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要斩蛇?

努力的人最美ai


刘邦斩蛇因为要包装自己啊,刘邦于“丰西泽中”以“拔剑击斩蛇”作为反秦政治行为的标志性举动。所谓“汉高斩蛇剑”后来成为政治文物,竟然放射出神异光彩。刘邦是以“布衣”、“匹夫”身份通过武装斗争登上帝位的,“斩蛇剑”因此成为这种建国方式的象征。刘邦所谓“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提示了这种建国方式的历史个性。

李世民说,刘邦“提三尺剑定天下”,又说“朕提三尺剑定四海”。朱元璋说“朕起布衣,提三尺剑”,“拯民艰”,“图至治”,又于怀念刘邦时表示“惟我与汝,不假尺土一民,提三尺剑,位至天子”。这种认同刘邦建国史历程的言论,也值得总结历代帝王创业方式的政治史研究者注意。 “斩蛇”事迹在刘邦建国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艺文类聚》卷一二引后汉班固《高祖泗水亭碑》曰:“皇皇炎汉,兆自沛丰。干降着符,精感赤龙。承魁流裔,袭唐末风。寸木尺土,无斯亭。建号宣基,维以沛公。扬威斩蛇,金精摧伤。涉关凌灞,受爵汉中。

勒兵陈东,禽三秦。陈张画策,萧勃翼终。出爵褒贤,列土封功。炎火之德,弥光以明。源清流洁,本盛末宏。序将八十,赞述股肱。休勋显祚,永永无强。于皇旧亭,留嗣是承。天之福佑,万年是兴。”班固简略勾画了刘邦政治业绩,其中对“扬威斩蛇”事的颂扬,笔调尤其醒目。


李三万的三万里


有人说刘邦也是一个有身份有背景的人,其实严格的说起来,刘邦还真的是白手起家,在刘邦小的时候,吃饱肚子都困难,后来终于混了个人样,其实也就是个小官。先说说刘邦斩白蛇具体是在说什么,这件事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的非常清楚。

大致就是说刘邦在做亭长的时候,有一次押送一群农民去骊山修陵,途中有不少人逃走了,刘邦一看这种情况,自己难逃干系,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他将剩下的人都放走了,并且告诉大家赶紧跑,自己也要逃命了,这些人觉得刘邦还不错,就决定跟着刘邦混了。他们在逃跑的路上,遇到一条大蛇,刘邦当时喝了酒,借着酒劲直接将蛇砍断。

这支队伍继续走,路上遇到个老婆婆大哭,人们问她为什么大哭,她说自己的儿子是白帝子,变成大蛇的时候被赤帝子杀了,所以自己才如此的伤心,众人一看这种情况,知道刘邦肯定是个不简单的人,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知道刘邦不简单。

有趣的是当时还盛传秦始皇曾说东南方有天子气,百姓们便开始传刘邦就是真命天子,于是乎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来投奔他,就要跟着刘邦造反。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刘邦完全在扯淡,撑死也就是可能刘邦真的砍了条蛇,至于后面的当然是杜撰,而杜撰者毫无疑问就是刘邦自己。

古时候人们相信君权神授,刘邦出身实在太过普通,他需要这样一个名头,让百姓认为他就是上天选中的天子,也是宣扬自己的合法性。这种故事古时候一些出身卑微的人,混出名头之后,都喜欢这么编。

同时这个故事还会吸引很多人来投奔他,增加己方的信心,其实刘邦是个非常擅长神话自己的君王,历史上似乎刘邦是编故事最多的一个皇帝,他可是给自己编了不少的故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我们都知道刘邦是属于真正的“极品屌丝”。他是平民出身,父母和祖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任何政治背景。因此,刘邦出生后就得面对这样的现实:家里穷的丁当响,连温饱问题都是一种奢求。而刘邦在家里排行老三,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多一张嘴就要多一碗饭,于是很小的时候不得不踏入社会。

