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真實婚戀觀:不想因逼婚而結婚,錯了嗎?

90後的真實婚戀觀:不想因逼婚而結婚,錯了嗎?

90後的堂弟又在朋友圈發牢騷了,感慨道:如果沒有婚姻的束縛,年齡就毫無意義。

看到他這樣子,鐵定又是被大伯他們催婚了,跟堂弟同歲的幾個表兄弟他們的娃都已經滿地跑了,堂弟至今還飄忽不定,前兩年跟鄰市的一個女孩談的好好的,不知怎麼的又分了,家裡人刨根問底原因,他就是不說,只說自己還沒有做好結婚的準備。

我平時跟堂弟走的比較近,他的幾段戀愛史我也大概知曉一二,堂弟人長得那是沒得嫌的,要身高有身高,要臉蛋有臉蛋,連我家倆小子都以他舅舅為外貌榜樣,希望能長得像他舅。

90後的真實婚戀觀:不想因逼婚而結婚,錯了嗎?

其實堂弟之前也談過一箇中意的,兩人在各方面都挺合拍的,也能在性格上互補,女的大他一歲,那時候女方家裡一直催促結婚,堂弟一直猶豫著下不定決心,覺得自己現在還沒有結婚的準備,還說自己有什麼婚姻恐懼症。

女方見堂弟遲遲沒有表態,經不住家裡的唆使,就跑去相親了,現在孩子都已經可以叫媽了。堂弟在此後也有談過兩任,但就是少了點感 覺,他老拿現任和前任去對比,一比就發現前任萬般好,把自己活生生地逼在悔恨裡面。

90後的真實婚戀觀:不想因逼婚而結婚,錯了嗎?

老家的人思想又比較保守,總覺得自己兒子還沒娶老婆,定會在村裡讓人說閒話,抬不起頭來,所以每逢堂弟一回家,大伯們就開始囉嗦了,搞得堂弟現在都把家當旅館了,偶爾回一次。

因為早婚,我沒有經歷過被逼婚的階段,所以時常在想,那些被逼婚的人到底能理解逼婚者的心情嗎?

《失戀33天》裡有一句臺詞:“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對待婚姻就像冰箱,壞了就反覆地修,總想著把冰箱修好。不像你們現在的年輕人,壞了就總想換掉。”

一代人總有一代人的婚姻觀,大伯他們那一輩,覺得愛情這東西太虛了,他們一輩子都不懂什麼是愛情,還不是照樣好好的過日子,去想那些不能當飯吃的幹嘛,瞎折騰。

90後的真實婚戀觀:不想因逼婚而結婚,錯了嗎?

記得在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裡,阿Q的戀愛悲劇就是深受那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影響,然後為了能有後,就去勾引吳媽。

大多數老一代人結婚,更多的是想著傳宗接代,那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佔婚戀的主導市場。

如今女權思想的崛起,男耕女織的格局已經被打破了,傳統的婚戀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現在的男性而言,他們不單單隻想找一個可以傳宗接代的配偶,他們更注重兩人在三觀上的契合度,更好的是能與自己共同成長。

相對於以往的搭夥,他們更加註重精神領域的需求,活得異常通透,如果說80後還有老輩思想的餘留,那90後就是最自主的,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不喜歡被任何人左右,在感情上有自己的見解,不願因結婚而結婚。

無論在男性方面還是在女性方面,90後在對待婚戀問題上有更多自己的想法,生活是自己的,如果不是自己想要的,那麼任何人都無法左右他們的思想,他們不想因為別人而毀掉自己的幸福。

90後的真實婚戀觀:不想因逼婚而結婚,錯了嗎?

三毛在談及與荷西在一起的時候是這麼說的:“我們結合的最初,不過是希望結伴同行,雙方對彼此都沒有過分的要求和佔領。我選荷西,並不是為了安全感,更不是為了怕單身一輩子,因為這兩件事於我個人,都算不得太嚴重。”

結婚,意味著接受另一個人進入自己的生活,不只是分攤物質,還要共享精神。

餘生很長,生活的瑣碎必定會磨掉一些浪漫,如果和一個會分走我快樂的人共度餘生,那種生活註定是悲劇。

90後他們覺得,婚姻在你情我願的基礎上,更應錦上添花,結婚後要一起揹負很多東西,生活節奏的加快,他們沒有多餘的精力去糾結冰箱壞了到底要不要修。

對他人和自己負責的同時,也要有生活的質感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