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贏了北京保衛戰,但是戰法並不正確,有弄險之嫌疑

于謙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但作戰方法並不正確

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毅然扛起國家重擔,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挽救了國家與民族的危亡。

于謙從一介書生,毫無帶兵打仗的經驗,搖身一變而成為軍事統帥,並且打敗了久經戰爭的蒙古人也先,令人歎為觀止。

于謙贏了北京保衛戰,但是戰法並不正確,有弄險之嫌疑

不得不說,有些人就是天生可以有這樣的才能,披掛上陣就是儒將。宋朝的虞允文和于謙很相似,虞允文本是文官,從來沒有帶過兵打過仗,但是宋朝面臨危險的時候,虞允文勇於挑起大梁,竟然打得金軍大敗,取得了採石大捷,保住了南宋的長江防線。

明朝的王陽明也是儒生,但也能臨危受命,成為統軍大將,戰無不勝;後來的袁崇煥同樣是書生,守住了明朝的北邊防線,逼死了努爾哈赤。

書生,有向方孝孺、黃子澄那樣的書呆子,同樣也有虞允文、于謙、王陽明、袁崇煥這樣的經世致用之才。

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做了四個部署,使得北京城形勢轉危為安:第一,擁立朱祁鈺為新君,穩定人心;第二,拒絕也先的和談,堅決選擇武力對決,使得也先的挾持之奸計不能得逞;第三,舉賢任能,保舉了一大批得力的武將,成為北京保衛戰的重要力量;第四,緊急備戰,調外兵勤王,並且調集糧草,趕造兵器,準備與也先決一死戰。

事實證明,于謙的一系列部署非常有效,京城固若金湯,也先根本攻不破。

于謙贏了北京保衛戰,但是戰法並不正確,有弄險之嫌疑

于謙,真乃民族英雄。

不過,從戰術上來講,北京保衛戰這一戰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于謙所採用的戰術是背城作戰法,就是關閉城門,讓士兵在門外列陣迎敵,如果戰敗不許開門,只有戰勝才能開門放入。

這種戰術的積極意義就在於能夠激發將士的士氣,和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列陣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其不利的地方也很明顯,那就是放棄了有利的地勢。京城城池堅固,而且有護城河圍繞,防禦設施良好,是一個天然的防禦掩體。而且當時已經是冬天,在此種敵強我弱的情形下,依據城池為依託堅守,是極為穩妥的防禦戰術。一旦敵軍糧盡,或者難以抵禦冬日寒冷的氣候,到時候再追擊,可以說是萬無一失。

于謙贏了北京保衛戰,但是戰法並不正確,有弄險之嫌疑

實際上這一看法不是我本人提出,當時京城總兵官石亨就提出自己的戰術見解:盡關九門,堅壁清野,以疲敵軍。

不過於謙還是決定要採取背城列陣的主動作戰戰術。如果從戰術上來看,這一招風險較大。蒙古大軍的主要戰鬥力是騎兵,機動力和衝擊力是他們的優勢,出城作戰,就要面臨敵軍的騎兵衝擊。而嬰城自守則穩如泰山,以己之鈍擋敵之無鋒。

此戰有關國家存亡,安全性當屬第一位,背城作戰畢竟有風險。

但本戰中,明軍實際兵力已經多達22萬,甚至超過了也先軍,那麼,于謙有此膽量也就不足為奇。

讀歷史,思人生,歡迎關注,我是:劉弘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