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失的音符——記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

祖籍江西臨川的盛中國出生於重慶,自幼習琴,琴伴終生,是最早在國際上為中國爭得榮譽的小提琴家之一,其代表作品有《梁山伯與祝英臺》(以下簡稱《梁祝》)等,在國內外享有“天才兒童小提琴家”“傑出的音樂表演大師”“最迷人的小提琴家”“中國的梅紐因”(耶胡迪·梅紐因是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等美譽,被澳大利亞ABC廣播公司列為“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家”。

音樂世家小琴童

盛中國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父親盛雪小學畢業後考入江西省立第一職業學校藝術科,從此開始小提琴演奏生涯。1938年,盛雪獲悉陪都重慶“教育部音樂教導員培訓班”招生,遂赴重慶報考,並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考試,成為小提琴家戴粹倫先生的門生。在那裡,盛雪與同科考入音訓班第二名的女生朱冰相知、相戀、成婚。

1941年秋天,朱冰產下一男孩。按照江西的風俗,頭胎是男孩被稱為“定心丸”,盛雪遂給他取名“盛中國”。兒子的誕生也讓盛雪興奮不已,他對朱冰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把盛中國培養成一流的小提琴家。當時,重慶常遭日機轟炸,一遇警報,朱冰就抱著兒子躲進防空洞。有一次,盛中國被抱到防空洞躲避轟炸,不幸被蚊蟲叮咬後高燒不退,一度昏迷。朱冰情急之下抱著他直闖空軍醫務所,不料又遇空襲警報,醫生護士頓作鳥獸散,多虧藥房一位年輕人好心相助,慌亂中丟下一包美國進口特效藥奎寧,才讓盛中國撿回一條性命。

1942年,音訓班改建為國立音樂院分院。音樂分院濃厚的音樂氛圍,觸動了盛中國幼小的心靈,使他對小提琴產生了異乎尋常的靈性。一次飯前,只有3歲的盛中國用一雙筷子,一支當琴一支當弓,模仿爸爸的樣子,像模像樣地拉起來,小嘴裡還哼著盛雪常拉的旋律。夫妻倆喜出望外,之後朱冰給他一雙專用筷子,他也就認定是一把“筷子琴”陪著爸爸一同練。師生見了無不嘖嘖稱奇,他卻一本正經,目不斜視,神情專注。戴粹倫一次偶然看到這一幕,哈哈大笑,感慨道:“奇哉,奇哉!苟假以時日,吾輩竟不知其所終矣!”幼小的盛中國渴望有一把屬於自己的小提琴,朱冰就用木板為兒子精心削制了一把兒童琴,再用細竹竿配一條弓,把它稱作“木板琴”。盛中國如獲至寶,睡覺都摟著它。

1945年7月,盛雪的好友關築聲從西安來看望他,得知盛雪的兒子稟賦超凡,回到西安趕製了一把兒童小提琴。盛中國得到它高興得跳起來,這是他盼望已久的一把能拉出聲音的真正的小提琴。可是盛雪並不急於教兒子拉琴,儘管盛中國常常提著琴在爸爸面前走來走去,躍躍欲試,但盛雪認定:兒童6歲才是學琴的理想年齡。

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剛成立的“國立音樂幼年班”設在常州。盛雪執教幼兒班小提琴,學員來家上課,這對盛中國來說無疑是最好的觀摩課堂。當時盛中國還不到6歲,但對小提琴心儀已久。朱冰為滿足兒子的願望,多次勸盛雪早點讓兒子正式練琴。盛雪終於鬆口,並選定吉日親自下廚煮了兩個荷包蛋讓盛中國吃下,算是行了拜師禮。第一節課上,盛雪一板一眼地上課,嚴肅無比,這種對小提琴事業近乎宗教式的虔誠、全身心投入仍感到不足的心態,深深感染著幼年的盛中國。盛雪如此看重盛中國的啟蒙教育,目的是打牢兒子的“童子功”。

