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三大赢面:人民勤劳,科技进步和新兴市场!

2018年是中国经济2009——2018年遇到变化因素最多的一年:外部贸易摩擦增多,转型升级受到内外双重困难,人口老龄化继续加快,消费降级,房产受到抑制……

但纵观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正在改变的方向以及中国人的特质,中国经济还是具有增长的巨大潜力,三个因素促成三大赢面。

勤劳:国家实力的根本

中国经济的三大赢面:人民勤劳,科技进步和新兴市场!

传统的产业工人

百姓勤劳是竞争力吗?当然是!中国人的勤劳,不仅是在动手上,现在更表现在动脑上。

都说中国失去了人口红利,话没说错,但不能代表中国经济不能增长——只是代表中国不能依靠廉价劳动力增长,而是要靠技术,靠质量,靠自主创新,靠新一代的人才和工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口再多,人口结构再年轻,如果总体上工作不勤奋、花费不节俭、消费去借债、不愿学知识、就业技能差,其从人口数量和结构方面看的应该有的人口红利,其实基本上不存在,无法为经济增长提供真正的人口红利动能。亚洲和非洲乃至南美一些国家,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和中国条件差不多,劳动人口也是千万级甚至亿级,但由于国家没有彻底去改革发展经济,没有激发百姓的劳动致富和创业创新热情,显然不能创造经济增长或经济奇迹。

中国经济的三大赢面:人民勤劳,科技进步和新兴市场!

中国制造迈向智能化


中国人,当代许多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继承了中国人优秀的勤劳传统,在投入和精力上,忘我地工作,更加追求精益求精,更加追求创新创造。总体上看,中国人传承的勤劳精神没有变,这才是国家经济的根本(就如古代中国,重视农业,农民众多一样)!

此外,人口老龄化是挑战,但遇上智能化和拼技术的新时代,中国的人口红利不见得会差到哪里去——创新类人才和高技能技工不断增多,且60岁以上的老人闲不着(医疗和生活水准提高 ,60岁的老人精力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依然主动地通过各种劳动形式继续为企业为社会发挥作用。

需要警惕的是挥金如土,贪图享乐,以及脱实向虚,投资虚热,行业差异影响打击普通中国劳动者的积极性!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20年达到60%

另外一个就是科技!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到科教兴国,到建立创新型国家,再到中国制造2025,中国人正在从制造变为创造——无论脚步有多慢,力度有多不均匀,但始终在朝着高科技强国前进,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中国崛起!

中国经济的三大赢面:人民勤劳,科技进步和新兴市场!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

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52—1957年为27.78%,1957—1965年只有8.24%,1965—1976年间更是仅为4.12%。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2016年有关部门的测算,

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6.2%,并且规划2020年的目标为60%(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在70%左右),这与发达国家美国等差距缩小了。

中国许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其实都有浓厚的科技合作内容,比如粤港澳大湾区(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超越了美国两个大湾区),比如雄安新区都对其在科技上有更高的任务赋予和规划要求。同样,在制造业上,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其实就是利用科技提升中国制造的核心技术,劳动生产率,品牌地位。

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4960亿美元,美国为1530亿美元,中国是美国的3.2倍,高技术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中国为25%,美国为20%。这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强劲动力。创新人才的积累和投入的加大,使技术研发能力大大提高,许多技术正源源不断有创新、被培育、产业化,成为制造业换代升级和服务业转型的基础,部分战略新兴产业已经跻身世界前列——这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中国经济的三大赢面:人民勤劳,科技进步和新兴市场!

中国城市深圳已可比肩全球任何城市

有人说中国发动机还不行,芯片还不行,医疗技术还不行、纳米技术不行等等等等,但回想40年前,30年前,甚至10年前,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科技创新总体上在踏步的节奏没有改变!

国际贸易:中国开辟并共建新市场

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当一些发达国家高贸易单边主义,当欧美国家继续在亚洲、欧洲争夺市场,中国却继续拥抱全球,尤其开辟非洲新市场!

一带一路让中国继续扩大开放,并鼓励中国资本、中国企业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截至目前,已有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118份“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协议。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突破1万列,到达欧洲15个国家43个城市,已达到“去三回二”,重箱率达85%。

中国经济的三大赢面:人民勤劳,科技进步和新兴市场!

中非合作论坛成为中非贸易重要交流平台

截至2018年6月,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1%,中国已经成为25个沿线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共82个,累计投资289亿美元,入区企业3995家,将近4000家,上缴东道国税费累计20.1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24.4万个就业岗位。

中国加快与沿线国家建设自贸区,已与13个沿线国家签署或升级了5个自贸协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国际贸易类型不同,中国在非洲不仅是投资合作,还培训当地劳动力,修建各类基础设施,帮助医疗教育提供技术培训等等。这开辟了新市场,也将中非友谊推到新的高度,增加了合作内涵,中国不仅是在单方面投资带动,更在参与共建非洲的经济开发与社会进步!

据预测,中非贸易目前是3000多亿美元(中美是6000亿美元),而10年内中非贸易将超过5000亿美元,非洲完全有希望不断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市场,达到双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