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视角出发拍摄的战争片,真的能得到认同吗

从日本视角出发拍摄的战争片,真的能得到认同吗

​把触角落在了战争中那些怕死的小人物的心理活动上,难得的很真实的抗战片

——《硫磺岛的来信》

对从日本视角出发的战争片一直有敌意,总认为有美化军国主义之嫌,但是看完之后觉得战争并不是人民的战争。中国的电影向来教育意义丰富,视角也是高屋建瓴,动辄国家天下而国外的总是相反,偏好从小处着眼。在他们那里,战争对一名士兵而言,只是身边日渐减少的战友,在现实面前苍白无力的理想信念,惦记着家中的妻儿猫狗,斟酌着下一封家书的内容,期盼着不知何时到来的结束,胜利、失败或是阵亡。

从日本视角出发拍摄的战争片,真的能得到认同吗

​​怕死、投降、逃跑、违抗军令,充满对生命的眷恋和对战争的厌倦,这是二战时候的日本兵吗?怎么看都是伊拉克战争里的美国兵嘛。伊斯特伍德还是在用美国式的思维诠释日本,要么就是太以偏盖全,过分放大了日军中的某些个例。

从日本视角出发拍摄的战争片,真的能得到认同吗

​我一直认为个人是很难超越时代的。何况是身处二战中的日本,一个极端国家的最极端的时代。如果日本兵都真的这等贪生怕死,那硫磺岛一役何需那么惨烈?

从日本视角出发拍摄的战争片,真的能得到认同吗

​如果将战争分为两面的话,那么A面就是战争的进程与场面,而B面则是战士的内心和人性反映。《硫磺岛来信》的成功之处在于弱化了A面,把大部分的工夫下在了B面。

本片着墨最多的有四个角色:栗林忠道、西竹一、西乡和清水。前面两个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属于接受过西式教育的日本军官,没有那些老派的武士道思想和作风,然而作为军人和高级将领,他们有着自己的荣誉和尊严,选择以死报国与其说是忠于天皇,不如说是忠于职业操守。

从日本视角出发拍摄的战争片,真的能得到认同吗

​后面两个是虚构人物,代表了相当部分的下级士兵,在入伍接受军国主义灌输之前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家人和思想,因此在战争中的厌战和投降也情有可原,其中尤以清水的死更显悲惨。即便投降在东西方文化语境中有着那么大的差别,但清水还不是被美军一杀了之。

从日本视角出发拍摄的战争片,真的能得到认同吗

​所以,用正义与否、狂热与否、野蛮与否来简单划分战争双方是绝不可取的。对于国家或许还有输赢之分,可是对于个人来说却只有输家,战争带来的是永久的创伤。

这部影片,从艺术的角度看,《硫磺岛来信》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影片。叙事流畅,人物塑造丰满,场面调度运用自如,战争大场面和小人物的个人细节安排合理,完全是成熟的上乘之作。尤其难得是影片的主题:站在敌人的立场,用他们的视角来看待同一场战争,这也算是前无古人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