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夏》-那时的夏季,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痛并快乐着

身体会随着季节的更替产生变化,譬如我自己,秋冬胃口很好,渐渐进入夏日,食欲便大大下降,到了暑热天气,啥也不想吃,很快就消瘦下去。母亲说,你这是明显的消夏体质。

母亲话里的“消夏”,直白一点说,指夏天里不思饮食,导致身体消瘦下去,临海俚语里老人家有这么说的。一定要认真起来的话,“消夏”并不直接指身体消瘦,而是泛指避暑、纳凉、祛除暑热的各种方式。

《消夏》-那时的夏季,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痛并快乐着

与炎热作斗争,这是从上古时期就开始的事,原始人就不说了,人类文明发展起来时,与暑热的斗智斗勇也随着发展。战国曾侯乙墓曾出土过一个青铜冰鉴,是一个四方形的鼎状容器,有带孔的盖,两侧有提环,盛夏时,古人在鼎中四周装入冰块,中间留出一块空间放置酒水或食物 – 这可谓是中国最古老的冰箱。不过这冰鉴到天冷时又有另外用途,倒入热水就可以给食物或酒加温,一举两得。

《消夏》-那时的夏季,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痛并快乐着

到了唐代,规模玩得更大了,皇宫里出现了用水流带动扇车的降温装置,宫殿的四个角落积水喷洒,如江南丝雨般萦萦绵绵,生生把宫殿打造成了孙悟空的水帘洞。更奇葩又有些骇人的是唐宣宗,他把大蟒蛇的皮挂在室内,当然,不能称它“蛇皮”,得说“龙皮”。蟒蛇皮肤阴凉,死了的蟒蛇皮是否真的能够降低室温?抑或只是人们的心理作用?总之来觐见的大臣们都说,确实室内比外面凉快了许多,这就包含了除去心理作用之外的更多因素了,譬如随喜,顺着皇帝的意思,证明他的判断和决定总是那么英明。就算不能真的在物理意义上降低室温,阴凉的蟒蛇皮摸摸也是好的,但是对于讨厌蠕虫类的我来说,这个画面想象起来真是太恐怖了。

《消夏》-那时的夏季,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痛并快乐着

常听到有人说,天这么热,这条命就是空调给的,真不知古时候没空调人们怎么挺过来的?古时的贵族和皇家,如上面我提到的几种消暑方式,他们有的是办法,造冰窖、挖池塘、挖地下室,甚至建造避暑山庄,选的是依山傍水古木参天的清幽境地,地表自然温度跟外面相差整整一个季节。就算真是什么办法也没有了,还有人呢!仆人们排着队伺候打扇,以前看清宫剧,慈禧太后斜卧在凉榻上,宫女们手拉一种半自动的风扇:一根木轴上装有大叶片,拉绳带动叶片产生风力……所以在没有空调的年代,皇家和贵族们怎么避暑消夏,是根本用不着我们操心的事,这就好像咱们临海方言里说的-“代水鸭脚冷”,水鸭在水里是得心应手的,它脚冷不冷,你操什么心呀!

《消夏》-那时的夏季,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痛并快乐着

普通老百姓没那些资源和优势,得自己动起脑袋瓜子来跟高温作斗争。扇子是必不可少的,扇子在古代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凉友”,可见它跟人类的关系多密切,古时候的夏天,半条命是扇子给的。我小时那会儿流行大蒲扇,在《乘风牌电扇》一文里稍有描述。夏天晚上就靠几把呼啦啦的大蒲扇入睡,奶奶摇着摇着,叨着叨着,我的眼皮子渐渐沉重起来,不知不觉就睡过去了。奶奶去世后,父母亲忙着照顾多病的妹妹,没人给我摇蒲扇了,热得睡不着,我就自己摇。大蒲扇太重,小孩子细胳膊细腿加上睡意朦胧,摇起来很累,不过那些年也就这样过来了。后来出现重量较轻的扇子,用竹篾做的,轻是轻了,那竹篾常刺人,颇觉不便。咱们台州还有个特产麦秆画扇,虽然风力不大,手感却十分舒服,模样也俏丽可爱,扇面上常描一些花草、仕女图案,现在也该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吧!

《消夏》-那时的夏季,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痛并快乐着

其次在枕头和席子上做文章。古人有瓷枕,曾经外公家有传下来的青花瓷枕,母亲拿给我看,当时觉得莫名其妙:这砖头一般硬的东西怎么当枕头?后脑勺岂不要被磕得生痛?不过枕上去还真是冰凉,怪不得董解元说:“半窗千里月,一枕五里风”,看他那个形容得多夸张,睡个瓷枕都变成追风少年了。竹席,自古就有,即便现在也是如此,竹席比草席要凉快许多。李清照名篇《一翦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词的第一句就是冷冰冰的:荷花枯败,香消玉殒,竹席冷冷,秋的凉意从心底泛起……这玉簟名字非常唯美,其实就是竹席,真想说一句:清照姐,秋凉了,该换掉竹席了……竹席换得掉,心绪换不掉,整首词的语气透着无尽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凄凉。

到了我的那个七十年代,电风扇还没出现的时候,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也是非常地难熬,尽管如此,还是盼夏天、盼暑假、盼西瓜、冰棍、八宝饭……那时的夏季,简直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痛并快乐着。

《消夏》-那时的夏季,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痛并快乐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