之後,盛雪看出兒子是一匹千里馬,恐怕潛力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於是加快培訓進度。盛中國按照父親設計的進度,快速進步,一年多時間就學會了揉音、跳弓等演奏技巧,這要比幼兒班其他小提琴學員的學習進度快出一大截。

1948年8月,國民黨潰退,盛雪帶著一家投奔江西的父母老家。不久,盛中國的小提琴演奏技驚南昌城,他漸漸有了“天才兒童小提琴家”的美譽。一次,城內某大學邀請7歲的盛中國出席學校文藝晚會,父親為兒子精心挑選準備了曲目,媽媽用爸爸的舊衣服改制了小西裝,奶奶為孩子買了一雙新皮鞋,盛中國便被包裝好第一次隆重登臺。盛中國的獨奏節目被安排在晚會的最後壓軸,琴聲甫止,掌聲雷動。

中外樂壇放光彩

新中國的成立為盛中國的成長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讓他成為了一顆耀眼的明星。9歲那年,武漢人民廣播電臺錄製了盛中國獨奏的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經典作品,向全國廣播,聽眾大為傾倒,稱讚他是“天才琴童”。

1954年,盛中國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這個天賦異稟的小提琴少年,光芒難掩,琴技超群。在1956年舉行的紀念莫扎特誕辰200週年的音樂會上,在李德倫指揮的中央樂團管絃樂隊協奏聲中,盛中國成功演奏了莫扎特的《A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同年,盛中國參加全國音樂周,與中央音樂學院管絃樂隊合作,演奏馬思聰的《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1960年,盛中國被國家選派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進修,師從著名小提琴大師列奧尼德·柯崗。在那裡,盛中國通過聽西方經典音樂、看世界頂級演出,既汲取養分,開闊視野,又得名師真傳,其小提琴演奏水平躍升到新高度:參加在莫斯科舉辦的第二屆國際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賽,獲得榮譽獎,成為新中國最早在世界性音樂比賽中獲獎的小提琴家之一,並受到比賽評委會副主席、小提琴演奏大師金·巴利斯特的好評;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舉行了一場協奏曲音樂會,這在中國的小提琴演奏史上還是第一次。

1964年留蘇回國後,盛中國在中央樂團任獨奏演員。他改編了最受廣大聽眾喜愛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活躍在國內外樂壇上。儘管在後來的十年動亂中不能再舉行音樂會,但他對音樂的追求從未停止過。1976年以後,他更以驚人的毅力努力追回失去的歲月,每年都在世界各地舉行多場音樂會。

1980年,他在澳大利亞的6個城市舉辦了12場音樂會,並與悉尼等多個城市的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了柴可夫斯基作品及《梁祝》等,轟動了整個澳洲,成為中澳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從1987年開始,盛中國每年都去日本演出,加深了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為表彰他的傑出貢獻,日本政府授予他“文化大使”稱號。

數十年來,盛中國還多次應邀到歐洲、大洋洲、南美洲的許多國家及地區舉辦獨奏音樂會,並多次與國內外交響樂團和世界著名指揮、音樂家一起同臺演繹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名曲。梅紐因來華訪問時曾與盛中國合作演出,稱讚他是“我在中國演奏巴赫雙提琴協奏曲最好的合作者”。

盛中國與日本妻子瀨田裕子的跨國婚姻也讓人稱道不已。他們都是音樂界的翹楚,曾行走世界各地表演上百場,用音符播撒美的種子。夫妻兩人經常同臺演出,珠聯璧合,在音樂界有“琴瑟和鳴”“最佳搭檔”之美譽,他們的愛情故事感動過無數觀眾。

1986年年底,在日本籌備音樂會的盛中國,經朋友介紹認識了日本鋼琴界的新星瀨田裕子。瀨田裕子的演奏水平不僅超出了盛中國的預期,而且琴音裡流露出的氣質更讓盛中國有一種親切感,兩人相見恨晚,決定成為固定合作伙伴。1987年3月,盛中國和瀨田裕子第一次在日本舉行音樂會,時年26歲的瀨田裕子正式給盛中國擔任鋼琴伴奏。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的合作越來越嫻熟,周圍朋友時常有意無意撮合他倆,兩位當事人也正有此意。1994年,這對年齡相差20歲的跨國戀人終於走到一起。婚後,夫妻兩人保持各自國籍,每年元旦,盛中國陪瀨田裕子去日本過新年,春節兩人回中國過。從第一次合作舉辦音樂會到2018年,夫妻倆相識相伴31年,結婚24年,這對因音樂結緣的夫妻,努力克服民族、文化、年齡的差異,成為跨國婚姻的典範。

