人為她而哭。

抑鬱症,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

明星因抑鬱症自殺,不過是抑鬱症在全世界範圍內大爆發的一個側影。

請注意以下事實:

·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抑鬱症列為世界第四大疾病。

· 目前全世界有超過3億人罹患抑鬱症,它每年奪走近80萬人的生命,成為15-29歲年齡段人群的第二大死因。

· 抑鬱症患者的自殺率達到10-15%,也就是十個抑鬱症患者中可能就有一個最終自殺。

·在中國,大約已有1億抑鬱症患者,就診率不足10%。

抑鬱症,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

抑鬱症遠比我們的以為的離我們更近。

失眠,胃口減弱,失去愛好,失去生活熱情,失去工作動力……平時還可以調侃說“這就是我們充滿小確喪的人生吶!”

想到這一組組數據背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命,忽然之間就笑不出來。

魯迅先生說救救孩子。

現在的當務之急,我們恐怕要先救救自己。

抑鬱症,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

真的得了抑鬱症,該看醫生看醫生,該用藥用藥,千萬不要諱疾忌醫。

生命固然有痛苦的一面,卻也有許多歡樂,許多未知,仍待探索。

除此之外,就像不要等到肺癌才戒菸,不要等到心梗才注意飲食加強運動,我們也不要等到抑鬱成了“症”才想到要情緒自救。

自我心理調適就像健身一樣,應該成為更多人的日常。

基於認知行為療法(CBT)的情緒管理書籍《讓人生停止灰暗的藝術》,就像是你的大腦“私教”。

抑鬱症,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

《讓人生停止灰暗的藝術》

拉斐爾·桑坦德雷烏 著

中信出版社

它教你用科學系統的方法,建立積極的思維方式,擺脫消極情緒,從焦慮、抑鬱的困擾中走出來。

本書作者是西班牙心理學家桑坦德雷烏,它絕不是雞湯,而是有著堅實的心理學基礎。

但同時,它又不糾結於心理學的理論之爭,它會直截了當告訴你結論,指導你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煩惱。

因此,本書一出版,就在暢銷書榜上“常駐”下來,一待就是18個月。

關於消極情緒,桑坦德雷烏在這本《讓人生停止灰暗的藝術》中告訴我們:

1. 過度的消極情緒往往來自我們的“非理性觀念”,而不是事實本身。

2. 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就可以讓消極情緒得到極大的緩解。

抑鬱症,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

所謂非理性觀念,指的是我們把一些慾望當成了基本的需求。

一個人要想活下去,需要的東西無非就是水、食物、衣服,和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這些叫“需求”。

慾望卻多得多,而且即使滿足不了,也死不了人。

桑坦德雷烏以前有位小患者,因為考試不及格就試圖自殺。

抑鬱症,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

他是這麼想的:

考不及格就得重修,可萬一再不及格,就會被學校開除,這樣我就考不上大學,沒有大學文憑就找不到工作,沒有工作呢,就沒有姑娘願意嫁給我,我就會孤獨終老……

與其將來悽慘地老死,倒不如現在自我了斷了吧!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他把考高分、好工作、找對象這些只能算是“慾望”的東西,當成了“需求”。

於是他的大腦裡就形成了一種“非理性觀念”:

我必須得考高分,否則我的人生就徹底完蛋了。

和這個中學生一樣,我們有很多苦惱其實都是來自這種“非理性觀念”。

桑坦德雷烏把這些觀念分成了三大類,分別是:

· 我必須(應該)……

· 他/她必須(應該)……

·這個世界必須(應該)……

比如說,如果你因為單身而焦慮,那可能是因為你覺得“我必須得找一個人共渡一生,否則我的人生就不完整。”

抑鬱症,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

如果你跟同事起了衝突,回家越想越氣,那是因為你不自覺地認為“她應該友善、應該講道理”。

要是你遭遇了不公平的對待,變得憤世嫉俗,那是因為你認為“這個世界必須是公平的,否則我們就沒法在這兒生活下去。”

這些非理性觀念不但跟現實情況相違背,而且一點用都沒有,根本沒法幫你解決問題,只能讓你陷進消極情緒裡無法自拔。

抑鬱症,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

那麼,非理性觀念要如何改變呢?

根據認知行為療法,最最基本的一個方法就是“反駁自己”。

也就是說,當你找出引發消極情緒的非理性觀念時,你要自己去駁倒它,把它換一種說法,變成一種比較靠近現實的、理性的思維。

具體做法很簡單,就是把“必須”和“應該”換成“我希望……但是現實不像我想的那樣也沒關係”。這樣就比較符合現實,不那麼絕對。

就拿工作來說吧,假設你很害怕工作上出現失誤,擔心自己會丟了工作。

這種焦慮背後的非理性觀念可能是:

我必須得把工作做得出類拔萃,否則我的人生就很失敗。

但實際上,把工作做好只是我們的願望,它不是生存的基本需求。

因此,理性的思維方式會是這樣的:

我希望自己能把工作做好,但是出了錯也沒關係,能從錯誤中學習的人生也很了不起。

總結一下,桑坦德雷烏在這本《讓人生停止灰暗的藝術》中告訴我們:

1.過度的消極情緒往往來自我們的“非理性觀念”,而不是事實本身。

2.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就可以讓消極情緒得到極大的緩解。

當然,改變思維方式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大腦的鍛鍊和肌肉的鍛鍊一樣,得通過長期的刻苦練習才能達到目標。

每當你覺得自己情緒消極的時候,不妨按照上面的方法練習一下。積跬步成千裡,玻璃心升級成金剛鑽,你也就掌握了這門讓人生停止灰暗的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