后来一步一步逆袭成皇帝后,刘邦为了彻底改变自己的形象,让后人认为他是“根正苗红”的真龙天子,只好在“神化”方面下功夫。为此,他杜撰了“斩白蛇”起义的闹剧。

为什么要斩白蛇,是有原因的。因为刘邦在此已经在出生上做了文章,让天下人认为他是“姣龙缠身”身生。

刘邦这样做本着强基固本的原则,先改变“爹”的形象,而无所不用其极。于是他硬拉来一条龙,与自己的母亲干那件事。结果呢,他就成了赤帝的化身。

出生进行了包装后,效果是看的见,刘邦的清贫形象一下子变得光辉起来,但刘邦并没有小富即安,为了证明自己的生父蛟龙是赤帝,他成功杜撰了白蛇这个配角。

当时的刘邦刚刚起兵反秦,他与部下行走在沼泽之中。突然,走在最前面的一位小兵报告说前面路中间,有一条大蛇挡住了道路。而此时刚刚喝了酒的刘邦壮着酒胆,来到大蛇前,拔出利剑,一剑把白蛇斩为两断。第二天,一个老妇人抚蛇痛哭,众人问老妇人大哭的原因,老妇人说他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变化为蛇,挡住了赤帝子的道路,所以被赤帝子杀死了。

以上的真伪,明白一看就知道。但刘邦这们欲盖弥彰的做法,这样大费周折地在白蛇身上下功夫,就是为了明他是龙之子、神之子。而他的后代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龙子龙孙。

总之,刘邦如此“兴爹”之举,创造了蛟龙生子的神话,创造了帝王神话,也创造了历史,令人叹服。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秦朝的时候人们普遍来说还是比较迷信的,秦朝上承春秋战国,远接夏商周等上古时期,不但将先辈的文化理念治国方略继承了下来,即使对于这些时代的神鬼观念,尤其是商人重占卜的传统,基本上都原封不动的拿了过来。(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在神怪“当道”的背景下,发展出的最重要的一个社会概念就是“君权神授”,就是你当的皇帝不是你自己要当,是老天爷非要你当,你富贵不是你因为你想富贵,而是老天爷非要你富贵,老天爷真是欠欠的,人家不想干什么,非要人家干什么!

“君权神授”是有明确的迹象可循的,那就是天人感应比如说周人的祖先后稷,是他的妈妈在野外散步,看到巨人足迹,就顺脚印走了一圈――怀孕了,就生下了后稷。

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搞得鬼火,还趁着烟雾缭绕的背景传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这其实都是利用了天人感应的原理。


《水浒传》军师吴用利用108天罡星和地煞星的组合,胡编乱造出来水泊梁山的一八零八单将好汉,说明神鬼这事,大部分都是人们装神弄鬼,最可怕的还是人和人心。

再说到刘邦斩白蛇这事,搞不好就是刘邦设的局,当时刘邦作为亭长,有一天醉酒回家,互见白蛇一条挡住了去路,刘邦趁着酒劲就送白蛇上了西天。

遇一老妇,坐在地上哭天抢地,说她的儿子被杀了,问她儿子是谁,只说说被刘邦杀死的小白蛇,而小白蛇就是白帝子,结果被赤帝子给杀了,刘邦一听高兴啊!自己还是占着“帝”的人。

不过这事一看就是前面所说的操作套路,是刘邦为自己以后起兵造反造舆论,按现在人啥也不信啥也不怕的性格,直白点说:“杀条小蛇,你还吹上了!”


历史三日谈


说起汉刘帮,大家都会想起刘帮斩蛇的故事,暂不说刘帮当时斩蛇有何用意,从常人角度看,路遇一条大蛇挡道,而且能够口吐人言,给人的第一感觉会被吓出一身冷汗,绕道或转身就跑。刘帮却不,趁着酒意举剑便砍,这就展示了刘帮的非凡之处,而且挡道白蛇还威胁刘帮说:你是赤帝子,我是白帝子,你斩我头我就乱你头,你斩我尾我就乱你尾,刘帮并无惧色,既不斩其头也不断其尾,而是从中一刀两断。白蛇之举既没有吓退刘帮,也没有从其所愿,分明是与刘帮争夺天下,而刘帮之举让白帝子胆颤心惊,挡吾道者,必除之,刘帮之举真乃大丈夫也。假若刘帮惧怕而退,也不会成就大汉霸业。王蟒虽然从中暂代了汉朝江山,只不过也是芸花一现,最后落个挫骨扬灰,遗笑万年的把柄。


恩赐人间


刘邦为什么要斩蛇?

