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大師盛中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他一生拉過上萬場《梁祝》

據《文匯報》、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中國愛樂樂團雙簧管首席張正地等多方證實,昨晚,中國著名小提琴家、一代小提琴大師盛中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77歲。


小提琴大師盛中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他一生拉過上萬場《梁祝》



人物生平

  • 1941年出生於重慶,五歲開始跟隨同為著名小提琴家的父親盛雪學琴,七歲第一次公開演奏,九歲時,武漢人民廣播電臺錄製了他獨奏的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家的經典作品,向全國廣播,被聽眾贊為“天才神童”。


  • 1954年,盛中國以最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56年舉行的紀念莫扎特誕辰200週年的音樂會上,在李德倫指揮的中央樂團管絃樂隊協奏中,演奏了莫扎特的《A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同年,他參加全國音樂周,與中央音樂學院管絃樂隊合作,演奏馬思聰的《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深得音樂界的好評和重視。


  • 1960年,他赴蘇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留學,師從著名小提琴大師列·柯崗,並在第二屆國際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賽中獲榮譽獎。1964年回國後,盛中國開始在中央樂團任獨奏員。


  • 1980年,他到澳大利亞的六個城市舉辦了十二場音樂會,成為中澳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日本政府曾授予他“文化大使”的稱號。


作為國內最具影響力、也是最早在國際上為中國爭得榮譽的小提琴家之一,盛中國演奏的《梁祝》等樂曲深深影響了幾代人,啟迪著無數琴童開始了自己的音樂夢想。

他一生拉過上萬場梁祝

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剛在去大劇院演出的路上還在聽梁祝”

昨晚盛中國去世的消息傳來後,網絡上一片痛惜之聲,盛中國那些經典的小提琴曲被大量轉發傳播。

小提琴大師盛中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他一生拉過上萬場《梁祝》

小提琴大師盛中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他一生拉過上萬場《梁祝》

小提琴大師盛中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他一生拉過上萬場《梁祝》

小提琴大師盛中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他一生拉過上萬場《梁祝》

網友留言


他為無數琴童開啟了音樂夢

“太突然了,幾年前我們的歐洲之行彷彿就在眼前。”昨晚,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結束了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還來不及放鬆片刻,就收到了盛中國病逝的消息。呂思清在微博上分享了與盛中國拍攝於2015年的合影,雖然年逾古稀,照片裡穿著一身西裝的盛中國仍然精神利索。


小提琴大師盛中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他一生拉過上萬場《梁祝》



與呂思清一樣感到突然和難以接受的還有無數網友。“我剛才騎車子的時候還在聽盛老師的‘梁祝’,怎麼打開手機,人就不在了呢?”一位網友寫道,“我第一次聽這首曲子,就是盛老師的版本。”許多人紛紛留言表示,家中至今還保存著盛中國錄製的“梁祝”的磁帶,而他與夫人——日本鋼琴家瀨田裕子同臺演奏的美好畫面也留在樂迷的記憶中,成為了“琴瑟和鳴”的註解。

“我很小的時候就被我爸爸帶到盛老師家裡,請他聽我拉琴並指教。”呂思清說,“他是一個時代的聲音,非常了不起。”呂思清是格外幸運的,在中國一代又一代的琴童中,得到盛中國親自指教的畢竟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被他影響的人卻不計其數。“我知道的第一個藝術家的名字就是盛中國。”導演毛衛寧也在微博上發文悼念,“我7歲被家人逼迫學小提琴,學了7年,是因為當時中國有盛中國,所以家人希望我能成為一個小提琴手。”

演奏時,盛中國一絲不苟,他留下的錄音成為了太多琴童衡量和改進自己的標準,但走下舞臺後,盛中國卻像家中的長者一樣平易近人。盛中國在世時曾多次在中山公園音樂堂演出,他的謙和給工作人員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聽到盛中國病逝的消息後,大家紛紛在朋友圈裡緬懷這位可敬的藝術家,年輕的陳子妤就是其中一員。


小提琴大師盛中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他一生拉過上萬場《梁祝》



“我從小就學小提琴,覺得盛老師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偶像,接觸後發現他特別平易近人,特別親切,一點架子都沒有。你喜歡什麼曲子,他還會給你拉,會特別耐心地給你講。我們只要有演出的事兒,他再忙,都會抽出時間。盛老師特別尊重舞臺,這兩年他有一隻腳受傷,身體也不太好,但每次上臺他都是精神抖擻的,看起來特別不像是那個年紀或者身體不舒服的樣子,他非常敬業,給觀眾的感覺特別好。”

