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经历四次朝代更替十次皇帝易主,却依然还能官居高位

五代时的冯道就因多次变节,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没有节操的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毫无节操的文人,却能在五代的乱世中屡获高位,成为五代官场的不倒翁。

徐悲鸿说过,人不可以有傲气,但必须有傲骨。也就是说做人要有傲骨,要有气节,中国的士人尤其是读书人,向来以有气节著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的文天祥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威逼利诱,却不愿向元朝统治者屈服,最终被杀害,成为最有气节的中国士人之一。当然历史上也有不少读书人因变节,丧失了文人特有的气节。五代时的冯道就因多次变节,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没有节操的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毫无节操的文人,却能在五代的乱世中屡获高位,成为五代官场的不倒翁。

此人经历四次朝代更替十次皇帝易主,却依然还能官居高位

(图)五代十国

说起冯道就不得不说他所生活的五代时期。那时候政局极度混乱,社会动荡不安,短短五十多年中,朝代五经更替,皇位十五次易主。正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书中所言:“梁唐晋汉周,前边要加后,都来十五帝,扰乱五十秋。”那时候的皇帝大多行武出生,靠政变起家,做事粗鲁,性格暴戾,行为怪诞,为了皇位不择手段。冯道就生活在这样个乱世。冯道字可道,是河北瀛洲景城人。他先后事四姓十位皇帝,而且均能获得禄位,冯道能在如此的乱世中游刃有余,不只是缺少节操,善于见风使舵、溜须拍马,更主要的是他有超强的应对和变通能力,尤其是对时事的判断和人物性格、心理的揣测。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越演越烈,各路节度使拥兵自重,彼此之间混战不休。冯道初为幽州刘守光的参军幕僚。刘守光兵败后,冯道又投靠了大宦官、监河东军张承业。冯道文人出身,精通文学,因此在张承业的推荐下,他又开始侍奉晋主李存勖,任河东节度使书记,随着李存勖建后唐、称皇帝,冯道被封为户部侍郎,还成为翰林学士。到了后唐明宗时,冯道又做到了后唐宰相一职。文人出身的冯道,不仅学问渊博深厚,他还特别会利用自己的学问奉承主子,迎合圣意,博得皇帝们的欢心。

此人经历四次朝代更替十次皇帝易主,却依然还能官居高位

(图)冯道

有一次,水运军将在临河县得到一个玉环,玉环玲珑剔透,十分精致,上边还刻着“传国宝万岁杯”六个字,于是他们把玉环献给了唐明宗,明宗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还不时地拿出来与众大臣赏玩。有一天,明宗又在冯道面前炫耀,冯道却不以为然,还故作深沉地说:

“这算什么,不过是前世留下来的有形之物。陛下身上有无形之宝,才是举世罕见。”明宗不解,向冯道问道:“何为无形之物?”

冯道回答道:“仁义者,帝王之宝也。所以人说:“大宝日皇位,何以守位则日仁。”

明宗虽贵为皇帝,毕竟是行武出身,学问浅薄,之乎者也的东西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弄得,正当明宗一时迷惑不解再要询问之时,冯道已飘然离去。明宗只得向他的侍臣询问,当明宗弄明白后,心里美滋滋地。一个行武出身的皇帝,却被文臣夸成仁义者,心里的高兴劲儿可想而知。冯道的马屁功夫由此可见一斑。唐明宗驾崩后,闵帝继位,冯道又事闵帝,担任宰相一职。不久,潞王李从珂在凤翔发动叛乱,闵帝领兵卫州,冯道经过判断,认定闵帝必败,因此,闵帝前脚一走,冯道即刻率领文武百官将潞王迎入,潞王深受感动,仍然任用冯道为相。

公元936年,石敬瑭奉献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在其帮助下,当了后晋皇帝,冯道又转身投奔了后晋,冯道靠着三寸不烂之舌,一顿游说,石敬瑭就任他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石敬瑭死后,石重贵继位,时为出帝。冯道仍然为相,并且加太尉、封燕国公。