因为王莽需要他去斩蛇。

这个说法听起来可能很荒唐,但其实推论是十分合理的 ,是古史辨学派

顾颉刚先生的观点。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推论过程。

要分析这件事情,首先要了解一下“五德终始说”。五德说由邹衍在战国时期确立,观点是,历代的帝王都是受命于五行中的某一种德。

这种说法被后代广泛接受,《史记.封禅书》里记载了:

黄帝得土德,夏得木德,殷得金德,周得火德,秦得水德

在这里夏商周占据了一德,而五帝和黄帝共享一德。

到了汉灭了秦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 。由于秦朝存续时间短,这水德时间也太短了吧,所以汉初继承了秦的水德,“袭秦正朔服色”。

到了文帝时,贾谊对此表示异议,他还是

主张土克水,汉应该是土德,色尚黄。

到了文帝十五年的时候,由于天降祥瑞出现了“黄龙”,土德的符应出现,于是文帝开始着手改制,到了武帝太初元年时,确立了土德。

简而言之,汉先是水德,再是土德。

而刘邦斩白蛇的故事里是怎么说的?故事里说蛇是白帝子,被赤帝子斩之!

赤帝子,明明白白的当为火德。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为什么在汉代立国之初不确立火德呢?反而在水德、土德间争执不休。


再回到王莽身上。


我们知道王莽是一个狂热的复古者,什么行为都要和古代联系起来。

我们看下王莽自称的世系,他自称是舜的后裔,舜是黄帝的后裔。

那么问题来了,黄帝是土德,现在刘氏天下也已经是土德,王莽还怎么可以名正言顺土德呢?

王莽不慌,在刘歆的帮助下给刘氏也搞出了一个世系,刘氏的祖先是尧,尧前面再安插一个帝王就好了。


所以现在就是这样的:

??——尧——汉 (??)

黄帝——舜——新 (土德)

由于要营造新代汉和舜代尧是和平过渡的假象,这里就只能用五行相生,不能用五行相克了。

火生土,从此尧、汉都是火德了。

刘邦斩蛇的故事应运而生。


由于这一处的改变,导致整个三皇五帝系统跟着改变,这个与此题无关,我会在其它相关问题下回答。 当然,这只是顾颉刚先生的见解,还是很有争议性的。


凤妩一



斩白蛇事件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白蛇是白帝子,而斩蛇的刘邦就成了赤帝子,刘邦的身世传说很多,多为神话,参见《史记》。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句话出自《汉书·武帝纪》,大意是,要想成就异乎寻常的丰功伟业,必须要依靠与众不同的人。

如何才算是“非常之人”呢?古代的标准有两条:一是要有与众不同的容貌,二是要有与众不同的事迹。

先说他的容貌。《史记》记载: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隆是高,准是鼻,隆准便是高鼻子。颜是额头,龙颜便是拥有像龙一样隆起的额头。

所以,刘邦的长相是:高高的鼻梁,突出的额头,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

一看便知是“非主流”人类。

再说他的事迹。刘邦的奇闻异事很多:老母刘媪梦神而孕,赊酒醉卧酒家后被免单,见始皇帝而叹息“大丈夫当如是”,空手赴宴而抱得美人归……

当然,这其中,最出名的还得数斩白蛇。

  我们都知道刘邦是西汉王朝的创始人,他是怎么起义的要说斩白蛇起义,话说在始帝末年刘邦押解徭役快到骊山时,徭役有的不负劳苦纷纷逃亡而去,于是刘邦心生善念放走了所有的徭役。有几个徭役心存感激决定要跟随刘邦,这是刘邦已进喝的酩酊大醉啦,于是大喝一声反了,就带领他们逃亡大泽之地。