公益事業美天使

兒時學琴,盛雪除教授盛中國練琴外,還要求他讀《古文觀止》等古典名著。接受了傳統文化教育,加上早年從小經歷跟隨父母顛沛流離的生活,盛中國不僅諳熟音樂的精彩與魅力,而且深知藝術根植於生活的道理,更清楚自己作為藝術家的社會責任與使命。

抗美援朝期間,很多志願軍傷病員轉到國內救治,武漢當地醫院也接收了很多傷病員。盛中國便每天揹著琴到一間間病房拉琴,用琴聲為傷病員療傷,減輕他們的痛苦,給他們帶去歡笑。

1956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現為中央芭蕾舞團樂隊首席小提琴獨奏的鄭凱林回憶:“一次,我們一幫同學去找盛中國,他一點架子都沒有,問我們想聽什麼曲子,我們只知道《帕格尼尼隨想曲》好像是小提琴裡面所需技巧最艱難的,說‘那你給我們拉個《帕格尼尼隨想曲》吧’。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一群學生任意‘點曲’,我們想聽哪一首,盛中國就拉哪一首。”

那是在一次演出後的夜晚,已經是凌晨時分了。飯店的幾個廚師為大家做夜宵,盛中國演奏完到了飯堂,正在炒菜的大師傅對他說:“你是中國第一小提琴手,可惜我沒有福分聽到。”盛中國即刻從琴盒中取出小提琴,說我現在就給你拉,大師傅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像這樣為志願軍戰士、為同學、為一兩個普通勞動者拉琴,在盛中國那裡是經常的事。盛中國說他永遠也不會忘記母親對他說過的一段話:“善良和同情是一個音樂家最基本的素質,因為音樂和藝術是表達人的情感的。如果一個人對他人缺乏愛心和同情心,他怎麼可以表達藝術?又怎麼能用藝術來感動人呢?”

盛中國留學蘇聯時正趕上國內三年自然災害,當時蘇聯給留學生的獎學金比較高,每人每個月800盧布的生活費,他知恩圖報,心繫祖國,省吃儉用,把大部分錢拿出來上交給國家,支援國內人民渡過困境。後來,他在一檔電視節目中回憶這段往事時說,一個國內大學生的花費相當於12個農民辛勤勞作一年的收穫,一個留學生的花費相當於國內的12個大學生。他感慨,留蘇那幾年,學到的不僅是小提琴,更有人生思想的成熟。

1999年,中華慈善總會在北京郊區舉辦慈善活動,許多文藝界明星爭相亮相,義演、義賽都很投入,但掏錢捐款的寥寥無幾。盛中國和瀨田裕子夫婦來到現場後,首先四處尋找捐款箱位置,然後一同前往捐款箱捐款,最後再參加演出活動。盛中國十分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併為此付出了真情和努力:他賣過3把小提琴,所得款項全部用於扶貧;他和瀨田裕子共同資助了至少142名貧困學生;他建立了“盛中國資助貧困大學生基金”,幫助貧困大學生圓大學夢;他經常參加賑災義演,救助弱勢群體;他每年到日本演出都將所得的一部分捐贈給世界各國留學生作醫療基金。

盛中國還擔任了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理事、表演藝術委員會委員等職,經常到國內各大學演講,積極推動小提琴的普及教育,促進了中國音樂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樹高千尺不忘根。盛中國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2002年,盛中國參加了一檔電視節目,在節目中,他自稱是最著名的“臨川才子”之一,充分表達了他以身為臨川人為自豪的家鄉情懷。

2018年9月7日,盛中國因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離開人世,享年77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