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能有钱就怪了!揭秘“挣一花仨”的无产中产阶级

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一直像这样的活着:

“用半个月的工资在迪士尼住一晚,我觉得值得。”

“一定要定期出去旅游,钱可以在挣,但不能委屈自己。”

“给偶像花钱,我乐意。”

数据显示,2017年90后年人均消费比两年前上涨了2.7倍,理想生活和现实收入之间,年轻人们逐渐趋向不均衡消费。

他们有着良好的生活品味,但穷。

他们被称作:无产中产阶级

这样能有钱就怪了!揭秘“挣一花仨”的无产中产阶级

降级?我每天都游走在贫困和破产的边缘,还能怎么降?”他们心里默默想着,在深夜加班结束累到合不上眼的时候,百无聊赖地躺在床上为自己买一双新鞋。

这样能有钱就怪了!揭秘“挣一花仨”的无产中产阶级

这些背负着小额债务、每天都觉得自己没钱,又永远在孜孜不倦地寻找新的花钱乐趣的年轻人是时代的产物。

他们从小看着电视剧中见缝插针的广告长大,工作、赚钱、花钱、再工作——就像滚筒洗衣机里的衣服一样,身段柔软却毫无目的地旋转着。

存款也心安理得,负着债也不慌不紧,炒掉老板也炒得毫不犹豫……

这种状态让不少人感到疑惑,这代人是如何做到一边过着吃泡面的生活,一边还能心安理得地超前消费的呢?今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我可以每天都吃咸菜泡饭,但世界一定要去看看

这样能有钱就怪了!揭秘“挣一花仨”的无产中产阶级

“我没什么别的爱好,就是喜欢旅行。每天省吃俭用就是为了每年能舒舒服服出去玩几次。我算过,一年工资大约10万,其中起码3万被我用来出去玩。只要信用卡的分期一还完,我就又会忍不住计划下一次的出行计划。是不是很败家?

正所谓穷家富路,平时过的简朴,出去玩可不能亏待自己。所以旅行中我还是挺舍得花钱的,但也会相应平衡一下整体消费以保证自己始终游走在不破产的边缘——比如,我会心痒地去体验一下2、3000一晚的精品酒店,但相应的,我会在吃和另外几天的住宿上节省下预算;要是这座城市有想吃的米其林餐厅,那今年就少买两件衣服呗。”

这样能有钱就怪了!揭秘“挣一花仨”的无产中产阶级

我一个穷逼在朋友圈过得像个网红

我连续吃一个月超市促销的大袋特价小面包,一件件淘汰衣柜里的森马班尼路,省下来的钱都换成了小众轻奢品牌的衣服。因为没什么钱,我会精挑细选地在有限的条件下,选择品质最好的东西,审美随之提高不少,连发的朋友圈都越来越有质感。我顿时有了种拥有这些东西就能过得和别人一样好的冲动……

花费就此水涨船高,再也没有降下来。

有了虚荣心的鞭策,我在工作后的消费升级比大学时候更频繁,休年假花3、4万出国旅行,朋友圈也跟着质感升级了。其实旅行途中花的每一块钱我都要精打细算,到了一个新坐标只敢吃一顿大餐,住一晚高级酒店,体验完,拍够了照片,就换更便宜的地方消费。

这样能有钱就怪了!揭秘“挣一花仨”的无产中产阶级

中产生活像泡沫,一触就破,但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在被误导的同时,也被畸形放大。

只吃一顿的大餐,只住一晚的高级酒店,所谓中产体验,就是生活里的每一块钱,都要精打细算。不论去到什么新地方,拍够了自带小资滤镜的照片,就立马得换“便宜的地方”,边住青旅的高低铺、吃街边的牛肉面,还得边用“长期高消费会腻”来自我安慰。旅行且这样,日常生活更加如此。真是“做一日中产,还俩月贷款”。

无限种草时你忘了,自己的存款没几块,拆东墙补西墙的各种卡债倒不少。

有表面精致且八面玲珑的模样,也有私下让自己“委曲求全”的时刻。

有时,消费欲也可以是人的驱动力。比如,当每月三分之二的工资,都用在“为中产阶级角色扮演游戏氪金”,想继续把这个“游戏”玩下去,就得让自己更优秀、更勤奋——获得更大的产出,才能支撑你的消费。

而有了虚荣心的鞭策,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精挑细选,成为必不可少的能力,人的审美自然提高。当然,你必须保证这是在一个良性循环的范围内,否则后患无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