黑夜逃亡,必须探路于是刘邦命一人前去探路,不一大会探路的人就会来啦,惊恐万分的说,前面有一条水桶般粗细的巨蛇在前面挡住去路怎么办呢?刘邦酒壮英雄胆,拔剑而起,怒喝道:“我是非凡之人,脚踏72颗痣,我们是顶天立地的男子,岂能怕蛇?我倒要看看谁敢阻我去路?”刘邦冲到前面开路,走不多久,果然一条巨蛇盘踞在道上,把小路堵得满满的,雾气弥漫,飘过一团团腥气,令人作呕。刘邦挥剑将白蛇斩为二段,腥热的污血喷了他一身,没走出几里路,刘邦酒性大发,昏睡在路旁,旁边人急忙扶起,赶路而去。

后面的人走到斩蛇的地方时,看见一个老妇人在嚎啕大哭。众人问她缘故,老妇人悲哀地说:“我儿子是白帝之子,他不该下凡间闲游呀!他睡中化蛇,哪知挡了赤帝之子的去路,被人家杀啦!”听了老妇人的话,众人只当是胡言乱语。可奇怪的是,大家再回头看时,老妇人消失了,连斩杀的白蛇也不见了,众人惶恐之中始信有其事,刘邦酒醒得知此事,也隐约相信了。刘邦暗想:这么多奇怪的事发生在我身上,莫非我真要做皇帝幺?想到此处,又惊又喜,与大伙儿钻进芒山和砀山的深处,避祸去了。

芒山和砀山山高林密,交错相连,人迹罕至,是一个风景绝佳的好地方。刘邦就藏在这里,因为朝廷通缉的风声太紧,每天都要换地方。即使这样,也有人找到了他,这个人正是他的妻子吕雉。

刘邦戴罪出逃后,妻子被株连下狱。幸亏刘邦的好朋友任敖与萧何在县衙当差,百般周旋,才没有受皮肉之苦。任敖还侠肝义胆,将一个狱吏痛打了一顿。他们说服了县令,放吕雉回家,一家人这才得以团圆。

这时,陈胜领导的起义已经轰轰烈烈了,东南各地纷纷响应。沛县的县令怕死,准备出城投降。萧何和曹参便献计,说刘邦很有英雄气概,可以帮助守城。县令便派樊哙去召刘邦回来。樊哙也是沛县人,杀狗为生,妻子吕媭,是吕雉的妹妹,和刘邦算是亲戚。

在回来的路上,刘邦和樊哙看见萧何和曹参迎了上来,样子很狼狈。一问之下,才知道县令突然反悔,紧闭城门,到处捉拿他们几人。刘邦笑着说:“我们现在有几百人,不用怕他。城里的百姓未必都忠于朝廷,不如将消息传进去,逼县令自杀。”大家都觉得可行。

刘邦让萧何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绑在弓箭上射进城去。百姓传阅之后,竟自主攻入衙门,杀死县令,然后大开城门,迎接刘邦入城。

进城之后,众人推举刘邦做首领,刘邦以自己没有功德,极力推辞。萧何和曹参本是文吏出身,不会行兵打仗,又害怕将来失败后,株连到家室宗族,也力劝刘邦为王。刘邦推辞不过,只好应允下来,自立为沛公,在沛县的城楼上,树立起赤色大旗。这时的刘邦,已经四十八岁。在他征战多年之后往往想起此事仍有胆寒之意,也随这件事的传播鉴定拉西汉王朝的400年。