多年來,北京晚報先後有多位文化記者採訪過盛中國,老記者沙青就連夜寫出長文,回憶和盛中國老師的交往歷程。


小提琴大師盛中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他一生拉過上萬場《梁祝》


此文刊載於《北京晚報》一九八零年三月十一日第四版 作者沙青

小提琴大師盛中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他一生拉過上萬場《梁祝》

小提琴大師盛中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他一生拉過上萬場《梁祝》

盛中國給北京晚報記者沙青的信

“嚴師”出高徒

盛中國1941年出生於音樂之家,父親盛雪是著名的小提琴教授,母親朱冰專攻聲樂。家中11個孩子,10個走上了音樂之路,9個拉小提琴,身為長子的盛中國更在全國拔得頭籌。

小提琴幾乎陪伴了盛中國的全部人生。五歲時,他便開始跟父親學琴。母親朱冰清楚地記得,“拜師”當天,從來不下廚的盛雪專門煮了兩個荷包蛋,還撒上白糖,吃過這頓早飯,父子倆就成了師生。盛中國對手裡的小提琴有著超出父母預料的痴迷,為了能多練會兒琴,小小的他還曾踩在凳子上,把鐘錶往回撥。

盛雪知道兒子是“一匹千里馬”,因此對他的要求十分嚴格,情緒一上來,盛中國捱罵甚至捱打都不在少數。朱冰有時實在看不下去,但年幼的盛中國卻說什麼都不肯放棄。“兒子並不領我的情。”朱冰在《盛中國學琴記》中這樣寫道,“他……掙脫了我,要把小提琴拿回去,嘴裡不停地哼著說:‘媽媽,我沒有受罪!我要拉琴嘛!’”


小提琴大師盛中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他一生拉過上萬場《梁祝》



七歲時,盛中國第一次公開演奏。九歲時,武漢人民廣播電臺錄製並廣播了他獨奏的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等大作曲家的經典作品,

全國聽眾都稱讚他是“天才琴童”。

1954年,13歲的盛中國以最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盛雪敏銳地感覺到,被掌聲鮮花環繞的盛中國開始有了一點兒自滿浮躁的苗頭。有一天,課間操集合時,盛中國“正靠在教學大樓中離操場最近的一個陽臺上,旁若無人地拉著小提琴”,最擔心兒子炫耀琴技的盛雪怒不可遏,當著所有同學的面打了他一巴掌,盛中國委屈地跑回了家裡。儘管後來也多少承認自己的教育方式失當,但盛雪無論如何都希望兒子記住,“年輕人還是收斂些好。”

與“梁祝”的不解之緣

1960年,盛中國赴蘇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留學,師從著名小提琴大師列·柯崗。1962年,他在莫斯科舉辦的第二屆國際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賽中獲獎,成為了最早在國際上為祖國爭得榮譽的一批演奏家。1964年,盛中國學成歸國,在原中央樂團擔任獨奏員。《新疆之春》《金色的爐臺》《苗嶺的早晨》《漁舟唱晚》……經盛中國的手流淌出的旋律總是那樣情感充沛,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被他的演奏深深吸引。

在盛中國的眾多代表作中,最讓人念念不忘的,莫過於纏綿悽美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和祝英臺》。盛中國與“梁祝”的故事離不開一個“多”字:他演奏“梁祝”的場次最多,錄製的音像也最多。早在莫斯科留學時,盛中國就被“梁祝”深深打動,回國後,他頻繁演奏這首樂曲,希望它能被更多人聽到。

“‘梁祝’取材於中國的民間傳說,旋律是根據中國的戲曲語言移植過來的,大家都非常熟悉,又是用西洋交響樂的手法創作出來的,有氣勢,有變化,有戲劇性。”生前接受採訪時,盛中國從不吝惜對“梁祝”的讚美和喜愛。與其他偏愛模仿唱腔的演奏家不太一樣,盛中國非常強調小提琴在這首協奏曲的地位。

我拉‘梁祝’,就是把西方傳統的小提琴演奏技法和中國民族的戲曲音樂語言做一種結合。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刻畫梁山伯和祝英臺兩個年輕人的內心世界,他們渴望美好的愛情,以死相拼,同時我又把封建的殘暴和矛盾衝突加大,越殘暴,你就越同情這對年輕人。”也正是因為這份獨到深入的理解與演繹,盛中國的“梁祝”成為了北派演奏的代表,更走進了無數人的心底。


小提琴大師盛中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他一生拉過上萬場《梁祝》



一生中,盛中國拉過上萬場“梁祝”。對待這首像是已經長在了手上的曲子,盛中國仍然不敢有一絲的鬆懈。“每次演‘梁祝’,我不是機械地重複,我會有新的處理,隨著我的閱歷,要常演常新。哪怕你的聽眾聽一百回,他都會覺得有新的東西。”

文字 | 北京晚報記者 高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