此人经历四次朝代更替十次皇帝易主,却依然还能官居高位

(图)石敬瑭

后晋仅仅存在了11年就亡国了,后来契丹大军大举入侵,攻进开封,擒了出帝,虎狼之师的到来,令后晋满朝文武一片惊慌,他们死的死,逃的逃,唯独冯道镇定自若,未乱方寸,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口舌和变通能力,定能说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并获得高位。因此,他又从容地前往京师,拜见耶律德光,冯道的“名声”早已在外,远在契丹的耶律德光也早有耳闻。冯道的到来,让耶律德光深感意外,又在意料之中,耶律德光向冯道斥责道:“你在后唐曾事四帝,可以说是开过守业的大功臣。唐灭亡,你又事晋,也已两代,如今晋灭,又要改换门庭,如此不忠不孝之人,怎让人相信?”面对耶律德光的斥责,冯道没有丝毫的恐慌,也没有一丝愧疚。反而心平气和、装疯卖傻地答道:“我是一个痴顽老二,无才无德,现在又无城无池,没有去处,怎敢不来?”耶律德光哈哈一笑,说得倒也实在。他又问道:“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答道:“此时佛主也救不得,唯皇帝救得。”耶律德光大喜,他也的确需要冯道这样的前朝遗老来装点门面,于是封冯道为太傅。后来刘知远建立后汉,冯道又归附了后汉,被封为太师。后汉仅仅存在了4年,就被后周所灭。

公元951年,郭威建后周,冯道又脸不红心不跳、大步流星地投到郭威的麾下,凭其口舌又求得太师兼中书令之职。过了三年,后周世宗柴荣即位,柴荣虽是郭威的养子,又年纪轻轻,但却是五代里不可多得、难得一见的贤主,是一个文韬武略又有文治武功的杰出帝王,后周世宗即位初,就赶上了刘圣攻打上党,柴荣召集群众,准备亲自督战攻打刘圣,冯道竭力劝阻。柴荣说:“朕见唐太宗平定天下,敌无大小必亲自出征,朕因何不可?”冯道以为柴荣年幼,定没有什么主见,于是出言不敬:“陛下不可与唐太宗比。”柴荣大怒,他本来就不喜欢这个曾历四朝、侍奉过九君、善于溜须拍马的老头,于是降旨,罢了冯道的太师之职,一向稳如泰山的冯道最终在年轻的柴荣手里栽了跟头。最后在病恨交加中抑郁而死,相对于其他大臣的非正常死亡,冯道也算是善终。

此人经历四次朝代更替十次皇帝易主,却依然还能官居高位

(图)柴荣

今天还是“将孙”,明天就会摇身一变为“皇爷”。在五代这样一个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乱世,在五代这样一个武将当权,靠拳头、凭武力当道的时代,文人不过是这些“草莽皇帝”装点门面、粉饰太平的摆设,作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如果要在一群只知打战的武夫皇帝面前讲什么仁义礼信、忠孝廉耻,讲礼仪,谈孝道,无疑于自取其辱,不仅捞不到什么好处,弄不好还会人头不保。都说文人应该要有中国士人的风骨——讲气节,但也要看所处的时代,魏晋的嵇康无疑是中国士人的典型,也最具士人的风骨,但不愿屈服于司马氏父子的淫威,最终还是被司马昭所害。

正是有短命的皇帝就有短命的大臣。在五代这样一个朝代更替频繁,皇帝变换奇快的乱世,大部分大臣不得好死,大都随着朝代的更替烟消云散,像冯道这样能够善终的实属少数。纵观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是读死书,认死理,不懂得变通,像冯道这样能够灵活多变的不多,正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气节不能当饭吃,更不能用来保命,尤其是生逢乱世。从古自今,人们总是拿冯道的节操说事,却往往忽略了他超强的变通能力,试想一个人紧靠厚颜无耻就能在乱世当官保命吗?所以说冯道能在五代乱世混得好既与他厚颜无耻、缺少节操有关,更与他超强的变通能力密不可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