在后世中有的相信,也有争议不断的事情,不管怎么样但是没人敢说刘邦是传播谣言,有人说哪有那么大的蛇啊!可能是一条小蛇吧了,但不管怎么说史书中记载有这一段。

《史记》注引里说,“斩蛇剑长七尺”,而刘邦却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那么斩蛇剑到底是三尺还是七尺呢?《崔豹古今注》说“当高祖为亭长,理应提三尺剑耳;及贵,当别得七尺宝剑”。有人分析,三尺剑应是亭长佩剑,当时因为蛇比较大,刘邦另外找了一把七尺剑将蛇砍死。还有人说,斩蛇剑是把神剑,佩之三尺,用则七尺。这些说法孰是孰非一时难以辨别。还是《西京杂记》的描述比较形象,对我们了解斩蛇剑或许有所帮助,《西京杂记》云:“汉高帝斩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

  三、斩蛇剑下落

  据《晋书·五行志》记载:“惠帝元康五年闰月庚寅,武库火。是以累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履,汉高祖断白蛇剑及二百八万器械,一时荡尽。”白痴皇帝司马衷继位后,因皇后贾南风专权导致“八王之乱”,使得西晋政权风雨飘摇,各地军阀进京像走马灯一样,屋漏偏逢连阴雨,一场无情大火焚烧了国家武库,当时负责管理武库的张华恐有叛乱,命令卫士先做好警卫,然后再去救火的时候为时已晚,208万件国家宝藏以及孔子履、王莽头颅和斩蛇剑等世界级宝物全部化为乌有。

  但是据梁朝萧方等著《三十国春秋》说:“元康五年,闰月,晋武库失火,汉高祖斩蛇剑穿屋而飞。”这段记载言辞令人生疑,“穿屋而飞”到底是葬身火海的隐讳之词还是隐喻一段不为人知的内幕?不得而知,但是与此相印证的还有明人笔记《万历野获编》,此书记载:“至宋靖康,金人掳去古物,又有女娲琴、孔子履,何耶?······又唐宣宗令有司仿孔子履名“鲁风鞋”,宰相以下俱效之,号“遵王履”,则似孔子履未焚也。”尽管史书上对这些宝藏的下落存有争议,但作为汉代镇国之宝的斩蛇剑却一直没有重现江湖。


金山万丈


史记所说刘邦母亲偶得一梦,被一条大蛇附体,不久生下汉高祖。然后是刘邦起义斩白蛇。这里的刘邦利用了当时的一个神话体系,刘邦母亲梦到大蛇生下他,刘邦称“赤帝之子”

赤帝是指上古之时的神农氏,顾名思义管理农业和神,还有一个映射。这个神是和平民站在一个角度的。就像是我们在选择财神和瘟神的时候永远都会和财神站在一个角度一样的道理。

刘邦起义斩白蛇,他并非无缘无故斩白蛇,因为白蛇象征着当时的白帝也就是五方上帝之一的昊天上帝,这个上帝曾在封神演义里出现过。有昊天上帝命原始天尊联合老子通天教主草拟封神榜。所以当时刘邦斩白蛇换成现代人的话就是把老天爷给杀了。因为秦朝暴政百姓没法生活下去了,而刘邦又是赤帝的儿子,理所应该带领百姓起来反抗。

黄金起义、甚至近代的太平天国、都是用了同一个方法。利用一种信仰一种人们精神上的寄托。所以后来有人平价汉高祖刘邦不仅是一位历害的君言而且还是一个聪明的帝王。


自由答人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刘邦的很多故事,都已深深地镌刻在中国历史的最深处。

「汉高斩白蛇起义」便是刘邦众多故事中的一个。

一些对于汉初历史不熟悉的读者常常不明白,你起义就起义,像陈胜吴广一样,喊两嗓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行吗?为什么要斩白蛇呢?像项羽似的,喊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不行吗?为什么要斩一只无辜的白蛇呢?

