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之一,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堪称中国农民起义之最。尤其是其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所描绘的场景,在当时无疑刺激到了广大劳苦大众的兴奋点,成为起义迅速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当你真正的翻开《天朝田亩制度》却发现其中的内容实在是太过奇葩。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涵就在于向广大贫苦的农民描绘出:“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天堂般的生活。说得明白点,就是所谓“均田制”,大概内容如下:
凡天下的田产,按照产出多少,分为九等,亩产1200斤为上上田,1100斤为上中田,1000斤为上下田,依次类推。每家分田,好丑各半。比如:1家3口,则分一上上,一中中,一下下或是一上下,一中上,一下中,总之力求绝对平均。
对于副业生产也进行了严格规定,一家养5只母鸡,2只母猪。陶冶木石等工作由伍长统一安排。每逢婚丧嫁娶,满月做寿等喜庆日子,均有钱一千,谷一百。老弱病残,由国库统一赡养。
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觉得这样的日子挺不错啊,有没有心动?福利这么好,简直提前步入GCZY啊。不过我觉得大家还是可以再仔细看一看,分析分析,然后再想一下,这样的条例是否可行。
相信大家已经发现了,这个《天朝田亩制度》其实根本无法实行。
首先,粮食的产出并不是固定的,农作物的产出和气候,土壤,农技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样一块良田,很可能随着气候的变化,雨水的多寡,种植人的农业技术变化而有所变化。那么如何来确定什么是上上田?什么是下下田?这种划分方式本就不科学。
其次,我们假设农田的产量可以量化,那么就没问题了吗?再看分配制度,由于为了公平起见,每家的田产均要求好坏参半,力求平等。匝一看,对呀,这是很公平的规定。可家在农村的朋友可能知道,好的田往往都是连在一起的,比如河边,洼地附近,几十亩,上百亩都是良田。而差的田则常常是东一块,西一块,比如半山腰,山顶上。
大家不妨可以试想这么一个场景,一家三口分了三亩地,一块上上田在水道丰盈的平原谷地,一块中中田在300里外的半山腰上,另一块下下田则在对面一座高山之上。这让我们一家怎么种?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分配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以25家作为一个生产基本单位,战时为兵,闲时为农,这也没什么。可这25家生产的农产品,除留下口粮之外,其余的全数上交国库。副产品如上文提到的鸡,猪等,也需要全部上交国库。
好了,我们又来算一个帐,假设我家里有一块某产1000斤的中下田,我们一家的口粮,按1天1人1斤算,1000斤差不多也就够一年了。剩下的中上田在半山腰,下下田在山顶,来回都要走一天两天,我吃饱了没事干去种。所以,等到年底交粮的时候,没余粮了。家家如此之后太平天国的国库能有多少?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心里已经有谱了。不过这还不是最终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更大的原因在于,侯秀全、杨秀清等人后来也发现这《天朝田亩制度》实行不下去,于是又改为按照旧制纳粮缴税,也就是说按照清朝的制度纳粮缴税。
其实这里我们不用去比较清朝的制度和《天朝田亩制度》谁更科学谁更优秀。大家只需要去设想一个问题:想当年我们是在洪天王的鼓动下说人人有粮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田种这才甘冒杀头的风险跟着你混的,我们抛头颅,洒热血,好不容易打下了大半个中国,眼看就要享福了。可是你现在到好,又走回清朝的老路了,得,长毛来了你自己打吧,清军来了你自己杀吧。于是,太平天国战斗力断崖式的下降,最终导致灭亡。
最后总结一下,虽说这不是太平天国被灭的唯一原因,但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天朝田亩制度》本质上就是一个没有科学依据,违背人性,违背自然规律的宣传稿。洪秀全、杨秀清等人也没有我朝开国元勋等人的智慧,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缺乏严谨的计划,最终导致大好形势毁于一旦,不得不说是咎由自取。
閱讀更多 徐妹聊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