其实,所谓的「汉高斩白蛇」起义是刘邦君臣把原本没什么联系的两件事硬生生地联系在一起。

最初的最初,刘邦只是大秦帝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沛县需要他做亭长,他便做亭长,帝国需要他到咸阳送徭役,他便到咸阳送徭役。某一回,帝国又需要他送徭役,这一回不是去咸阳,而是去骊山,给秦始皇修坟墓,他又按照帝国的要求上路了。

只是这一次,路途没有那么顺畅,出沛县不久,便有徭役趁刘邦等看守不注意的时候,成功地溜掉了。

当刘邦和徭役走到丰县西边的大泽中时,溜掉的徭役已经不少了,刘邦估摸着,这样跑下不,不等到骊山,徭役们就跑光了。刘邦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喝闷酒,喝完酒,刘邦大手一挥,把徭役们都放了,跟徭役说,你们都逃命去吧,我也找个地方躲起来。

一些徭役不愿意就这么撇下刘邦,决定跟刘邦一起闯荡江湖,于是,留下来陪在刘邦身边的,都跟刘邦在芒砀山间隐藏了起来。

他们在芒砀山隐藏期间,有一条大白蛇挡住了刘邦他们的去路,前边负责探路的跑回来向刘邦报告,刘邦借着酒劲,提着三尺剑,就冲了过去,过去后一剑,便把白蛇砍成两截,道路就此打开。

本也没什么,比较普通,不过是砍掉了一只白化了的蛇而已,又不是砍断了白素贞。

但是接下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刘邦砍断蛇以后,继续往前走,没走多远,就在路边醉倒了,睡着了,后边的人走到刘邦斩白蛇的地方后,见到一个哭泣的老太太,老太太说自己是白帝的妻子,自己的儿子被赤帝的儿子杀死了,说完,老太太便不见了。

这时候,人们便认为,那条白蛇是白帝之子,刘邦是赤帝之子。

几个月后,刘邦成功占领沛县,称沛公,聚集了三千丰沛子弟。

这三千人,多是西汉日后的脊梁。

三千人在沛廷搞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祭司,他们祭司了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和战神蚩尤,用祭司用的牲口的血染红了鼓和旗子,都穿上红色的衣服,扬起红色的旗帜。

总之,刘邦的军队「尚赤」,也就是以红色为尊。

之所以尚赤,就是因为刘邦曾在芒砀山间斩白蛇,尚赤响应了刘邦乃赤帝之子的传说,可以招募、激励乡勇。

这便是「汉高斩白蛇起义」的由来,其实是刘邦君臣在起事之处对刘邦的一次神化操作,主要目的是增强部队的信心。刘邦君臣很擅长神化刘邦的,他们后来还搞出一个「五星聚东井」的噱头,就是这个噱头,成功吸引了战败的常山王张耳投奔刘邦。

《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遥望燕园


刘邦斩蛇明显就是个传说故事,应该是为其政权塑造合法性的依据,但是仔细分析起来,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这个传说未必是刘邦自己造的,而是王莽给他加上去的!

故事的经过:高祖在刚起义的时候,有次夜行遇到白蛇,高祖借着酒意,一剑把白蛇砍成两段。之后有人路过这里,看到一个老太太在白蛇旁边大哭。路人甲问是什么情况呢,老太太说我儿子是白帝的儿子,被赤帝的儿子杀掉了!这个人刚想说你有病吧,吹牛不打草稿之类,但老太太眨眼就不见了。

赤帝子杀白帝子,和当时流传的五行相胜说有关,即火德胜金德。但问题是,秦朝确定的不是金德,而是水德,这又是众所周知的。那么应该说黄帝子杀黑帝子才对啊!事实上,汉初为了表示继承秦朝也是用水德,但是到了汉武帝时代就确定土德了。这和《史记》的写作时间相符,那么,司马迁这样写,就没理由了。

但是,史书是可以改动的,《史记》并不是写成后就不变了,“《孝武本纪》”不是连汉武帝的谥号都有吗?而汉朝确实是在西汉末年才改为火德的。之所以要这样改,是因为篡位的王莽自称土德,但是王莽并不是灭汉,而是接受禅让。所以又搞出一套五行相生说,也就是汉朝的火德生了新朝的土德,那么秦也相应变成汉的火德克的金德了。

那么就是:

汉初:秦(水德)——汉(水德)【继承】

汉中:秦(水德)——汉(土德)【五行相胜】

汉末:秦(金德)——汉(火德)【五行相胜】——新(土德)【五行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